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循环观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循环,胫骨,鼓室,皱襞,肠系膜,骨关节炎,心肌梗死。
微循环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柏茂盛,韦昌辉,邱阳,王军,时宁文[1](2019)在《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治疗下肢难治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研究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治疗下肢难治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9年7月在本院收治下肢难治性溃疡的患者92人,糖尿病足62例,毁损伤14例,脉管炎13例,跟骨骨髓炎3例,通过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重建下肢血管微循环以改善患肢血供,通过观察患者创面愈合,足背部皮温、血液常见感染指标等来判定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临床疗效。结果9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随访病例中90个患肢的缺血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消除,溃疡创面愈合。1例患肢伤口未愈合,骨搬移处出现感染,后给予部分截肢术后伤口愈合。1例患者伤口溃疡愈合相对缓慢,疼痛症状有所改善,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及耐心不愿再继续换药治疗,后给予部分截肢术后伤口愈合。结论 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对下肢难治性溃疡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手术操作简单,可极大地降低截肢的概率,消除患者疼痛,恢复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的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韦积华,唐乾利,罗群强,唐毓金,莫雄革[2](2019)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修复的疗效及影响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0例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在入院时用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lizarov组(实验组,n=9)、贝复新组(对照组,n=11),按照Wagner分级法进行糖尿病足分级,其中3级3例,4级17例。实验组给予创面清创换药并在患足侧实施胫骨横搬术,对照组创面清创后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用。结果 实验组9例患者行胫骨横搬术后2周创面开始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4周后可以看到创面明显缩小,第4周及第8周时,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实验组所有足部溃疡均得到愈合,平均愈合时间(9.0±1.9)周,较对照组(13±3.7)周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愈合后瘢痕组织较少。术后8周血管造影显示小腿及足部侧支动脉及局部微小动脉明显增加,术后12周测量踝肱指数显示,实验组治疗后踝肱指数较治疗前好转(P<0.05)。实验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外周血血清VEGF、bFGF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外周血VEGF、bFGF较术前有所升高,其余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①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能够刺激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肢体远端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修复。②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可能通过增强VEGF、bFGF的表达,发挥其增进血管新生、重建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见之,严钰锋,张亚东[3](2019)在《医学功能学实验室新型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肠系膜微循环的观察和测量是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中的重要指标,为改进以往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存在的不足,设计制作了新型的观察装置。将生物显微镜固定在移动平台上,灌流盒和显微镜分离,解决了家兔、肠段和灌流盒相对不固定、显微镜镜头无法万向稳定移动这个重要的问题,而且装置具有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低,使用寿命长的优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新型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使用方便、效果优良,在实验教学中获得满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9年06期)
张迎欣[4](2019)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诊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作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作用。方法 68例急诊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 PCI术后靶血管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B型尿钠肽(BNP)]。结果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2~3级占比88.24%(30/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5%(23/34),而0~1级占比11.76%(4/34)和CTFC(28.5±10.4)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35%(11/34)、(44.7±11.2)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1.76%(4/34)与对照组的14.71%(5/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LVEF(55.3±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6±9.2)%, LVEDD(50.1±9.4)mm、LVESD(30.2±8.9)mm、BNP(697.4±134.2)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9±8.0)mm、(37.5±8.2)mm、(835.6±151.8)n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急诊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心肌微循环再灌注,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09期)
冯健,朱忠立,李运明,向朝雪,唐名扬[5](2019)在《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在心肌梗死后远端微循环变化观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简称微视系统)应用于心脏微血管检测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正常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视系统对大鼠冠脉主干及其分支微循环进行检测。另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n=20)与假手术组(n=20),心肌梗死组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与心肌梗死组接受同样处理但不结扎。利用微视系统对假手术组及心肌梗死组大鼠手术前及手术后5、10、20min左前降支远端微血管进行检测和分析,检测指标包括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异质性指数(HI)。结果微视系统下,正常大鼠心脏左右冠脉及其分支微血管清晰可见,血流灌注连续,血管密集、分布均匀。在心肌梗死组大鼠中,结扎时间越长,微血管脉络越模糊不清,血流显影中断,血管分布不均,心肌梗死20min时点微循环基本不显像,血流基本消失。与心肌梗死5min时点比较,心肌梗死10、20min的TVD、PVD、PPV、MFI均降低(P<0.05),HI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TVD、PVD、PPV、MFI均降低(P<0.05),HI升高(P<0.05)。结论微视系统可用于正常及病变状态下大鼠心脏微循环的检测。(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倩[6](2019)在《脓毒症时肾脏微循环变化的观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脓毒症时肾脏微循环的变化,探讨脓毒症相关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与肾脏微循环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析了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河河急河河学河河急学重症急学河(intensive care unit,ICU)病房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ICU后1h内完成初始复苏,检测并记录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代谢指标及小时尿量等。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的AKI急断标准,以24小时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完成河循环血流动力学评估、代谢指标、肾脏2D超声以及超声造影、炎症指标检测,定量分析肾血流灌注,测量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传输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上升斜率(wash in slope,WIS)和曲线下面积(AUC),同时完成肾功能相关生化指标测定。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9例脓毒症患者,入学24h内发生AKI18例,对非AKI组患者相比,AKI组患者的心率(HR)、心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河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代谢指标(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肾脏2D超声相关指标(肾血流RBF半定量评分、肾脏阻力指数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KI组患者CVP、血管活性药物用量、Lac高于非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I组的肾皮质WIS低于非AKI组,RT河于非AKI组,肾髓质WIS低于非AK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进一步分析,WIS对脓毒症AKI患者中的AUC为0.823,cut-off值为21.47时,急断AK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73%及88.89%,对脓毒症AKI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皮髓质的PI、MTT、AUC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与非AKI组比较,AKI组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以及降钙素原)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项研究结果发现,肾脏增强造影超声检查对肾脏微循环血流灌注的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其中WIS对脓毒症AKI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脓毒症患者经过常规复苏后仍有部分患者发生AKI,这与肾脏皮质与髓质血流灌注异常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刘潇潇,丁宁,姜婧,陈宁波,赵煌旋[7](2019)在《膝骨关节炎模型小鼠相关穴区微循环敏化的光声成像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阐释穴位敏化现象在组织微循环结构层面的具体内涵。方法:1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膝骨关节炎模型组(KOA)、假模型组(FM),每组4只;于实验第0天进行模型制备,于实验第14天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对各组小鼠左膝关节组织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采用光声成像技术对各组小鼠左侧后肢足叁里、阳陵泉及非穴进行成像,运用微血管量化算法计算穴位及非穴区域微血管弯曲度、微血管直径百分比及密度。结果:光镜下观察发现Control组及FM组软骨表面光滑、完整,形态正常,KOA组小鼠左膝关节软骨侵蚀基质流失,表层剥蚀并变形,中层囊肿形成;Control组、KOA组、FM组之间足叁里、阳陵泉及非穴处微血管弯曲度、直径百分比及密度均未观察到显着差异(P> 0. 05)。结论:膝骨关节炎小鼠疾病相关腧穴处于穴位敏化状态时,腧穴局部微血管的形态变化不明显,由此推测穴位敏化现象的重要内涵可能是微循环的功能改变。(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田佳鑫,李猛,辛晨,谢媛,石砚[8](2019)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甲皱襞微循环的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的甲皱襞微循环情况。设计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POAG患者51例包括高眼压性青光眼(high tension glaucoma,HTG)34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17例;正常受试者70例(对照组)。方法用甲皱襞微循环检测仪(JH-1004显微镜)对受试者非主导手无名指行甲皱襞微循环检测。观察甲皱襞毛细血管出血情况,测量毛细血管密度、无血管区间距(两毛细血管近端平行距离),毛细血管动脉支及静脉支管径(管径最宽距离),计算无血管区>200μm、毛细血管扩张(动脉支管径>15μm或静脉支管径>20μm)存在的例数及评分。以血管扩张为例,0处、1处、2处、≥3处血管扩张分别评分为0、1、2、3。主要指标甲皱襞毛细血管密度,无血管区>200μm、毛细血管出血、毛细血管扩张存在例数及评分。结果 HTG组、NTG组和对照组甲皱襞毛细血管密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9(9,10)、10(9,10)和10(9,10)(χ~2=4.123,P=0.127);出现无血管区>200μm者分别为20例(58.8%)、8例(47.1%)和27例(38.6%)(χ~2=3.894,P=0.143);出现毛细血管出血者分别为15例(44.1%)、6例(35.3%)和18例(25.7%)(χ~2=3.633,P=0.163);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者分别为18例(52.9%)、7例(41.2%)和21例(30.0%)(χ~2=5.195,P=0.074),其中POAG组与对照组相比,χ~2=4.492,P=0.034。HTG组、NTG组和对照组无血管区评分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0,1.25)、0(0,1)和0(0,1)(χ~2=3.842,P=0.146);毛细血管出血评分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0,1)、0(0,1)和0(0,1)(χ~2=3.156,P=0.206);毛细血管扩张评分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0,2)、0(0,1)和0(0,1)(χ~2=8.125,P=0.017)。进一步行两组间比较,其中HTG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2.904,P=0.004)。结论 POAG患者出现甲皱襞毛细血管异常扩张的情况较正常人明显增多,并且HTG患者出现甲皱襞毛细血管扩张的严重程度较正常人更重,提示POAG的发生可能和微循环异常相关;本研究显示的HTG和NTG患者甲皱襞微循环异常情况尚无显着差异,可能与NTG患者的样本量较少及甲皱襞微循环的检测指标局限有关。(本文来源于《眼科》期刊2019年01期)
杨丽娟,张连江,吴殿秀,赵鹏,张瀚元[9](2019)在《医学虚拟仿真软件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微循环观察》实验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领域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融合,并不断地相互促进发展。医学实验课程有其特殊性,在尽量减少使用实验动物的同时提高实验课效率,将医学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应用到机能学综合性实验当中。该项目共采用4个自然班,两班为一组,分为实验组(虚拟仿真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法相结合)与对照组(传统实验教学法),对两组的实验情况及实验动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出两种教学法的优缺点。旨在通过教学法的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以增强学生对机能实验课的兴趣。(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李保庆,牛良君[10](2019)在《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检查的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实验前使用数字发生器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n=40)进行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对照组(n=40)进行常规全身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50%,比对照组患者明显高,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论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微循环药物对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优于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微循环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探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修复的疗效及影响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0例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在入院时用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lizarov组(实验组,n=9)、贝复新组(对照组,n=11),按照Wagner分级法进行糖尿病足分级,其中3级3例,4级17例。实验组给予创面清创换药并在患足侧实施胫骨横搬术,对照组创面清创后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用。结果 实验组9例患者行胫骨横搬术后2周创面开始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4周后可以看到创面明显缩小,第4周及第8周时,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实验组所有足部溃疡均得到愈合,平均愈合时间(9.0±1.9)周,较对照组(13±3.7)周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愈合后瘢痕组织较少。术后8周血管造影显示小腿及足部侧支动脉及局部微小动脉明显增加,术后12周测量踝肱指数显示,实验组治疗后踝肱指数较治疗前好转(P<0.05)。实验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外周血血清VEGF、bFGF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外周血VEGF、bFGF较术前有所升高,其余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①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能够刺激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肢体远端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修复。②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可能通过增强VEGF、bFGF的表达,发挥其增进血管新生、重建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循环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1].柏茂盛,韦昌辉,邱阳,王军,时宁文.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治疗下肢难治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韦积华,唐乾利,罗群强,唐毓金,莫雄革.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
[3].王见之,严钰锋,张亚东.医学功能学实验室新型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4].张迎欣.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诊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作用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5].冯健,朱忠立,李运明,向朝雪,唐名扬.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在心肌梗死后远端微循环变化观察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
[6].张倩.脓毒症时肾脏微循环变化的观察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
[7].刘潇潇,丁宁,姜婧,陈宁波,赵煌旋.膝骨关节炎模型小鼠相关穴区微循环敏化的光声成像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9
[8].田佳鑫,李猛,辛晨,谢媛,石砚.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甲皱襞微循环的初步观察[J].眼科.2019
[9].杨丽娟,张连江,吴殿秀,赵鹏,张瀚元.医学虚拟仿真软件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微循环观察》实验项目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
[10].李保庆,牛良君.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