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细胞遗传学论文_闻小慧,戚红,祝建疆,唐国栋,蔡莉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细胞遗传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位,遗传学,分子,核型,荧光,小麦,标记。

分子细胞遗传学论文文献综述

闻小慧,戚红,祝建疆,唐国栋,蔡莉蓉[1](2019)在《联合运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对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3例胎儿的产前遗传学诊断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联合应用多种遗传学技术在识别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3例孕妇,均因产前诊断发现胎儿核型异常,但不能明确诊断或疑似有染色体微小畸变。病例1孕19周羊膜腔穿刺胎儿核型为46,XY?;病例2孕27周行脐静脉穿刺,脐血核型为46,XY,der (8)?;病例3孕20周羊膜腔穿刺胎儿核型为46,XY,t(11;12)?。染色体G显带技术分析核型,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用于检测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应用胎儿中期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相互易位及缺失。结果病例1的G显带核型为46,XY,der(4)t(3;4)(p26;p16),芯片显示3p26.3p26.1区段存在8.1 Mb重复,4p16.3p16.1区段存在9.5 Mb缺失;病例2的G显带核型为46,XY,t(8;12)(q22;q21.3)pat,芯片显示正常;病例3的G显带核型为46,XY,t(11;12)(p15.5;p13.1)mat,芯片显示正常;上述结果均经FISH验证。病例1经遗传咨询及知情选择后,于中期妊娠引产;病例2产后3个月随访新生儿正常;病例3尚在妊娠中,孕期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CMA以及FISH技术对胎儿及家系成员进行检测,可提高产前诊断的可靠性,避免误诊或漏诊。(本文来源于《发育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龙得雨,王艳珍,王永福,陈春环,吉万全[2](2019)在《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小麦-卵穗山羊草衍生后代100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卵穗山羊草中蕴含着许多小麦改良所需的优良基因,是小麦重要的叁级基因库。为了解其更多遗传特性,本研究利用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形态学和抗病性鉴定等技术对小麦-卵穗山羊草SY159的衍生后代1003进行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1003含有44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有22个二价体且配对良好,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44条染色体且均等分离;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显示,1003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2条卵穗山羊草染色体;EST和PLUG分子标记分析表明,导入的染色体属于7M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表明,1003中含有38条与中国春标准核型相一致的染色体,4A、5A和7M的FISH信号有变异;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003对白粉病生理小种E09免疫,对条锈病生理小种条中23(CYR23)高抗;形态学调查表明,1003的农艺性状介于双亲之间,千粒重高于双亲。因此,1003是一个具有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的小麦-卵穗山羊草二体异附加系,可为小麦品种改良和抗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邱惠国,胡斌,洪国粦[3](2019)在《一例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患儿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1例畸形儿的核型,探讨二代测序(NGS)技术在分子细胞遗传学中的应用。方法对1例畸形儿、其父母及祖父叁代人行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NGS检测。结果 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儿、其父母及祖父核型均未见异常;NGS结果显示患儿46,dup(X)(q27.2q28);dup(Y)(p11.2p11.31);del(Y)(q11.223q11.23);del(9)(p23p24.3),其父母及祖父结果均未见异常。结论通过NGS确定染色体微缺失及微重复是导致患儿多发畸形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现代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平冬,徐吉臣[4](2019)在《将分子细胞遗传学内容纳入高等农林院校“遗传学”本科课程教学的建议——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探索生命起源与本质的一门科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林学、草业科学、园艺以及自然保护区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针对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现行"遗传学"教材缺少分子细胞遗传学教学内容的现状,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为例子,分析了分子细胞遗传学长期未纳入高等农林院校本科"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如下原因:①缺乏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②不同发展阶段原位杂交技术的局限性。讨论了将分子细胞遗传学纳入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构建完整遗传学知识体系的客观需要;在遗传学研究中分子细胞遗传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分子细胞遗传学列入遗传学理论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提出进一步优化整合当前"遗传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将"植物根尖材料的收集、预处理与固定""植物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切口平移法制备45S rDNA分子探针""植物荧光原位杂交与信号检测"等内容引入"遗传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教育》期刊2019年03期)

闫歌[5](2019)在《芸薹属异源叁倍体(ABC)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间杂交和异源多倍体化给远缘植物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换、遗传性状变异以及新种质资源的创建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芸薹属叁个二倍体基本种(甘蓝、白菜、黑芥)之间通过两两杂交的方式,获得了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菜等一系列丰富种质资源,极大丰富了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资源库。目前,人工合成的芸薹属异源多倍体成为研究芸薹属之间遗传重组和稳定性的优秀模式材料,但对叁基因组单倍型材料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在本研究中,使用异源四倍体种埃塞俄比亚芥菜(BBCC)作为母本,同源二倍体种白菜(AA)作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成功创制出芸薹属异源叁倍体新杂交种ABC。对异源叁倍体及其亲本的表型特征进行观察统计;对比异源叁倍体杂交种及亲本的减数分裂过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研究其减数分裂过程中调控联会复合体形成的特异蛋白ZYP1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研究其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骨架的动态定位情况;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研究异源叁倍体杂交种的染色体分别在基因组内和组间的配对现象;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杂交种与亲本的花药发育情况;利用荧光定量PCR对7个调控减数分裂过程的基因,以及2个调控花药发育的重要基因,进行分子表达水平分析。以期分别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解释ABC叁染色体组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探究种间杂交对配子体形成及发育过程的影响,以及对其花药发育过程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杂交及胚挽救技术,异源叁倍体杂交种被成功创制。杂交种表型特征基本表现为亲本中间型。杂交种植株生长高度,叶片形态与颜色,以及花色,都表现为亲本中间型状态,部分性状更接近母本,可能是由于杂种ABC中多了一个拷贝的母本的基因组。但与亲本相比,杂交种的花粉活力显着降低,且植株不育。2.与亲本相比,杂交种的整个减数分裂过程表现出了严重的紊乱现象。在减数分裂前期,杂交种染色体之间出现了异源联会现象;在终变期,有单价体和多价体产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和第二次分裂中期,有数目不等的散落单价体围绕在赤道板周围,有染色体桥现象在减数分裂后期出现,在减数分裂末期,落后染色体出现,并且细胞出现不均等分离现象,这导致在减数分裂完成至小孢子形成过程中,小孢子大小形态有一定差异,并且产生数目不等的微核小孢子,在后期形成形态不一的不完全发育小花粉粒。3.ZYP1免疫蛋白荧光定位结果显示,在减数分裂粗线期,杂交种的染色体出现异源联会现象,在其发生联会的位置有ZYP1荧光信号,与亲本相比,杂交种中出现的信号强度减弱且不连续,这表明杂交种中可能存在着调控减数分裂横向细丝蛋白ZYP1的机制,并以此造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部分联会,保证后续减数分裂过程的进行。4.细胞骨架微管蛋白β-tubulin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与亲本相比,杂交种的细胞骨架在减数分裂中期不是以正常纺锤体微管的形式存在,后期成膜体微管存在形式与亲本相比也有所异常,这可能是导致杂交种染色体排布和分离异常的内在因素之一。5.基因组原位荧光杂交实验表明,在杂交种ABC中,B基因组染色体之间不仅自身发生了基因组内部的联会配对,且B基因组与A/C基因组之间也发生了组间的联会配对。这种组内与组间的联会配对可能影响其减数分裂过程,产生微量的可育花粉粒。6.花药石蜡切片实验结果发现,与亲本相比,杂交种的花药发育过程中绒毡层在四分体时期无法及时降解,并一直持续到单核小孢子时期,表明杂交过程可能影响花药正常发育,进而影响花粉的成熟发育。7.从基因表达水平来看,杂交种与亲本相比,与减数分裂相关的7个关键调控基因,以及与花药发育相关的2个关键调控基因,其表达量都出现显着性下降,且下降水平与基因的功能相关,其中ASY1,DMC1,SPO11-1,RAD51,TPD1这5个基因的降低程度最大,这一结果可能揭示了在减数分裂过程以及花药发育过程中,异源叁倍体杂交种出现异常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龙得雨[6](2019)在《普通小麦—卵穗山羊草SY159衍生后代BC_1F_8代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n L.)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禾谷类作物,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提供全球人均20%的卡路里和蛋白质,随着全球人口、城镇化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小麦的要求也是不断提升。当前在没有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和无限投入的情况下,小麦的潜能产量是每公顷12吨,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小麦的产量往往少于每公顷4吨,农业投入不足、不可预测的环境因素和一些病虫害均是抑制小麦产量的潜在因素。然而,小麦在基因组多倍化、驯化和育种过程中其遗传多样性逐步缩小,造成其遗传基础狭窄,使得小麦生产易受到病虫害侵袭和环境因素影响。小麦的近缘种中蕴含着许多耐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和能够改良小麦品质的优异基因,通过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开发和利用小麦的近缘种,能够将这些优异基因导入到小麦中,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山羊草属(Aegilops)是与小麦亲缘关系最近的一个属,蕴含着许多优异的基因,是改良小麦抗逆性和品质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以用中国春CS为母本、卵穗山羊草SY159为父本杂交、F_1代与中国春CS回交、回交后经过连续自交得到的BC_1F_8群体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学、原为杂交(GISH和FISH)、分子标记(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和PCR based landmark unique gene,PLUG)、形态学和抗病性鉴定等方面对BC_1F_8群体进行筛选鉴定,得到了稳定且含有卵穗山羊草SY159染色体的拥有42条染色体的7M(7A)代换系1077和一个新的拥有44条染色体的7M附加系1003,结果如下:1.普通小麦-卵穗山羊草7M(7A)代换系1077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细胞学观察表明小麦-卵穗山羊草衍生后代1077含有4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有21个二价体;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显示衍生后代1077含有40条小麦染色体和一对卵穗山羊草染色体;EST和PLUG分子标记的结果证实衍生后代1077所携带的卵穗山羊草染色体来源于第七同源群,缺四体分析的结果表明衍生后代1077中不含小麦的7A染色体,以寡核苷酸探针Oligo-pTa535和Oligo-pSc119.2进行的荧光原为杂交(FISH)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衍生后代1077中7A染色体的缺失,同时外源染色体的FISH核型与本实验之前发表的7M附加系的中的7M的FISH核型一致,因此,衍生后代1077为7M(7A)代换系。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衍生后代1077对白粉病生理小种E09具有抗性且抗性来源于亲本卵穗山羊草SY159,农艺性状评估表明衍生后代1077在千粒重、小穗等方面优于其亲本中国春CS。衍生后代1077能够作为新的种质资源通过育种程序将抗病基因导入到小麦,用于小麦品种改良。2.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小麦-卵穗山羊草衍生后代100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1003含有44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有22个二价体且配对良好,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44条染色体且均等分离;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GISH)显示1003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2条卵穗山羊草染色体;EST和PLUG分子标记分析表明导入的染色体属于7M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表明1003中含有38条与中国春标准核型相一致的染色体,4A、5A和7M的FISH信号有变异;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表明1003对白粉病生理小种E09免疫;苗期条锈病抗性鉴定表明1003对条锈病生理小种条中23(CYR23)高抗;形态学调查表明1003的农艺性状介于双亲之间,千粒重高于双亲。因此,1003是一个具有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的小麦-卵穗山羊草7M二体异附加系,可为小麦品种改良和抗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杜欣[7](2019)在《两份小麦-滨麦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滨.麦(Leymus mollis(Trin.)Hara,2n=4x=28,NsNsXmXm),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大.麦亚.族(Hordinae)赖.草.属(Leymus Hochst.)的.一.个多.年.生异.源.四.倍.体野..生植.物,具有.大.穗.多.花、茎.秆.粗.壮.抗.逆、以.及.对多种.真.菌.病.害表现免疫等优良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叁级基因源。通.过.染.色.体.工.程的.手.段,可.以.将.滨.麦.的.优异..基因.转.入.到.普.通.小.麦.背.景.中,从.而.丰.富.小.麦.种.质.资.源,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增.加.小.麦.育.种.亲.本.的多.样.性.。本.研.究.通过.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技术、农.艺.性.状.调.查.及..抗条.锈.病.鉴.定.对.普.通.小麦.-.滨.麦.衍生.后.代.M1.1005-1-2-7-10-1-1(M11005A)、M13058A(M13058-1-3-2-1和M13058-1-3-2-2)进行了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滨麦二体异附加系M11005A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M11005A有44条染色体且配对良好,可以稳定遗传。原位杂交及分子标记结果表明,M11005A含有42条普通小麦染色体和1对来自滨麦Lm#3Ns的染色体,并且用Oligo-pTa535探针得到了Lm#3Ns的FISH核型;筛选出6个EST及8个PLUG特异分子标记可以用来鉴定Lm#3Ns染色体,其中只有1个EST和4个PLUG标记可以同时在M11005A中扩增出滨麦和华山新麦草的条带,说明滨麦的Lm#3Ns染色体与华山新麦草的3Ns基因组之间存在差异。M11005A在穗长、穗型、小穗数和千粒重等性状方面与亲本7182无显着差异,但在分蘖数上M11005A较7182有了显着增加,株高显着降低。抗条锈病鉴定结果显示,苗期M11005A对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9和CYR34表现高抗,对CYR32表现高感,成株期对CYR32和CYR32混合小种表现高抗,推测滨麦的Lm#3Ns染色体上既携带CYR29和CYR34小种的抗性基因又携带了成株期CYR32和CYR33的抗性基因。因此,M11005A是一个小麦-滨麦Lm#3Ns二体异附加系,可以作为抗源应用于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改良中。(2)小麦-滨麦双端体附加系M13058A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核型分析结果显示M13058A的染色体核型为2n=21.62Ⅱ+0.28Ⅰ+0.1Ⅳ。原位杂交及分子标记结果显示:M13058A附加了一对滨麦1Ns短臂染色体,暂命名为DT1NsS;M13058A中的1B染色体来源于亲本周麦24,5B染色体来源于亲本7182;在株高、株型、分蘖、穗长、穗型、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基本上与周麦24相近;但在抗条锈病方面,M13058A对CYR29、CYR32、CYR34小种及CYR32和CYR33的混合小种均表现为高抗,表明滨麦Lm#1Ns短臂染色体上携带这几个小种的抗性基因。M13058A对条锈小种的抗性范围广,很好的改善了周麦24对条锈病的抗性而且对其他的农艺性状影响较小。因此,M13058A是一个小麦-滨麦DT1NsS双端体附加系,在改良品种条锈病抗性上是一个很好的遗传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雅莉,王林生[8](2019)在《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T3AS·3AL-7Lr#1S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赖草对赤霉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将大赖草赤霉病抗性基因转入普通小麦,对拓宽小麦赤霉病抗性基础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获得抗赤霉病普通小麦-大赖草异附加系基础上,采用1 200 R ~(60)Co-γ射线处理小麦-大赖草二体附加系DA7Lr花粉,授予已去雄的普通小麦中国春,对其后代(M_1)种子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获得了1株具有1条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染色体的植株,让其自交,对自交后代中具有2条易位染色体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进行观察,发现2条易位染色体形成了稳定的环状二价体,表明该植株为纯合体。利用顺序GISH-双色FISH分析,结合C-分带、小麦D基因组专化探针Oligo-pAs1-2和B基因组专化探针Oligo-pSc119.2-2,进一步鉴定出该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为T3AS·3AL-7Lr#1S,且筛选出了可追踪该易位系的3个EST-STS分子标记BE591127、BQ168298和BE591737。该易位系的育成为小麦赤霉病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种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章红涛,冯雅青,赵芳,马建华,张艳芳[9](2019)在《3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探讨该类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30例初诊为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生存情况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30例MDS患者年龄38~82岁,白细胞计数(0.70~15.81)×10~9/L,血红蛋白34~130 g/L,血小板计数(3~410)×10~9/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16.5%,血清铁蛋白水平7.55~1 468.00μg/L;染色体核型正常17例(56.7%),核型异常13例(43.3%)。截至2017年5月31日,30例MDS患者存活17例,死亡13例。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血清铁蛋白、WHO分型、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及修订版IPSS(IPSS-R)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染色体分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着IPSS、IPSS-R危险程度的增加,染色体核型异常比例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观遗传学调节子基因TET2、ASXL1、EZH2、DNMT3A突变率分别为16.7%、13.3%、3.3%和3.3%。患者生存时间1.5~63个月,1年生存率与年龄、染色体核型、IPSS、IPSS-R分组明显相关。结论:染色体核型、IPSS、IPSS-R分层对于预测MDS患者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将重现性表观遗传学调节子基因突变纳入预后评分系统,可能对未来的临床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有益。(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19年04期)

李斌[10](2019)在《小麦—大麦异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和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Hordeum vulgare L.)分为野生大麦(H.vulgare ssp.spontaneum)和栽培大麦(H.vulgare ssp.vulgare),因为具有早熟、耐瘠、适应性强、抗条锈病等优良性状,所以种植范围非常广泛。随着小麦种植过程中遗传背景变得狭窄、多样性的降低,所以从小麦近源或者远源物种中挖掘新的优异基因成为主要育种手段。因此大麦属物种的优良基因,成为了拓宽小麦遗传基础的重要基因来源。但是获得大麦和小麦杂交稳定遗传的后代比较困难,所以成功鉴定出小麦-大麦杂交稳定后代,并获得农艺性状良好的新材料受到持续关注。本研究利用普通小麦中国春(CS)和栽培大麦经过多次杂交、回交和自交后,得到了一批含有大麦染色体的附加系。本研究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建立了大麦亲本材料的染色体核型,进一步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对这批小麦-大麦附加系进行了精准鉴定,同时对稳定材料进行了农艺性状的统计,进一步对农艺性状良好的材料开展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对亲本大麦材料进行荧光原位杂交鉴定分析,发现探针Oligo-(GAA)_7可以区分大麦的每条染色体区,但是杂交信号不够分散,进一步实验筛选到两个在大麦染色体上分布相对广泛的探针组合:Oligo-(GAA)_7(红)和Oligo-(TAG)_6(绿),Oligo-HVT01(红)和Oligo-(ACT)_8(绿)。并且通过两套以色列大麦对两个探针组合进行了准确性验证,结果显示这两套探针可以对大麦染色体进行精确鉴定。(2)利用探针Oligo-pSc119.2和Oligo-pTa535,再结合探针Oligo-(GAA)_7对小大麦杂交后代进行鉴定,鉴定出了一批只含有大麦单一形式染色体的二体附加系(1HS、2H、2HS、2HL、3H、3H、3HL、4H、4HL、5H、5HS、5HL、6H、6HS、6HL、7H、7Hα短),其中2H、2HS、2HL、6H附加系能够稳定传递。对稳定传递的材料进行核型分析,发现附加系中的小麦染色体发了变异。用CINAU二同源引物对2H附加系稳定材料进行筛选,其中43对引物定位于大麦2HL上,17对引物定位于大麦2HS。(3)对附加系材料进行了农艺性状调查,发现2H、2HL附加系具有良好的条锈病抗性,但是2HS附加系对条锈病高感,进而推测条锈病抗性基因来自于2HL染色体上。(4)大麦染色体2H导入小麦背景中,对小麦背景的基因表达产生了影响,其中最显着的是,在2A染色体上大量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对2A染色体上下调的基因和2H染色体的上调基因基因功能富集,发现功能主要集中在蛋白代谢、细胞内大分子代谢等,而且2H染色体的导入对小麦2A染色体上功能缺失有一定的弥补作用。综上,本研究鉴定出了一批小麦-大麦染色体的附加系材料,以及定位于大麦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并且对部分材料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以为小麦背景中转入的大麦优异基因鉴定与育种利用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5)

分子细胞遗传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卵穗山羊草中蕴含着许多小麦改良所需的优良基因,是小麦重要的叁级基因库。为了解其更多遗传特性,本研究利用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形态学和抗病性鉴定等技术对小麦-卵穗山羊草SY159的衍生后代1003进行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1003含有44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有22个二价体且配对良好,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44条染色体且均等分离;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显示,1003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2条卵穗山羊草染色体;EST和PLUG分子标记分析表明,导入的染色体属于7M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表明,1003中含有38条与中国春标准核型相一致的染色体,4A、5A和7M的FISH信号有变异;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003对白粉病生理小种E09免疫,对条锈病生理小种条中23(CYR23)高抗;形态学调查表明,1003的农艺性状介于双亲之间,千粒重高于双亲。因此,1003是一个具有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的小麦-卵穗山羊草二体异附加系,可为小麦品种改良和抗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细胞遗传学论文参考文献

[1].闻小慧,戚红,祝建疆,唐国栋,蔡莉蓉.联合运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对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胎儿进行产前诊断[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9

[2].龙得雨,王艳珍,王永福,陈春环,吉万全.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小麦-卵穗山羊草衍生后代100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19

[3].邱惠国,胡斌,洪国粦.一例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患儿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9

[4].张平冬,徐吉臣.将分子细胞遗传学内容纳入高等农林院校“遗传学”本科课程教学的建议——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

[5].闫歌.芸薹属异源叁倍体(ABC)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9

[6].龙得雨.普通小麦—卵穗山羊草SY159衍生后代BC_1F_8代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杜欣.两份小麦-滨麦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张雅莉,王林生.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T3AS·3AL-7Lr#1S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浙江农业学报.2019

[9].章红涛,冯雅青,赵芳,马建华,张艳芳.3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预后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9

[10].李斌.小麦—大麦异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和转录组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生物技术体系小麦的一、二、叁级基因源[5]黑麦属分类(参照GRIN和PGRC分类标准...帝国黑麦6R二体附加系的GISH分析图引物的PCR扩增类型引物在不同黑麦中的扩增结果

标签:;  ;  ;  ;  ;  ;  ;  

分子细胞遗传学论文_闻小慧,戚红,祝建疆,唐国栋,蔡莉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