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发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食管癌,食管,淋巴结,肝癌,乙型肝炎,原发性,突变。
低发区论文文献综述
胡守佳,范宗民,岳文彬,陈培楠,李秀敏[1](2019)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生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8 741例经病理学证实为食管鳞癌患者的资料,其中,高发区患者23 273例(60.1%),低发区15 468例(39.9%)。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术。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进行检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分析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结果低发区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高发区(P<0.001),低发区诊断年龄≥50岁食管癌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高发区(P<0.001)。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患者(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低发区、性别、确诊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和肿瘤家族史均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低发区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樊冰雨[2](2019)在《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及p53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与目的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MPM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指同一个体的单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同时或者先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恶性肿瘤。其中,诊断时间间隔6个月以内者称为同时性多原发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SMPMs),超过6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多原发癌(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MMPMs)。由于基因突变、多态性、细胞周期失调、有害环境因素与生活方式,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对肿瘤性疾病更具有易感性,再发新的恶性肿瘤的风险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肿瘤规范化诊疗的广泛实施,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MPMs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ESCC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是中国人食管癌突出的流行病学特征,高低发区食管癌发病率相差悬殊。食管鳞癌并发多原发癌的现象也很常见,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是由于资料收集的难度较大,缺乏大样本的研究以全面而系统的了解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MPMs,ESCC-MPMs),而且高、低发区食管癌发病率有很大差异,ESCC-MPMs的发病率和临床特点是否受地域差异的影响并不明确,了解这些临床特点有助于ESCC-MPM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ESCC-MPMs的发生为未来食管鳞癌防治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我们对多原发癌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p53表达与乳腺癌、膀胱癌相关多原发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p53表达与ESCC-MPMs发生的关系很少见诸报道。本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收录的ESCC-MPMs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与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ESCC-MPMs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中136,279例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诊时间在1970年1月至2017年5月之间,其中男性85,881例,年龄21~95(60±9)岁;女性50,398例,年龄20~99(61±9)岁;男女比例1.70:1。2.2临床诊疗和病理信息收集、核查与补充所有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均通过医院采集、入户调查、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收集,相关信息完整包括基本信息、详细家庭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病理诊断等内容,并由实验室研究生到相应的治疗医院对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和病理信息进行核查与补充,确保各项信息准确无误。2.3方法(1)分别对来自高发区的88614例和低发区的47665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ESCC-MPMs的发病情况、发生部位、间隔时间、发生时序、年龄分布等。(2)选取81例ESCC-MPMs患者的食管鳞癌组织,并分别对高、低发区两组样本按性别、年龄、病理分期选取81例ESCC标本与ESCC-MPMs患者的食管鳞癌标本进行1:1匹配,利用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SCC-MPMs和单纯ESCC患者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3)应用Stata15.0进行数据分析。高低发区、男女之间ESCC-MPMs患病情况和p53表达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必要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高低发区之间MMPMs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的比较、同一发病区域不同MMPMs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3.结果3.1 ESCC-MPMs的肿瘤发病情况ESCC共136279例,其中ESCC-MPMs 2050例,发生率1.5%。高发区1466例,发生率1.7%,低发区584例,发生率1.2%,高低发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25,P<0.001)。高发区男性1048例,发生率2.0%,女性418例,发生率1.2%,高发区男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24,P<0.001);低发区男性443例,发生率1.4%,女性141例,发生率0.9%,低发区男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8,P<0.001)。3.2 ESCC-MPMs的发生部位分布2056处病变中,高发区1470处,低发区586处。高发区常见的ESCC-MPMs依次为贲门癌、胃癌、肺癌、肝癌和乳腺癌等。其中贲门癌均为SMPMs,231/238处胃癌、189/190处肺癌、107/111处肝癌和12/14处乳腺癌均为晚于ESCC的MMPMs。低发区常见的ESCC-MPMs依次为贲门癌、肺癌、胃癌、肝癌和恶性骨肿瘤;其中贲门癌均为SMPMs,92/95处胃癌和其他部位肿瘤均为晚于ESCC的MMPMs。3.3 MMPMs与ESCC的间隔时间高发区几种发生率较高的MMPMs(晚于ESCC)与第一次诊断ESCC的中位间隔时间分别是胃癌2.0年、肺癌2.4年、肝癌1.9年,低发区相应的中位间隔时间分别是胃癌2.4年、肺癌2.3年、肝癌2.0年。3.4 ESCC-MPMs的发生时序ESCC-MPMs中,SMPMs 1116处比例最大,其次为晚于ESCC的MMPMs,早于ESCC的MMPMs很少见。高发区SMPMs最常见,低发区则晚于ESCC的MMPMs最常见。3.5 ESCC诊断年龄分布在本研究全部ESCC-MPMs患者中,按ESCC诊断年龄分组,高、低发区均以60~<70岁者比例最大,分别占43.2%和44.5%。3.6 p53在高、低发区ESCC-MPMs患者与ESCC中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的高、低发区两组样本ESCC与ESCC-MPMs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高发区ESCC-MPMs患者p53阳性表达者50例,其中镶嵌型2例,局灶型6例,弥漫型42例,阳性表达率92.6%,ESCC患者p53阳性表达者31例,其中镶嵌型2例,局灶型4例,弥漫型25例,阳性表达率57.4,ESCC-MPMs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SCC组(χ~2=17.827,P<0.001);低发区ESCC-MPMs患者p53阳性表达者24例,其中镶嵌型1例,局灶型2例,弥漫型21例,阳性表达率88.9%,ESCC患者p53阳性表达者14例,其中镶嵌型1例,局灶型3例,弥漫型10例,阳性表达率51.9%,ESCC-MPMs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SCC组(χ~2=8.882,P=0.003)。4.结论(1)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相似;(2)p53是ESCC-MPMs的重要相关蛋白。需要进一步对ESCC-MPMs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多指标的系统研究才能得到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标准。(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樊冰雨,鲍启德,孙雷,徐瑞华,杨海军[3](2019)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ESCC)相关多原发癌(ESCC-MPM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6 279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数据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分析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结果:ESCC-MPMs患病率为1. 5%(2 050/136 279),其中高发区患病率为1. 7%(1 466/88 614),低发区为1. 2%(584/47 665),高发区高于低发区(P <0. 001)。高、低发区男性ESCC-MPMs患病率均高于女性(P <0. 001)。高发区同时多原发癌比例最大(57. 7%),而低发区晚于ESCC的异时多原发癌比例最大(53. 6%)。高、低发区ESCC-MPMs发生部位分布相似,常见的ESCC-MPMs主要有贲门腺癌、胃癌、肺癌和肝癌。晚于ESCC的胃癌、肺癌和肝癌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P25,P75)高发区分别为2. 0(1. 0,5. 0)、2. 4(1. 1,4. 8)、1. 9(1. 0,6. 0) a,低发区分别为2. 4(0. 8,6. 0)、2. 3(1. 4,4. 4)、2. 0(0. 8,4. 4) a。结论:食管癌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相似;应重视ESCC-MPMs的预防和早诊早治。(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杜丹凤[4](2018)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显着性的区域分布差异是中国食管癌的一个典型的流行病学特征,这种差异代表的是致癌危险因素量的多少。本研究参照《食管癌》一书,将食管癌发病区域分为高发区和低发区。高、低发区说明环境因素在食管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低发区均有食管癌的发生,代表着高、低发区均有导致食管癌的环境因素,只是高、低发区中导致食管癌的因素量有所不同,但是目前对环境因素的分析探讨仍然不够深入,我们希望在这种探讨中先来了解高、低发区患者患有同样的疾病,甚至同样的期别,它们是否存在生存差异。然而对食管癌高、低发区的对比研究至今仍然非常少。这可能是由于低发区病人例数少、样本量小、资料难以收集等因素,限制了对高、低发区食管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有鉴于此,本研究扩大了样本总量,收集了44,02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和生物样本,科学的纳入大量的低发区病例,在各层面上比较了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差别。过去的研究表明,P53和CDH1均与食管癌密切相关。P53基因是一个重要的人肿瘤抑癌基因,它的分子变化与食管癌发病显着相关。突变的P53基因所产生的部分蛋白产物具有使细胞转化的作用。CDH1基因产物钙粘蛋白(E-cadherin)是参与正常上皮细胞粘附的跨膜蛋白,在细胞的稳定性和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基因改变的不同,其表达的分子也可能不同,因而导致的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对高、低发区食管癌组织进行CDH1和P53免疫组化(IHC staining)检测,来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P53和CDH1表达的差异以及与相应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综上,本研究通过对来自高发区和低发区的44,022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食管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的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同时通过结合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P53与CDH1的表达情况分析,对不同区域食管癌的防治、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及预后进行指导。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涉及的44,022例食管癌患者的基本信息、诊疗经过、病理信息和随访结果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1970~2017年食管癌临床诊疗信息和生物样本资料库,所涉及的44,022例全部有明确随访结果。其中高发区患者37,003例,低发区患者7,018例。2方法2.1分别对来自高发区的37,003例和低发区的7,019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患者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残端癌的有无和TNM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2.2选取其中5,925例高、低发区患者食管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P53和CDH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食管癌P53和CDH1表达分别与相应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进而分析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癌组织中P53和CDH1的表达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3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采用卡方检验;以年为单位计算生存期,用寿命表法计算1、3、5年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的临床病理指标。用Kaplan-Meier法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结果1食管癌低发区和高发区患者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及病理特征分布食管癌患者共计44,022例,其中低发区患者7,019例,15.9%,明显低于高发区患者(37,003例,占84.1%)。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男女比例分别为2.2:1和1.4:1,性别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发病部位也有差异,但均以食管中段所占比例最高。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的四种主要大体类型所占比例也有统计差异(χ~2=24.794,P=0.000),但是低发区和高发区均是溃疡型(低发区45.6%、高发区42.8%)所占比例最高。低发区和高发区在浸润程度的分布比例也存在差异(χ~2=33.840,P=0.000),但是均以T3(低发区57.7%、高发区54.8%)所占比例最高。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不同的TNM分期的分布也明显不同(χ~2=37.979,P=0.000),其中低发区早期癌Ⅰ期(8.3%)低于高发区早期癌(10.2%)。高发区食管癌患者中有肿瘤家族史的(39.3%)明显多于低发区(26.1%)(χ~2=398.671,P=0.000)。2食管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生存对比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寿命表法结果显示: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9.4%、57.7%和89.8%、68.6%、54.6%。Log-rank和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高发区食管癌患者(χ~2=7.332,P=0.007)。在性别、诊断年龄和多方面病理指标等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低发区男性患者的生存明显优于高发区男性患者(χ~2=10.796,P=0.001);低发区溃疡型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15.526,P=0.000);低发区蕈伞型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4.331,P=0.037);低发区中分化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8.987,P=0.003);低发区T2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5.248,P=0.022);低发区T4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11.951,P=0.001);低发区淋巴结转移阴性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14.867,P=0.000);低发区肿瘤家族史阳性患者生存明显优于家族史阴性患者(χ~2=4.071,P=0.044)。3 Cox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Cox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诊断年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恶性肿瘤家族史等。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高发区、男性、低分化、缩窄型、髓质型、T3、T4、淋巴结转移阳性和家族史阴性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低发区、女性、溃疡型、蕈伞型、T1、T2、高分化、淋巴结转移阴性和肿瘤家族史阳性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好的指标。4 P53和CDH1分别在食管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5%(1,170/2,184)和64.4%(2,114/3,655),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P53的表达显着高于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P=0.001)。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CD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2%(1,683/2,104)和81.5%(2,961/3,592),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CDH1的表达显着高于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P=0.022)。5 P53和CDH1的阳性表达分别与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预后的影响在高发区,P53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明显优于P53表达阳性的患者;CDH1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与表达阳性的生存相似。在低发区,P53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与表达阳性的生存相似;CDH1表达阴性的患者生存优于表达阳性的患者。结论1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高发区患者。2高发区、男性、髓质型、缩窄型、低分化、T3、T4、淋巴结转移阳性和肿瘤家族史阴性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P53和CDH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可作为检测食管癌的分子指标。4高发区P53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明显优于P53表达阳性的患者,低发区中CDH1表达阴性的患者生存优于表达阳性的患者。因此高发区患者可以P53作为预后的参考指标,低发区患者可以CDH1作为预后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3-01)
何雨[5](2016)在《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HBV基因型分布和全基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HBV属于嗜肝病毒科,是一种长3.2kb的DNA病毒,其为有包膜的环状不完全双链DNA。HBV是已知可感染人体的最小的双链DNA病毒,但其复制效率最高。它包含4个部分重迭的开放读码框(ORF),pre S1/S2/S,pre C/C,P和X。由于HBV聚合酶缺乏校准功能,导致HBV有很强的序列异质性。核苷酸异质性大于8%是HBV分型的原则,按照此原则HBV可以被分为8个基因型:A-H,新发现的基因型I和J还存在争议(未被NCBI在线基因分型工具收录)。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都与HBV感染紧密相关,严重影响人类健康。HBV是人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全球有20亿人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其中2千5百万人有慢性乙肝。超过75%的乙肝病人生活在西太平洋和东南亚。中国是HBV感染高发区,有1千2百万乙肝病人,其中大约有15%-40%发展成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每年有大约60万人死于此类疾病。HBV在中国的分布:北方地区以C型为主,中南地区以B型为主,西南地区B型和C型均等,C/D重组基因型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C2和B2是最多见的亚型。在我国农村,恶性肿瘤中胃癌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肝癌;在城市,肝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死亡率,居第叁位,因此其病原生物学、发病机制及预防和治疗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广西扶绥地区的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超过50/10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10万。而广西桂林地区肝癌发病率约为29/10万,与全国水平接近。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HBV感染、黄曲霉毒素的摄入和饮用水源污染等是广西扶绥县肝癌发生的主要叁大环境危险因素,在黄曲霉毒素的摄入和饮用水污染得到控制后,扶绥县肝癌仍持续高发。目前HBV基因型、亚型以及变异成为其致癌作用研究的重点。为了了解扶绥地区HBV的生物学特征,现选取肝癌低发区桂林的HBV感染者和肝癌患者一同进行对照研究,预期从病毒学角度发现导致扶绥肝癌持续高发的根本原因。目的:(1)建立适用于多种HBV基因型的PCR反应体系并优化其反应条件,实现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存在的各个基因型HBV全序列的高灵敏度扩增,并确保反应的特异性,为后续测序工作打下基础。(2)对扶绥地区和桂林地区感染HBV的肝癌和慢性肝炎患者及携带者,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其血清中HBV序列信息,再使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PCR产物进行拼接,获得HBV全序列。并使用进化树的方法对全序列进行分型和确定亚型。研究肝癌组和非肝癌组病人HBV突变情况,确定HBV感染相关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扶绥和桂林地区可能存在的特有基因型进行分析鉴定。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和使用引物设计软件,找到适用于大多数HBV基因型的PCR引物,验证引物的特异性。同时比较一片段法和两片段法PCR在HBV全序列扩增中的效果差异,从而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确定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使用经荧光定量PCR准确测出HBV DNA含量的标本验证该PCR反应体系的检测灵敏度。(2)收集来自扶绥地区和桂林地区的肝癌和慢性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血清,使用两片段法结合半巢式PCR,扩增HBV全基因,使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PCR产物进行拼接,获得HBV全序列。并使用NCBI的在线分型工具和分子进化树的方法对全序列进行分型并确定亚型。按照基因分型分别研究肝癌组和非肝癌组病人的HBV突变情况,使用SPSS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肝癌相关突变位点;使用多因素统计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确定这些突变位点用于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尝试进行联合诊断分析。(3)对基因分析得到的重组序列,使用NCBI的BLAST功能找到与重组序列相似的序列,查找文献原文,了解其分布情况。使用SIMPLOT确定重组位点,找出重组序列来源;分析其全序列与不同基因型标准序列的差异情况、以及S区氨基酸表达情况,确定重组基因型的分类。结果:(1)通过对30例临床标本的检测发现:两片段法的检测灵敏度远高于一片段法,HBV DNA定量大于1.45×103 IU/ml的标本均可以检出明显的产物条带。故在后续实验中确定使用两片段法进行PCR扩增。同时,将本实验用到的引物序列与HBV标准序列进行匹配验证,证明其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较强的结合能力。此外,半巢式PCR方法的使用,既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又避免了非特异性产物的出现。(2)本研究共收集来自扶绥和桂林地区的血清标本共339例,按照实验流程去除资料不全,HBV DNA含量过低及测序失败的病例后,共有187例研究对象测得HBV全基因序列。经NCBI基因分型工具鉴定分型,获得本地区HBV B型和C型的参考序列。扶绥地区的受试者中,C基因型占77.1%,B基因型占18.8%,重组基因型占4.2%。桂林地区的标本中C基因型占21.8%,B基因型占78.2%。两地HBV基因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在全部受试者中,HBV B型有86例,其中B2占88.4%(75/86),B4占11.6%(11/86);HBV C型有93例,其中C1占69.9%(65/93),C2占9.7%(9/93),C5占20.4%(19/93)。扶绥地区以C1,C5亚型为主,B2,C2,B4次之。桂林地区以B2占绝对多数,C1,C5,B4,C2次之。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大于50岁,HBV C基因型感染分别是HC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全部研究对象按照基因型分组,分别研究肝癌组和非肝癌组的HBV全基因序列,将超过10%的研究对象出现突变的位点定义为突变热点。B型有147个突变热点,C型有249个突变热点,将这些突变位点分为肝癌组和非肝癌组进行研究和分析,B型中有20个位点有统计学差异,C型有17个位点有统计学差异。经过多因素统计分析,在C基因型中发现3组位点突变(T53C,A1762T/G1764A,G1775A)是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叁者联合诊断将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3)本课题组发现编号为414,441,533,678的四例标本经NCBI基因分型工具确定为A,C,G重组基因型,在GENEBANK中找到与其相近的HBV全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不属于目前已有的分型;经查看参考文献,发现近年有文献报道类似的HBV全序列,有学者将其命名为基因型I,对本研究的标本进行全序列分析及S区氨基酸分析均支持将其分为新的基因型。时间树分析发现该新的基因型I分化年代约在1200年前。结论:(1)本课题组结合已有文献和引物设计工具,找到了一种能够对HBV全基因进行高保真PCR的方法,该实验方法能够保证检测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对来自扶绥和桂林的183例肝癌和非肝癌病人的血清标本的HBV全序列分析,我们研究发现了肝癌高低发区的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建立的B和C型参考序列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发现的肝癌相关突变位点将为后续的肝癌早诊早治工作提供帮助。(3)经过多序列比对和生物进化分析,本研究发现的四例HBV重组基因型最终确定为基因型I,这是在广西扶绥首次报道该基因型的存在,这完善了该基因型分布的地域资料并为NCBI基因分型工具提供了补充。(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郑斌[6](2016)在《广西肝癌低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亚型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基因亚型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为本地区乙肝和肝癌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收集265例桂林地区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包括无症状携带者100例、慢性乙肝患者66例、肝硬化患者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提取乙肝病毒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S区基因,2.0%琼脂糖凝胶电泳,扩增产物纯化,双向测序并评估测序质量,分析HBV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描述乙肝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特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乙肝病毒不同基因型和亚型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发现B、C两种基因型,分别占61.51%和38.49%,基因型B检测出B1、B2两种亚型,基因型C检测出C1、C2两种亚型,分别占9.06%、52.45%、24.53%和13.96%。未见其他基因型或亚型。不同基因型、亚型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不同基因型、亚型感染者的乙肝病毒DNA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不同基因型、亚型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3.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和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和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基因亚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桂林地区乙肝病毒以基因型B(B2亚型)为主要流行病毒株,其分布不受性别、年龄影响。2.基因型B、基因型C及B1、B2、C1、C2亚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HBV-DNA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3.未发现HBV基因型、亚型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韩渭丽,胡守佳,李秀敏,吕双,孙莉[7](2016)在《农村与城市、低发区与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农村与城市、低发区与高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特征。方法 58 503例食管鳞癌患者均来自郑州大学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1973年至2015年50万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结果 58 503例食管鳞癌患者中,男37 338例,年龄(59±9)岁;女21 165例,年龄(60±9)岁。农村患者淋巴结阳性率高于城市患者(39.3%vs 37.3%,P=0.011),低发区患者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发区患者(40.0%vs 38.6%,P=0.001),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40.8%vs 36.2%,P=0.000)。依淋巴结转移阳性数,将患者分为4组(N_0:0枚,N1:1~3枚,N2:4~6枚,N_3:>7枚),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均高于女性患者(N_1:24.0%vs 23.0%,N_2:13.2%vs 10.8%,N_3:3.2%vs 2.4%;P<0.001),低发区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也明显高于高发区(P<0.001),但农村和城市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相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212,P<0.001,95%CI(1.717~1.255)]、低发区[OR=1.057,P=0.002,95%CI(1.021~1.094)]和农村[OR=1.108,P=0.002,95%CI(1.039~1.182)]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低发区、农村、男性患者是食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肿瘤基础与临床》期刊2016年02期)
汤萨,黄佳,董金城,袁果,李燕[8](2014)在《性别对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加深对食管癌关键预后影响因素的了解。方法通过入户或电话问卷调查及生存随访,采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 rank检验及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1973—2011年间5 999例女性和9 918例男性食管癌患者的生存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女性患者生存期显着高于男性(P=5.8E-25)。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女性患者(P=2.7E-12),且T3、T4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但是女性患者Tis、T1和T2检出率高于男性(P=1.2E-14);男、女性患者肿瘤分化程度相似(P=0.66)。根据TNM分期进行早、中、晚期分类,女性早期癌患者比例高于男性(13.9%vs.10.8%,P=3.8E-9),而中晚期患者的比例低于男性(86.1%vs.89.2%,P=3.8E-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女性为食管癌预后生存期长的保护因素,而淋巴结转移阳性和浸润程度(T)加深为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男性患者且为食管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保护因素);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和浸润程度(T3、T4)均低于男性检出率,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侯志超,王伟鹏,黄佳,刘亚丽,刘静[9](2014)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与生存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其对生存期的影响,并对新版食管癌TNM分期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入户或电话问卷调查进行生存随访,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 rank检验及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食管癌患者(n=5 621)的生存期明显低于转移阴性患者(n=7 945)(P=1.9E-162),N1、N2和N3级食管癌患者生存期依次明显降低(P=4.2E-20)。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上,高发区患者明显高于低发区(P=1.4E-5),但生存期却优于低发区(P=1.7E-39);青年食管癌患者(≤50岁)略高于中老年患者(>50岁)(P=0.003),而生存期显着优于中老年患者(P=2.3E-31);下段食管癌显着高于中段和上段(P=8.6E-24),而生存期则明显优于中段和上段(P=0.03)。多因素分析,高低发区、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分化和浸润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N1、N2和N3级患者生存期差的风险值依次升高(HRN1=1.8,HRN2=2.5,HRN3=2.7)。结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生存期显着差于转移阴性的患者;随着淋巴结转移个数增多,食管癌患者生存期明显降低;高发区患者整体生存期优于低发区患者。(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董金城[10](2013)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和生存期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恶性肿瘤死因调查中排名第四位。食管癌早期症状极不明显,绝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到中晚期,而中晚期食管癌5年生存率尚不足10%。食管癌确诊依赖于胃镜和病理检查,大多数人群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痛苦,而导致胃镜在疾病普查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由于尚缺乏食管癌靶向治疗的方法,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很差,甚至无效,在我国临床食管癌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在食管癌的手术治疗上,淋巴结清扫的方式和数量仍然是困扰临床外科医生的主要问题。在术前或术中如何判断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量调查研究的数据。淋巴结转移是目前已知的明显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转移阳性患者生存期明显差于转移阴性的患者。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和生存期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生存随访,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影响,并对新版食管癌TNM分期标准将淋巴结转移个数作为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加深对食管癌关键预后影响因素的了解。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14132例有明确病理诊断和淋巴结转移记录食管癌患者(90%以上的病人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样),确诊时间在1973-2011年间,其中高发区患者8995例,低发区5137例,高低发区患者比例为1.8:1。2.2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病理资料补充复核本研究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形式,采集河南省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对象为食管癌患者或其家属。本调查为回顾性调查,调研组根据患者就诊医院,将调查的食管癌患者以医院为单位分组,入院核实补充临床病理信息。2.3标准制定2.3.1淋巴结转移阳性标准至少检出一个阳性食管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判断为淋巴结转移阳性。2.3.2TNM分期标准本研究为回顾性调查研究,多数患者治疗时沿用第六版分期标准,本研究TNM分期标准沿用第六版食管癌的TNM分期标准。2.3.3食管癌高低发区划分依据中国食管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整年龄与死亡率,死亡率在50/10万以上的地区为高发区。区域划分参照《食管癌》一书。2.4人群随访采用入户或电话回访的方式,对上述调查的食管癌患者进行生存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13年3月。成功随访13605例,成功率为96%。成功随访的患者中非食管癌死亡的病人共39人,其中3人死于肠梗阻,7人死于意外事故,20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9人死于自杀。2.5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和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和N分级差异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生存时间按年计算,Kaplan-Meier法和Log-rank分析单因素条件下患者生存状况,Cox风险比例模型筛选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因素,检验水准:a<0.05。3结果高发区8995例(63.6%),低发区5137例,成功随访13,605例(96%)。淋巴结转移阳性(n=5621)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差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n=7945)(p=1.9E-162), N1、N2和N3级食管癌患者生存期依次明显降低(P=4.2E-20)。值得指出的是,尽管高发区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发区(P=1.4E-5),但是,高发区患者生存期却显着优于低发区(P=1.7E-39)。此外,青年食管癌患者(≤50岁)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略高于中老年患者(>50岁)(P=0.003),而生存期显着优于中老年患者(P=2.3E-31)。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于女性患者(P=2.7E-11),生存期则明显低于女性患者(P=2.6E-22)。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着高于中段和上段(P=-8.6E-24),而生存期则明显优于中段和上段(P=0.03)。肿瘤长径≤3cm的患者淋巴结阳性转移率(24.1%)明显低于肿瘤长径>3cm的患者(42.1%)(P=2.9E-20),生存期明显优于肿瘤长径>3cm的患者(P=5.4E-30)。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和浸润程度的加深淋巴结阳性转移率明显升高(P分化程度=2.9E-20,P浸润程度=1.4E-186),而生存期则明显下降(P分化程度=6.1E-41,P浸润程度=1.8E-109)。多因素分析提示,高低发区、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和浸润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N1、N2和N3级患者生存期差的风险值依次升高(HRN1=1.8, HRN2=2.6, HRN3=2.7)。4结论本研究发现,淋巴结转移和转移数量是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而性别、年龄、高、低发区、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和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和生存的独立因素,进一步加深对食管癌淋巴结阳性转移区域淋巴结部位和清扫总数的分析,对规范清扫食管癌淋巴结部位和数量,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10-01)
低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研究背景与目的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MPM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指同一个体的单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同时或者先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恶性肿瘤。其中,诊断时间间隔6个月以内者称为同时性多原发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SMPMs),超过6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多原发癌(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MMPMs)。由于基因突变、多态性、细胞周期失调、有害环境因素与生活方式,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对肿瘤性疾病更具有易感性,再发新的恶性肿瘤的风险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肿瘤规范化诊疗的广泛实施,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MPMs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ESCC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是中国人食管癌突出的流行病学特征,高低发区食管癌发病率相差悬殊。食管鳞癌并发多原发癌的现象也很常见,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是由于资料收集的难度较大,缺乏大样本的研究以全面而系统的了解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MPMs,ESCC-MPMs),而且高、低发区食管癌发病率有很大差异,ESCC-MPMs的发病率和临床特点是否受地域差异的影响并不明确,了解这些临床特点有助于ESCC-MPM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ESCC-MPMs的发生为未来食管鳞癌防治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我们对多原发癌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p53表达与乳腺癌、膀胱癌相关多原发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p53表达与ESCC-MPMs发生的关系很少见诸报道。本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收录的ESCC-MPMs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与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ESCC-MPMs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中136,279例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诊时间在1970年1月至2017年5月之间,其中男性85,881例,年龄21~95(60±9)岁;女性50,398例,年龄20~99(61±9)岁;男女比例1.70:1。2.2临床诊疗和病理信息收集、核查与补充所有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均通过医院采集、入户调查、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收集,相关信息完整包括基本信息、详细家庭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病理诊断等内容,并由实验室研究生到相应的治疗医院对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和病理信息进行核查与补充,确保各项信息准确无误。2.3方法(1)分别对来自高发区的88614例和低发区的47665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ESCC-MPMs的发病情况、发生部位、间隔时间、发生时序、年龄分布等。(2)选取81例ESCC-MPMs患者的食管鳞癌组织,并分别对高、低发区两组样本按性别、年龄、病理分期选取81例ESCC标本与ESCC-MPMs患者的食管鳞癌标本进行1:1匹配,利用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SCC-MPMs和单纯ESCC患者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3)应用Stata15.0进行数据分析。高低发区、男女之间ESCC-MPMs患病情况和p53表达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必要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高低发区之间MMPMs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的比较、同一发病区域不同MMPMs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3.结果3.1 ESCC-MPMs的肿瘤发病情况ESCC共136279例,其中ESCC-MPMs 2050例,发生率1.5%。高发区1466例,发生率1.7%,低发区584例,发生率1.2%,高低发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25,P<0.001)。高发区男性1048例,发生率2.0%,女性418例,发生率1.2%,高发区男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24,P<0.001);低发区男性443例,发生率1.4%,女性141例,发生率0.9%,低发区男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8,P<0.001)。3.2 ESCC-MPMs的发生部位分布2056处病变中,高发区1470处,低发区586处。高发区常见的ESCC-MPMs依次为贲门癌、胃癌、肺癌、肝癌和乳腺癌等。其中贲门癌均为SMPMs,231/238处胃癌、189/190处肺癌、107/111处肝癌和12/14处乳腺癌均为晚于ESCC的MMPMs。低发区常见的ESCC-MPMs依次为贲门癌、肺癌、胃癌、肝癌和恶性骨肿瘤;其中贲门癌均为SMPMs,92/95处胃癌和其他部位肿瘤均为晚于ESCC的MMPMs。3.3 MMPMs与ESCC的间隔时间高发区几种发生率较高的MMPMs(晚于ESCC)与第一次诊断ESCC的中位间隔时间分别是胃癌2.0年、肺癌2.4年、肝癌1.9年,低发区相应的中位间隔时间分别是胃癌2.4年、肺癌2.3年、肝癌2.0年。3.4 ESCC-MPMs的发生时序ESCC-MPMs中,SMPMs 1116处比例最大,其次为晚于ESCC的MMPMs,早于ESCC的MMPMs很少见。高发区SMPMs最常见,低发区则晚于ESCC的MMPMs最常见。3.5 ESCC诊断年龄分布在本研究全部ESCC-MPMs患者中,按ESCC诊断年龄分组,高、低发区均以60~<70岁者比例最大,分别占43.2%和44.5%。3.6 p53在高、低发区ESCC-MPMs患者与ESCC中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的高、低发区两组样本ESCC与ESCC-MPMs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高发区ESCC-MPMs患者p53阳性表达者50例,其中镶嵌型2例,局灶型6例,弥漫型42例,阳性表达率92.6%,ESCC患者p53阳性表达者31例,其中镶嵌型2例,局灶型4例,弥漫型25例,阳性表达率57.4,ESCC-MPMs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SCC组(χ~2=17.827,P<0.001);低发区ESCC-MPMs患者p53阳性表达者24例,其中镶嵌型1例,局灶型2例,弥漫型21例,阳性表达率88.9%,ESCC患者p53阳性表达者14例,其中镶嵌型1例,局灶型3例,弥漫型10例,阳性表达率51.9%,ESCC-MPMs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SCC组(χ~2=8.882,P=0.003)。4.结论(1)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相似;(2)p53是ESCC-MPMs的重要相关蛋白。需要进一步对ESCC-MPMs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多指标的系统研究才能得到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发区论文参考文献
[1].胡守佳,范宗民,岳文彬,陈培楠,李秀敏.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生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9
[2].樊冰雨.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及p53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9
[3].樊冰雨,鲍启德,孙雷,徐瑞华,杨海军.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杜丹凤.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D].郑州大学.2018
[5].何雨.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HBV基因型分布和全基因变异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
[6].郑斌.广西肝癌低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亚型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
[7].韩渭丽,胡守佳,李秀敏,吕双,孙莉.农村与城市、低发区与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对比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6
[8].汤萨,黄佳,董金城,袁果,李燕.性别对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J].肿瘤防治研究.2014
[9].侯志超,王伟鹏,黄佳,刘亚丽,刘静.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与生存期的关系[J].肿瘤防治研究.2014
[10].董金城.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和生存期关系[D].郑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