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诱发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变,能量,塑性,应力,淤泥,固态,波速。
诱发应变论文文献综述
严鹏,董凯,宁金华,刘军[1](2019)在《高速冲切诱发应变能瞬态释放动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弹-靶冲切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应力瞬态卸荷条件下靶板能量的变化过程;提出了考虑时间效应的能量释放速率指标,建立了以能量释放速率为核心的能量破坏准则,揭示了应力瞬态卸荷条件下靶板的破坏机理;同时,分析了靶板损伤程度与卸荷速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高速冲切诱发的应力瞬态卸载条件下,靶板中的能量呈现出动态波动的特征,应变能先减小后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动态变化过程中产生动力峰值.能量快速释放是导致靶板破坏的重要机理之一,在40MPa的应力水平下,能量瞬态释放可使靶板损伤区范围增大4.8%~11.9%.(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宋先达,江勇,曹富华[2](2019)在《异质界面诱发晶构转变的界面应变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Fe/Ni界面为例,对bcc/fcc型异质相界面的原子结构和能量学开展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确定了满足{111}Ni/{110}Fe (K-S)关系的界面精细原子结构,并进一步推断该界面处的晶构转变只在临近界面的Ni(111)原子层。其诱发机制主要是界面应变,而与界面原子磁矩的变化无关。(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魏小楠[3](2019)在《考虑岩土应变软化特性的开挖扰动诱发路堑边坡渐进性破坏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岩土质边坡长期稳定性时,岩土体材料在施工扰动等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表现出应变软化特性。该文以某路堑边坡由于坡脚开挖诱发的失稳破坏为工程背景,考虑坡体应变软化的特性,基于FLAC3D软件平台,确定滑裂面材料强度分区演化规律,揭示了由于坡脚开挖诱发的路堑边坡渐进性破坏过程。并基于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得到边坡不同开挖时步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边坡的失稳是局部变形累积、延伸直至贯通的整体动态破坏渐进过程;滑裂面上强度参数的折减速率与剪应变增量有关,且边坡的破坏实质上是滑裂面力学强度参数的劣变过程。研究结果可为边坡治理方案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9年01期)
邹丹青[4](2018)在《QP钢应变诱发相变动力学模型及回弹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工业迅猛发展,车身轻量化已经成为车身制造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课题。先进高强钢(AHSS)一般是指通过严格的制备工艺达到所期望的化学成分和复相组织的高强度、高塑性钢材。现已成为车身轻量化的关键材料,在汽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一代AHSS(如马氏体钢、双相钢)和第二代AHSS(如孪晶诱导塑性钢)难以达到高强塑积和低制备成本之间的协调,因此业界迫切期望开发第叁代先进高强钢。经过“淬火-碳配分”工艺获得的QP钢,制备成本较低,马氏体-铁素体复相基体和适量残余奥氏体带来的相变强化保证了材料的高强度、高塑性,使之成为了第叁代先进高强钢的典型代表。QP钢塑性变形过程中会发生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逐渐转变,从而获得良好的强度和塑性。而车身零件成形过程中往往具有非线性加载与包辛格效应、应变率和塑性温升效应等变形特点,使得其成形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异常复杂,对材料成形性能评价与成形质量控制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如何准确描述复杂变形条件下材料的相变特性,实现材料成形性能的精确评价。另一方面,与无相变先进高强钢不同,如何引入材料的相变特性准确预测非线性循环加载路径下的回弹。本文以QP钢为研究对象,围绕应变诱发相变、相变相关力学行为和相变相关回弹特性叁个问题,按照宏微观耦合的逻辑开展分析和研究。首先,考虑成形过程的温度-应变率耦合特性和复杂非线性应变路径特性,建立适用于成形过程的温度、应变率和应力状态相关的相变动力学模型,揭示QP钢复杂应变诱发相变行为的物理机理。随后,建立考虑相变强化的应力应变模型,揭示微观组织演化与宏观流动应力的关系;最后,利用相变理论、有限元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QP钢区别于一般先进高强钢的回弹特性,提出适用于QP钢的回弹预测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QP钢应变诱发相变行为的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搭建应变诱发相变测试实验平台,实现叁方面功能:一是应变率相关相变行为测试,结合万能试验机和霍普金斯击拉伸系统完成;二是环境温度及塑性温升对相变影响测试,结合万能试验机、环境箱和红外热成像仪完成;叁是复杂应变路径(包括不同变形模式、多段线性组合路径、循环加载路径)相变测试,结合金属板料复杂及循环加载测试系统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完成。通过实验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应变率对相变的非线性影响现象,通过建立塑性温升热力学模型,揭示塑性温升饱和效应是其主要原因;二是非线性应变路径下,相变速率随应变路径的变化而迅速变化,然而循环剪切过程其相变速率却保持恒定。(2)考虑温度、应变率和应力状态相变动力学模型建立以应变诱发相变的经典Sherif模型为起始点。基于塑性温升热力学模型,考虑应变率对相变的促进、抑制两种作用及其各自主导区间,建立温度和应变率耦合的模型描述应变率对相变的非线性影响。考虑成形过程的复杂非线性应变路径特性,将应力叁轴度和罗德角参数引入相变模型,建立包含温度、应变率和应力状态的相变模型。新模型在多段线性组合路径、循环加载路径下的相变预测精度得到了实验验证,揭示应变路径影响相变行为的实质是变形过程实时变化的应力叁轴度和罗德角参数,也为循环剪切过程相变速率保持恒定的特殊现象提供了解释。新相变动力学模型对U型拉弯件和球头胀形零件相变行为的准确预测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及适用性,为进一步揭示QP钢宏微观的联系及相变相关回弹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3)考虑相变的宏微观耦合的应力应变模型建立实验获得了QP钢在不同变形模式、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率水平下的应力应变行为,发现两个特殊现象:一是流动应力强烈依赖于应力状态,相同的等效应变下,单向拉伸流动应力最高,随后是单向压缩和纯剪切变形模式。二是流动应力对温度、应变率的敏感性相比无相变高强钢更高,且温度敏感性随应变率升高而升高。随后,考虑相变强化、应变率强化、塑性温升软化和环境温度四个因素,建立宏微观耦合的应力应变模型。新模型能准确描述QP钢特殊的应力应变行为,揭示了其微观组织演化与宏观力学行为的紧密联系。将新模型应用于预测快速球头胀形案例载荷-位移实验曲线,新模型对QP钢大应变范围温度、应变率和应力状态耦合工况下的应力应变预测精度得到了验证。(4)QP钢回弹特性及典型案例分析建立高强钢薄板循环加载力学行为测试及材料模型参数识别方法,分析了现有参数识别方法及回弹预测方法对QP钢U型件回弹预测的局限性。结合相变和相变相关流动应力理论、有限元回弹预测结果和实验验证,揭示了存在局限性的原因:难以同时描述QP钢的相变相关材料硬化特性及循环加载过程包辛格效应。为克服现有方法的缺点,建立了混合型材料模型识别方法,更加准确识别QP钢包辛格效应和大应变阶段相变相关硬化特性。U型件和车身侧围上边梁两个案例的回弹准确预测验证了新方法的预测精度。综上所述,本文针对QP钢材料应变诱发相变行为及力学行为进行了实验和理论建模研究,建立了适用于相变型先进高强钢组织演化预测,流动力应变行为描述和回弹预测的方法。实验数据涵盖了冷轧QP980,QP1180和DP980先进高强钢,对于相变型先进高强钢零件设计、加工工艺制定及回弹预测控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为其第叁代先进高强钢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永飞,赵升吨,张晨阳[5](2017)在《径向锻式应变诱发法制备半固态坯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径向锻式应变诱发法对铝合金6063挤压棒料进行处理,主要研究了径向锻对铝合金6063微观组织的影响,讨论分析了对铝合金6063直接半固态等温处理和先径向锻预变形后半固态等温处理2种方式下的半固态微观组织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断面收缩率的增加,径向锻后铝合金6063微观组织的紧密程度增加,但当断面收缩率高于70%时,该变化趋势不明显;相比于半固态等温处理法,采用径向锻式应变诱发法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半固态坯料微观组织。(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谢良涛,严鹏,范勇,卢文波,陈明[6](2015)在《钻爆法与TBM开挖深部洞室诱发围岩应变能释放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部岩体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变能的释放是导致岩体破坏的诱因之一,而不同开挖方式下应变能的释放规律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理论分析,探讨钻爆法和TBM开挖下能量的转化和分配机制,并对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TBM和钻爆开挖导致的围岩振动进行现场监测与对比分析,讨论不同开挖方式下应变能释放的过程及特性。研究表明,高地应力下,爆破开挖过程中岩体所储存的应变能伴随爆破破岩过程高速释放,且应变能诱发的振动能与爆炸能诱发的振动能大致相当。另外,MS1段释放的岩体应变能约为整个开挖过程应变能释放量的50%;而TBM开挖下,开挖岩体内应变能以准静态的方式缓慢释放,几乎全部转化为岩体势能,不会引起围岩动力响应。相同条件下,钻爆开挖所引起围岩释放的应变能的大小和速率均较TBM开挖大,导致相同条件下钻爆开挖的隧洞高等级岩爆发生的频次较多,而TBM开挖条件下以片帮、剥落为代表的破坏现象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李申昱[7](2015)在《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对304奥氏体不锈钢非线性超声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氏体应变强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核电站、化工厂等处压力容器的制造,利用这一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材料强度,从而实现安全生产、节约原料、降低能耗等目的。而304奥氏体不锈钢又是工业领域应用较广的材料,其应变强化是通过位错强化及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DIMT)等微观结构强化共同实现的。因此,了解形变过程中材料微观结构变化情况对于了解材料机械性能十分关键,而针对微观结构变化的检测手段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非线性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表征材料变化,且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值得研究与探讨。本文为了探究非线性超声波对应变过程中不同微观结构材料的响应情况,设计-70℃、25℃、300℃叁种温度下的单向中断拉伸实验,得到含有不同马氏体相变量的试样,并对其进行各项超声波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超声非线性参数在叁种温度下均随形变量的增大而增大,且温度越低,非线性参数的增长率越高。通过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等微观分析方法,对304奥氏体不锈钢形变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化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包括位错增长、位错胞的形成、层错和孪晶的产生、剪切带的发展以及马氏体相变的形核与生长过程。观察后可以确认,低温下试样中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过程的加快是导致非线性参数的增长率增加的重要原因。通过对α’-马氏体含量的检测,发现α’-马氏体的含量随形变量的增大而增加。通过拟合得到了α’-马氏体与非线性参数间的幂函数关系式,了解了马氏体相对超声非线性检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0)
冯晓腊,崔德山,李翔,易明明,刘文远[8](2014)在《武汉深基坑施工动荷载诱发软土塑性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武汉市深基坑机械施工振动荷载诱发软土层过大地面沉降和塑性变形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施工过程中机械振动荷载和往复交通荷载引起的淤泥和淤泥质黏土地基长期沉降问题,考虑到软土的结构特性、触变性和小应变特征,采用室内叁轴试验、共振柱试验,现场剪切波速测试、地脉动测试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综合分析软土在机械振动荷载和往复交通荷载条件下的沉降、变形机理。论文得出如下结论:高灵敏度淤泥和淤泥质黏土的不固结不排水剪切强度主要是黏聚强度,在振动荷载下,触变性增加;共振柱试验中,随着剪应变的增加,淤泥的共振频率f随之增大,动剪切模量G随之减小,阻尼比λ变化不明显;而淤泥质黏土的共振频率f和动剪切模量G随之减小,阻尼比?有增大的趋势;场地的剪切波速随地层的结构、强度和土层分布而变化;现场地脉动测试3个方向的共振频率均远小于共振柱测试的共振频率;最后,基于机械振动波在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中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提出修正现有软土塑性应变计算公式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S2期)
喻淼真,王高潮,郑漫庆,徐雪峰[9](2014)在《TC4-DT合金应变诱发最大m值超塑性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最大m值法的应变诱发超塑性工艺,研究了TC4-DT钛合金在850~900℃和预应变量为1.0~2.0时的超塑性变形行为特征,确定了其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预应变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合金的伸长率先增后减,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预应变量的增加,合金的伸长率先增后减。超塑性变形后其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再结晶,应变诱发最大m值超塑性的主要变形机制是晶界滑移,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为变形机制的辅助机制。最佳的工艺参数为变形温度870℃、预应变量1.5,最大伸长率1033%。(本文来源于《航空材料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冯瑞,张美汉,陈乃录,左训伟,戎咏华[10](2014)在《应力松弛对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影响的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于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钢微观组织的有限元模型中,建立了产生马氏体相变的一维应变等效模型,模拟了单轴拉伸条件下的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由此揭示了该效应的微观机制.TRIP效应产生的应力松弛有效地缓解了未转变的残余奥氏体和邻近马氏体的应力,阻止了裂纹的形成,并使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在较大的应变下存在,这是TRIP效应的起因;模拟结果还显示,相变形成的新(应变诱发)马氏体比原始(热诱发)马氏体承载更大的应力,由此预测裂纹首先在新马氏体中或其边界处形成.应力松弛效应使应变诱发马氏体断续缓慢地生成,这与实验观察结果相符.通过比较有应力松弛效应和无应力松弛效应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发现,无应力松弛效应使应变诱发马氏体相继快速地生成,这与实验不符,由此反证TRIP效应必然产生应力松弛.(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诱发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Fe/Ni界面为例,对bcc/fcc型异质相界面的原子结构和能量学开展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确定了满足{111}Ni/{110}Fe (K-S)关系的界面精细原子结构,并进一步推断该界面处的晶构转变只在临近界面的Ni(111)原子层。其诱发机制主要是界面应变,而与界面原子磁矩的变化无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诱发应变论文参考文献
[1].严鹏,董凯,宁金华,刘军.高速冲切诱发应变能瞬态释放动力效应[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宋先达,江勇,曹富华.异质界面诱发晶构转变的界面应变机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3].魏小楠.考虑岩土应变软化特性的开挖扰动诱发路堑边坡渐进性破坏机理分析[J].中外公路.2019
[4].邹丹青.QP钢应变诱发相变动力学模型及回弹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5].王永飞,赵升吨,张晨阳.径向锻式应变诱发法制备半固态坯料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7
[6].谢良涛,严鹏,范勇,卢文波,陈明.钻爆法与TBM开挖深部洞室诱发围岩应变能释放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7].李申昱.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对304奥氏体不锈钢非线性超声响应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5
[8].冯晓腊,崔德山,李翔,易明明,刘文远.武汉深基坑施工动荷载诱发软土塑性应变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
[9].喻淼真,王高潮,郑漫庆,徐雪峰.TC4-DT合金应变诱发最大m值超塑性变形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2014
[10].冯瑞,张美汉,陈乃录,左训伟,戎咏华.应力松弛对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影响的有限元模拟[J].金属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