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陈晓艳

胃肠道间质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陈晓艳

湖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病理和免疫化学检查,总结患者临床症状,分析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结果:病理形态,胃肠道间质瘤病患其肿瘤细胞多位于粘膜下、浆膜下及肌壁间,其中以梭形细胞为主,少数细胞呈上皮样、梭形/上皮样混合型、类癌瘤/副神经节型。肿瘤危险分级,高危险性12例、中危险性15例、低度及极低危险性23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2%(46/50)、CD34阳性率(阳性表达较弱)80%(40/50)、S-100阳性率12%(6/50)、VEGF阳性率68%(34/50)。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医者可综合分析病理组织学特征联合免疫检测结果以科学诊断疾病,以便为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测;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作为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多发于胃、小肠、结直肠及食道,中老年民众是该病高发群体,患者多伴有腹痛、包块、胃肠道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给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临床研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1-3%,多发于胃、小肠、结直肠及食道,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较为少见,20-30%病患为恶性,且11-47%的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肝、腹腔),因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边Cajal间质细胞均有c-kit基因,因此CD117与CD34表达为阳性,被多数医者作为诊断参考,科学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特点,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准确判断病情,以期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前来我院就诊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患,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不良入院记录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3-74岁,平均(45.32±3.45)岁;肿瘤位置;胃部30例、小肠12例、结直肠5例、食道3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症状,肿瘤较大者可触及腹部活动肿块,少数患者出现呕血、黑便问题。

1.2研究方法

整理入选患者临床资料(病史、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组织患者行免疫检测采用SP法,抗体选择CD117、CD34、S-100、VEGF,武汉博欧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取手术标本用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后石蜡包埋,3μm切片,HE染色,严格按要求进行检测,由专人记录检测报告。

1.3观察指标

整理病例资料,详细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分析病理学特点(显微镜下特点)。

肿瘤细胞危险分级采用Fletcher设计的分级方案,严格按照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进行评定,由2名医生共同评估。

CD117、CD34阳性即细胞浆表现为棕黄色;S-100显阳性其病变细胞浆呈黄色,细胞核为棕黄色;VEGF阳性胞浆呈棕黄色,且为颗粒状。

2结果

2.1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肿瘤危险分级

临床研究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患其临床症状与肿瘤位置和大小存在相关性,多数患者伴有胃肠道出血、腹痛、包块及胃肠道梗阻等症状,病变位于贲门部的患者会出现吞咽苦难问题,溃疡穿孔患者会加大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风险,腹腔播散者会加大腹水发生率,少数恶性病患会有发热、食欲不振、体重下降问题。

肿瘤细胞直径1-2cm至>20cm不等,多呈局限性生长,多数病变细胞无完整包膜,偶见假包膜。位置,胃粘膜下层30例(60%)、浆膜下层15例(30%)、肌壁间5例(10%)。位于腹腔的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可伴有囊性变、局灶性出血或坏死问题,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有红白两色,质地较硬。肿瘤细胞多位于粘膜下、浆膜下及肌壁间,大肿瘤可伴有囊性病变。显微镜下特点,梭形细胞35例(70%)、上皮样细胞10例(20%)、梭形/上皮样混合型细胞3例(6%)、类癌瘤/副神经节型细胞2例(4%);其中梭形细胞两端呈钝圆或细长型,细胞核呈梭形,以血行转移为主;上皮样细胞多为长圆形和圆形,呈颗粒状,细胞质界限模糊。

肿瘤危险分级,高危险性12例(24%)、中危险性15例(30%)、低度及极低危险性23例(46%)。

2.2免疫组化表达情况

CD117阳性表达46例,阳性率92%;CD34阳性表达稍弱40例,阳性率80%;S-100阳性表达6例,阳性率12%;VEGF阳性34例,阳性率68%。其中CD117和CD34阳性率最高,VEGF阳性率次之。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作为罕见肿瘤,占胃肠道肿瘤1-4%,60-70%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部,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且缺乏特异性,致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且会出现持续胃肠道不适症状,稍进食便会出现饱胀感,临床研究发现,食管GISTs预后最佳,小肠预后最差,行肿瘤切除术治疗的病患5年生存率为50-65%,无法切除者其生存期小于12个月,患者年龄、肿瘤位置、细胞大小及核分裂数均会影响预后,为更好的帮助患者摆脱疾病困扰,延长生存期,医者加大研究力度,以期提高诊断科学性,减少误诊和漏诊问题[2-3]。当前医者多通过体检(肿瘤较大者)、实验室检查(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影像学表现(胃镜、CT、MRI、X线钡餐)、病理特点、基因突变诊断及免疫组化检测帮助患者诊断疾病,本次医者发现患者临床症状多无明显差异,病变细胞多呈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极少数患者可见多形性细胞,且排列方式较为多样,囊变、坏死及出血细胞间质呈硬化或钙化,偶见黏液样。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对细胞组织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研究,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完善和特异性抗体的出现,可有效辅助医者诊断肿瘤,当前该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已获得普遍认可,医者可通过免疫组化检验诊断恶性肿瘤、原发位置、病理分型,进而确定治疗方案及手术范围[4-6]。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医者发现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时常与平滑肌肿瘤、炎性纤维性息肉、消化道型神经鞘瘤、肠系膜和盆腹腔内纤维瘤混淆,加大研究力度,科学把控患者临床症状结合病理学特点、影像学表现、免疫组化表达准确诊断疾病,以便设计最佳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白世强.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7):82-84.

[2]张阳,陈芳.胃肠道间质瘤61例临床病理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12):22-24.

[3]金红花,杨鹏平.1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MRI影像表现及病理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2):90-92.

[4]聂瑜,付耒,吕国庆.4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18):89-90.

[5]孙林德,张晶,张昉,等.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6,28(5):304-306.

[6]赵玲,陈晓宇,刘强,等.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3):399-402.

标签:;  ;  ;  

胃肠道间质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陈晓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