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春秋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春秋时期,左传,淅川,家臣,春秋,孔子,礼制。
春秋时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胡宁[1](2019)在《春秋时期女性赋诗、引诗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的贵族赋诗、引诗,见于《左传》《国语》等典籍记载,是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现象。尽管赋诗、引诗活动绝大多数是男性贵族所为,女性的身影也数次出现,包括赋诗两事、引诗一事。对这些女性用诗事例作深入辨析,可以从"诗歌使用主体"这一视角审视春秋时期的女性,也能加深对诗歌"合室"功能的认识。女性赋诗、引诗,表明当时的贵族女性教育中包含着诗歌教育,诗歌教育与性别身份及相应职责密切关联。这是贵族女性用诗现象得以存在的原因,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女性在贵族礼仪活动中的参与度。(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傅刚[2](2019)在《《左传》: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一文中研究指出《左传》是十叁经之一,完整的名称应是《春秋左传》,“左”指作者左丘明,所以古代又称《春秋左氏传》。《春秋》是五经之一,《左传》则是解《春秋》的书。对《春秋》作解《春秋》本来是鲁国史书,但孔子对之删削,寄寓褒贬,使得这一史书变成了寄寓孔子个(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19-11-22)
黄淑仪[3](2019)在《春秋时期楚人的南土观念——以《左传》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楚人的南土观念,是楚人在春秋时期形成的地理思想观念,是对南方政治疆域空间的体认。随着出土文献的涌现,楚民族的北方起源与向南迁徙的历史得到了印证。《左传》书写中,楚民族的北方记忆铸就了楚人对征服北方的渴望,艰辛的南徙与创业经历促成了楚人对南土的地域意识。楚人效仿周王朝的都城格局,多次迁都以适应楚国在南方的扩土进程,且统一都城"郢"之称谓,使之成为镇抚南土的政治威权空间。《左传》对春秋时期楚人南土观念的地域意识、核心都城以及整体政治疆域空间的叁重书写,体现了《左传》文本对于春秋时期诸侯征伐所致的地缘政治结构的理解与构建,亦反映出南北对抗的背景中楚人借鉴中原文化的政治理性精神。(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印群[4](2018)在《论春秋时期的楚墓人殉》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周时期楚墓人殉屡有发现~([1])。春秋时期的楚国殉人墓基本集中于春秋中晚期,该时期的楚国殉人墓较有代表性的是春秋中晚期之际的河南淅川下寺楚国王室墓地~([2]),该墓地的多座同椁殉葬墓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楚国高级贵族墓的殉人特点。春秋时期的楚国殉人墓除了王室墓地殉人墓之外,另外还有非王室墓地的殉人墓。到了春秋晚期,楚国非王室墓地殉人墓的殉葬人数大幅度上升,如春秋晚期河南固始白狮子(本文来源于《叁代考古》期刊2018年00期)
辛雅琳[5](2019)在《从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铺的分布看虢国墓地与琉璃阁墓地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随葬器形组合中出现的铺器物,分别出现在春秋早期的叁门峡虢国墓地和春秋晚期的琉璃阁墓地中,在其他诸侯国墓地中不曾出现,文章对虢国及琉璃阁的历史进行叙述对比,初步探究铺出现在这两片区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20期)
吴爱琴[6](2019)在《春秋时期郑国礼乐文化与国家礼制冲突》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国日益强大,维护其统治的礼乐制度不断被破坏和违背,以郑音为代表的新乐挑战旧乐,即是此时期变革的一个缩影。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地域文化快速发展,与周王朝国家礼制的要求产生冲突,郑音的形成与流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郑声是孔子对郑音的贬斥性的称谓,目的是为恢复周礼及周乐。孔子独斥于郑国,乃是因为郑国与周王室血缘关系更亲近,带有树立典型,匡正礼仪规范,警醒世人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雷承伟[7](2019)在《关于春秋时期家臣制度的延续分析及其变革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臣制度指的是关于家臣的行为准则、职掌以及俸禄等设置方面的规定。该制度是由西周起源的,在西周时期贵族世家内部采用家臣制度进行管理,家臣制度构成了贵族家族政治的重要一环。到春秋时期,该制度仍然被沿用,不过也有一定的变革。总体来看春秋家臣制度继承了西周旧制度的一些以内容,家臣俸禄的禄田制以及世袭制得到了延续。而与此同时,春秋时期的家臣制度与西周相比又有了一定的发展,比如在设置家臣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卿大夫的家族和采邑中,而且家臣的设置更加完善,职能划分也更加细致等。在春秋后期家臣成分不断复杂化,世袭制被打破,并且俸禄也出现了谷禄形式,这体现出家臣制度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春秋时期家臣制度的演变反应了春秋时期政治形态的转变,同时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官制的发展演变以及社会变革能够带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29期)
韩虎泰[8](2019)在《春秋时期宋国疆域变迁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列国疆域问题是春秋史甚至先秦历史政治地理等相关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先秦文献中宋国疆域地理信息进行细致而深入地发掘、梳理和排比,进而尝试按照四至方位对春秋时期宋国的疆域伸缩情形作一"逐年"复原。至春秋末年,宋国北境在今封丘、兰考、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一带同郑、卫、鲁错壤;南境到达今宿州、永城、鹿邑、柘城、淮阳一线同陈、楚接界;西境在今开封、民权、杞县、睢县、通许一带与卫、郑相邻;东境濒今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并沿泗水向南到达今徐州、萧县、睢宁一线。最后择取鲁哀公十叁年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82年-前468年)为"标准年(时段)"作为横剖面绘制春秋末期宋国疆域轮廓示意图。(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19年04期)
刘一麟[9](2019)在《春秋时期戎夏关系研究——以齐、鲁两国与周边戎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戎族分支繁多,并且广泛地分布于中原各地。其中,齐国与北戎、山戎,鲁国与济水之戎的交往最为密切。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现实利益的需要,两国在对待周边戎族的态度和措施上具有极大的不同。齐国是以战为主,鲁国则是以和为贵。故以此为中心研究这一时期的戎夏关系,对探索春秋时期的戎夏分布格局与戎夏关系,以及中国早期民族与国家形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09期)
李忠林[10](2019)在《春秋时期军赋制度改革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军赋制度改革是一场复杂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由于性质不同的改革在各诸侯国先后交替进行,加之古文献记载简略,常以"初税亩""作爰田""作丘甲""井衍沃""用田赋"等称之,致使后人对其缺乏系统一致的认识。有鉴于此,将这场变革放在西周至战国间的社会变迁和国野二元对立体制下进行考察,厘清了改革的基本脉络和政策进路。这场变革大致分"两步走",先改变国人的税制,再对"野"征发军赋。至于在鲁国进行的、较之晚五十年的"用田赋",则是军赋起征形式的变革。通过这场席卷列国的赋税制度改革,各诸侯国的财力和军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为战国时期愈演愈烈的军事斗争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春秋时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左传》是十叁经之一,完整的名称应是《春秋左传》,“左”指作者左丘明,所以古代又称《春秋左氏传》。《春秋》是五经之一,《左传》则是解《春秋》的书。对《春秋》作解《春秋》本来是鲁国史书,但孔子对之删削,寄寓褒贬,使得这一史书变成了寄寓孔子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秋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胡宁.春秋时期女性赋诗、引诗析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傅刚.《左传》: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N].学习时报.2019
[3].黄淑仪.春秋时期楚人的南土观念——以《左传》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019
[4].印群.论春秋时期的楚墓人殉[J].叁代考古.2018
[5].辛雅琳.从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铺的分布看虢国墓地与琉璃阁墓地关系[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6].吴爱琴.春秋时期郑国礼乐文化与国家礼制冲突[J].中州学刊.2019
[7].雷承伟.关于春秋时期家臣制度的延续分析及其变革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9
[8].韩虎泰.春秋时期宋国疆域变迁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
[9].刘一麟.春秋时期戎夏关系研究——以齐、鲁两国与周边戎族为中心[J].时代报告.2019
[10].李忠林.春秋时期军赋制度改革辨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