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话语论文_魏伯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文论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论,话语,中国,建安,文艺理论,太康,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论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魏伯河[1](2019)在《致力于中国文论的话语还原——读戚良德《〈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一书代表了戚良德《文心雕龙》研究所达到的最新水平。该书以精粹见长,针对中国文论的"失语"现象,致力于中国文论的话语还原,从最基本的"文学"概念的剖析,到儒学视野下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整体还原,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中国文论的话语重建,为古今文论的对接,为古代文论服务于当今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郝二涛[2](2019)在《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新路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理论通过其中国学生传入中国,产生重大影响,这主要得益于白璧德的东方学学习经历及其所使用的话语分析法;其所彰显的平衡理念及其伦理意志倾向与中国佛学、儒学、宋明理学、道家思想观念相类似。这引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者与"学衡派"之间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论争,潜在地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话语资源选择中的传统与现代对立问题。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对文学批评审美范式的延续,重视文学与审美的紧密关系,启示我们当下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建的路径应是一条回归"审美"的路径。(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王伟[3](2019)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论话语的现代性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性"一词由新名词转向学术关键词与流行语的进程中,重返历史现场以打破欧洲式透视法下的"知的帝国主义",并敞开中国现代性多元可能的历史起源与错落斑斓的现实构成,日渐成为海内外学者交流对话的核心论题。在新时期、后新时期与新时代叁个关键节点,怀抱现实关切的国内学者在不同历史意识的指引下,继承发明或是引进再造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数个起点,从而在"从前往后看"与"从后往前看""从里向外看"与"从外向里看"的多重辩证中实现对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思潮史的重写与再改写。梳理这段繁复历史是我们反省"我们是谁"并回应现代性论述的位置所在,也是我们检视"‘现代’何以在‘中国’成为问题"与"‘中国’何以在‘现代’成为问题"的入口之处。(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朱海坤[4](2019)在《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路径及前瞻——“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促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和深圳大学主办的"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于2018年11月23—25日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人文(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9年02期)

张蕴艳[5](2019)在《从精神谱系看百年中国文论话语新变的可能性——以宗白华、李长之为中心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初稿与增订稿,有很大的不同。增订稿以浓厚的中西比较意识,突出强调了意境的精神向度。当宗白华将意境视为"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Incarnation)"时,"Incarnation"当也具有深层的宗教精神的含义,而非仅仅是表层的审美表达的方式。"象征"则是这种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的一个途径。李长之的文论与美学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延续了宗白华的思考,从他们的精神联系可见现代中国除胡适、陈独秀的思想启蒙路径之外的另一精神脉络。精神向度的思考是他们的文论的基石,其源头是德国现代美学的新浪漫主义与生命哲学的精神谱系。而其中的一位重要关节性人物,就是狄尔泰。狄尔泰对"精神"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宗白华、李长之。并且由精神史到文论,他们强调"精神性"与"科学性"的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国美学与文学学术范式性的新变提供了可贵的参照。(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吴中胜[6](2019)在《中国文论高原高峰话语的早期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高原的形成,要从整个时代寻找原因。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时代运势,必然影响这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具体来说,无非是指当时的人文风尚、政治时局等。高原高峰的话题是个古老的理论话题,至少在公元6世纪前后,以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为代表的中国文(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3-12)

曹顺庆,欧婧[7](2019)在《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与转换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历经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转折和巨大进步,也为我国当代文学与文论话语研究开启了发展的新征程。新时期四十年的中国文论话语建构。在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社会环境下,迅速开展新方法、新观念的探讨,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时至今日学界已然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论学科建构,新时期中国文论四十年的建设历程,是向西方学习、吸纳文论方(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1期)

李缙英,曾军[8](2019)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与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进、吸收与话语建构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研究主要历经叁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引进;20世纪90年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处于从文艺社会学到文化研究的转变;21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展开批判性反思。(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曹顺庆,刘衍群[9](2018)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话语研究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术理论总体以西方"话语体系"为圭臬,中国文论话语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曹顺庆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中国文论话语建设应理清中国文化与文论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文化生成规律和学术运作规则。站在21世纪的理论前沿,中国文论话语建设观念进一步明了,这就是:古今通变,融汇中西。而"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这一观念的具体实践,"变异学"理论已成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标志着中国话语的创新与重大突破,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谭好哲[10](2018)在《内容结构、建构机制与身份认同——40年来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论建设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时代性进步,具有很大成绩,但是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却尚未完成,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到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如新时期以来整个社会领域思想、价值的多元化与多样化,以及转型期理论研究者个人文艺观念的变换不定等等。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有叁个方面:一是文论话语的内容结构存在偏颇,总体上存在重科学性而轻价值取向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均导致严重的后果,即使是在其科学性追求的一面,也存在与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实际脱节,中国经验的总结不够和表达不足、不充分的问题。二是文论话语的建构机制存在缺陷,文论发展的内、外机制均不完善。就外部看,在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方面存在问题;就文论共同体内部来看,文论研究的个体缺乏为学术而学术的追求,并且对文论研究的学科特性认识不足,而文论共同体则在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目的性上缺乏共识性的规定和阐发,特别是没有建立起批评争鸣的公共意识。叁是文论话语的身份认同游移不定。由于整体文论研究格局上先学俄苏、后追欧美,再加上社会文化风潮的不断转换,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的个人主体性与社会主体性均未建构起来。以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经验为立足点,以中华美学精神、文艺规律的传承和发扬为精神资源和民族特色,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方法为指导,真正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继承性、时代原创性又具有专业系统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论应有的抱负与追求。(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中国文论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理论通过其中国学生传入中国,产生重大影响,这主要得益于白璧德的东方学学习经历及其所使用的话语分析法;其所彰显的平衡理念及其伦理意志倾向与中国佛学、儒学、宋明理学、道家思想观念相类似。这引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者与"学衡派"之间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论争,潜在地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话语资源选择中的传统与现代对立问题。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对文学批评审美范式的延续,重视文学与审美的紧密关系,启示我们当下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建的路径应是一条回归"审美"的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文论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魏伯河.致力于中国文论的话语还原——读戚良德《〈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J].语文学刊.2019

[2].郝二涛.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新路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启示[J].文学评论.2019

[3].王伟.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论话语的现代性追求[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朱海坤.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路径及前瞻——“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文学批评.2019

[5].张蕴艳.从精神谱系看百年中国文论话语新变的可能性——以宗白华、李长之为中心的探讨[J].文艺理论研究.2019

[6].吴中胜.中国文论高原高峰话语的早期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7].曹顺庆,欧婧.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与转换的反思[J].文艺争鸣.2019

[8].李缙英,曾军.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与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19

[9].曹顺庆,刘衍群.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话语研究之我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谭好哲.内容结构、建构机制与身份认同——40年来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河南大学论文(23)河南大学论文(66)河南大学论文(46)河南大学论文(64)河南大学论文(49)河南大学论文(84)

标签:;  ;  ;  ;  ;  ;  ;  

中国文论话语论文_魏伯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