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责任暂行规定》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责任暂行规定》的通知

一、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韩瑜,张爱玲,潘飞,杨永胜,方廷东[1](2020)在《剑指沉疴开新局 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综治大文章——安徽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记》文中研究说明策划人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一些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暴露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仍有诸多安全生产基础性、源头性、瓶颈性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安徽省传统产业之一,历经四十年的变革发展,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已进入"破瓶颈、解难题"的关键时期。但产业布局不合理、产能工艺落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潘科[2](2020)在《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控制性要素。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漳河是我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支流,是山西、河南、河北三省边界地区的重要水源地,担负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供水任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特别以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经济部门对砂子等基础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漳河河砂滥采乱采现象愈演愈烈。河道中砂石是缓冲河道水流、涵养水源以及保护堤防的重要屏障。长期采砂加剧了河水对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冲刷,在洪水期加大了堤防等防洪工程被冲毁的危险,对漳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从根源上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从而保护漳河堤防安全和水源地地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漳河非法采砂产生的内在机制,指出漳河非法采砂是一种低效的砂石资源配置活动,受到市场经济价格机制调节,根源在于砂石供需关系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指出要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手段,从河砂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侧发力,化解漳河河砂供需关系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

孙连枝[3](2020)在《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 ——考虑地区差异》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制造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仅带来了生态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也导致社会问题频发。这些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将制造业的粗放发展方式推到风口浪尖之上,将社会和环境问题纳入经济活动中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制造企业立足的必然要求。且随着外包的兴起,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往来逐渐增加,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持续的管理业逐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大量学者开始研究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水平建言献策。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不仅事关企业内部的可持续管理,还关系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和协调,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从多个利益相关者处获得资源和支持,因而其管理活动和决策也会受到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聚焦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中的政府及大客户,来探讨二者对制造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外,虽然研究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的文献不在少数,但是鲜有研究关注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的地域差异性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并基于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异性,分析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不同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故本文以2012-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34家制造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并运用chow检验分析组间系数差异,验证本文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在东部地区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来说,企业行政联系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具有负向显着作用,政府政策和法规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具有正向显着作用。(2)大客户在西部地区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来说,客户集中度的短期效应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负向显着相关,客户集中度的长期效应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正向显着相关,表明客户集中度高的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能对提高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而客户集中度高的“一锤子买卖”的短期供应链合作行为则会对企业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起到阻碍作用。(3)政府及大客户的作用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体现在西部地区客户集中度对制造企业实施可持续供应管理的影响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显着差异。企业行政联系的影响在中部和东部存在显着差异。

翟磊[4](2020)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基层视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基层实践。基层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根基之所在,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活力源头之所在,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乡镇政府能否秉公用权、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以基层政府权力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剖析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状与法治问题,旨在构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本文以“山西洪洞封灶禁煤”“上海市违法群租治理”为例,提出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目标悖论和主体角色悖论。在价值目标层面,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冲突,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张力。在主体角色层面,基层政府既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稍不注意,也往往成为破坏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本文研究重点是聚焦规范约束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力争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方案。在规范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基层政府权力存在执行性、非完整性和裁量性;在社会实证分析基础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滥作为、不作为与慢作为的异化现象。基层政府力异化现象背后,是权力配置失衡、权力行使公共性缺失、权力监督弱化的制度根源以及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特权观念的思想根源。聚焦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法治化的三维制度架构,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价值统一提供实现路径。权力配置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为破解基层政府“职权与责任”“财权与事权”“人事权与工作任务”的权力配置失衡问题,“强镇扩权”改革试图回应基层政府的权力需求,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镇扩权”改革也存在合法性质疑与有效性困境。本文认为,区县政府与乡镇基层政府权力关系重构应当着眼于结构性改革,为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提供系统完整的法治化路径。乡镇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须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原则”;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关键是探索制定专门《乡镇政府组织法》。以中央立法形式对乡镇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区县与乡镇分权原则、区县与乡镇行政关系、区县与乡镇财权关系、乡镇政府人员编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等权力配置核心条款加以明确规定,最终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行使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行使具有非独立性、非常规性和责任主导性等现实特征,面临“运动式运行”“压力型运行”和“权责失调型运行”的法治困境。推进基层政府行政规范、行政决策与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是破解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困境,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化的关键。通过限定“红头文件”规范内容、加强程序规制、建构实施后评估机制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通过健全决策程序机制、建构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法治化;通过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存在违反法律规范的“硬腐败”,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懈怠等“软腐败”现象。实现权力监督的法治化,重点是要将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与效能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权力运行协同监督制度体系。针对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廉洁性监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制”“任期制”“交流制”“高配制”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制度;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打造信息公开平台来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权责清单制度、分工制约制度、任职限制制度、重大事项申报与公开制度以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针对基层权力运行效能性监督,重点是要回应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科学性与考核基础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考核过程中基层政府博弈与投机问题,通过基层绩效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的适度激励与适度问责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法治考核权重,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与效能监督制度。展望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前景,本文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立场,主张践行基层法治建设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基层法治建设需要正视法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在推进基层法治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批判“法治虚无主义”,也要警惕“法治浪漫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基层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进程等不得。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法治建设模式,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也急不得。本文认为,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基层法治建设之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

铜陵市人民政府[5](2019)在《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和修改部分市政府文件的决定》文中认为铜政[2019]59号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维护政府文件的权威性、严肃性,我市对2019年8月12日前以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的现行有效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经认真清理,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

刘文颖[6](2019)在《我国砂石土类矿产资源政策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砂石土类矿产的开发利用是国家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据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统计,我国机制砂年产量高达200亿吨,已成为砂石资源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转型为新常态高质量发展,城市基建设施及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强,砂石骨料需求量将持续高位增长。然而由于受制于环保督查砂石限采禁采的“一刀切”关停政策,各地砂石骨料供应紧张,价格高涨,砂石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18年底,砂石土类矿产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国家战略新兴资源,这也意味着砂石资源亟待形成全面的产业化发展。本文梳理了我国1980-2018年近四十年的砂石土类矿产国家级政策32份及地方28个省域的政策180份,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明确了砂石土类矿产开发利用管理政策的研究成果及改进空间,对所研究的砂石土类矿种及其资源属性进行界定,并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明确了砂石土类矿产管理政策的研究基调。首先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国家级政策及地方级政策进行“时间、机构、文种、效力”四方面的特征分析;其次整理并编码分析国家级政策文本155条,省级政策文本1165条,运用政策工具研究方法构建“政策工具—政策作用”的X-Y二维度分析框架,其中X维度包含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三类政策工具;Y维度包含“矿石开采、生产加工、消费利用、回收再造、废物处置”五个产业作用环节。一是对国家级32份政策的155条政策工具进行分析,二是对地方级180份政策文本的1165条政策工具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进行政策工具的空间研究。最后,应用状态空间模型对2001-2016年国家级政策的政策工具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砂石土类矿产国家级政策缺位,地方省域政策空间布局失衡。我国砂石土类矿产政策以强制性的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以柔性引导型政策为辅,政策效力有但对砂石产业促进作用弱;政策工具集中在矿石开采和消费利用环节,生产加工环节的使用频率不及预期。政策工具数量、效力与效果不匹配,其中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与效力呈反向关系,供给型、需求型政策工具数量偏少但效力更优。

范乾帅[7](2019)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行政法研究》文中提出一国法治事业的推进、人权的维护、公共福祉的增进,不仅系于中央,也同样仰赖地方。地方治理的法律建构,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实现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具体就社会救助地方治理而言,社会救助是一种旨在保障贫困者的生存权、满足其最基础生存条件的制度,给付标准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这就需要各地方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治理。然而,眼下社会救助领域的地方治理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一,从学理视角看,与本研究主旨相关的行政组织法、地方行政法及给付行政法的文献尚不十分充裕;其二,从实践视角看,同样有诸多弊病有待法律上的建构与完善。鉴于此,本研究的目标在于从行政法学的视角出发,对当下学术研究尚未深入探讨的社会救助地方治理进行全景式的描绘,辨析制度上的不足并提出改进之道,以期推进行政组织法、地方行政法及给付行政法研究的发展。本研究主要探析的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地方行政机构、慈善组织及行政相对人。其一,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功能可界定为“主导”。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权力关系维度来看,它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为“管理上的主要责任者”和“财政上的次要责任者”;从地方政府与地方行政机构及私主体的关系维度看,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为“地方行政机构的领导者”和“私主体的管理者与合作者”。地方政府着力于通过“设置救助机构”、“编制救助计划”、“建立救助项目”等方式,构筑起宏观的给付行政法秩序、并为这种法秩序的运作提供国库支持,以便维护公民的基本生存权。然而,因为行政组织与行政行为法治的滞后,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并不明晰,其设置救助机构、编制行政计划等行政过程中所须恪守的程序性规则也并不完善。此外,在当前的问责机制下,其公法责任也无法受到很好的追究。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仍在相当程度上游离于法律控制之外。其二,地方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系指除地方政府的之外的地方行政机关。民政、教育及相关地方行政机构均系“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而民政则居于最为枢要的位置,其作用可界定为“牵头”。从拟定给付标准到发放救助待遇、从设定行政程序到确定给付对象、从事先审查到动态管理:在社会救助这一“国家主导”色彩颇为浓厚的领域当中,民政部门可谓“国家”的最直接、细致的体现。尽管民政部门是救助行政的“制度基轴”,但其职权的设定与运作尚有诸多不合法治原则或善治精神之处,这包括但不限于民政部门拟定救助标准未获立法明确授权,标准拟定程序封闭、内部化,标准的司法审查现状堪忧,民政部门自行设定的行政程序存在内容瑕疵,救助对象确定机制的合法性与实效性皆有待改进等等。其三,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领域,各地方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对应“公法之维”,而慈善组织则兼具“公法之维”与“私法之维”。在我国,慈善组织分为“民办慈善组织”与“官办慈善组织”。前者的功能是以纯粹的私主体的身份、基于道德义务与行政合同参与治理,应予加强,而后者的功能则是以“体制内机构”、乃至行政主体的身份,基于道德义务、行政合同、行政协议乃至立法授权参与治理,其行政化特征应予去除。从可问责性上看,民办慈善组织与官办慈善组织在法律属性与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注定可适用于二者的问责机制也有所不同。其四,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是参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其可通过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而成为行政相对人。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行政相对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行使权利与承担义务的方式,推动行政程序的前进。以低保审批程序为例,行政相对人的功能在于:提出申请,启动程序;参与审核、审批,协助调查,以推动程序前进;面对程序上与实体上的违法行为,行政相对人可凭借行政诉讼与之对抗,以维护自身权益。行政相对人是权利的主体。但眼下,相对人的主体地位尚不凸显:一者,相关立法或行政规定对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行政义务、低保管理机关应恪守的程序性规则及相关法律后果的规定并不完善;二者,低保管理人员违法之事屡有发生,救济机关为相对人提供的保护也不充分。针对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各项不足,在未来,其一,完善地方组织法,即应以立法手段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界限、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界限,并实现民政部门的组织法定。其二,应完善行政程序法。这包括与法秩序的形成、运行及公私协力等相关的程序性规则。其三,应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机制。具体可从提升代表素质、提前审查时间、细化草案内容、激活现有的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其四,应改革慈善体制。应推进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改革,并完善慈善税收优惠制度。其五,应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问责等问责机制。总之,我国应继续以民生福祉、以公民的生存权与民主权等基本权、以人性尊严、以“人的价值”为纲领,从法规则的设定与施行、对违法者的问责、对受戕害者的救济等各维度切入,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地方治理法治化的进程。

王晓强[8](2019)在《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行政组织法作为内部行政法,在整个行政法体系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包括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在内的诸多基础性理论命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虽然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已经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基本政策要求,但是如何认识和推进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仍然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具体而言,应包括:如何理解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行政机构设置为何需要法定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范围的划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位阶的确定、行政机构设置法定程度的判断,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了本文分析、探讨的逻辑框架与基本主题。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对象进行分析,即如何理解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从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对行政机构设置进行分析探讨,前者主要从主体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行政机构进行类型化划分,后者则主要从行为角度对设置的范围进行界定,所谓行政机构设置是指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内设机构及派出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规格变更、名称变更等一系列行政组织行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源于传统的法律保留、制度性法律保留、行政组织法定主义等,但是又与其存在差别,其将法律、法规、规章一并纳入法定化的调整范围。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必要性。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总体上经历了萌芽、初创、发展、改革四个阶段,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存在法律、制度、理论等方面的问题。行政机构设置之所以要实现法定化,主要是因为我国行政机构设置领域所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通过法定化的方式予以解决,规则是减少混乱、建立秩序的最有效方式,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是解决行政机构设置随意化、碎片化、行政化、同质化的最有效途径;此外,在理论方面的原因则主要基于法律保留学说的发展、行政组织规范作用的提升、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的要求、财政预算理论的推动,以及法规范所具有的一致性、稳定性、权威性等法的一般性特征。第三章,对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域外经验进行分析。着重就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法规范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在行政机构设置领域实现预算控制、行政机构设置的法规范内容尽可能详尽、立法主导行政机构设置、行政机构设置的动态控制机制以及对行政机构设置进行数量控制等制度和措施,都对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推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第四章,主要划分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即哪些行政机构的设置需要法规范依据,哪些行政机构的设置则不需要法规范依据。重要性理论应作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划分的理论依据,其在法定化范围的判断上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行政机构实施行政职责范围的不同,所有的行政机构可以划分为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各级人民政府的业务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业务机构的内设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业务机构的派出机构四种类型;内设机构可以根据机构功能、结构的不同,再划分为业务、事务、辅助、监督机构及行政职位五种,并以行政机构设置是否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保障产生影响为标准,将业务类行政机构的全部设置行为纳入法定化范围,其他行政机构的设置行为则排除在法定化范围之外。第五章,主要确定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与法定化程度。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的确定应当参照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规范中有关行政处罚事项等的设定,对划入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事项分别予以分析,尝试在行政机构设置领域建立多元多级的法规范体系;而法定化程度的判断,则认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意味着行政机构设置的过程需要尽可能实现法定化,因而将行政机构设置领域的法规范分为程序方面的要素与其他方面的要素,具体包括提案、方案的编制、审核、决定、备案、监督等程序要素和机构设置的规则要素、结构要素、设置的形式要素等,并且从准则性与单行性法规范并行、明确机构设置的程序要素、数字化表达三方面来增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程度。

冯志峰[9](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宣城市人民政府[10](2018)在《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宣政[2018]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维护市政府文件的权威性、严肃性,市政府于2017年6月起组织开展了对2001年建市以来,以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作为行政管理依据、反复适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类文件全面清理活动。

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剑指沉疴开新局 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综治大文章——安徽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记(论文提纲范文)

全覆盖无遗漏三年部署终结“谈危色变”时代
    吹响综合治理“集结号”
    端稳精准发力“瞄准镜”
    擦亮风险管控“探照灯”
    装上科技创新“驱动器”
    开启安全保障“辅助键”
安庆:化工之城的美丽“蝶变”
    直击老化工基地“痛点”
    敢于先试先行蹚出新路子
    对外借力对内发力促监管
滁州:全面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
    制度和组织建设为治理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摸排调研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情况
    盯紧重大危险源这个牛鼻子
    以化工园区规划和条件准入强化源头管控
    以排查、检查倒逼企业安全生产
    安全监管方式创新和能力提高是保证
广德:重灾区的完美“逆袭”
    曾经的危险化学品监管“困难户”
    紧扣实际打造特色亮点
    构建快速有效的应急保障体系
宣城宣州:牢牢管控安全生产风险
    两次报警提示下隐患得到整改
    安全风险预警更加主动
    源头治理夯实危化监管基础
    创新危化安全监管机制
    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险
    提升高危险化学品应急管理能力
广信农化:多措并举加强安全管理
    盯紧安全责任落实,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以安全培训为抓手,提高全员安全生产能力
    强化外协准入管理,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利用科技支撑,加强风险管控
    凝聚安全文化,构建本质安全
安利新材料:以责任落实构筑安全防线
    完善制度,规范生产操作规程
    健全组织架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科技创新,提高设备安全水平
    隐患排查,强化安全生产过程控制
    全员参与,探索安全管理新模式
    应急投入,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2)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思路
        3 技术路线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
        1 研究方法
        2 创新与不足
二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砂石及采砂
        2 采砂管理和采砂治理
        3 非法采砂
    (二) 理论基础
        1 治理理论
        2 公共物品理论
三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状
    (一) 漳河砂资源状况
        1 漳河概况
        2 采砂情况
    (二)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情况
        1 采砂危害
        2 治理情况
四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存问题
        1 非采现象难以杜绝
        2 采砂管理理念落后
        3 采砂执法力量薄弱
        4 采砂管制滋生腐败
    (二) 原因分析
        1 市场需求催生非采
        2 忽视市场公民作用
        3 采砂治理投入不足
        4 政府监管引发寻租
五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对策
    (一) 稳定砂石供需关系
        1 推进砂石需求侧改革
        2 推进砂石供给侧改革
    (二) 引入采砂治理理念
        1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2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3 两种制度绩效比较
        4 充分发挥公共作用
    (三) 加大采砂治理投入
        1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经费
        2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编制
        3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设备
    (四) 加强渉砂腐败监督
        1 发挥党内监督作用
        2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 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4 发挥法律监督作用
六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 ——考虑地区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三、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测量
        一、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三、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测量
    第三节 政府的概念与测量
        一、企业行政联系
        二、政府政策和法规
    第四节 大客户的概念与测量
        一、客户集中度的定义
        二、客户集中度的研究内容
        三、客户集中度的测量
第二章 研究假设
    第一节 企业行政联系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第二节 政府政策和法规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第三节 客户集中度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第四节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
第三章 模型设定与数据收集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处理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所在行业及分布统计
        二、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回归分析
        一、分组回归检验结果
        二、组间系数差异检验结果
        三、结果讨论
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政策建议
        一、双管齐下,市场配置为主,政府监管为辅
        二、因地制宜,挖掘利益相关者在不同地区中的作用
        三、企业联动,培育供应链企业长期稳定关系
    第二节 本文创新点
        一、关注大客户作用,重视供应链长期关系
        二、剖析地区差异,强调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4)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基层法治离我们有多远?
    二、基层治理的法治悖论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基层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一、基层政府职能与职权的规范分析
        二、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现状分析
        一、基层政府失灵与政府权力异化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异化之根源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塑造
        一、基层政府治理的理念误区与极端倾向
        二、合法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底线
        三、有效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重塑
        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三维架构
第三章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一、问题意识:纵向权力配置失衡
        二、制度性根源:法定职权与管理的错位
        三、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地位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强镇扩权:基层政府赋权改革探索与反思
        一、改革历程与实践样本
        二、行政性分权:强镇扩权改革的路径反思
    第三节 基层政府赋权的法治化路径
        一、确立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明确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目标: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三、健全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保障
第四章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实践图景——以上海群租治理为例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群租治理的真实场景
        二、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群租治理的政策推进
        三、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群租治理中的街镇角色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特征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运动式运行”困境
        二、基层政府权力的“压力型运行”困境
        三、基层政府权力的“失调型运行”困境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构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框架
        二、基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
        三、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的法治化
第五章 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表象与根源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硬腐败与软腐败
        二、基层政府权力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统一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危害性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腐败的根源分析
        三、价值导向: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四、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构建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效能监督的法治化
        一、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实证分析:以2019年D区街镇考核为例
        二、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法治困境
        三、基层政府效能监督法治化的改进路径
第六章 余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虚无主义批判
        一、基层治理中法治虚无主义的新变异
        二、基层法治虚无主义的形态与后果
    第二节 警惕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浪漫主义
        一、法治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二、法治浪漫主义的迷惑性与危害性
    第三节 坚持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实主义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
        二、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
        三、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渐进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兼怀人生四十

(6)我国砂石土类矿产资源政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石土矿政策研究现状
        1.2.2 政策工具应用研究现状
        1.2.3 砂石土矿政策效应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架构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架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砂石土类矿产
        2.1.2 砂石土类矿产政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治理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公共政策理论
        2.2.4 政策工具理论
3 我国砂石土类矿产政策特征分析
    3.1 政策文本梳理
    3.2 国家级政策特征分析
        3.2.1 发文时间
        3.2.2 发文机构
        3.2.3 政策文种
        3.2.4 政策效力
    3.3 地方级政策特征分析
        3.3.1 发文时间
        3.3.2 发文机构
        3.3.3 政策文种
        3.3.4 政策效力
    3.4 小结
4 我国砂石土类矿产政策二维分析
    4.1 构建X—Y二维分析框架
        4.1.1 X维度——政策工具类型
        4.1.2 Y维度——政策作用环节
        4.1.3 构建二维分析框架
    4.2 编码及内容分析
    4.3 国家级砂石矿产政策二维分析结果
        4.3.1 X维度——政策工具类型
        4.3.2 Y维度——政策作用环节
        4.3.3 政策工具—政策作用二维分析
    4.4 地方级砂石矿产政策空间布局分析结果
        4.4.1 区域划分标准
        4.4.2 政策工具(X轴)空间布局
        4.4.3 政策作用环节(Y轴)空间布局
    4.5 小结
5 我国砂石土类矿产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5.1 理论及模型构建
        5.1.1 理论分析
        5.1.2 模型构建
        5.1.3 指标选取
        5.1.4 数据来源
    5.2 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检验
        5.2.1 平稳性检验结果
        5.2.2 协整性检验结果
    5.3 状态空间模型分析结果
        5.3.1 参数估计
        5.3.2 回归结果分析
        5.3.3 政策效果结论
6 政策建议
    6.1 回归产业管理视角,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6.1.1 转变传统管理思路,加强国家宏观政策管控
        6.1.2 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
    6.2 认可区域差距,根据特点实行差异化管理
    6.3 优化政策工具结构,改善政策匹配度
        6.3.1 弱化环境型政策工具,强化柔性制度设计
        6.3.2 合理调整各区域政策工具布局结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国家级政策文本
    附录二 地方级政策文本

(7)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行政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对地方政府与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已有研究
        二 对地方行政机构与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已有研究
        三 对慈善组织与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已有研究
        四 对行政相对人与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已有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规范分析法
        二 比较方法
        三 案例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可能的贡献
        一 推动行政组织法研究
        二 推动地方行政法研究
        三 推动给付行政法研究
第一章 地方政府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节 作为治理主体的地方政府
        一 概念诠释
        二 地方政府主导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法理基础
        三 地方政府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主导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方式
        一 设置救助机构
        二 编制救助计划
        三 建立救助项目
        四 确定救助标准
        五 提供财政支持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可问责性
        一 概述
        二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形成与法律架构
        三 地方政府的行政问责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地方行政机构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节 作为治理主体的民政部门
        一 民政部门的历史沿革
        二 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民政部门牵头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方式
        一 牵头拟定救助标准
        二 设定行政程序
        三 确定救助对象
        四 发放救助待遇
        五 动态管理
    第三节 民政部门的可问责性
        一 行政诉讼
        二 行政复议
        三 行政问责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节 作为治理主体的慈善组织
        一 概念诠释与属性解读
        二 慈善组织的历史沿革与法制架构
        三 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方式
        一 民办慈善组织
        二 官办慈善组织
    第三节 慈善组织的可问责性
        一 民办慈善组织的可问责性
        二 官办慈善组织的可问责性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行政相对人在社会救助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节 低保程序的启动
        一 行政相对人的功能
        二 相对人的救济
    第二节 低保申请的审核
        一 相对人的功能
        二 相对人的救济
    第三节 低保申请的审批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结语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文集、学位论文、报纸、网络文献类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基本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价值
        (一)有利于完善我国行政组织法的构建
        (二)有利于发展我国行政组织法学理论
        (三)有利于指导行政机构改革的实践
        (四)有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三、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的结构与思路
第一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对象
    第一节 静态层面的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一、机构的内涵
        二、行政机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三、作为行政法学术语的行政机构
        四、类型化的行政机构
    第二节 动态层面的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一、行政机构设置权及设置的外延
        二、机构设置与职权配置的关系
        三、机构设置与职位、编制设置的关系
    第三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理论变迁
        一、行政组织法中的法律保留
        二、法律保留不能承受之重
        三、从法律保留原则到行政法定原则
        四、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中法的内涵
第二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依据
    第一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理论依据
        一、法律保留学说的发展
        二、行政组织规范作用的提升
        三、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
        四、财政预算理论的推动
        五、法规范的一般性特征
    第二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现实依据
        一、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现实状况
        二、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所面临的问题
        三、个案分析:环境保护领域的行政机构设置
第三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域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现状
        一、美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二、德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三、日本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四、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第二节 域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基本经验
        一、预算控制行政机构设置
        二、行政机构设置的规定应尽可能详尽
        三、立法主导行政机构设置
        四、行政机构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五、对行政机构设置进行数量限定
第四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
    第一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判断标准
        一、从法律保留原则到制度性法律保留原则
        二、法律保留范围的判断标准:从干涉、全面保留到重要性理论
        三、重要性理论应为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判断标准
    第二节 我国大部分行政机构设置非法定化
        一、中央层面
        二、地方层面
    第三节 判断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时须考虑的因素
        一、行政保留产生的影响
        二、行政机构设置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保障产生的影响
        三、行政机构设置对行政任务正确、有效实施产生的影响
        四、行政机构设置行为本身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确定
        一、区分行政决策机构与行政执行机构?
        二、业务类行政机构的设置应纳入法定化范围
        三、行政机构的所有设置行为应纳入法定化范围
第五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与程度
    第一节 法律规范密度的双重性
        一、区分法定化位阶与法定化程度
        二、法律规范密度在我国法律中的表现
        三、法律规范密度确定的不同标准
    第二节 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位阶
        一、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的不同模式
        二、我国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位阶的现状
        三、如何确定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
    第三节 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程度
        一、比较借鉴:域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程度分析
        二、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程度的现状
        三、行政机构设置的内容要素
        四、如何加强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程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附件:行政组织法规范汇总目录(1949~1999)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10)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四、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剑指沉疴开新局 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综治大文章——安徽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记[J]. 韩瑜,张爱玲,潘飞,杨永胜,方廷东. 中国安全生产, 2020(08)
  • [2]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D]. 潘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 ——考虑地区差异[D]. 孙连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D]. 翟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5]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和修改部分市政府文件的决定[J]. 铜陵市人民政府. 铜陵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12)
  • [6]我国砂石土类矿产资源政策评价研究[D]. 刘文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社会救助地方治理的行政法研究[D]. 范乾帅. 南开大学, 2019(09)
  • [8]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基本理论研究[D]. 王晓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J]. 宣城市人民政府. 宣城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1)

标签:;  ;  ;  ;  ;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责任暂行规定》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