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介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介质,等离子体,甲基丙烯酸,含水层,激光,孔道,材料。
有机介质论文文献综述
岳兰,董泽刚,孟繁新[1](2019)在《无机氧化物沟道层/有机介质层混合型薄膜晶体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低成本溶液法的浸渍提拉成膜工艺以无机In-Al-Zn-O(IAZO)为沟道层,以有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介质层,研制了无机/有机混合型薄膜晶体管(TFT),探究了PMMA厚度对IAZO TFT电学特性和电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具备较薄PMMA介质层的TFT呈现出更优越的工作特性(饱和迁移率大于20 cm~2·V~(-1)·s~(-1),电流开关比高于10~4),然而随着介质层厚度的减薄,经过疲劳测试后的器件电学稳定性却明显退化。此外,有机PMMA介质层(厚度390 nm)迭加于无机IAZO沟道层有一定的增透效果:IAZO/PMMA双层薄膜在可见光区(波长400~700 nm)的平均透过率(95.0%)高于单层IAZO的平均透过率(93.0%),表明所选用的IAZO和PMMA材料在制备全透明器件方面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半导体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程君琪,李青,汪正[2](2019)在《不同有机溶剂介质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射频源的匹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7.12MHz的自激式全固态射频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含量的乙醇、二甲苯和煤油为有机介质,用配备该射频源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考察有机介质中Al、Ba、Ce、Cu、La、Pb、Tm、Y、Zn等金属元素的信号强度、短期稳定性等参数,研究有机介质下射频源的匹配特性。结果表明,方法能够实现乙醇、50%(体积分数)二甲苯溶液和20%(体积分数)煤油溶液作溶剂时的直接进样,表明该射频源在上述有机介质中匹配良好,可使等离子体稳定不淬灭。(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9年09期)
张凯强,曾艳红,李慧美,李海星,郭雨韵[3](2019)在《有机介质中包衣菌体催化合成c9,t11-共轭亚油酸》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种脂肪醇(正辛醇、月桂醇和肉豆蔻醇)为原料,合成得到3种谷氨酸二烷基酯核糖醇(2C8GE、2C12GE和2C14GE),比较了不同谷氨酸二烷基酯核糖醇及其浓度和所用溶剂种类,以及缓冲液pH、包衣时间、温度和干燥方式对包衣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L7菌体酶活的影响。确定了制备包衣菌体的条件为:表面活性剂为谷氨酸双十二烷基酯核糖醇(2C12GE),将其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0%的丙酮溶液;菌体用pH 5.8的磷酸盐缓冲液重悬;在4℃下处理4h经冷冻干燥而成包衣菌体。亚油酸经包衣菌体催化18h后,其转化率为95.3%,c9,t11-共轭亚油酸的产量为1906 mg/L。包衣菌体在有机溶剂中重复使用5次仍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以亚油酸为底物时,包衣菌体中亚油酸异构酶的米氏常数(Km)为35.7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5.6 mmol/h。经包衣处理后,菌体中亚油酸异构酶和底物的亲和力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叶成玉,颜冬,陆安慧,李文翠[4](2019)在《有机介质体系锂离子电容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容器(lithium ion capacitor,LIC)是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储能器件,可以填补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两者之间的性能空白,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的前进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锂离子电容器的储能原理分为电解液消耗机制、锂离子交换机制以及混合机制,并围绕高能量密度的有机介质体系锂离子电容器,着重阐述了各类电容及电池型正负极材料的性质特点、优化方向及其研究现状,指出不同材料的优缺点及改性方法。同时叙述了与产业应用相关的预嵌锂技术、隔膜、电解液以及体系匹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归纳了这些部件的研究对于比能量、功率、安全、稳定性等性能的提升。在产业化应用方面,针对锂离子电容器不同于锂离子电池和传统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指标,总结其在智能物流、起重机电源、机器人电源及轨道交通等方面独特的应用前景。最后展望了电极材料微观结构优化及功能集成、电解液专用化,预嵌锂成本进一步压缩、以及检测及原位表征方法的开发等锂离子电容器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邵凤凤[5](2019)在《叁维介孔纳米球状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于水介质有机合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化学是研究利用一套原理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加工生产过程中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物质的科学。而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3~4亿吨,给环境造成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开发水介质有机化学反应可以极大减少有机溶剂带来的环境污染,核心问题是设计高效催化剂。在催化领域,均相催化剂也在逐渐被非均相催化剂所取代,以此来减少在催化反应中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因此,均相催化剂的固载化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这不仅涉及到催化剂的固载方式,载体的选择也变得尤为重要。有序介孔材料是上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新型纳米结构材料,它一诞生就得到国际物理学、化学与材料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将有机金属固载到二氧化硅壁中将得到新型非均相催化剂,这种催化剂不仅具有类似于周期性介孔有机硅的结构~([1,2]),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的方法来调节活性位点周围的化学环境~([3-6])。迄今为止,我们组在有机金属桥联的PMO(Periodic Mesoporous Organometallic Silicas)催化剂方向上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些催化剂大都是二维六方(2D)P6mm的长孔道结构,在催化有机反应中,长孔道不利于反应中分子的吸附和扩散。因此,鉴于上诉组里的研究,本文同样采用共聚法制备出了叁维短孔道有机-有机杂化的介孔非均相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催化有机反应的催化性能。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有机金属钯硅烷与乙基侨联的有机硅烷共聚法得到非均相催化剂(PMO-Pd(II)-3D)。该催化剂具有有序的叁维立方介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与之前组里合成的二维长孔道催化剂相比,该催化剂不易堵塞孔道,对反应物的扩散与传质影响较小。在催化碳-碳偶联反应中,其表现出具有与均相催化剂相当的催化活性。此外,由于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该催化剂重复使用多次后,其催化性能没有明显地降低。第二部分,为了更好地发展叁维短孔道介孔有机-有机杂化催化剂的优势,本文的第二部分参照第一部分将有机金属钯硅烷换成有机金属铑硅烷,在同样的条件下,合成了叁维短孔道有机金属铑催化剂,并将该催化剂应用于Heck-type反应中,结果表明该催化剂比较稳定,循环使用多次后,活性没有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黄依铃,魏文廷[6](2018)在《水介质中的有机自由基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反应溶剂的绿色化是绿色化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储量丰富、廉价易得、无毒性、无污染的水替代传统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介质是化学家们追求的目标。自由基反应由于反应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逐渐成为有机合成的一种重要策略。本文依据所构建化学键类型的不同,对近5年来水介质中的有机自由基反应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8年12期)
张琪[7](2018)在《共混低阈值有机增益介质性能、原理及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博士论文中,作者详细研究了不同主体材料与客体黄绿光聚合物材料F8BT共混时光学以及增益性质的不同。揭示了当蓝光聚合物PFO作为主体材料时,由于快速形成的极化子对的存在,对客体的受激发射产生了不利的吸收。而使用文中描述的短链寡聚物材料作为主体时,极化子对的形成存在极短的时间延迟(5 ps),从而使得激子可以从主体传递到客体F8BT的分子上。由于分子链较短,寡聚物分子上的极化子对的寿命相比较PFO也较短,从而弱化了极化子对对客体F8BT形成增益的影响。最终的结果显示,寡聚物与F8BT共混体系表现出了很低的ASE以及激光阈值,同时改善了F8BT在热退火条件下的增益稳定性。进一步的,通过对主体寡聚物材料进行化学修饰,可以改变其分子前沿轨道能级。这类共混体系中,即使寡聚物材料自身没有光学增益行为,却仍然具有与F8BT建立高效能量传递体系,降低客体F8BT的ASE阈值的能力。使得有机激光材料可以在保持良好增益性能与固定发射波长范围不变的条件下,调整自身的分子前沿轨道能级以适应不同的加电器件结构,实现良好的能级匹配。最后,在染料共混溶液中,选择合适的pH指示剂与激光染料组成二元共混体系。虽然共混材料之间没有有效的能量传递,但是利用组分间的再吸收效应可以实现对共混溶液的ASE行为的调节,进而实现直读式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pH检测。(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武海霞,陈卫刚,张微薇,杨宸伟[8](2018)在《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不同结构水处理反应器的优缺点,叙述了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溶液中有机物的效能,总结了均相、非均相催化DBD的研究现状。根据现有DBD技术在处理有机污染废水中的不足,认为反应器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来减少热能消耗,催化DBD技术需考虑非均相催化剂的回收利用或处置。如何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将技术推向工业化应用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李卉,邓强[9](2018)在《复合有机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表面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氯代烃芳香烃类复合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特性,选取甲苯、苯、1,2-二氯丙烷,1,2,3-叁氯丙烷(TCP)作为典型污染物开展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Henry线性模型,分配系数Kp值分别为0.38,0.41,0.73,1.00kg/L,污染物在细砂上的吸附强度顺序为甲苯>苯>1,2-二氯丙烷>TCP;竞争吸附试验结果表明,苯可以明显促进甲苯在细砂介质上的吸附,而甲苯抑制了苯的吸附;1,2-二氯丙烷抑制TCP在细砂介质上的吸附,而TCP对1,2-二氯丙烷的吸附影响并不明显.TCP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量随甲苯浓度增加而增大;当甲苯初始浓度<2mg/L时,TCP对于甲苯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起促进作用,当甲苯的初始浓度≥2mg/L时,TCP对于其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起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朱帅,沈亚婷,贾静,田芹[10](2018)在《环境介质中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和消毒水副产物(DBPs)等新型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威胁,研究其来源、检测方法、环境分布和迁移转化已经成为热点。新型有机污染物组成复杂,如短链氯化石蜡有7000多种同类物,采用传统分析手段无法实现分离,对这些物质的准确定性和定量面临挑战。近年来在新型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开发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根据待测样品的性质可使用快速溶剂萃取、固相微萃取等多种提取方法,凝胶渗透色谱、多层复合层析柱和固相萃取柱是有效的净化手段,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或液相色谱-质谱实现了对指示性单体准确定性定量,检出限可达ng/g级。但对于环境影响较大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如手性多氯联苯(PCBs),由于各手性PCBs单体之间在分离过程中发生峰共溢现象,需要应用专门的手性色谱柱进行分析,尚未建立可靠的检测方法。本文认为,一方面需要探索磁性固相基质分散萃取技术等高效的前处理技术对干扰物质进行有效分离;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全二维气相/液相色谱、傅里叶变换质谱等色谱/质谱检测技术的识别性和灵敏度,开发出简便、标准化的定量方法。(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8年05期)
有机介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27.12MHz的自激式全固态射频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含量的乙醇、二甲苯和煤油为有机介质,用配备该射频源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考察有机介质中Al、Ba、Ce、Cu、La、Pb、Tm、Y、Zn等金属元素的信号强度、短期稳定性等参数,研究有机介质下射频源的匹配特性。结果表明,方法能够实现乙醇、50%(体积分数)二甲苯溶液和20%(体积分数)煤油溶液作溶剂时的直接进样,表明该射频源在上述有机介质中匹配良好,可使等离子体稳定不淬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介质论文参考文献
[1].岳兰,董泽刚,孟繁新.无机氧化物沟道层/有机介质层混合型薄膜晶体管[J].半导体技术.2019
[2].程君琪,李青,汪正.不同有机溶剂介质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射频源的匹配特性[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9
[3].张凯强,曾艳红,李慧美,李海星,郭雨韵.有机介质中包衣菌体催化合成c9,t11-共轭亚油酸[J].精细化工.2019
[4].叶成玉,颜冬,陆安慧,李文翠.有机介质体系锂离子电容器[J].化工进展.2019
[5].邵凤凤.叁维介孔纳米球状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于水介质有机合成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黄依铃,魏文廷.水介质中的有机自由基反应[J].化学进展.2018
[7].张琪.共混低阈值有机增益介质性能、原理及应用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8].武海霞,陈卫刚,张微薇,杨宸伟.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8
[9].李卉,邓强.复合有机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表面的吸附性能[J].中国环境科学.2018
[10].朱帅,沈亚婷,贾静,田芹.环境介质中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岩矿测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