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校医院030024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优质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为其提供更为全面的护理干预,体现专业护理,最大程度提高患者就诊质量,促进心理、生理健康,临床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改善AMI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不断变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而且中老年急性心梗发病存在季节性分布,集中在春季和冬季,中青年组患者发病率无明显季节性差异[2]。
该病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病死率超过49%,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工作具备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优质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为其提供更为全面的护理干预,体现专业护理,最大程度提高患者就诊质量,促进心理、生理健康,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3]。及时采取正确优质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临床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改善AMI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4]。本文对如何对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服务,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
1基础护理
监护室要时刻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状况,特别是患者刚住院时要对其进行24小时的连续监测,对其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预防突发状况。
2生活护理
患者发病后2周,应绝对卧床休息,若有疼痛感应禁止下床并严格控制休息时间。患者的翻身、洗漱、饮食、大小便等,均由护士协助,并作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血栓形成。2周后,指导在床上活动,动作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3周后,可离床站立和室内缓步走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需延长卧床时间。
3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护理,避免其出现大幅度的情绪波动,尤其在疾病初期,面对紧张的抢救场面,患者心理易受到不良刺激,容易产生焦躁厌世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解释及安慰工作,使之解除思想顾虑及精神紧张,密切配合治疗。同时防止其情绪波动过大,发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以及心率过快等情况,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3]。
4吸氧
心肌梗死患者吸氧是为了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减轻因缺氧代谢产生的致痛物质,缓解疼痛感。起初3天应持续吸氧,流量以4~6L/min为宜,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L/min,维持1~2天[5]。
5饮食的护理
为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不宜过饱,应少食多餐。予低脂肪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清淡饮食,禁止吃油炸、刺激性食物,忌烟酒茶等,严格遵循低盐低脂的原则,预防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不得过于用力,以免影响心肌功能的正常恢复,必要时可给予药物辅助。
6功能训练
包括被动训练及主动训练,护理人员协助做好被动训练,做好屈伸护理,避免肌肉萎缩,促进患者良好预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开展主动训练,护理人员指导主动训练操作方法,结合患者耐受性,防止超负荷训练。
7健康教育
遵从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随身携带保健盒,内有硝酸甘油、地西泮、消心痛等,并定期检查,保持药物在有效期内,告知应用方法,以便紧急时应用。
由于当今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工作压力大和连续通宵熬夜也会引起急性心梗的发生。急性心梗起病急骤、病情危重,进展较快,并发症多且病死率较高,需及时对其开展对症治疗,且治疗过程中配合完善的护理干预配合,对患者诊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对患其康复起到了有效且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与应用。今后还应进一步结合患者的特点优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等,更好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28(16):162-163.
[2]李辉.季节变化对急性心梗发病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3):118-119.
[3]许素英.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3(04):159-160.
[4]王洋.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3):575.
[5]李甜,郜玉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吸氧护理的新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3(2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