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论文和设计-时剑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包括支撑部件、压块,所述支撑部件包括连接部、设置于连接部一端的第一支撑部、设置于连接部另一端的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相对,并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让位空间,所述第二支撑部面对第一支撑部的端面上设有卡槽,所述压块的端部间隙配合在卡槽中。本实用新型具有可靠性高的优点。

主设计要求

1.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包括支撑部件(1,2)、压块(3),所述支撑部件(1,2)包括连接部(10,20)、设置于连接部(10,20)一端的第一支撑部(11,21)、设置于连接部(10,20)另一端的第二支撑部(12,22),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部(12,22)与第一支撑部(11,21)相对,并在第一支撑部(11,21)和第二支撑部(12,22)之间形成让位空间(13,23),所述第二支撑部面对第一支撑部的端面上设有卡槽(14,24),所述压块(3)的端部(30,31)间隙配合在卡槽(14,24)中。

设计方案

1.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包括支撑部件(1,2)、压块(3),所述支撑部件(1,2)包括连接部(10,20)、设置于连接部(10,20)一端的第一支撑部(11,21)、设置于连接部(10,20)另一端的第二支撑部(12,22),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部(12,22)与第一支撑部(11,21)相对,并在第一支撑部(11,21)和第二支撑部(12,22)之间形成让位空间(13,23),所述第二支撑部面对第一支撑部的端面上设有卡槽(14,24),所述压块(3)的端部(30,31)间隙配合在卡槽(14,24)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1,21)包括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

设置于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一端的抵挡部(11b,21b);

抵挡部(11b,21b)与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之间形成夹角(α1,α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α1,α2)的大小为80至89.5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与抵挡部(11b,21b)之间形成粘结剂容纳部(11c,21c)。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与抵挡部(11b,21b)结合一端到该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中部或另一端的厚度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的另一端延伸到连接部(10,20)的第一侧壁之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1,2)、压块(3)采用复合材料拉挤或模压成型。

8.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包括支撑部件(1,2)、压块(3),所述支撑部件(1,2)包括连接部(10,20)、设置于连接部(10,20)一端的第一支撑部(11,21)、设置于连接部(10,20)另一端的第二支撑部(12,22),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部(12,22)与第一支撑部(11,21)相对,并在第一支撑部(11,21)和第二支撑部(12,22)之间形成让位空间(13,23),所述第二支撑部(12,22)面对第一支撑部的端面上设有凸起部(12a,22a),在凸起部(12a,22a)与连接部(10,20)第二侧壁之间形成卡槽(14,24),所述压块(3)的端部(30,31)间隙配合在卡槽(14,24)中。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采用非金属材料进行制备可以得到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以代替金属材质的光伏组件支撑部件,例如,CN202948952披露了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包括管槽,所述管槽的一边侧板向上延伸,所述管槽的另一侧设有呈L型的支撑部件,在支撑部件与管槽之间形成插槽,太阳能电池板的端部插入到插槽中,所述管槽内的两块平行侧板上对称设置有凸条。

上述安装结构的光伏组件边框与光伏组件连接后,施工时需要通过光伏支架进行支撑,上述光伏组件边框是通过边侧板以及边侧板的延伸部支撑在光伏支架上后,再通过压块压在边侧板的延伸部上,最后将压块固定。这种装配方式,压块的位置不能获得限制,容易造成压块与延伸部产生相对移动,因此,上述的光伏组件边框与光伏支架安装后存在牢固性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

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包括支撑部件、压块,所述支撑部件包括连接部、设置于连接部一端的第一支撑部、设置于连接部另一端的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相对,并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让位空间,所述第二支撑部面对第一支撑部的端面上设有卡槽,所述压块的端部间隙配合在卡槽中。

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包括支撑部件、压块,所述支撑部件包括连接部、设置于连接部一端的第一支撑部、设置于连接部另一端的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相对,并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让位空间,所述第二支撑部面对第一支撑部的端面上设有凸起部,在凸起部与连接部第二侧壁之间形成卡槽,所述压块的端部间隙配合在卡槽中。

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由于压块的端部卡入到卡槽中,使得压块与支撑部件不会形成相对运动,因此,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与光伏支架进行安装后,牢固的可靠性获得了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在另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的主视图;

图4为图1和图2中所示的支撑部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压块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的主视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支撑部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1、2为支撑部件,10、20为连接部,10a、20a为第一侧壁,10b、20b为第二侧壁,11、21为第一支撑部,11a、21a为第一支撑部本体,11b、21b为抵挡部,11c、21c为粘结剂容纳部,α1、α2为夹角,12、22第二支撑部,12a、22a为凸起部,13、23让位空间,14、24为卡槽;

3为压块,30、31为端部,32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包括支撑部件1,2、压块3,所述支撑部件1,2包括连接部10,20、设置于连接部10,20一端的第一支撑部11,21、设置于连接部10,20另一端的第二支撑部12,22,第二支撑部12,22用于支撑在光伏支架(图中未示出)上,第二支撑部12,22与第一支撑部11,21相对,并在第一支撑部11,21和第二支撑部12,22之间形成让位空间13,23,所述第二支撑部面对第一支撑部的端面上设有卡槽14,24,所述压块3的端部30,31间隙配合在卡槽14,24中。这种安装结构不但结构简洁,还节省了用料,有利于降低成本。在压块3上设有通孔32,螺栓(图中未示出)穿过该通孔32后与光伏支架连接,从而将安装结构紧紧地锁定在光伏支架上。

如图1至5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部11,21包括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设置于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一端的抵挡部11b,21b。抵挡部11b,21b与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之间形成夹角α1,α2,夹角α1,α2的大小为80至89.5度,夹角α1,α2的优先采用84度。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用于承载光伏组件,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的另一端延伸到连接部10,20的第一侧壁10a,20a之外,这样有助于增加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与光伏组件的接触面积,使光伏组件能获得更加稳定的支撑力。而光伏组件的端部与抵挡部11b,21b抵顶,从而对对光伏组件的端部形成限位。

如图1至5所示,在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与抵挡部11b,21b之间形成粘结剂容纳部11c,21c,将粘结剂事先配置在粘结剂容纳部11c,21c中,再将光伏组件放置在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上,从而光伏组件通过粘结剂固定在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上。

由于在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与抵挡部11b,21b之间形成粘结剂容纳部11c,21c,当光伏组件放置到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上,光伏组件的重力对粘结剂容纳部11c,21c内的粘结剂形成挤压,通过粘结剂容纳部11c,21c有效避免了粘结剂溢出,增加了光伏组件与本安装结构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1至5所示,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与抵挡部11b,21b结合一端到该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中部或另一端的厚度逐渐增大,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得在第一支撑部本体11a,21a与抵挡部11b,21b之间形成粘结剂容纳部11c,21c。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如图6至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2,22面对第一支撑部的端面上设有凸起部12a,22a,在凸起部12a,22a与连接部10,20的第二侧壁10b,20b之间形成卡槽14,24,所述压块3的端部30,31间隙配合在卡槽14,24中。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一种的方式上同,在此不在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如图8至11所示所示的几种结构。

所述支撑部件1,2、压块3采用复合材料拉挤或模压成型。对于拉挤成型的具体工艺,具体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步骤1,将位于玻璃纤维周围的玻纤毡以及质量分数为50%的连续玻璃纤维的头部依次穿过轨迹导纱器和模具,轨迹导纱器位于模具的上游,轨迹导纱器上至少设有一个供玻璃纤维穿过的第一通孔,轨迹导纱器上还至少设有一个供玻纤毡穿过的第二通孔,这些第二通孔位于第一通孔的周围,其中玻璃纤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再穿过所述模具,玻纤毡穿过第二通孔后再穿过所述模具,玻纤毡以及玻璃纤维穿过模具后通过牵引装置被同步牵引。

所述模具至少具有注胶浸透区、预成型区以及固化区;模具的总长度为120cm,其中注胶浸透区的长度为60cm,预成型区以及固化区的长度为60cm。

步骤2,通过聚氨酯树脂注胶系统将即时合成的聚氨酯树脂以高压的方式注入到模具的注胶浸透区内,即将小于等于7MPa的聚氨酯树脂以50~4800ml\/min的速度注入到模具的注胶浸透区内,本实施例中,注入到模具的注胶浸透区内的聚氨酯树脂的压力为0.2MPa,且以547ml\/min的速度向注胶浸透区内注入聚氨酯树脂。将具有压力的聚氨酯树脂注入到模具的注胶浸透区内,使位于注胶浸透区内的玻璃纤维和玻纤毡被高压的聚氨酯树脂完全浸透;聚氨酯树脂注胶系统为北京京华派克聚合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JHPK—G20A的注胶系统。

所述注胶浸透区上的注胶口的轴向与玻璃纤维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该钝角的大小为90.5至135度优选地,钝角为95度,采用钝角的好处在于,在向模具内注入聚氨酯树脂时,使聚氨酯树脂沿着玻璃纤维移动的方向流动,使得聚氨酯树脂在模具内具有更好的流动性,这样有利于使聚氨酯树脂对玻璃纤维的完全浸透起到帮助作用。

步骤3,玻璃纤维和玻纤毡的头部在牵引装置的牵引作用下移动,使被聚氨酯树脂浸透的玻璃纤维在牵引作用下移动到预成型区内进行加热,得到预成型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预成型区由预热区和凝胶区组成,其中预热区的加热温度为50—140℃,凝胶区的加热温度为150—200℃,优选地,预热区的加热温度为120℃,凝胶区的加热温度为170℃。

步骤4,随着牵引装置产生的持续牵引作用力,使预成型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经过固化区固化成型后被拉出到模具外部。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速度为15~1830cm\/min,优选地,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速度为1750cm\/min。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如下:

步骤1中,是将位于玻璃纤维周围的玻纤毡以及质量分数为80%的连续玻璃纤维的头部依次穿过轨迹导纱器和模具。

步骤2中,注入到模具的注胶浸透区内的聚氨酯树脂的压力为0.2MPa,且以75ml\/min的速度向注胶浸透区内注入聚氨酯树脂。

步骤3中,预热区的加热温度为60℃,凝胶区的加热温度为190℃。

步骤4中,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速度为60cm\/min。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如下:

步骤1中,是将位于玻璃纤维周围的玻纤毡以及质量分数为81%的连续玻璃纤维的头部依次穿过轨迹导纱器和模具。

步骤2中,注入到模具的注胶浸透区内的聚氨酯树脂的压力为0.2MPa,且以60ml\/min的速度向注胶浸透区内注入聚氨酯树脂。

步骤3中,预热区的加热温度为70℃,凝胶区的加热温度为180℃。

步骤4中,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速度为50cm\/min。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如下:

步骤1中,是将位于玻璃纤维周围的玻纤毡以及质量分数为80.5%的连续玻璃纤维的头部依次穿过轨迹导纱器和模具。

步骤2中,注入到模具的注胶浸透区内的聚氨酯树脂的压力为0.2MPa,且以61ml\/min的速度向注胶浸透区内注入聚氨酯树脂。

步骤3中,预热区的加热温度为65℃,凝胶区的加热温度为175℃。

步骤4中,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速度为50cm\/min。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一不同之处如下:

步骤1中,是将位于玻璃纤维周围的玻纤毡以及质量分数为79%的连续玻璃纤维的头部依次穿过轨迹导纱器和模具。

步骤2中,注入到模具的注胶浸透区内的聚氨酯树脂的压力为0.2MPa,且以72ml\/min的速度向注胶浸透区内注入聚氨酯树脂。

步骤3中,预热区的加热温度为80℃,凝胶区的加热温度为165℃。

步骤4中,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速度为55cm\/min。

按照上述实施例制备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采用不同形状的模具,即可得到支撑部件1,2和压块3。

申请人将实施例2至实施例5制成的4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切成1.5米长的样品(样品规格型号为:双C型28×56型材),送往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质检中心,国家玻璃纤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验,检验的要求为:对提交的样品进行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最大弯曲应力、1.5倍厚度处弯曲应力、弯曲弹性模量、短梁层间剪切强度、压缩强度进行测试,上述单位出具的检验报告如下表:

在上述单位的检验编号为:玻纤质检(QSW)字第(18040115)号

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以及检验结论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

1.提高拉挤速度,从而提高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2.随着玻纤含量增加,树脂用量降低,型材的总成本在大幅度降低(树脂的价格是玻纤价格的5至10倍);

3.在一定线速度下,可以实现快速的注射浸透均匀;

4.随着玻纤含量的增加,型材的抗拉强度和弯曲强度获得了提高;

5.由于采用高压注胶和轨迹导纱器实现玻纤含量超过80%质量分数,任然可以高速拉挤且不堵塞模具。

设计图

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4433.9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345078U

授权时间:20190903

主分类号:H02S 30/00

专利分类号:H02S30/00

范畴分类:37P;

申请人:苏州恒川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苏州恒川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高铁新城南天成路58号3楼-A009工位

发明人:时剑;李顺

第一发明人:时剑

当前权利人:苏州恒川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肖兴江

代理机构:32294

代理机构编号:常州市华信天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光伏组件的安装结构论文和设计-时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