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冬季区域性浓雾过程的传播机制分析

中国东部冬季区域性浓雾过程的传播机制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2018年冬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浓雾过程的传播机制进行分析和诊断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适于对区域性浓雾进行雾区预报的9个预报因子,且评估了WRF输出结果对雾区预报的效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中国东部雾区与区域性浓雾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中国东部区域性浓雾可分类为华北区域性浓雾、江淮区域性浓雾和华北-江淮区域性浓雾;环流形势上则可分为高压脊型和均压场型。2.研究了冬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浓雾的传播机制。(1)环流形势的变化是导致区域性浓雾迅速发展和扩大传播的直接因素。均压场型利于维持强浓雾的同时也会限制其传播;高压脊型则利于产生大范围强逆温区。(2)逆温区与水汽条件对于形成区域性浓雾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逆温区可以阻止水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疏散,而水汽条件则保证有足够水汽凝结维持雾发展、传播。(3)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性浓雾发生、发展、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3.凝练了适于区域性浓雾雾区预报的9个预报因子。9个主要预报因子分别为环流形势、地面风场、T-lnP探空图、975hPa-地面温差、1000hPa温度平流、当日20时-次日02时变温、地面相对湿度、1000hPa水汽通量、地形。4.用WRF模式模拟了一次区域性浓雾个例并评估了其雾区模拟效果。通过WRF模式输出的地面2m相对湿度和地面10m风速来判断雾区较为准确,大致与实况雾区符合。但模式在近地面层的模拟效果并不好,同时对相对湿度的模拟比实际偏高,通过液态水含量(Liquid water content)模拟雾区的效果也不尽理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雾研究进展
  •     1.2.1 雾的外场观测试验
  •     1.2.2 雾的长期气候变化特征与环境影响
  •     1.2.3 雾的预报理论与方法
  •     1.2.4 雾的数值模拟研究与新技术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区域性浓雾过程筛选、分类及特征归纳
  •   2.1 区域性浓雾的概念
  •   2.2 区域性浓雾个例的筛选
  •     2.2.1 筛选的两个前提
  •     2.2.2 筛选的具体条件
  •   2.3 区域性浓雾个例
  •   2.4 区域性浓雾的雾区分布特征及其分类
  •     2.4.1 区域性浓雾雾区分布的三个主要特征
  •     2.4.2 区域性浓雾按雾区分布的分类
  •   2.5 区域性浓雾的环流形势特征及其分类
  •     2.5.1 高压脊型环流形势
  •     2.5.2 均压场型环流形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性浓雾过程的传播机制分析
  •   3.1 2017年元旦区域性浓雾过程
  •     3.1.1 雾过程概况
  •     3.1.2 强浓雾发生发展的环流形势
  •     3.1.3 大范围浓雾的传播和扩展机制
  •     3.1.4 过程总结
  •   3.2 2018年元旦区域性浓雾过程
  •     3.2.1 雾过程概况
  •     3.2.2 强浓雾发展的特征环流形势
  •     3.2.3 区域性浓雾的传播机制
  •     3.2.4 过程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性浓雾过程的雾区预报思路
  •   4.1 环流形势
  •     4.1.1 均压场型
  •     4.1.2 蒙古高压型
  •     4.1.3 其它高压型
  •     4.1.4 风速
  •   4.2 逆温条件
  •     4.2.1 T-lnP探空图
  •     4.2.2 高层与地面温度差
  •     4.2.3 温度平流、变温
  •   4.3 水汽条件
  •     4.3.1 相对湿度、比湿
  •     4.3.2 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
  •   4.4 地形影响
  •     4.4.1 中国东部雾区地形影响
  •     4.4.2 山东的独特地形
  •     4.4.3 江湖地形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RF模式预报雾区的效果评估
  •   5.1 WRF模式简介
  •   5.2 模拟方案设计
  •   5.3 模拟效果评估
  •     5.3.1 气象要素模拟效果评估
  •     5.3.2 雾区模拟效果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邵禹晨

    导师: 濮梅娟

    关键词: 区域性浓雾,中国东部,传播机制,雾区预报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

    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分类号: P426.4

    DOI: 10.27248/d.cnki.gnjqc.2019.000253

    总页数: 85

    文件大小: 33127K

    下载量: 17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时代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J]. 新闻传播 2019(22)
    • [2].“7W”视域下日本流行语传播机制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20(07)
    • [3].夜间经济的品牌传播机制[J]. 商业文化 2020(11)
    • [4].联合国信息传播机制的优劣势分析[J]. 新闻传播 2020(01)
    • [5].时尚传播机制及演革的多维考察[J]. 新闻与写作 2020(07)
    • [6].战疫期间“云综艺”生产传播机制蜕变、功效及未来[J]. 声屏世界 2020(08)
    • [7].新冠肺炎危机下新型传播机制的构建[J]. 青年记者 2020(18)
    • [8].组织知识扩散与共享的研究与实践——关于高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传播机制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3)
    • [9].融媒体背景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媒体传播机制探讨[J]. 新闻传播 2020(14)
    • [10].微电影传播机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新闻前哨 2019(06)
    • [11].社交媒体广告传播机制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19)
    •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机制研究[J]. 新闻战线 2017(12)
    • [13].构建微电影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J]. 才智 2018(12)
    • [14].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机制探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03)
    • [15].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新闻媒体的发展与融合[J]. 电视指南 2017(18)
    • [16].复杂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机制研究[J]. 情报科学 2017(05)
    • [17].我国反恐战略传播机制初探[J]. 新闻记者 2017(03)
    • [18].微电影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机制初探[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9)
    • [19].试论负面信息的传播机制——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例[J]. 新闻论坛 2017(03)
    • [20].官微频惹祸:接触点传播机制为何失灵[J]. 青年记者 2017(13)
    • [21].“指上云”时代政府信息传播机制创新探析[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05)
    • [22].社交媒体微信中虚假信息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J]. 新闻传播 2017(13)
    • [23].假新闻的传播机制及治理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17(10)
    • [24].微信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研究[J]. 视听 2017(04)
    • [25].从生态学角度谈新闻传播机制的创新[J]. 新闻世界 2015(06)
    • [26].涉军网络舆论在微博、微信的传播机制与法律规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17)
    • [27].关于增强公民政治认同的信息传播机制的思考[J]. 新闻知识 2015(10)
    • [28].语言符号的网络传播机制与规律[J]. 校园英语 2017(16)
    • [29].盖棺定论:作为一种本土传播机制的谥号及其政治功能[J]. 社会科学战线 2020(11)
    • [30].新媒体与新闻传播机制创新[J]. 新闻界 2020(03)

    标签:;  ;  ;  ;  

    中国东部冬季区域性浓雾过程的传播机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