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背景论文_魏璐瑶,陆玉麒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球气候背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机制,黄金分割,海平面,巴黎。

全球气候背景论文文献综述

魏璐瑶,陆玉麒[1](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旨在打造利益、命运与责任共同体的发展举措。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博弈中占有积极主动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纵观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历程的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主权国家和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举措,提出中国特有的响应机制,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外交形象和有效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困境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12期)

朱美荣[2](2019)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现状和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的变化,并探讨相关的响应机制。(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20期)

方佳毅,史培军[3](2019)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以及高潮位和风暴潮引起的极值水位导致的海岸洪水对沿海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已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论文梳理了广义和狭义海岸洪水的定义和要素,重点阐述了狭义海岸洪水的组成部分,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以及风险评估方法与模型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主要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透视了未来拟加强的研究方向。建议加强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研究,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下多致灾因子耦合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沿海关键地区和关键暴露(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风险适应与减缓性措施的成本效益评价研究,提高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研究,以及建立多学科间的基础数据共享机制,采用交叉学科手段以便更综合、系统、动态研究海岸带问题,保障沿海地区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下风险评估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张庆宇,张雨龙,潘斌斌[4](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中美两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碳排放国,其生产总值之和约占全球生产总值的40%,碳排放量之和接近全球碳排放的一半。因此,中美两国对全球气候治理和控制温室气体过快上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年6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则强调会坚定履行《巴黎协定》的相关承诺,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积极应对全球变暖。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分析和研究新的时代背景下中美两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态度,对于中国认识和把握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履行《巴黎协定》的碳减排承诺,为世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一份来自中国的力量和智慧。(本文来源于《国外理论动态》期刊2019年04期)

姚鹏[5](2019)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成都地区气候宜居程度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康养城市,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成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线城市,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势必对城市气候也会产生影响。但迄今为止,尚未对其气候宜居性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从国家需求出发,针对以往关于成都市城市气候研究的不足,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成都地区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和风速等单要素的气候变化特征,同时选用融入多气象要素综合反映对人体舒适度影响的“黄金分割率”体感温度计算方法及其舒适度划分标准,对成都地区气候舒适度进行了评价研究,从多要素多角度对该城市气候宜居程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近37年成都地区气温表现为波动式的显着上升态势,2010年之后气温上升态势变缓。从年代际分析来看,年平均气温累计上升1.2℃,其中春季上升幅度最大,累计升高1.7℃。总而言之,春季气温升高明显,且近期气温升高变缓。(2)成都地区年降水量在2006年之前略有波动式减少,之后略有波动式增加。降水日数为波动式显着减少,其中从新世纪初前后开始,降水日数有缓慢波动式回升。(3)近37年成都地区相对湿度为波动式显着下降态势,2006年之后下降更为显着。从年代际分析来看,年平均相对湿度累计下降7.9%,春季下降趋势更显着,累计下降幅度为9.8%,3月下降最显着,为12.2%。若以日平均相对湿度在50%-80%之间为相对湿度舒适日,成都地区近37年相对湿度舒适日数为波动式显着增多态势,从2006年开始增多更显着。从年代际分析来看,年日数累计增加134天,夏季累计增幅最大,为42.2天。相对湿度波动式显着下降态势和相对湿度舒适日数波动式显着增多态势均直接表征了成都地区潮湿的气候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有利于宜居程度的提升。(4)舒适度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区近37年广义舒适日数为波动式增加,从年代际分析来看,春季日数增多幅度最大,累计10.89天。偏冷日数为波动式显着减少态势,其中春季累计减少幅度最大,为10.77天。偏热日数为波动式显着增多态势;其中夏季累计增多最明显,为12.79天。总之,成都地区广义舒适日数增多和偏冷日数波动式减少都有利于宜居程度的改善。综上所述,相对湿度波动式显着下降态势和相对湿度舒适日数波动式显着增加态势均直接表征了成都地区潮湿的气候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广义舒适日数增多和偏冷日数波动式减少,这几方面的综合效应都有利于成都地区气候宜居程度的改善。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当地健康城市建设、吸引更多外地人员到本地进行康养旅游、促进当地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6](2018)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跨界流域水能源和粮食安全的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上,关于水资源管理的讨论主要围绕在高度重视国际流域管理的议题上,其中一个关键议题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水、能源和粮食安全于一体的综合方式。另一重要议题是促进各国的社会经济增长,确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与广大利益相关者共享增长收益。水对社会发展、民生和生态系统维护至关重要,这在国际讨论中得到认可,并针对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如何强调水在其他SDG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讨论。在联(本文来源于《治黄科技信息》期刊2018年06期)

叶谦[7](2018)在《保险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系统风险的若干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全球90%的自然灾害都是由水文气象灾害引起的。近年来,中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但各类天气气候极端事件逐年增多,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承灾体的脆弱性与暴露度增加,孕灾环境也日趋复杂化。应对以多灾种频发、群发,综合性灾害链时空特征不断变化为特征的系统风险已经成为国内外科学界、保险业界和政府部门所高度关注的新挑战。(本文来源于《农经》期刊2018年12期)

孔锋[8](2018)在《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就和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2])。气候变化导致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1-2])。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群健康~([3])。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禀赋较差,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4-7])。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区域降水波动(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期刊2018-10-24)

孔锋,宋泽灏,方建,杨旭[9](2018)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一带一路”综合防灾减灾的现状、需求、愿景与政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东亚11国,西亚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和中东欧16国,总计65个国家和地区~([1]),这些国家正处在世界环太平洋和北半球中纬度二大自然灾害带中~([2])。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城镇和居民点密集,重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响应参与能力。随"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国灾害防御保障需求超过了目前以国内为主的建设任务布局,必须具备超越国界的全球化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有效防御措施,减轻各类自(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期刊2018-10-24)

林梽桓,戴全厚,王向栋,高儒学,谷晓平[10](2018)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草海湿地极端降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逐日降水量资料,选取8个降水指数,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6年贵州草海湿地极端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草海湿地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雨季、旱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比例的均值分别为87.3%和12.7%。四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比例的区间,春季为8.5%—29.8%,夏季为8.7%—65.1%,秋季为0.9%—38.7%,冬季为0.9%—4.9%。暴雨日数最大值为5 d,暴雨日降水量接近400 mm,两者变化均呈显着上升趋势;连续有雨日数和连续有雨日数≥10 d发生次数的均值分别为14 d和2次;连续无雨日数和连续无雨日数≥10 d的发生次数均值分别为15 d和3次。日最大降水量、暴雨日降水量和连续有雨日降水量叁类极端降水指数均值分别为67.0、109.3和115.0 mm,占年降水量比例的均值为7.9%、11.7%和13.3%,比例区间分别为5.4%—13.3%、0—30.4%和7.2%—23.6%。(本文来源于《气象与减灾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全球气候背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的变化,并探讨相关的响应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球气候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1].魏璐瑶,陆玉麒.“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9

[2].朱美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现状和响应机制研究[J].河南农业.2019

[3].方佳毅,史培军.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9

[4].张庆宇,张雨龙,潘斌斌.新时代背景下中美两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思考[J].国外理论动态.2019

[5].姚鹏.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成都地区气候宜居程度变化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9

[6]..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跨界流域水能源和粮食安全的合作[J].治黄科技信息.2018

[7].叶谦.保险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系统风险的若干思考[J].农经.2018

[8].孔锋.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就和思考[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018

[9].孔锋,宋泽灏,方建,杨旭.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一带一路”综合防灾减灾的现状、需求、愿景与政策建议[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018

[10].林梽桓,戴全厚,王向栋,高儒学,谷晓平.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草海湿地极端降水特征[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流域径流减少的归因分析朝503—朝48-128井SB4界面测井划分标...逐日AO指数演变(引自CPC)研究区域年8月15日20:47~16日02:45风廓线雷...年8月15日20:47~16日02:45风廓线雷...

标签:;  ;  ;  ;  ;  ;  ;  

全球气候背景论文_魏璐瑶,陆玉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