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适应性论文_张皓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际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适应性,人际,自我,倾向,手机,新生,高一。

人际适应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皓文[1](2019)在《高一新生家庭环境与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初中生这一身份转变为高中生,不仅代表其在生理上逐渐走向成熟,更是其心理成熟度、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的关键一步。初入新的环境,高一学生面临着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等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所波动。因此,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尽快完成学习和人际适应、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校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家庭是我们个体踏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会给个体身心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要确保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学校与家庭各个层面。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人际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协同合作。因此,本研究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探讨高一新生的家庭环境与其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针对性的参考。研究选用《家庭环境量表》、《学习适应性测验》、《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作为研究工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济南市某中学高一年级661名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及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测评,运用SPSS23.0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高一新生自评的家庭环境总体情况较好,且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问题主要集中在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因子上。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好,但仍有14.6%的学生存在学习适应问题。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好,但仍有21.2%的学生存在人际适应问题。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一般,平均等级较低,42.4%的学生处于问题倾向或问题严重。(2)高一新生家庭环境、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3)高一新生家庭环境的某些因子能够显着预测其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以及心理健康水平。(4)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在家庭环境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在家庭环境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侯国洋[2](2019)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心理指标。在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有着显着的影响。本研究在剖析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和主观幸福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引入人际适应性变量,探索高中生人际适应性在自我同一性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本文通过对文献综述的整理和分析构建研究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人际适应性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某地区高中生进行了641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显着的人口学差异。叁者在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上都存在显着差异。(2)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性呈显着正相关,自我同一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人际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着正相关。(3)高中生自我同一性能显着预测主观幸福感;高中生自我同一性能显着预测人际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能显着预测主观幸福感。(4)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叁者之间的回归效应显着,自我同一性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同时,还通过人际适应性间接地影响主观幸福感。(5)高中生人际适应性在自我同一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郦子莹[3](2019)在《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相关调查及0B训练的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选取了人际适应性表现较弱的学生进行OB训练的干预。目的在于了解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情况,同时研究出一套能够有效提高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OB训练干预措施。本文共有2个研究,研究一通过使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及青少年人际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对大连部分高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状况整体良好,但在人际交友这一维度上尚有进步的空间,从得分来看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交友困扰。在性别和班干部2个因子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研究二将人际适应性水平较低的高一新生作为实验对象,并对干预组进行OB训练,得到结论如下:经过OB训练干预后,人际适应性水平较低的高一新生得分显着提高,而没有经过OB训练干预的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水平依然低于正常标准,在得分上基本保持平稳。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状况整体良好,但在人际交友这一维度上尚有进步的空间,从得分来看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交友困扰。在性别和班干部2个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女生整体人际适应性水平高于男生,班干部人际适应性水平高于非班干部。(2)OB训练能够明显提高人际适应性水平,说明OB训练对于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干预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亚利[4](2018)在《大学生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讨论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间是否存在中介机制。研究共选取了600位被试,来自黑龙江省内四所全日制本科高校。采用《自尊问卷》、《自我控制问卷》、《人际适应性问卷》、《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实施测试。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自尊水平差异显着,男性得分显着低于女性;方差分析发现,独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着高于非独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2)自我控制能力在性别上有显着性差别,男生自我控制能力更好;自我控制水平具有显着的年级差异,大叁年级的自控能力均优于其他年级,大二年级自控能力也好于大一年级。(3)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女生人际适应能力更好;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人际适应性得分在独生与否与生源地的交互作用中显着,独生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比非独生大学生更好,城镇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显着好于农村大学生。(4)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更易成瘾;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是否独生和生源地上交互作用不显着,主效应也不显着。(5)相关分析表明,手机成瘾倾向得分与自尊、自我控制、人际适应性得分均呈显着负相关,自尊与自我控制、人际适应性两两均呈显着正相关。(6)SEM分析表明,自尊、自我控制、人际适应性均能显着预测手机成瘾水平,自尊能够通过自我控制和人际适应性作用于手机成瘾倾向。(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张亚利,陆桂芝,宋相梅,黄慧杰,马雪玉[5](2018)在《大学生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大一到大四学生522人(男215人,女307人),采用自尊量表(SES)、自我控制量表(SCS)、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问卷(CSIAI)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进行测量。结果:MPATS得分与SES、SCS、CSIAI得分呈负相关(r=-0.23~-0.45,均P<0.01);SES、SCS、CSIAI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39~0.57,均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SES得分通过SCS和CSIAI得分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M PATS得分,95%CI为(-0.030,-0.003);SES得分通过SCS得分的单独中介效应预测CSIAI得分,95%CI为(-0.305,-0.156);SES得分通过CSIAI得分的单独中介效应预测CSIAI得分,95%CI为(-0.062,-0.013)。结论:大学生自我控制和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郭娜[6](2018)在《普通师范类高校大一新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的相关调查及OB训练的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研究对普通师范类高校大一新入学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现状展开了调查,并对二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且选取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较弱的个体再对其开展OB训练干预。目的是了解大一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及人际适应性的现状和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并探讨OB训练是否对二者有显着提高的作用。本文共有两个研究。研究一,通过对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鞍山师范学院的210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大一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性别以及专业上的差异对大一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不存在显着性影响,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会对大一新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产生影响,;生源地为城镇的新生其自我同一性的完成状况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新生,非独生子女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要优于独生子女。大一新生的人际适应性不是很好,并且女生的人际适应性要好于男生,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的人际适应性要好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非独生子女的人际适应性要好于独生子女,文科生的人际适应性要好于理科生。大一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存在正向相关。研究二,以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较差的大一新生为研究被试进行OB训练干预,得出以下结论:OB训练对大一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有着显着性的提高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普通师范类高校大一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状况不容乐观。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在自我同一性上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自我同一性完成状况更好,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自我同一性完成状况更好;在人际适应性方面,女生的人际适应性要好于男生,来自城镇的学生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来说人际适应性要更好,文科生较理科生来说人际适应性要更好。(2)普通师范类高校大一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是存在着正向相关的,即大一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水平越好其人际适应性就会越强。反之亦然。(3)OB训练的干预效果明显,对普通师范类高校大一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均有着显着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亚利,陆桂芝,金童林,李森,蒋怀滨[7](2018)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大学生述情障碍在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适应性间的中介作用。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人际适应性问卷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472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1)手机成瘾倾向及各因子与人际适应性呈显着负相关,与述情障碍呈显着正相关;述情障碍与人际适应性呈显着负相关。(2)在中介模型中,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人际适应性的直接效应不显着,通过述情障碍对人际适应性的间接效应显着。这说明大学生述情障碍在手机成瘾倾向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8年02期)

鲍爱华,陈遵一[8](2017)在《我国现代社会分层下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分层下,提高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增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就要进一步更新创造教育方法。本文在阐述现代社会分层下理论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人际适应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在现代社会分层下,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7年39期)

张亚利,陆桂芝,刘艳丽,周扬[9](2017)在《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在人际适应性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在人际适应性与手机成瘾倾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在校大学生498名(男217人,女281人),采用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问卷(CSIAI)、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自我认同感量表(PIS)进行测量。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的统计学意义。结果:MPATS得分男生低于女生[(2.6±0.7)vs.(2.7±0.6),P<0.05]。MPATS得分与CSIAI、PIS得分均呈负相关(r=-0.31、-0.36,均P<0.01);CSIAI得分与PIS得分呈正相关(r=0.50,P<0.01)。自我认同感在人际适应性与手机成瘾倾向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6%。结论: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认同感、人际适应性关系密切,人际适应性能够通过自我认同感对手机成瘾倾向产生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张梦茜[10](2017)在《智障学生学校人际适应性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障学生学校人际适应性指的是智障学生在为了满足自身交往需要,达到自我身心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协调状态所进行的自我调节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能力,是智障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智障学生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保障。为了解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学校人际适应性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本研究采用了自编的《智障学生学校人际适应性调查问卷》为工具,以教师评定的方式对江西省10个城市37个县区的智障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使用SPSS23.0进行了相应的数据分析,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智障学生学校人际适应性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受其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争取多方努力和支持来对其进行培养;(2)智障学生的学校人际适应性从总体上来看处于中等水平,但其各个维度的发展并不均衡。其中,学校人际认知性得分最高,略高于临界值,而学校人际反思性和学校人际互动性得分则低于了临界值,学校人际互动性的得分最低,智障学生的学校人际适应性现状需要得到重视并加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培养;(3)智障学生学校人际适应性好主要表现在主动、乐于互动、热情、善于沟通、求助/助人、以及知错就改等方面;适应性较差的学生则会表现出不主动、情绪表达多情感交流少、言语表达不清晰、言语理解困难、不服从指令、不互动等问题;(4)智障学生在与自身关系紧密,熟悉度较高的项目上得分较高。因此,在智障学生的教育中应该要注重智障学生的个性化,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来引入新事物的学习,使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新事物;(5)智障学生学校人际适应性在性别和是否独生两个项目上差异不显着,但智障学生的学校人际适应性在障碍程度、年级、地区和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项目上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越低,其学校人际适应性发展得越好;培智中段智障学生的学校人际适应性最好,其次为培智高段,培智低段最差;市级特殊教育学校的智障学生学校人际适应性明显优于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智障学生学校人际适应性明显优于没有过相关经历的学生。在数据分析之后,笔者选取了10名从教经验丰富的培智教师进行访谈,验证了问卷调查的结果,并对智障学生人际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最后,笔者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31)

人际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心理指标。在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有着显着的影响。本研究在剖析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和主观幸福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引入人际适应性变量,探索高中生人际适应性在自我同一性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本文通过对文献综述的整理和分析构建研究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人际适应性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某地区高中生进行了641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显着的人口学差异。叁者在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上都存在显着差异。(2)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性呈显着正相关,自我同一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人际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着正相关。(3)高中生自我同一性能显着预测主观幸福感;高中生自我同一性能显着预测人际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能显着预测主观幸福感。(4)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叁者之间的回归效应显着,自我同一性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同时,还通过人际适应性间接地影响主观幸福感。(5)高中生人际适应性在自我同一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际适应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皓文.高一新生家庭环境与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济南大学.2019

[2].侯国洋.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

[3].郦子莹.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相关调查及0B训练的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4].张亚利.大学生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性的链式中介作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5].张亚利,陆桂芝,宋相梅,黄慧杰,马雪玉.大学生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

[6].郭娜.普通师范类高校大一新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的相关调查及OB训练的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7].张亚利,陆桂芝,金童林,李森,蒋怀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

[8].鲍爱华,陈遵一.我国现代社会分层下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

[9].张亚利,陆桂芝,刘艳丽,周扬.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在人际适应性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

[10].张梦茜.智障学生学校人际适应性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网络使用程度与性别在人际适应性不同网络使用程度组在人际适应性进城务工子女在城市居住时间与其城市~#...·4.5·2一2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一1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最表...

标签:;  ;  ;  ;  ;  ;  ;  

人际适应性论文_张皓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