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约束下川滇地区断层活动性研究

GPS约束下川滇地区断层活动性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GPS观测技术的提高和在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方面的不断实践与探索,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为研究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GPS测站建设的发展与应用,积累了丰富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地震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同时,也有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地震记载,地震分布广、烈度大,由于国情的原因,地震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滇地区,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20世纪以来,该地区地震活动偏高,地震尤其是强震危险性需要更加重视。活动断层的活动程度是地震断层受力状态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地震力学驱动机制的重要震源参数。因此深入研究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闭锁程度、滑动亏损等运动特征对研究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等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对该区域的研究成果,将川滇地区划分为九个活动地块。在此基础上,利用研究区多期GPS水平速度场数据首先采用断层剖面分析法计算了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现今运动速率,然后基于块体模型和位错模型,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得到断裂带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分布,之后结合计算结果、反演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区主要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主要结论如下:1.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后断裂带走滑分量有所增加,北中南三段现今走滑速率分别为2.8±0.5mm/a、6.5±0.5mm/a、2.7±2mm/a,汶川地震前后,该断裂带均具有较高的闭锁程度,并且有增加趋势。2.龙门山断裂带是一条处于强闭锁状态的断裂带,汶川地震后,北段闭锁程度减弱明显,该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后发生破裂并解锁,芦山地震后断裂带进一步解锁。龙门山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后运动趋于稳定,现今走滑速率为6.3±1.1mm/a,倾滑速率4.5±1.0mm/a。3.龙日坝断裂受汶川地震影响,促进了该断裂的应变积累,且闭锁程度得到增强,该断裂现今走滑速率为7.3±1.4mm/a,倾滑分量为1.9±1.0mm/a,随着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挤压,该区域具有发生大地震的条件。4.鲜水河断裂带构造活动强烈,反演结果显示断裂带北段现今走滑速率为11.8±2mm/a,倾滑速率为1.7mm/a;南段现今走滑速率为10.6±2.0mm/a,倾滑速率为1.8mm/a。5.小江断裂带呈明显的分段状态,北段受汶川地震影响较大,闭锁程度得到加强,闭锁深度由震前的12km达到震后的18km,断裂带整体现今走滑速率为9.7±1.2mm/a。6.红河断裂带现今走滑速率为6.7±0.8mm/a,倾滑速率为1.8±0.5mm/a,该断裂带整体闭锁程度较高,北段的应变积累速度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该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论文目录

  • 作者简介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川滇地区构造背景
  •   2.1 甘孜-玉树断裂带
  •   2.2 龙门山断裂带
  •   2.3 龙日坝断裂带
  •   2.4 金沙江断裂带
  •   2.5 红河断裂带
  •   2.6 鲜水河断裂带
  •   2.7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
  •   2.8 大凉山断裂带
  •   2.9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
  •   2.10 小江断裂带
  • 第三章 GPS形变监测及速度场
  •   3.1 川滇地区GPS观测概况
  •   3.2 GPS资料选取
  •   3.3 川滇地区块体划分
  •   3.4 GPS速度场
  • 第四章 位错理论的发展与DEFNODE反演
  •   4.1 位错理论
  •   4.2 块体运动模型
  •     4.2.1 块体刚性运动模型
  •     4.2.2 块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
  •     4.2.3 块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
  •     4.2.4 Okada矩形位错模型
  •   4.3 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
  • 第五章 研究区块体及主要断裂带运动特征
  •   5.1 块体欧拉矢量
  •   5.2 主要断裂带速度剖面计算
  •   5.3 GPS速度场残差
  •   5.4 主要断裂闭锁特征与滑动亏损
  •     5.4.1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
  •     5.4.2 龙门山断裂带
  •     5.4.3 龙日坝断裂带
  •     5.4.4 鲜水河断裂带
  •     5.4.5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     5.4.6 红河断裂带
  •   5.5 块体划分与参数选取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张赛鹏

    导师: 杨少敏,聂兆生

    关键词: 川滇地区,闭锁程度,滑动亏损,地震危险性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分类号: P228.4;P315.7

    总页数: 63

    文件大小: 9579K

    下载量: 162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震前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场的动态变化[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2].川滇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变形场的演化特征及其机制讨论[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 [3].利用GPS资料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应变与应力场变化[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2)
    • [4].川滇地区近期断层运动特征分析[J]. 地震研究 2018(01)
    • [5].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J]. 江西科学 2020(05)
    • [6].GPS约束下川滇地区下地壳拖曳作用及断裂活动性有限元模拟[J]. 地震研究 2019(03)
    • [7].川滇地区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8].川滇地区强震序列间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9].川滇地区地壳密度变化与强震孕育关系[J]. 地震学报 2019(05)
    • [10].川滇地区壳幔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J]. 中国地震 2018(02)
    • [11].川滇地区Lg波Q值层析成像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 [12].基于聚类分析的川滇地区块体划分与应变研究[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13].基于三维粘弹性有限元研究汶川地震对川滇地区的震后影响[J]. 地震研究 2018(02)
    • [14].川滇地区横波Q值动态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7)
    • [15].汶川地震前川滇地区构造活动与区域应力特征分析[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 [16].川滇地区近期地壳变形动态特征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12)
    • [17].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研究综述[J]. 地震研究 2012(03)
    • [18].青藏高原东缘川滇构造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6)
    • [19].川滇地区GPS速度场聚类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5)
    • [20].川滇地区岩石圈磁场的小波多尺度分析[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2(03)
    • [21].汶川地震前后川滇地区主要断裂活动趋势分析[J]. 测绘科学 2016(12)
    • [22].川滇地区4个地温钻孔监测数据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02)
    • [23].基于多学科物理观测的地震概率预测方法在川滇地区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9)
    • [24].川滇地区岩石圈磁场及其与强震关系研究[J]. 地震研究 2017(03)
    • [25].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J]. 地震 2008(02)
    • [26].川滇地区陆态网络基准站运动噪声模型分析[J]. 测绘科学 2014(12)
    • [27].应用统计物理方法分析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J]. 地震地质 2013(01)
    • [28].川滇地区断层活动与地震关系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S1)
    • [29].基于三维粘弹性有限元进行汶川地震对川滇地区震后影响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7(08)
    • [30].川滇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再判断[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3(02)

    标签:;  ;  ;  ;  

    GPS约束下川滇地区断层活动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