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失同步化论文-齐伟,左蕾,刘丽文,王静,马斌

收缩失同步化论文-齐伟,左蕾,刘丽文,王静,马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收缩失同步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流向量图,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流场

收缩失同步化论文文献综述

齐伟,左蕾,刘丽文,王静,马斌[1](2019)在《血流向量图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短期内左心室收缩期流场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观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术后短期左心室收缩期血流结构和涡流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行CRT的17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集超声心动图资料。依次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二尖瓣反流容积(mitral regurgitation volume,MRV),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利用VFM软件采集左心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启用涡流模式图,测量时相选取二尖瓣关闭(mitral valve closure,MVC)、主动脉瓣开放(aortic valve open,AVO)和收缩期涡流结束瞬间。结果:14例术后3个月除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改善,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3例病情加重或无改善。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腔减小,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主动脉速度时间积分增加,左心室内同步性改善。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特征较术前发生显着改变:等容收缩期内涡流中心位置更加靠近基底部,涡流衰减程度减轻;射血期涡流衰减明显。术后等容收缩期缩短而射血期延长,收缩期内涡流持续时间缩短。涡流中心纵向位置小于术前,而横向位置在涡流结束瞬间大于术前,说明术后3个月时的涡流中心更加靠近基底部并向流出道方向移动。涡流直径在主动脉瓣开放前显着增大,而在涡流观测结束瞬间小于术前。涡流面积也相应地呈现先大后小的规律。流量与面积变化一致。主动脉瓣开放瞬间左心室基底部超向主动脉方向的向量速度显着大于术前,而涡流观测终点时刻心尖部速度小于术前。结论:VFM可展示CRT在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内对左心室内涡流特征和演变情况的影响,反映了CRT术后左心室内流场特征明显向有益于左心室功能改善的方向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郭志念,杨杰,刘川,刘小燕,成小凤[2](2019)在《肺动脉收缩压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术后超反应及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术前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患者术后心功能、左心室重构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CRT的73例患者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估测的术前PASP分成两组:肺动脉高压组(PASP≥50 mm Hg) 27例和非肺动脉高压组(PASP<50 mm Hg) 46例。CRT术后6个月评估心功能,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术前PASP对CRT超反应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3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21例,年龄(60.32±9.78)岁。CRT术后肺动脉高压组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改善程度较非肺动脉高压组差(P<0.05),肺动脉高压组LVEDD较术前无改善(P>0.05)。术前PASP≤35 mm Hg对CRT超反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709,95%CI:0.575~0.843,P<0.05)。肺动脉高压组复合终点事件(心衰再入院或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P<0.05),肺动脉高压(HR:3.64,95%CI:1.25~10.61,P<0.05)、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HR:1.10,95%CI:1.01~1.20,P<0.05)是影响CR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ASP升高的患者CRT术后心功能改善、左室重构逆转的效果和临床预后较术前PASP正常的患者差,术前PASP≤35 mm Hg对CRT超反应有预测价值,肺动脉高压、LAD是CRT术后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江泽宇,江志论,潘舒涵,孙品,沃金善[3](2018)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疗效分析及对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叁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探索通过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CRT)的效果,并评价该方式下右心室的收缩功能。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成单左心室起搏组和双心室起搏组,各15例。植入起搏器后优化两组起搏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房室间期(AVD)、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MRA)、叁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的比例(LVFT/RR)、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前间隔与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的差异,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的疗效,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术前相比,单左心室起搏组与双心室起搏组患者术后12个月LVEF、TAPSE、LVFT/RR均增大,AVD、QRS时限、LVEDD、MRA、IVMD、SPWMD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双心室起搏组相比,术后单左心室起搏组AVD、TAPSE、LVFT/RR增大(P<0.01);QRS时限、程控优化时间缩短(P<0.01);起搏器电池预估寿命延长(P<0.01);MRA减小(P<0.05)。结论:RAAVD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均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前者在延长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QRS间期及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面优于后者,且能缩短程控优化时间、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江泽宇[4](2018)在《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右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应用叁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通过单左心室起搏的方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并评价该起搏方式对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符合2013年ACCF/AHA/HRS植入CRTⅠa类适应症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其中,扩张性心肌病23例,缺血性心肌病7例,均给予最佳药物治疗,并顺利植入CRT。术前根据性别、病因、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等按1:1匹配,分为单左室起搏(LUVP)组和双心室起搏(BVP)组各15例,LUVP组患者术后在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监测下,设定E、A峰分离,二尖瓣反流面积(MRA)最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最大、QRS波最短时的房室间期(AVD)作为优化的AVD,根据术前动态心电图采集的患者心率与PR间期关系的回归方程,设置个体化AVD,并程控入起搏器,打开频率适应性功能,使单左心室起搏始终跟踪右心室生理性房室传导激动,实现单左心室融合起搏。BVP组同样在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监测下,常规进行AV、VV间期的优化。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AV间期、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MRA)、叁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的比例(LVFT/RR)、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前间隔与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优化耗时、电池预估寿命的差异,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P<0.05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双心室起搏组患者术后12月较术前相比,AVD缩短(150.1±5.4%vs.118.3±3.8%,P<0.05)、QRS波时限缩短(173.8±11.5ms vs.145.4±8.16ms,P<0.05)、LVEF增高(31.4±2.2%vs.37.5±4.7%,P<0.05)、LVEDD减小(75.1±9.2mm vs.58.3±6.0mm,P<0.05)、MRA缩小(4.7±0.8cm~2 vs.3.9±0.6cm~2,P<0.05)、TAPSE增大(16.8±2.4mm vs.21.6±2.6mm,P<0.05)、LVFT/RR增大(30.8±2.5 vs.41.8±3.8,P<0.05)、IVMD缩短(76.9±7.2ms vs.56.7±6.4mm,P<0.05)、SPWMD缩短(193.3±30.8ms vs.151±16.2ms,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AD无变化(42.9±7.2mm vs.42.4±6.1mm,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左室起搏组患者术后12月较术前相比,AVD缩短(148.1±6.2ms vs.136.87±5.9ms,P<0.05)、QRS波时限缩短(177.5±10.6ms vs.135.0±6.1ms,P<0.05)、LVEF增高(30.1±3.4%vs.41.4±8.4%,P<0.05)、LAD缩小(45.5±3.6mm vs.42.9±2.9mm,P<0.05),LVEDD减小(73.3±6.7mm vs.55±5.5mm,P<0.05)、MRA缩小(5.1±0.8cm~2 vs.3.3±0.4cm~2,P<0.05)、TAPSE增大(15.4±4.2mm vs.26.6±2.7mm,P<0.05)、LVFT/RR增大(32.2±2.6%vs.45.8±5.6%,P<0.05)、IVMD缩短(79.7±6.2mm vs.55.3±7.4mm,P<0.05)、SPWMD缩短(209.2±27.2ms vs.150±16.5ms,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左室起搏组术后12月较双心室起搏组术后12月相比,AVD更长(136.87±5.9ms vs.110.3±3.8ms,P<0.05)、QRS波时限更短(135.0±6.1ms vs.145.4±8.16ms,P<0.05)、MRA更小(3.3±0.4mm vs.3.9±0.6mm,P<0.05)、TAPSE更大(26.6±2.7mm vs.21.6±2.6mm,P<0.05)、LVFT/RR更大(45.8±5.6%vs.41.8±3.8%,P<0.05)、程控优化时间更短(26.3±2.5min vs.60.5±4.3min,P<0.05),起搏器电池预估寿命更长(7.5±0.4年vs.5.4±0.4年,P<0.05)。结论: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均可改善慢性心力患者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前者在延长左室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QRS时限及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上优于后者,且能缩短程控优化时间,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7)

姚青海,张蕾,黄遵花,许正旭,苏学晓[5](2018)在《射血分数保留的高血压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失同步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纯高血压、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LVH)、高血压所致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变化,分析HF-pEF左心室收缩失同步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2(男性160、女性192)例的资料,年龄(67.6±7.8)岁。按相应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n=182)、LVH组(n=74)和HF-pEF组(n=96),采用心脏超声及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参数、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相位直方图带宽(PHB)和相位直方图标准差(PSD),测定血清脑钠尿肽值。对于高血压所致的HF-pEF患者,分别对PHB、PSD按照四分位法进行分组,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阐明PHB、PSD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LVH组和HF-pEF组LVMI增高[(121.1±9.8)、(123.2±10.9)比(94.4±10.1)g/m~2,P<0.05];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率比值(E/A)降低(0.80±0.28、0.67±0.17比1.19±0.23,P<0.05);3组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pEF组存在明显的左心室收缩失同步:PHB[(88.4±8.6)°比(33.3±7.7)°、(52.2±6.9)°]、PSD[(23.6±1.9)°比(9.2±2.1)°、(16.3±1.6)°]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LVH组(均P<0.01);HF-pEF组血清脑钠尿肽水平高于LVH组[(228.4±69.7)比(92.5±13.6)ng/L,P<0.01]。HF-pEF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左心房内径(LAD)、LVEF、LVMI、E/A和QRS时限在PHB、PSD四分位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F-pEF患者左心室收缩失同步程度取决于LVMI和QRS时限。以PHB为因变量时LVMI和QRS时限的B值分别为0.711、0.164(均P<0.01);以PSD为因变量时LVMI和QRS时限的B值分别为0.159、0.048(均P<0.01)。结论高血压所致HF-pEF患者存在明显的左心室收缩失同步,LVMI增加及QRS时限延长是左心室收缩失同步的独立相关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谢翠平,陈康玉,严激,徐健,苏浩[6](2017)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逆转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叁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重构的预测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叁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发生左心室重构逆转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09-01至2015-05在安徽省立医院植入CRT的叁度AVB患者65例,收集术前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术后12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术前下降≥15%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5%定义为左心室重构逆转。将患者分为逆转组(n=36)和无逆转组(n=2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二分类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CRT逆转左心室重构的预测因素。结果:共入选患者65例,平均年龄(62±14)岁,随访12个月,发生心室重构逆转的患者为36例(55.4%),逆转组女性(P=0.011)、基线QRS时限>120 ms(P=0.001)、心室间激动延迟(IVMD)≥40 ms(P=0.027)、心率校正后的心电图Q波起始点距离左心室16节段最小容积点时间间隔的标准差[Tmsv16-SD(%R-R)]≥8.3%(P=0.001)的比例高于无逆转组,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6.228,95%CI:1.561~24.842,P=0.01)、QRS时限>120 ms(OR=7.778,95%CI 1.996~30.769,P=0.003)与Tmsv16-SD(%R-R)≥8.3%(OR=8.134,95%CI:2.064~32.057,P=0.003)是心室重构发生逆转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对于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叁度AVB患者,女性、QRS时限>120 ms及Tmsv16-SD(%R-R)≥8.3%或可作为CRT逆转左心室重构的预测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徐琢,王婧,卢周舟,谷阳,马树人[7](2017)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2例行CRT治疗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对比分析术前、术后6个月肺容量:肺总量(TLC)、残气量(RV)、肺活量(VC)、肺泡容量(AV);肺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呼气中期流量(FEF 25%~75%);肺弥散功能:CO弥散量变化,并分析与NYHA心功能分级、体重指数(BMI)、肾小球滤过率(GFR)、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容积、右室收缩压(RVSP)相关性。结果CRT术后肺容量指标:TLC、RV、AV有显着提高[(6.0±1.2)L vs(5.7±1.3)L,(2.7±0.9)L vs(2.5±0.8)L,(4.9±1.0)L vs(4.8±1.0)L,P均<0.05],并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r=-0.35,P<0.05)。通气功能指标:FEF 25%~75%显着提升[(2.7±0.9)L vs(2.5±0.8)L,P<0.05)],与BMI呈负相关(r=-0.53,P<0.05);FVC增加[(3.5±0.6)L vs(3.2±0.8)L,P<0.05)],与BMI(r=-0.35,P<0.05)、RVSP(r=-0.30,P<0.05)呈负相关,与GFR呈正相关(r=0.51,P<0.05)。弥散功能较术前无显着性改变。结论 CRT可增加心功能不全患者肺容量,改善通气功能,但换气功能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谢翠平,陈康玉,严激,徐健,苏浩[8](2017)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叁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旨在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叁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01至2014-10在本院接受CRT的叁度AVB患者49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二尖瓣反流(MR)分级等多项指标,观察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49例患者术后LVEF逐渐上升,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LVEF增加(4.92±5.24)%(P<0.05),术后12个月LVEF较术后6个月进一步增加(5.02±6.52)%(P<0.05);LVESV较术前逐渐降低,术后6个月LVESV下降(25.02±17.95)ml(P<0.05),12个月时LVEVS较术后6个月进一步下降(24.79±22.49)ml(P<0.05);其他指标亦有改善,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LVEDV下降(25.61±24.24)ml(P<0.05),LVEDD下降(3.22±2.91)mm(P<0.05),LVESD下降(4.43±2.86)mm(P<0.05),MR分级下降(0.49±0.76)级(P<0.05),上述指标在术后12个月进一步降低,与术后6个月对比,LVEDV下降(28.18±22.36)ml(P<0.05),LVEDD下降(4.17±3.14)mm(P<0.05),LVESD下降(4.92±4.40)mm(P<0.01),MR分级下降(0.22±0.55)级(P<0.05)。结论 :CRT可逆转合并收缩功能不全的叁度AVB患者的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董征,周雯雯[9](201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同步化治疗效果与肺动脉收缩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同步化治疗(CRT)近期及远期效果与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关系。方法选择行CRT的42例CHF患者,根据术前PASP水平分为高PASP组(PASP≥45 mm Hg,1 mm Hg=0.133 k Pa)(n=15)和低PASP组(PASP<45 mm Hg)(n=27)。分别对2组患者CRT植入术前、术后6个月、1、2 a的心功能分级评估情况、PAS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波、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进行观察比较。并对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CRT反应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前PAS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2 a的PASP水平均显着低于术前(P<0.05),2组患者术后1、2 a的PASP水平均显着低于术后6个月(P<0.05),术后2 a与术后1 a的PAS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PASP组患者术后6个月、1、2 a的PASP水平均显着低于相同时间点高PASP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2 a的心功能分级、LVEDD、QRS波、LVEF、FS及BNP水平均显着优于术前(P<0.05);术后1、2 a上述指标均优于术后6个月水平(P<0.05);术后1 a与术后2 a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2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 a,低PASP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LVEF、BNP水平均显着优于低PASP组(P<0.05);LVEDD、QRS波及FS水平2组患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PASP组和低PASP组患者术后6个月CRT反应率分别为46.7%(7/15)和77.8%(21/27),低PASP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CRT反应率高于高PASP组(P<0.05)。结论 CRT植入术用于低PASP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高PASP患者,且CRT反应率也显着高于高PASP患者。(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吕文青,智光,王晶,周肖,刘峻松[10](2016)在《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左右室收缩功能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2015年5月31日因心功能不全在解放军总医院植入CRT的患者5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测定指标包括左室长轴应变(LVSLS)、右室长轴应变(RVSLS)等。按照CRT的超声反应标准进行分组,分为CRT治疗有反应组(n=31)和无反应组(n=19),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析VVI参数与CRT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得出各参数指标ROC下的面积(AUC)和截断点,再分别计算各参数单独和联合预测CRT有效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1LVSLS、RVSLS与CRT治疗效果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LVSLS〔OR 3.45 CI(2.47-10.86),P<0.01〕,RVSLS〔OR 3.01 CI(1.98-4.66),P<0.01〕。2 VVI参数预测价值部分,LVSLS的AUC为0.722(P<0.01),RVSLS的AUC为0.703(P<0.01),串联试验后AUC最大,为0.798(P<0.01),选定的截断点分别为LVSLS>9.7%,RVSLS>16.8%。分别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LVSLS的上述指标分别是90%、42%和72%;RVSLS分别是87%、53%和74%;LVSLS和RVSLS串联试验分别是84%、68%和78%。结论左右心室收缩功能与CRT治疗效果有相关性,串联左右心室长轴峰值应变指标预测CRT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指标。(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收缩失同步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术前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患者术后心功能、左心室重构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CRT的73例患者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估测的术前PASP分成两组:肺动脉高压组(PASP≥50 mm Hg) 27例和非肺动脉高压组(PASP<50 mm Hg) 46例。CRT术后6个月评估心功能,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术前PASP对CRT超反应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3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21例,年龄(60.32±9.78)岁。CRT术后肺动脉高压组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改善程度较非肺动脉高压组差(P<0.05),肺动脉高压组LVEDD较术前无改善(P>0.05)。术前PASP≤35 mm Hg对CRT超反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709,95%CI:0.575~0.843,P<0.05)。肺动脉高压组复合终点事件(心衰再入院或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P<0.05),肺动脉高压(HR:3.64,95%CI:1.25~10.61,P<0.05)、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HR:1.10,95%CI:1.01~1.20,P<0.05)是影响CR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ASP升高的患者CRT术后心功能改善、左室重构逆转的效果和临床预后较术前PASP正常的患者差,术前PASP≤35 mm Hg对CRT超反应有预测价值,肺动脉高压、LAD是CRT术后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收缩失同步化论文参考文献

[1].齐伟,左蕾,刘丽文,王静,马斌.血流向量图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短期内左心室收缩期流场演变[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9

[2].郭志念,杨杰,刘川,刘小燕,成小凤.肺动脉收缩压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术后超反应及预后的影响[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3].江泽宇,江志论,潘舒涵,孙品,沃金善.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疗效分析及对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18

[4].江泽宇.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右室收缩功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8

[5].姚青海,张蕾,黄遵花,许正旭,苏学晓.射血分数保留的高血压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失同步的影响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8

[6].谢翠平,陈康玉,严激,徐健,苏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逆转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叁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重构的预测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7

[7].徐琢,王婧,卢周舟,谷阳,马树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7

[8].谢翠平,陈康玉,严激,徐健,苏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叁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7

[9].董征,周雯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同步化治疗效果与肺动脉收缩压的关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

[10].吕文青,智光,王晶,周肖,刘峻松.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J].心脏杂志.2016

标签:;  ;  ;  ;  

收缩失同步化论文-齐伟,左蕾,刘丽文,王静,马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