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东部。该区域生物多样性高,但自保护区成立至今,从未对其进行过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的专项调查,因此以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6年年底发起的“全国大中型哺乳动物观测”项目为契机,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和张坊镇共安放了60台红外相机,监测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优势种活动节律,为保护区今后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研究方法如下:1.在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置了2个10 km×10 km的样区,在距大围山自然保护区7 km远的张坊镇设置了1个10 km × 10 km的样区,按照公里网格法,以1台/km2的密度在每个样区布设20台红外相机,共布设60台红外相机。监测时长为21个月,每隔4个月左右对相机数据进行一次回收,同时更换电池,期间共进行了5次数据回收。2.计算物种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和夜行性指数。相对丰富度指数常被用来表示种群数量的相对值。夜行性指数β是根据动物的活跃时间来判断其属于昼行性还是夜行性,当β>13/24时,表明该物种主要属于夜行性生活;当β<13/24时,表明该物种主要属于昼行性生活;当β接近13/24(约为0.54)时,表明该物种的活动没有明显的昼夜差别。3.计算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将1d以每2 h为单位划分为06:00~08:00、08:00~10:00、10:00~12:00等12个时间段,计算某个物种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相对丰富度指数。4.计算物种在不同海拔梯度下的日活动节律。将监测区域按海拔高度划分为200~400 m、400~600 m、600~800 m、800~1 000 m、1 000~1 200 m、11200~1400 m和1 400~1 600 m共7个海拔段,计算物种在不同海拔下的相对丰富度指数。5.计算物种的植被类型选择。大围山保护区的自然植被类型可以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包括: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计算这4种植被类型下的物种的相对丰富度指数。6.计算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通过计算物种的相似性系数,来比较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和张坊镇地区物种的相似程度;统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海拔中的所有相机位点的鸟类和兽类独立有效照片数,并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该地区的鸟兽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67.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水平设定为p<0.05。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累计获得33 375个相机工作日,10 132张鸟兽独立有效照片。其中,鸟类独立有效照片5 269张,兽类独立有效照片4 863张。共监测到鸟类7目19科54种,兽类4目9科15种。其中,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普通騖(Buteo buteo)、普通鵟、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和斑林狸(Priodon pardicolor)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独立有效照片数和相对丰富度指数排在前5位的鸟类白鹇、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和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排在前5位的兽类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猪獾(Arctonyx collaris)、华南兔(Lepus sinensis)和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3.白鹇、小麂、野猪和灰胸竹鸡的夜行性指数分别为0.07、0.37、0.18和0.10,明显低于13/24,表明它们主要营昼行性生活。猪獾和华南兔的夜行性指数分别为0.67和0.71,大于13/24,表明它们主要营夜行性生活。4.小麂、白鹇、野猪和猪獾在7个不同海拔段的日活动节律均具有显著差异。5.红外相机监测到的鸟类和兽类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鸟类和兽类均最偏好针叶林。华南兔和灰胸竹鸡对植被类型的选择不存在显著差异。6.鸟类、兽类和鸟兽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鸟类、兽类和鸟兽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在灌丛和灌草丛(1.21)、针阔混交林(1.07)、灌丛和灌草丛(2.27)最高。鸟类、兽类和鸟兽类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鸟类、兽类和鸟兽类的均匀度指数分别在针叶林(0.256)、针阔混交林(0.309)和针叶林(0.422)最高。7.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到46种鸟类和14种兽类,平均每台相机监测到13.38个物种,单个相机位点监测到的鸟兽物种数最高为21种,最少为5种;在张坊镇监测到34种鸟类和12种兽类,平均每台相机监测到13.55个物种,单个相机位点监测到的鸟兽物种数最高为25种,最少为7种。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潘丹
导师: 杨道德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鸟类,兽类,日活动节律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生物学
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分类号: Q958;Q948
总页数: 72
文件大小: 5581K
下载量: 129
相关论文文献
- [1].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中应用的实践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19(12)
- [2].基于飞行时间法的红外相机研究综述[J].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17(03)
- [3].荒野哈尔腾动物考察记[J]. 大自然 2016(05)
- [4].红外相机揭秘清凉峰的动物世界[J]. 大自然 2017(05)
- [5].红外相机野外布设与操作[J]. 森林与人类 2015(03)
- [6].林中记[J]. 绿叶 2020(04)
- [7].像素级数字化轻小型高灵敏度红外相机研究[J]. 空间电子技术 2020(01)
- [8].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问题与限制[J]. 生物多样性 2014(06)
- [9].红外相机下的动物百态[J]. 中国西藏 2018(01)
- [10].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运用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初报[J]. 绿色科技 2019(04)
- [11].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红外相机监测[J]. 生物多样性 2019(07)
- [12].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鸟兽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J]. 兽类学报 2018(03)
- [13].红外相机技术在鼠类侦测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6(06)
- [14].基于红外相机数据的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生物多样性评估(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8(05)
- [15].红外相机测试仪器[J]. 红外 2008(11)
- [16].红外相机技术在物种监测中的应用及数据挖掘[J]. 生物多样性 2018(08)
- [17].能使红外相机成像距离几乎增加一倍的传感器[J]. 红外 2015(09)
- [18].变积分时间的空间红外相机单点绝对辐射定标法[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2(08)
- [19].红外相机安放于地面和林冠层对野生动物监测结果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 2018(07)
- [20].航空红外相机的装调[J]. 光学精密工程 2015(08)
- [21].小型红外相机结构设计与分析[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10)
- [22].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监控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入区人为活动初探[J]. 山东林业科技 2017(05)
- [23].探看花坪的红外相机[J]. 森林与人类 2016(09)
- [24].被动型的红外相机在安防及能源控制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12(11)
- [25].红外相机的有源背景控制[J]. 红外 2008(03)
- [26].山林里的邂逅[J]. 森林与人类 2019(01)
- [27].基于标记–重捕模型开展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种群监测的方法及案例[J]. 生物多样性 2019(03)
- [28].基于红外相机技术调查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J]. 生态学报 2019(13)
- [29].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赤麂活动模式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30].采用主被动两种模式的红外相机[J]. 红外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