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属于喷涂装置,是由喷砂段和喷涂段连续成一直线的装置构成,支架轨道上直线间隔地设置了若干成一直线的基管侧支撑轮和一基管夹持运行驱动机构,在支架轨道的末端设有喷砂箱,在喷砂箱后并列有喷涂箱,与支撑轮成同一直线设置了若干滑轮支撑墩。本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可一次性完成喷砂、喷涂作业,喷涂效率高,喷涂效果好,结构尺寸减小,占地面积小,节省了人工,喷涂高效率和喷层质量好,涂层均匀,基管无轴向拉伸应力、周向扭转变形也非常小,涂层残余应力非常小,涂层结合力高,基管从喷砂到喷涂间隔时间短,喷砂表面钝化小,不存在喷涂时的二次装夹,装置适应各种长度的基管。
主设计要求
1.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是由喷砂段和喷涂段连续成一直线的装置构成,其特征是支架轨道(1)上直线间隔地设置了若干成一直线的基管支撑机构(2)和一基管夹持运行驱动机构(3),在支架轨道(1)的末端设有喷砂箱(4),在喷砂箱(4)后并列有喷涂台架(5),与基管支撑机构(2)成同一直线设置了若干滑轮支撑墩(6)。
设计方案
1.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是由喷砂段和喷涂段连续成一直线的装置构成,其特征是支架轨道(1)上直线间隔地设置了若干成一直线的基管支撑机构(2)和一基管夹持运行驱动机构(3),在支架轨道(1)的末端设有喷砂箱(4),在喷砂箱(4)后并列有喷涂台架(5),与基管支撑机构(2)成同一直线设置了若干滑轮支撑墩(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架轨道(1)上设两条平行的轨道(7)、在一侧轨道上间隔地固定了若干伸向两轨间的成一直线的基管支撑机构(2),在两条轨道(7)上有骑行的电动小车(8),电动小车(8)上设有驱动电机(9),电机(9)的驱动齿轮与轨道(7)上的齿条相啮合,并在电动小车(8)的前端设有基管连接卡具(10),由此构成了基管夹持运行驱动机构(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轨道(7)末端的喷砂箱(4)是由砂粒供料斗(11)底部的吸砂管(12)连接至喷砂枪(13)的根部、高压风线(14)连接至喷砂枪(13)的尾部、喷砂枪(13)的喷砂咀(15)径向对准贯穿喷砂箱(4)中的基管(16)的轴线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喷砂箱(4)的中部为喷砂室(25),在喷砂室(25)中有基管(16)穿过,且喷砂咀(15)对准基管(16)的轴线;喷砂箱(4)的下部连接砂粒供料斗(11)、并且其底部的吸砂管(12)连接至喷砂枪(13);喷砂箱(4)上部有吸尘罩(28)、连接引风道(29);喷砂咀(15)尾端的高压风线(14)连接至空压缓冲罐(30)和空压机(3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喷涂台架(5)上并列了一个以上的粉末火焰喷枪(17),且粉末火焰喷枪(17)的尾部连接有乙炔气管(18)和氧气管(19),在粉末火焰喷枪(17)的颈部段侧壁上有连通喷枪内的金属粉末罐(20),该颈部段为进料段,进料段的下部连接物料混合燃烧段(21)、直至粉末火焰喷枪(17)的火焰喷咀(22)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喷涂台架(5)上的粉末火焰喷枪(17)分为打底喷枪(23)和至少一支工作层喷枪(24),且各粉末火焰喷枪(17)的喷咀(22)均对准基管(16)的轴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在喷涂台架(5)的上部有基管(16)横向穿过,有并列的打底喷枪(23)和工作层喷枪(24)固定于底部支架(32)上,且其逐个火焰喷咀(22)均对准基管(16)的轴线;喷涂台架(5)的上部有排烟罩(33)连接排烟管(34)经引风机(35)至烟囱(36)。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基管支撑机构(2)是由气缸(42)、气缸固定架(43)、轮座(44)、左支撑导轮Ⅰ(45)、右支撑导轮Ⅰ(46)和上限位导轮Ⅰ(47)构成,气缸(42)竖向固定于气缸固定架(43)上,轮座(44)横向固定于气缸(42)的气缸顶杆(48)上,气缸顶杆(48)的两侧对称地在轮座(44)上竖向固定了两个轮架Ⅰ(49),在两个轮架Ⅰ(49)上端分别组装了左支撑导轮Ⅰ(45)和右支撑导轮Ⅰ(46),在轮座(44)的右侧竖向固定了转向电机Ⅰ(50),转向电机Ⅰ(50)输出轴联动地有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Ⅰ(51),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Ⅰ(51)的横向端头组装了上限位导轮Ⅰ(47),在左支撑导轮Ⅰ(45)、右支撑导轮Ⅰ(46)和上限位导轮Ⅰ(47)成三角形的夹持了中间贯穿基管(16)。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基管连接卡具(10)是由套管座(52)、牵锥(53)、拉杆(54)、操作螺盘(55)和拨爪(56)组成,所述的牵锥(53)与拉杆(54)为同轴一体,拉杆(54)贯穿套管座(52)并相间隙配合,牵锥(53)内侧的肩台与套管座(52)的端头之间套装了膨胀节(57),拉杆(54)的尾端对称地设有拨爪(56),拨爪(56)穿过套管座(52)的长条孔(59),操作螺盘(55)的外口与拨爪(56)的端面相抵,牵锥(53)插入基管(16)的端口内,由拉杆(54)拉动牵锥(53)并其杆上的膨胀节(57)与基管(16)的内壁胀紧,在套管座(52)的尾端有与其成一体的法兰(58),法兰(58)与电动小车(8)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在喷涂台架(5)的后面设有与基管支撑机构(2)成同一直线的气顶支撑装置(60),气顶支撑装置(60)是由支撑杆(61)、支撑架(62)、左支撑导轮Ⅱ(63)、右支撑导轮Ⅱ(64)和上限位导轮Ⅱ(66)构成,支撑架(62)横向固定于支撑杆(61)上,支撑杆(61)的两侧对称地在支撑架(62)上竖向固定了两个轮架Ⅱ(67),在两个下轮架Ⅱ(67)上端分别组装了左支撑导轮Ⅱ(63)和右支撑导轮Ⅱ(64),在支撑架(62)的右侧竖向固定了转向电机Ⅱ(68),转向电机Ⅱ(68)输出轴联动地有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Ⅱ(69),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Ⅱ(69)的横向端头组装了上限位导轮Ⅱ(66),在左支撑导轮Ⅱ(63)、右支撑导轮Ⅱ(64)和上限位导轮Ⅱ(66)成正三角形的有等间隙地环绕于基管(16);在两个轮架Ⅱ(67)及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Ⅱ(69)的横向端头上均设置了与基管(16)轴线成垂向的三支气体喷咀(71)、且该气体喷咀(71)均与基管(16)的管壁有等间隙的配合。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涂装置,特别涉及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制备工艺为基管首先在喷砂生产线上进行除锈和毛化处理:将基管装夹在驱动小车上,在驱动小车的作用下,基管做旋转和轴向运动,进入喷砂箱,在喷砂枪的作用下,表面氧化膜被清除掉,同时表面得以毛化(毛化目的是提高基管表面粗糙度,喷涂时增加涂层和基管表面的结合力),这一过程中,基管未喷砂部分的支撑为手动翻转机构,需人工操作,占用人力资源。
处理完的基管转入喷涂工序,在喷涂工序中,基管两端被装夹在卡盘之中,卡盘一端为旋转驱动端,另一端为从动端,基管旋转之后,依次点燃打底层喷枪和工作层喷枪,然后对准基管轴线开始喷涂,喷枪在驱动小车的带动下,沿基管轴向做进给运动,运动过程中在基管表面形成金属多孔表面涂层,这一过程中,基管装夹、旋转、喷枪行走机构复杂,易出故障;基管喷涂时的中间轴向支撑点由于机构的遮蔽作用,该部位无法形成涂层;基管喷涂过程中受热产生轴向伸长,需人工拉紧,人工轴向拉紧固定端卡盘的方式存在拉紧不及时的问题,基管容易产生径向跳动,产生涂层不均;喷涂操作人员需跟随喷涂小车行走,以便随时监控和调整喷枪的位置,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基管的非支撑部位间距较大,旋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径向跳动大,因而形成的涂层不均匀;基管在喷涂过程中存在扭转和拉伸弹性变形,喷涂完成卸夹后,涂层残余应力较大,降低了涂层的结合力;基管从喷砂到喷涂间隔时间较长,喷砂表面易钝化,降低了涂层的结合力;基管从喷砂到喷涂工序,存在二次装夹,装置工作效率低;装置不能适应各种长度金属管,且装置整体占地面积较大;烟气抽吸罩跟生产线一样长,需要的引风机功率较大;喷枪供气线、行走小车电源线为悬挂跟随结构,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是由喷砂段和喷涂段连续成一直线的装置构成,是在支架轨道上直线间隔地设置了若干成一直线的基管支撑机构和一基管夹持运行驱动机构,在支架轨道的末端设有喷砂箱,在喷砂箱后并列有喷涂台架,与基管支撑机构成同一直线设置了若干滑轮支撑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支架轨道上设两条平行的轨道、在一侧轨道上间隔地固定了若干伸向两轨间的成一直线的基管支撑机构,在两条轨道上有骑行的电动小车,电动小车上设有驱动电机,电机的驱动齿轮与轨道上的齿条相啮合,并在电动小车的前端设有基管连接卡具,由此构成了基管夹持运行驱动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轨道末端的喷砂箱是由砂粒供料斗底部的吸砂管连接至喷砂枪的根部、高压风线连接至喷砂枪的尾部、喷砂枪的喷砂咀径向对准贯穿喷砂箱中的基管的轴线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喷砂箱的中部为喷砂室,在喷砂室中有基管穿过,且喷砂咀对准基管的轴线;喷砂箱的下部连接砂粒供料斗、并且其底部的吸砂管连接至喷砂枪;喷砂箱上部有吸尘罩、连接引风道;喷砂咀尾端的高压风线连接至空压缓冲罐和空压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喷涂台架上并列了一个以上的粉末火焰喷枪,且粉末火焰喷枪的尾部连接有乙炔气管和氧气管,在粉末火焰喷枪的颈部段侧壁上有连通喷枪内的金属粉末罐,该颈部段为进料段,进料段的下部连接物料混合燃烧段、直至粉末火焰喷枪的火焰喷咀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喷涂台架上的粉末火焰喷枪分为打底喷枪和至少一支工作层喷枪,且各粉末火焰喷枪的喷咀均对准基管的轴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喷涂台架的上部有基管横向穿过,有并列的打底喷枪和工作层喷枪固定于底部支架上,且其逐个火焰喷咀均对准基管的轴线;喷涂台架的上部有排烟罩连接排烟管经引风机至烟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基管支撑机构是由气缸、气缸固定架、轮座、左支撑导轮Ⅰ、右支撑导轮Ⅰ和上限位导轮Ⅰ构成,气缸竖向固定于气缸固定架上,轮座横向固定于气缸的气缸顶杆上,气缸顶杆的两侧对称地在轮座上竖向固定了两个轮架Ⅰ,在两个轮架Ⅰ上端分别组装了左支撑导轮Ⅰ和右支撑导轮Ⅰ,在轮座的右侧竖向固定了转向电机Ⅰ,转向电机Ⅰ输出轴联动地有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Ⅰ,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Ⅰ的横向端头组装了上限位导轮Ⅰ,在左支撑导轮Ⅰ、右支撑导轮Ⅰ和上限位导轮Ⅰ成三角形的夹持了中间贯穿基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基管连接卡具,是由套管座、牵锥、拉杆、操作螺盘和拨爪组成,所述的牵锥与拉杆为同轴一体,拉杆贯穿套管座并相间隙配合,牵锥内侧的肩台与套管座的端头之间套装了膨胀节,拉杆的尾端对称地设有拨爪,拨爪穿过套管座的长条孔,操作螺盘的外口与拨爪的端面相抵,牵锥插入基管的端口内,由拉杆拉动牵锥并其杆上的膨胀节与基管的内壁胀紧,在套管座的尾端有与其成一体的法兰,法兰与电动小车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在喷涂台架的后面设有与基管支撑机构成同一直线的气顶支撑装置,气顶支撑装置是由支撑杆、支撑架、左支撑导轮Ⅱ、右支撑导轮Ⅱ和上限位导轮Ⅱ构成,支撑架横向固定于支撑杆上,支撑杆的两侧对称地在支撑架上竖向固定了两个轮架Ⅱ,在两个下轮架Ⅱ上端分别组装了左支撑导轮Ⅱ和右支撑导轮Ⅱ,在支撑架的右侧竖向固定了转向电机Ⅱ,转向电机Ⅱ输出轴联动地有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Ⅱ,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Ⅱ的横向端头组装了上限位导轮Ⅱ,在左支撑导轮Ⅱ、右支撑导轮Ⅱ和上限位导轮Ⅱ成正三角形的有等间隙地环绕于基管;在两个轮架Ⅱ及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Ⅱ的横向端头上均设置了与基管轴线成垂向的三支气体喷咀、且该气体喷咀均与基管的管壁有等间隙的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可一次性完成喷砂、喷涂作业,喷涂效率高,喷涂效果好,装置结构尺寸减小,占地面积小;基管支撑机构和基管夹持运行驱动机构取代了人工翻转支撑机构,节省了人工;取消了粉末火焰喷枪运动小车装置,粉末火焰喷枪为固定结构,喷涂过程中始终固定不动,有效地保证了粉末火焰喷枪燃流中心和基管轴线的对中,从而提高喷涂效率和喷层质量;喷涂部位支撑间距小,大大提高了涂层的均匀性,同时提高喷涂效率和涂层质量;基管旋转和轴向运动时,一端为自由端,无轴向拉伸应力,周向扭转变形也非常小,涂层残余应力非常小,涂层结合力高;基管装夹后,在电动小车的带动下做旋转和沿支撑轨道做轴向运动,基管从喷砂到喷涂间隔时间短,喷砂表面钝化小,有效地提高涂层结合力;装置不存在喷涂时的二次装夹,提高了工效。同时,本装置不局限于圆周截面尺寸相同的基管,对于缩放管、波节管这类圆周尺寸不同的管型同样适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小车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喷砂箱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粉末火焰喷枪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粉末火焰喷枪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基管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侧视图;
图10为卡具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气顶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侧视图;
图13为图1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管件表面多孔金属涂层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是由喷砂段和喷涂段连续成一直线的装置构成。
该装置是在支架轨道1上直线间隔地设置了若干成一直线的基管支撑机构2和一基管夹持运行驱动机构3,其中支架轨道1上设两条平行的轨道7、在一侧轨道上间隔地固定了若干伸向两轨间的成一直线的基管支撑机构2,在两条轨道7上有骑行的电动小车8,电动小车8上设有驱动电机9,驱动电机9的驱动齿轮与轨道7上的齿条相啮合,并在电动小车8的前端设有基管连接卡具10,由此构成了基管夹持运行驱动机构3。在支架轨道1的末端设有喷砂箱4,在喷砂箱4后并列有喷涂台架5,喷砂箱4上部有吸尘罩28,喷涂台架5的上部有排烟罩33连接排烟管34经引风机35至烟囱36;在喷涂台架5的后面设有与基管支撑机构2成同一直线的气顶支撑装置60,基管支撑机构2和气顶支撑装置60的下方均设有支撑墩6,气顶支撑装置60与基管支撑机构2为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基管支撑机构2和气顶支撑装置60对旋转和轴向移动的基管16形成有效的支撑,降低了细长基管16旋转时的径向跳动,确保喷砂、喷涂单元的稳定工作。
驱动电机9的驱动齿轮旋转,带动电动小车8沿轨道7上的齿条做纵向进给,实现电动小车8的纵向移动,纵向移动速度为0.6-0.8m\/s。电动小车8前端的旋转电机驱动基管连接卡具10旋转,基管连接卡具10带动基管16旋转,转速为60-100rpm。
如图4-5所示,设于轨道7末端的喷砂箱4的中部为喷砂室25,在喷砂室25中有基管16穿过,喷砂箱4的下部连接砂粒供料斗11,砂粒供料斗11底部的吸砂管12连接至喷砂枪13的根部、高压风线14连接至喷砂枪13的尾部、喷砂枪13的喷砂咀15径向对准贯穿喷砂箱4中的基管16的轴线,在喷砂箱4上部有吸尘罩28、连接引风道29,喷砂咀15尾端的高压风线14连接至空压缓冲罐30和空压机31;引风道29的出口连接除尘器70。砂粒供料斗11锥底通过漏砂筛板37连接精砂槽38,精砂槽38的下口有除粉筛板39,除粉筛板39的一侧座有振动器40,精砂槽38的侧壁连接吸砂管12至喷砂箱4中的喷砂枪13。喷砂箱4中设有两只喷砂枪13,喷砂枪13均有调节支架41固定于喷砂箱4的后壁,喷砂箱4的前壁设砂箱门。
工作时砂箱内部的砂料在重力作用下经分砂盘流入砂粒供料斗11,靠吸砂管12的负压,将砂粒吸入喷砂枪13,经与压缩空气混合后,以一定的速度喷出,通过和基管16表面的撞击,去除基管16表面的氧化膜,同时在基管16表面产生毛化效果,为喷涂提供符合要求的表面,喷砂箱4内的砂料在耗损完之前,一直可自动循环使用,避免了传统砂箱细砂积累过多需停机淘砂的工作。
基管16喷砂侧支撑机构为自动控制机构,当电动小车8接近时,上限位轮转动一定角度,然后随机构一起下降一定高度,为驱动小车通过让出通道,这种机构完全取代了人工翻转支撑机构,节省了人工。
如图6-7所示,喷涂台架5的上部有基管16横向穿过,喷涂台架5上并列了一个以上的粉末火焰喷枪17,取消了喷枪运动小车装置,火焰喷枪17为固定结构,喷涂过程中始终固定不动,有效地保证了火焰喷枪17燃流中心和基管16轴线的对中,从而提高喷涂效率和喷层质量,因为燃流偏心不但粉末流失增大,而且粉末垂直撞击到基管表面的比例减少,进而降低涂层的结合力;排烟罩33集中在粉末火焰喷枪17附近,结构尺寸小,装置动力部功率小,节能且效率高;粉末火焰喷枪17分为打底喷枪23(在基管表面形成结合力较高的打底层)和至少一支工作层喷枪24(在基管表面形成金属多孔涂层),且各粉末火焰喷枪17的喷咀22均对准基管16的轴线,粉末火焰喷枪17的尾部连接有乙炔气管18和氧气管19,取消了复杂的喷枪气线、电控驱动部电源线的滑动跟随装置,结构简化,减少了装置的故障率,在粉末火焰喷枪17的颈部段侧壁上有连通喷枪内的金属粉末罐20,该颈部段为进料段,进料段的下部连接物料混合燃烧段21、直至粉末火焰喷枪17的火焰喷咀22,并列的打底喷枪23和工作层喷枪24固定于底部支架32上。
粉末火焰喷枪17所需燃气经氧气分配阀、乙炔分配阀分配进入流量计,然后经输气管线进入粉末火焰喷枪17;点火后粉末火焰喷枪17形成加热燃流,打开粉末火焰喷枪17送粉阀及送粉气,粉末经火焰喷咀22出粉孔送出,经燃流加热、加速喷向基管16表面,粉末靠机械钩拉和微冶金结合在基管16表面不断堆积,形成金属多孔涂层。
在非工作位置首先点燃打底喷枪23,调好参数后,迅速旋动到工作位置(燃流中心线指向基管16的轴线)对基管16表面喷涂打底层;然后在非工作位置依次调好第一把和第二把工作层喷枪24,待基管16打底层部位到达,迅速将工作层喷枪24旋到工作位置(燃流中心线指向基管的轴线);到达基管16喷涂结束位置时,依次将粉末火焰喷枪17抬起、关闭;喷涂台架5出口处设有气顶支撑(如图11-13),喷涂后的金属管表面采用气顶支撑结构,为柔性接触,对涂层表面无损伤,极大的保护了喷涂后的涂层,喷涂部位支撑间距小(支撑间距仅为0.8m),基管16的径向跳动可控制在±1mm之内,大大提高了涂层的均匀性,同时提高喷涂效率和涂层质量,基管16旋转和轴向运动时,一端为自由端,无轴向拉伸应力,周向扭转变形也非常小,因此涂层残余应力非常小,涂层结合力高;基管16停止轴向进给和转动,支撑气顶停止供气,上限位打开,喷涂完毕的基管16从支撑架中取出,喷涂作业完成。
所述的气顶支撑装置60,如图11-13所示,是设于喷涂台架5的后面与基管支撑机构2成同一直线,气顶支撑装置60与基管支撑机构2为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所述的气顶支撑装置60是由支撑杆61、支撑架62、左支撑导轮Ⅱ63、右支撑导轮Ⅱ64和上限位导轮Ⅱ66构成,支撑架62横向固定于支撑杆61上,支撑杆61的两侧对称地在支撑架62上竖向固定了两个轮架Ⅱ67,在两个下轮架Ⅱ67上端分别组装了左支撑导轮Ⅱ63和右支撑导轮Ⅱ64,在支撑架62的右侧竖向固定了转向电机Ⅱ68,转向电机Ⅱ68输出轴联动地有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Ⅱ69,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Ⅱ69的横向端头组装了上限位导轮Ⅱ66,在左支撑导轮Ⅱ63、右支撑导轮Ⅱ64和上限位导轮Ⅱ66成正三角形的有等间隙地环绕于基管16,且左支撑导轮Ⅱ63、右支撑导轮Ⅱ64和上限位导轮Ⅱ66定位在基管16的环周互呈120º角,同时左支撑导轮Ⅱ63、右支撑导轮Ⅱ64和上限位导轮Ⅱ66逐轮轴的轴线与基管16的轴线全方位呈10º~30º夹角。在两个轮架Ⅱ67及上限位导轮支撑杆69Ⅱ的横向端头上均设置了与基管16轴线成垂向的三支气体喷咀71、且该气体喷咀71均与基管16的管壁有等间隙的配合。该装置中三支气体喷咀71的供气管72均连接于同一供气装置。
如图8-9所示,本装置的中基管支撑机构2是由气缸42、气缸固定架43、轮座44、左支撑导轮Ⅰ45、右支撑导轮Ⅰ46和上限位导轮Ⅰ47构成,如图8-9所示,气缸42竖向固定于气缸固定架43上,轮座44横向固定于气缸42的气缸顶杆48上,气缸顶杆48的两侧对称地在轮座44上竖向固定了两个轮架Ⅰ49,在两个轮架Ⅰ49上端分别组装了左支撑导轮Ⅰ45和右支撑导轮Ⅰ46,在轮座44的右侧竖向固定了转向电机Ⅰ50,转向电机Ⅰ50输出轴联动地有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Ⅰ51,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Ⅰ51的横向端头组装了上限位导轮Ⅰ47,左支撑导轮Ⅰ45、右支撑导轮Ⅰ46和上限位导轮Ⅰ47定位在基管16的环周互呈120º角;左支撑导轮Ⅰ45、右支撑导轮Ⅰ46和上限位导轮Ⅰ47逐轮轴的轴线与基管16的轴线全方位呈10º-30º夹角;所述的上限位导轮Ⅰ47是以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Ⅰ51为轴驱动的转向的活动定位机构。同时,左支撑导轮Ⅰ45、右支撑导轮Ⅰ46及上限位导轮Ⅰ47均置于基管16环周的同一平面上,在左支撑导轮Ⅰ45、右支撑导轮Ⅰ46和上限位导轮Ⅰ47成三角形的夹持了中间贯穿基管16。将支撑机构用三轮限位机构,可有效约束基管旋转时的径向跳动,从而保证喷砂和喷涂效果。
当驱动小车接近支撑机构时,上限位导轮Ⅰ47、上限位导轮支撑杆Ⅰ51在转向电机Ⅰ50的带动下转动一定角度,然后随整个支撑架在气缸42的带动下整体向下移动,以便驱动小车无障碍通过。
如图10所示,本装置的基管连接卡具10是由套管座52、牵锥53、拉杆54、操作螺盘55和拨爪56组成,如图10所示,所述的牵锥53与拉杆54为同轴一体,拉杆54贯穿套管座52并相间隙配合,牵锥53内侧的肩台与套管座52的端头之间套装了膨胀节57,拉杆54的尾端对称地设有拨爪56,拨爪56穿过套管座52后端对称的长条孔59,操作螺盘55的外口与拨爪56的端面相抵,牵锥53插入基管16的端口内,由拉杆54拉动牵锥53并其杆上的膨胀节57与基管16的内壁胀紧,在套管座52的尾端有与其成一体的法兰58,法兰58与电动小车8连接。本装置采用操作螺盘和拉杆、滑杆、膨胀节配合来固定基管,其结构简单不易出现故障;基管旋转和轴向运动时,其一端为自由端,无轴向拉伸应力,周向扭转变形也非常小,因此涂层残余应力非常小,涂层结合力高。
本装置为喷砂、喷涂一体化装置,可一次性完成喷砂、喷涂作业。基管16装夹后,在电动小车8的带动下做旋转和沿轨道7做轴向运动,进入喷砂箱4后,在喷砂咀15喷出的砂粒作用下,基管16表面的氧化膜被清除掉,同时表面得以毛化,紧接着在喷砂箱4的出口,基管16从喷砂到喷涂间隔时间短,喷砂表面钝化小,有效地提高涂层结合力,直接进入喷涂位置后,靠固定不动的打底喷枪23和工作层喷枪24的共同作用在基管16表面形成金属多孔涂层,装置不存在喷涂时的二次装夹,提高了工效;形成涂层部分的基管16在气顶支架的支撑下,继续做旋转和轴向移动,直至喷涂完毕;空压缓冲罐30和空压机31为喷砂枪13和气顶支撑装置供气;排烟罩33连接排烟管34经引风机35至烟囱36负责将粉末火焰喷枪17产生的烟气收集排放;系统较老式作业装置比较,结构尺寸减小,大大缩小了占地面积;装置改造费用低,喷涂超长管时,只需增加支座和加长轨道即可,其它部分不变;此装置稍加改造,即可适合细长金属管表面其它种类涂层的涂装作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7042.4
申请日:2019-03-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23(黑龙江)
授权编号:CN209753166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B05B7/20
专利分类号:B05B7/20;B05B13/02;B05B15/62;B24C3/04;B24C5/04;B24C9/00;B24C7/00
范畴分类:23B;
申请人:杨开远
第一申请人:杨开远
申请人地址:163000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东城领秀锦绣园17号楼1单元
发明人:杨开远;杨心宇
第一发明人:杨开远
当前权利人:杨开远
代理人:马洪发
代理机构:23202
代理机构编号:大庆市远东专利商标事务所 23202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