人类唾液论文-刘鑫灿,张德保,刘仔龙

人类唾液论文-刘鑫灿,张德保,刘仔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唾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人,CD29,祖细胞,唾液腺

人类唾液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灿,张德保,刘仔龙[1](2018)在《CD29的表达与人类唾液腺良恶性肿瘤发病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与明确各种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和分布,特别是CD29在成人唾液腺中的表达和分布。方法:采集成对的成人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组织。并使用免疫组化检测收集的腺体中各种家族特异性细胞表面标记的表型表达(包括CD29)。结果:发现CD29在唾液腺腺泡和导管上皮,间充质基质和肌上皮细胞上均有表达;CD29+细胞在成人唾液腺上皮中与CD324、CD326、NKCC1和CD44共表达;间充质细胞主要表达CD73、CD90、波形蛋白和CD34而α-SMA主要是肌上皮细胞特异性祖细胞标记物。结论:CD29广泛表达于人唾液腺中,可作为唾液腺疾病和恶性肿瘤新型细胞治疗和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李晶,刘思,雷和花,王玉兰,唐惠儒[2](2017)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人类唾液代谢组的性别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类唾液代谢组的性别依赖性。方法·使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联用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分析年龄、体质量指数、生活及洁牙条件匹配的5位男性与5位女性健康志愿者的唾液样本代谢物组成,再通过与已有数据库对比和标准品验证鉴定唾液中的代谢物群,确定2组样品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代谢物。结果·鉴定了人类唾液中的13种氨基酸、6种胆碱代谢物、15种肉碱类代谢物、4种鞘氨醇类代谢物、7种溶血磷脂酰胆碱和3种有机酸等48种代谢物。发现苯丙氨酸、乙酰基肉碱、丙酰基肉碱、丁酰基肉碱、异丁酰基肉碱、异戊酰基肉碱和鞘氨醇的含量在女性唾液中显着高于男性样本。结论·人类唾液中含有丰富的代谢物信息,唾液代谢组研究必须考虑其性别依赖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8期)

苏心韵[3](2016)在《人类唾液腺组织片新型培养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人类唾液腺体的研究进程中,如何在完全体外环境下维持唾液腺体细胞的叁维(3D)形态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新型的人类唾液腺组织培养模型和并维持组织片在体外环境下的生理功能,蛋白和基因表达。通过该模型的建立,使唾液腺组织片能够在体外环境下保留组织内环境及细胞的多样性,使我们有机会将该模型运用于唾液腺相关的生理和病理学研究中,从而探讨人类唾液腺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方法:总共选取6个人类唾液腺体标本,供者年龄在34至75岁之间。将唾液腺组织片切至35~50岬厚度后进行培养。我们共使用了7种方法来对组织片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进行评估。首先,在不同培养时间点上,通过细胞生存/死亡染色、细胞增殖染色及细胞凋亡染色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增殖能力和凋亡率,从而评估细胞生理性能。所有结果都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协助完成。功能评估方面,定量检测仪淀粉酶活性以及钙离子释放活力从而评估培养过程中腺泡细胞的分泌功能。最后通过免疫荧光(IF)染色和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q PCR)分别检测人类唾液腺组织片中各项蛋白和基因表达。IF染色检测的蛋白为Na+-K+-2C1-钠钾氯共转运蛋白(NKCC1)、水通道蛋白5(AQP5)、角蛋白5(CK5)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qPCR使用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管家基因)作为内参基因,NKCC1、AQP5、CK5和钙黏蛋白为目地基因。我们总共观察培养过程中的4个时间点,分别为0、3、7和14天,并对每个时间点的组织标本做以上7种检测。结果:在本研究建立的培养系统中,人类腺体组织片能够成功的在体外进行培养。人类唾液腺组织经过14天的培养后,存活率虽然从第0天的70%下降至第14天的40%,但仍可证明唾液腺细胞得以留存超过两周。细胞增殖率维持在6%至17%之间,甚至在培养的中后期出现了上升趋势,可证明细胞及组织片的增殖能力同样得以存留。淀粉酶活性定量检测表明在14天的培养过程里,组织片中功能细胞(腺泡细胞)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分泌功能。钙离子释放检测的阳性结果同样证明组织片仍具备唾液腺体生理功能。我们能够通过IF及q PCR检测到腺泡细胞,导管细胞,肌上皮细胞的蛋白和基因标志物的表达,说明腺泡细胞,导管细胞和肌上皮细胞都成功的存活于本研究所建立的3D组织片培养模型中。结论:通过持续14天的观察和评估,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培养系统可成功的培养人类SG组织片,所培养的腺体组织可以保持重要的生理功能。通过本实验建立的培养模型,使我们可以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受到放射线辐射后的唾液腺组织的损伤病程,并为探究更有效治疗唾液腺损伤的方法提供研究模型。(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刘佳[4](2015)在《PTTG的过表达及bFGF促进人类唾液腺恶性肿瘤生长机制的研究&病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唾液腺癌是口腔临床中较多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唾液腺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临床口腔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防治较为困难,并且有些口腔癌复发率较高,预后差,因此认识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提前预防和发病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作为人类securin蛋白,具有参与细胞有丝分裂、抑制染色体配对、影响染色体复制稳定性的特性,但尚缺乏对该基因过表达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研究,对该基因在唾液腺癌中的过表达及与唾液腺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缺乏全面的研究。近年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于诱导肿瘤、促进肿瘤迅速生长和转移的研究较为热门,bFGF的过表达和癌症是否有转移及癌症治疗的预后均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通过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分析法(Western blot analysis)、实时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法等研究PTTG在人类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探讨PTTG在唾液腺恶性肿瘤中的致癌作用;并通过来源于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A-253细胞系中构建PTTG过表达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marker共表达,研究PTTG对A-253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PTTG能否作为唾液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合适标记和抗癌治疗的潜在靶标,为临床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发展及诊治提供基础研究依据。通过免疫组化和RT-qPCR的方法对bFGF在下颌下腺恶性肿瘤中过表达的研究,探讨bFGF在下颌下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bFGF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术后效果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下颌下腺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第一部分PTTG过表达促进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迁移的研究目的: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蛋白印记分析法、RT-qPCR.细胞计数和细胞迁移等方法研究PTTG在人类下颌下腺恶性肿瘤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探讨PTTG在唾液腺恶性瘤中的致癌作用;并通过在来源于人类粘液表皮样癌A-253细胞中构建PTTG过表达与EGFR marker共表达,研究PTTG对A-253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PTTG能否作为唾液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合适标记和抗癌治疗的潜在靶标。为临床对人类唾液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诊治提供基础性研究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经病理诊断为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癌组织19例为实验组(全部是在患者进行化疗和放疗前术中切除),并平行随机选取18例正常下颌下腺组织为对照组,所有标本均详细记录年龄、肿瘤大小、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实验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并征得全部受试者同意。同时在体外构建A-253 PTTG(+)和A-253 PTTG(-)细胞系。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分析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及正常腺体切片组织中PTTG的表达;2.分离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及A-253细胞系中RNA,并采用RT-qPCR法对PTTG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进行定量;3.肿瘤样本的PTTG蛋白水平表达通过蛋白印迹分析试验进行分析,肿瘤样本在蛋白分离前进行了均一化处理、收集和溶解,添加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用12%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分离,再转到硝酸纤维素膜上,通过连续用抗PTTG或抗β肌动蛋白多克隆家兔抗体,一种过氧化物酶结合的二级抗体和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对PTTG和β肌动蛋白进行定量;4.细胞计数与细胞迁移分析:细胞计数分析利用血球板计数,活细胞用锥虫蓝染色后用血球计数器计数数目,细胞迁移通过划痕实验进行检测,待90%接种的A-253PTTG(+)或A-253 PTTG(-)细胞在六孔板上融合后,用细胞刮片刮涂融合细胞,用PBS洗涤2次,取出划下的细胞,加入无血清培养基,放入37℃5%C02培养箱,每3小时测量一次细胞运动的距离,48小时后,观察并计数穿过基准线的迁移细胞,所有实验均重复叁次。所有数据均采用X±S表示,两组间PTTG表达的阳性率通过X2检验进行比较,两组间PTTG在mRNA水平、蛋白水平以及细胞计数分析采用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唾液腺恶性肿瘤样本中PTTG的过表达:①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阳性PTTG细胞的比例高于下颌下腺组织(14/19 vs 7/18,p=0.0327);②为进一步揭示肿瘤与非肿瘤之间PTTG水平的差异,本研究分析了两组中所有样本的PTTG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样本中PTTG mRNA是1.772±0.187(n=19),对照组中的平均水平1.032±0.096(n=18),两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4);③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法分析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样本中的PTTG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样本(p<0.05)。2.A-253 PTTG(+)细胞系稳定表达PTTG:①通过RT-qPCR检测,PTTG mRNA水平在A-253 PTTG(+)细胞中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253 PTTG(-)细胞(p<0.01);②PTTG蛋白水平在A-253PTTG(+)细胞中表达明显高于A-253 PTTG(-)细胞(p<0.01)。3.PTTG的过表达促进A-253细胞的生长和迁移:①细胞计数分析进行评估,在体外接种12、24、48小时后A-253 PTTG(+)细胞的接种量为4.51±0.38×104/mL, A-253 PTTG(-)细胞接种量为3.733±0.32×104/mL,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用10'3/mL的接种量再次验证生长差异,A-253 PTTG(+)细胞的有效生长同样显着高于A-253 PTTG(-)细胞。③划痕分析迁移通过基准线的A-253 PTTG(+)细胞多于A-253 PTTG(-)细胞(92.67±7.51 vs.41±4.62,p<0.01)。结论:1.PTTG在人类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过表达;2.PTTG能够促进下颌下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3.PTTG可以作为唾液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合适标记和抗癌治疗的潜在靶标。第二部分bFGF在下颌下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对其预后影响的研究目的:通过研究bFGF在下颌下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bFGF在下颌下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bFGF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术后效果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下颌下腺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行下颌下腺恶性肿瘤切除经病理学确诊的癌组织标本32例,全部患者均在术前签署知情协议书,全部实验过程均经伦理委员会通过。其中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为13例,平均年龄为45.6±4.8岁;其中Ⅰ期为8例,Ⅱ期为12例,Ⅲ期为10例,Ⅳ期为2例;患者的生存期平均为39.2±4.5个月。1.免疫组化法检测下颌下腺癌组织和正常腺体组织中bFGF的表达,按照着色深度及百分率进行结果判定,积分为0用(-)表示,1到3分为弱阳性用(+)表示,4-8分用(++)表示,9-12分用(+++)表示,记录结果后进行复核,(++)为阳性表达;2.RT-PCR法检测下颌下腺癌bFGF mRNA的表达,并以β-action作为内参;3.所得统计学数据根据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类型、年龄结构、性别、预后等进行分组比较。结果:1.下颌下腺恶性肿瘤中bFGF表达情况:①免疫组化结果中bFGF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中阳性表达呈棕黄色颗粒,在阴性对照组中无表达,在32例患者中,bFGF无表达8例(25%),弱表达6例(18.75%),中度表达16例(50%),强阳性表达2例(6.25%),其中(++)为阳性表达,本研究阳性表达率为56.25%(18/32),阴性表达率为43.75%(14/32);②进一步采用RT-PCR验证下颌下腺癌组织的bFGF的表达0.82±0.21均高于正常下颌下腺组0.11±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2.bFGF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的关系:①bFG F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②腺样囊性癌中bFGF表达阳性者为8例(61.53%),粘液表皮样癌阳性者为7例(53.84%),其他腺癌中阳性者为3例(50.00%),不同病理类型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bFGF阳性表达情况比较,Ⅰ期8例,bFGF阳性表达3例(37.50%),Ⅱ期12例,bFGF阳性表达6例(50.00%),10例Ⅲ期中bFG F阳性表达6例(60.00%),2例Ⅳ期中bFGF阳性表达者2例(100.00%),结果发现不同临床分期患者间,bFGF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bFGF表达与下颌下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关系:①患者的生存期平均为39.2±4.5个月,其中bFGF阳性表达者平均生存期27.8±2.6个月,bFGF阴性表达者平均生存期为54.3±4.7个月,阴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显着大于阳性表达患者(P=0.001);②bFGF阳性表达者,男性生存时间要长于女性(P=0.012),阴性表达者中,男性与女性之间生存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③按<60岁和≥60岁分组,2组生存时间无差异(P>0.05),而两组中bFGF阴性表达预后均优于阳性表达(P<0.05);④对于不同病理类型的下颌下腺恶性肿瘤,bFGF表达阴性者生存预后均优于bFGF阳性表达者(P<0.05);⑤bFGF阳性表达组,TNM临床分期较早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P<0.05)。结论:1.bFGF在下颌下腺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组织病理分型无关,而与临床分期、生存时间相关。2.在下颌下腺恶性肿瘤组织中,bFGF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可以作为判断下颌下腺恶性肿瘤的一项独立因素;在bFGF阳性表达时,男性和TNM临床分期较早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5-10-08)

韩耀伦,陈红莉,李庆福[5](2015)在《人类唾液和牙结石中纳米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人类牙结石中分离培养纳米细菌,初步探讨纳米细菌和牙周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取23例牙周炎患者的唾液和牙结石,分离并培养纳米细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结果从唾液和结石样本中均观察到了纳米细菌的存在。结论从牙周炎患者的唾液和牙结石中检出纳米细菌,其与牙周炎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5年24期)

郑建洲,俞小卫[6](2015)在《人类唾液组学在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科学家认为对唾液的分析将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早期治疗。唾液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储存了大量的宿主和口腔微生物基因信息以及翻译后水平调控信息,能够反映全身系统性疾病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变化的重要物质[1]。在肿瘤发生过程中,体内某些中介因子的作用可使唾液中的某些生物大分子的表达谱发生特征性的改变,而这些分子可作为其唾液生物靶标分子用于临床诊断。随着基因表达芯片、蛋白质芯片、定量反转录(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15期)

郭玹铭,张七凤,陈振中[7](2015)在《人类唾液蛋白N端片段的构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唾液蛋白Statherin是含有43残基的酸性磷酸化蛋白.此蛋白对磷酸钙具有较高的吸附性,已知其N端15残基的片段(SN-15)会吸附于磷灰石的表面.在该工作中,作者以液体核磁共振波谱学研究SN-15的分子结构.圆二色光谱显示SN-15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具α螺旋构型.根据高分辨核磁共振氢谱(COSY,TOCSY及NOESY)作者得到相关的NOE及J耦合数据,氢氘交换实验也进一步显示SN-15具α螺旋构型.(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李承文,史会萍,祁燕伟,李榕,夏志刚[8](2013)在《HIV感染者唾液人类疱疹病毒感染与CD4淋巴细胞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唾液常见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情况及其与CD4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利用PCR方法对245例HIV感染者唾液疱疹病毒1~4型即HSV-1、HSV-2、VZV和EBVDNA的存在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检出率与CD4细胞的关系。结果 HIV感染者唾液HSV-1、HSV-2、VZV和EBV检出率分别为29%、3.3%、4.1%和82%。CD4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个/μl时患者的唾液中更容易检测到HSV-1、VZV和EBV。CD4淋巴细胞计数与HSV-1和EBV同时存在明显相关(P=0.0001)。CD4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的患者比CD4淋巴细胞计数大于400个/μl的患者唾液中同时检测到HSV-1和EBV的几率高,即CD4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多种疱疹病毒同时检出几率越高。结论 HIV感染者唾液中人类疱疹病毒1型和4型检出率高,与免疫指标CD4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3年06期)

吴凡,翟维维,葛柳莹,祁燕伟,高辉[9](2012)在《245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唾液中人类疱疹病毒1~4型的检测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唾液中人类疱疹病毒(HHV)1~4型即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EB病毒(EBV)的分布情况。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HIV感染者和健康者非刺激性全唾液中HSV-1、HSV-2、VZV和EBV DNA的存在情况进行检测,并采用SPSS 18.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在245例HIV阳性患者唾液中,HSV-1、HSV-2、VZV和EBV检出率分别为29.0%、3.3%、4.1%和82.0%;30例对照组唾液中上述4种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3.3%、0、0和36.7%。两组总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使用后HIV感染者唾液中4种病毒的检出率与未使用HAART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地区HIV感染者HHV有较高的流行率,以EBV最为常见,其次为HSV-1,VZV和HSV-2少见,还存在多种疱疹病毒联合感染。(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10](2012)在《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对色素与人类唾液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和吸附动力学原理,在SPR芯片表面自组装形成人全唾液蛋白质生物膜。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在不同的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条件下监测TF、Cur和Cy吸附于WS表面的响应强度。统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检验水平α=0.05。结果:伴随着pH值和温度的升高,叁种色素在人类全唾液表面的响应强度降低,吸附量逐渐减少。当反应体系的离子强度位于5.0~12.5mmol/L范围内时,吸附量与离子强度呈正相关,而当反应体系的离子强度低于5.0mmol/L或高于12.5mmol/L时,吸附量与离子强度呈负相关。结论:静电反应是色素和唾液蛋白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口腔生物医学》期刊2012年03期)

人类唾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人类唾液代谢组的性别依赖性。方法·使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联用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分析年龄、体质量指数、生活及洁牙条件匹配的5位男性与5位女性健康志愿者的唾液样本代谢物组成,再通过与已有数据库对比和标准品验证鉴定唾液中的代谢物群,确定2组样品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代谢物。结果·鉴定了人类唾液中的13种氨基酸、6种胆碱代谢物、15种肉碱类代谢物、4种鞘氨醇类代谢物、7种溶血磷脂酰胆碱和3种有机酸等48种代谢物。发现苯丙氨酸、乙酰基肉碱、丙酰基肉碱、丁酰基肉碱、异丁酰基肉碱、异戊酰基肉碱和鞘氨醇的含量在女性唾液中显着高于男性样本。结论·人类唾液中含有丰富的代谢物信息,唾液代谢组研究必须考虑其性别依赖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唾液论文参考文献

[1].刘鑫灿,张德保,刘仔龙.CD29的表达与人类唾液腺良恶性肿瘤发病关系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8

[2].李晶,刘思,雷和花,王玉兰,唐惠儒.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人类唾液代谢组的性别依赖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3].苏心韵.人类唾液腺组织片新型培养模型的建立[D].广西医科大学.2016

[4].刘佳.PTTG的过表达及bFGF促进人类唾液腺恶性肿瘤生长机制的研究&病例报告[D].武汉大学.2015

[5].韩耀伦,陈红莉,李庆福.人类唾液和牙结石中纳米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6].郑建洲,俞小卫.人类唾液组学在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7].郭玹铭,张七凤,陈振中.人类唾液蛋白N端片段的构型(英文)[J].波谱学杂志.2015

[8].李承文,史会萍,祁燕伟,李榕,夏志刚.HIV感染者唾液人类疱疹病毒感染与CD4淋巴细胞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3

[9].吴凡,翟维维,葛柳莹,祁燕伟,高辉.245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唾液中人类疱疹病毒1~4型的检测情况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

[10]..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对色素与人类唾液相互作用的影响[J].口腔生物医学.2012

标签:;  ;  ;  ;  

人类唾液论文-刘鑫灿,张德保,刘仔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