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环境重建论文_吴月琴,刘春莲,杨小强,黄毅,殷鉴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环境重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同位素,环境,枫香,温度,喀斯特,腾冲,青海湖。

古环境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吴月琴,刘春莲,杨小强,黄毅,殷鉴[1](2019)在《珠江叁角洲中部全新世以来的微体动物群记录与古环境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珠江叁角洲中部钻孔沉积物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组成和分布特征,结合测年、岩性、沉积物粒度和软体动物群数据,重建了珠江叁角洲中部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受末次冰期影响,珠江叁角洲地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普遍发育杂色黏土。随着冰后期气候回暖,海平面快速回升,海水经多个口门自南向北侵入珠江叁角洲地区。南部较早接受海侵,约9010cal.aBP海水入侵至中部地区,研究区开始发育河口湾环境,并持续至4510cal.aBP。期间,钻孔记录的微体动物群组成和丰度特征反映了2次短周期的水体条件波动,最大水深发生于约7000~5630cal.aBP,微体动物群的丰度达到最高值。约4510cal.a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逐渐增强,发育叁角洲平原环境。(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黄咸雨,张一鸣[2](2019)在《脂类单体碳同位素在湖沼古环境和古生态重建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载体中保存的脂类来源于生物细胞膜、叶片蜡质层等,能够指示特定的生物分类学类群或微生物功能群,也能够记录生物生长或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信息,已经成为第四纪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的重要手段。除了化合物含量和分子组成,脂类的碳同位素组成也蕴含着重要的生态或环境信息。对于光能自养生物,这些信息来自光合作用和脂类的生物合成过程;对于异养生物,信息则来自摄食的底物和脂类的生物合成过程。总结了近些年来湖沼沉积中脂类单体碳同位素的研究进展,从长链正构烷烃、脂肪酸、陆源五环叁萜等高等植物脂类和磷脂脂肪酸、藿类、四醚膜脂等微生物脂类等2个领域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重视实验技术,开发适合小样品量的分析方法,建立直接测试藿类和四醚类等分子量相对大的脂类碳同位素组成的新技术,加强单体放射性碳同位素的应用;可以考虑多种脂类碳同位素的联合、同一脂类单体碳同位素和单体氢同位素的联合;建议加强脂类单体碳同位素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别是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过去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李杨,方晶,潘隆,王福[3](2018)在《沉积物色度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全球环境演变研究的不断深入,涉及千年、百年、十年和年际时间尺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提高时间尺度上的分辨率进行古环境重建成为一种趋势。为了在高分辨率的时间尺度上进行古环境的重建,色度作为一个环境代用指标逐渐开始被应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利用色度指标对湖泊沉积物、黄土-古土壤、深海沉积物和海岸带沉积物进行古气候重建的内容,论述了色度在沉积物示踪、冰川进退、天文周期和青藏高原的隆升与西风的流通等研究方面的指代作用,以及在古地震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对色度指标在今后地质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李越,赵世锦,裴宏业,钱施,臧婧杰[4](2018)在《长白山冷湿环境下不同海拔土壤四醚膜脂对环境的响应:对海拔与古环境重建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化合物(GDGTs)是陆地和海洋环境中古环境和生态定量重建的重要工具.目前对陆地土壤GDGT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暖湿和冷干气候区,冷湿条件下GDGTs对环境的响应尚不清晰.基于此,本文选取具有冷湿气候条件的长白山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长白山不同海拔土壤GDGTs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指标对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长白山冷湿气候条件下,由古菌iso GDGTs分布反映的长白山不同海拔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古菌群落结构对温度指标TEX_(86)产生影响;此外,温度季节性对TEX_(86)的影响也较为显着.细菌5-甲基br GDGTs的甲基化指数MBT′_(5me)及MBT_(5/6)与土壤含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温度关系不显着,说明MBT′_(5me)及MBT_(5/6)指标可能并不适用于冷湿环境下的温度和海拔重建.6-甲基br GDGTs甲基化指数MBT′_(6me)、环化指数(CBT、CBT_(5me)、CBT_(6me))与甲基位置异构化指数(IR_(IIa′)、IR_(IIIa′))都与p H呈现显着相关性,表明这些指标在冷湿条件下仍具有反映土壤p H的潜力.不同地区的MBT′_(5me),MBT′_(6me)组合与典型气候型(冷干、暖湿、冷湿和暖干)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冷湿条件下MBT′_(5me)值较小(<0.65),而MBT′_(6me)值较大(>0.55),表明MBT′_(5me)-MBT′_(6me)联合具有指示古气候型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刘培[5](2018)在《腾冲青海湖近1700a来沉积物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主要的集水盆地为湖泊,它汇集了流域内各种物质,其碎屑物的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受到各种环境因子(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因而蕴藏着丰富的环境、生物变化信息。通过对湖泊沉积物各环境代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有效地了解湖泊及其流域的水文变化、生态演化以及污染情况,可以重建区域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对预测以后环境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滇西南腾冲地区的火山口湖青海为研究对象,以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氮同位素、C/N比值、TOC和TN含量等指标为手段,并采用端元混合模型,结合~(210)Pb和~(137)Cs年代结果以及~(14)C测年,对青海沉积物1700 a来各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该湖泊有机质来源和区域气候演化阶段。主要结论如下:(1)青海沉积物各环境代用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介于-26.97‰~-28.98‰之间,平均值为-27.97‰;有机氮同位素(δ~(15)N)变化范围介于-0.19‰~4.01‰,平均值为1.89‰;总有机碳(TOC)的变化范围3.24%~9.79%之间。经过青海湖沉积物不同粒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青海湖沉积物TOC含量与粘土组份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与粉砂组份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和砂组分也存在正相关性;总氮(TN)含量变化范围介于0.13%~0.39%之间,平均值为0.25%;C/N比值变化范围较宽介于24.536~30.134,波动最大且最不稳定。(2)通过对各环境代用指标所指示的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沉积物的TOC与TN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在变化趋势上协同性表现最为明显,这表明两者共同表征了湖泊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即TOC和TN的高值指示湖泊的初级生产力高,反之则代表初级生产力低;C/N比值揭示青海湖湖心有机质以内源输入为主;δ~(13)C、δ~(15)N有很好的相关关系(r=0.81),可认为δ~(15)N与δ~(13)C有相同的环境指示意义,即偏负指示暖干的气候环境,反之则为冷湿的环境条件。此外,由于青海湖独特的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对沉积物粒度参数研究分析发现,区域降水量是影响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当气候条件较湿润时,湖泊水位上涨,以细颗粒为主;反之,在干旱时期,流域降水量稀少,湖泊萎缩,沉积物粒径偏粗。(3)根据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及δ~(13)C值与C/N比值、TOC的关系,判断青海沉积物没有受到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或影响太小,不至于导致同位素发生明显分馏,之后运用端元混合模型对沉积物样品中的有机质来源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有机质主要以湖泊自生为主,且浮游植物贡献率最大,陆源有机质占很少的比例。(4)综合各类指标变化特征的分析,将青海湖1700 a来的气候特征划分为四个阶段:302~524 a AD青海湖的气候特征总体呈现低温而湿润的生态环境;524~1072 a AD总体由冷湿的生态环境迅速变为温暖较干旱的气候特点且存在明显的气候波动;1072~1950 a AD青海湖处于较暖干的气候特征;1950~2017a AD此阶段相比较上一个时间段来说,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气温持续上升,因此认为青海湖气候存在“冷湿-暖干”的过渡。(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5)

张坤,季宏兵,褚华硕,宋长顺,吴燕飞[6](2018)在《利用Rb/Sr值、有机碳氮同位素及~(14)C重建贵州喀斯特地区古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土壤中Rb/Sr值、有机碳氮的稳定同位素值(δ~(13)C_(org)和δ~(15)N_(org))并结合~(14)C定年结果,讨论了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气候在千年尺度上经历了多个冷热、干湿循环过程,植被以C4植物为主;(2)研究区在14 750 a BP时期可能发生过较为极端的气候事件;(3)Rb/Sr值和δ~(13)C_(org)值可以用来指示古环境变化情况,高Rb/Sr值和高δ~(13)C_(org)值指示湿热气候,低Rb/Sr值和低δ~(13)C_(org)值指示干冷气候。(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8年02期)

吴旌[7](2017)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剑川盆地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古环境与古高程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起,引发了全球环境巨变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而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响应一直是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中定量重建古高程对精细重塑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变迁极为重要。从前人研究青藏高原古高程的成果来看,相较于高原的中部以及西南部,其东南缘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研究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为氧同位素、氢同位素高程计和植被共存分析法,且缺少对古生物、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本次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南缘云南西北部的剑川盆地,地处NNW向哀牢山-红河断裂(主控断裂)与NE向剑川断裂之间,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的重要地区。本文通过对剑川盆地新生界九子岩组-双河组沉积序列详细实测与采样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孢粉、介形类生物化石组合,并辅以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锆石U/Pb测年,厘定其年代地层格架;并通过对孢粉组合的古植被重建、植物类群共存分析法、介形类动物群生态分析、碳酸盐岩氧同位素高程计和二元同位素(TΔ_(47))古温度等定量方法,恢复盆地九子岩组-双河组沉积期的古高程和古气候。本次研究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本次研究对剑川盆地九子岩组-双河组的灰岩-含煤泥岩-砂岩沉积组合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序列和沉积相划分,确定其为湖泊-叁角洲沉积环境。通过对九子岩组灰岩样品碳同位素测试结果,认为九子岩组沉积时期的水体可溶硫化物浓度较低,且碳酸盐岩成岩过程中的水体环境存在较多的细菌甲烷作用。结合对九子岩组下部以及双河组钙质泥岩与泥灰岩碳氧同位素相关性分析,本文进一步揭示出剑川盆地九子岩组—双河组沉积环境为温暖湿润条件下短暂开放的湖盆体系。2、本文对剖面244件介形类样品系统分析,获得18个属51个种,建立了两个介形类组合带:Cypridopsis-Heterocypris和Austrocypris levis-Homoeucypris jingtanensis-Cyprinotus jiangsuensis-Darwinula组合带。通过区域对比,结合双河组以及上覆的剑川组底部获得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锆石U/Pb年龄结果,我们限定双河组沉积年龄短暂处于35.9±0.9 Ma左右。本次研究认为九子岩组和双河组的沉积时代为晚始新世。3、根据介形类动物群生态组合研究,本次研究认为剑川盆地晚始新世为一种淡水咸水混合-盐度适中且较为温暖的湖泊—叁角洲的沉积环境,从九子岩组到双河组盐度逐渐降低。4、通过对双河组150件孢粉化石系统分析,本次研究在85件样品中获得26个属,自下而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组合1Polypodiaceaesporites-Cryptomeriapollenites-Chenopodipollis(33-45层),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伴生大量蕨类和少量草本,气候温暖湿润,且海拔较低;组合2Quercoidites-Ulmipollenites(46-60层),植被类型为亚热带针叶落叶混交林,反映较为温凉半湿润的气候环境;组合3 Juglans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Compositoipollenites(64-67b),为温带落叶针阔叶混交林,伴生大量蕨类,气候温凉湿润;组合4 Lygodiumsporites-Cedripites-Ephedripites(67c-74层),为亚热带-暖温带落叶针阔叶林,气候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转变。总体而言,剑川盆地晚始新世热带-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落叶针阔叶混交林这一古植被面貌的演化,揭示古气候经历了温暖湿润-温凉偏干的转变。5、双河组中划分的孢粉组合和优势特征植物类群,结合现生最近亲缘种高程变化以及所在环境大气平均年均温资料,本文拟运用共存分析法将剑川盆地双河组古海拔约束为1300-2600m,由于盆地存在地势高差范围较大,1300-2600m指示该时期研究区平均最低海拔值;并获得该地区晚始新世总体的大气平均年均温(MAAT)为16.8-21.7℃,其平均值为19.25±2.45°C,该温度比现代大气平均年均气温高~6℃。6、本文对九子岩组-双河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氧同位素、二元同位素TΔ_(47)古温度测试分析,排除成岩期重结晶、蒸发作用等影响,获得沉积时期九子岩组和双河组水体中的氧同位素值δ~(18)O_(mw)(VSMOW)分别为-8.9±1.3‰(2σ)、-9.5±1.1‰(2σ)。本次研究使用Hoke et al.(2014)总结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古近纪古高程模型,计算得到九子岩组古高程为2.5±0.7 km(asl),双河组古高程为2.9±0.6 km(asl)。因此,我们认为晚始新世剑川盆地古高程已经接近现代海拔高度。综上所述,研究区在~36 Ma之前开始隆升,且在~36 Ma时其古高程已经接近现代海拔高度。结合前人所获青藏高原始新世-渐新世的区域古高程数据,本次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在始新世晚期为东高西低的地貌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12-01)

肖良,安永福,李相传,郭俊锋,孙楠[8](2017)在《现生和化石枫香碳同位素的变化——对古环境重建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对环境的响应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化石植物碳同位素与古环境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浙江天台中新统嵊县组中含有大量保存精美的枫香叶片化石(Liquidambar miosinica),为探讨利用化石叶片稳定碳同位素重建古环境提供了可靠材料。首先,分析了采自6个不同地区的现生枫香叶片(Liquidambar formosana)的碳同位素,获得它们的Δ~(13)C值,讨论其与温度、水分条件、光照水平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其中年极端最高温、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与Δ~(13)C具有显着相关性,R~2分别为0.6,0.75和0.80,并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显示出Δ~(13)C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年日照时数的增多而降低。然后,将L.miosinica的Δ~(13)C代入3个回归方程中,计算出浙江天台晚中新世的年极端最高温、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分别为39.2℃,1 329 mm,1 938 hrs.其中年降水量与采用其它方法恢复出的值相似,表明结果的可靠性,说明L.miosinica化石叶片碳同位素可以作为重建古环境的有效指示物。将重建出的晚中新世古环境参数进一步与现在的环境进行对比,发现与浙江天台比较相似,表明晚中新世浙东已演化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赵松,常凤鸣,李铁刚,徐烨[9](2017)在《粒度端元法在东海内陆架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不同粒度端元法在东海内陆架古环境重建中的差异性和适用性,本文利用6种粒度端元法(非负矩阵分解、特征向量旋转、分层贝叶斯算法、粒级-标准偏差、理论函数拟合以及粒级主成分因子分析)对东海内陆架北部DC1孔的沉积物进行了粒度端元分离,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和评价,结合沉积学资料评估了不同粒度端元在东海内陆架古环境重建中的差异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上述6种方法均分离出2个具有沉积学意义的粒度端元(粗粒端元和细粒端元)。除粒级主成分因子分析外,其他5种方法的端元众值粒级大小和端元在钻孔中的含量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粗粒端元指示了海侵砂沉积,细粒端元指示了河流细粉砂沉积;而粒级主成分因子分析得到的粗粒和细粒端元可能分别指示了风暴潮沉积和浪流搬运的再悬浮沉积。不同方法得到的粒度端元虽然在粒级分布、端元含量变化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上述6种端元法在东海内陆架古环境重建中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其端元含量的变化均可有效指示末次盛冰期以来海平面波动引起的沉积环境的阶段性变化。(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7年03期)

杨义[10](2017)在《南海不同水深沉积物的微生物脂类分布特征及其对古环境重建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国南海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源于海洋藻类的长链二醇以及主要源于海洋古菌的标志化合物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ethers,GDGTs)进行研究,重点探讨相应化合物构建的古温度指标在南海地区的适用性。其中源于长链二醇的LDI指标在全球范围内能很好的反映温度的变化,但是在南海地区的研究尚未开展;源于古菌的TEX86温度指标在南海地区的使用情况存在指示不明确的问题,对其反映次表层温度还是季节性温度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此外对于近几年新发现的OH-GDGTs化合物的RIOH和OH-2/OHs指标在中低纬度海洋中同样能很好的指示温度的变化,但是由于南海地区的特殊性,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因此本文综合研究上述叁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南海地区的分布特征以及其对于温度的响应关系,试图解析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南海地区的使用条件和相关影响因素。前人研究表明古菌iGDGTs的分布受到水深的影响,那么海洋中深水碳酸盐补偿深度是否也会对于古菌GDGTs的分布存在影响,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GDGTs分布随着水深的变化可以分为叁个不同的区间0-200m,1000-3500m和碳酸盐补偿深度(Carbon Compensation Depth;CCD)以下,水深大于3500m。在水深0-200m时iGDGTs与水深呈现线性关系,在1000-3500m随着水深梯度增加iGDGT-2逐渐增加和iGDGT-3的减少,此结果与前人在地中海地区研究结果一致。然而在水深大于3500m时,iGDGTs的不同组分均发生了突变,其中TEX86H指标数值增加0.06,意味着其所反映的年均温产生4°C的偏差。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在CCD以下碳酸盐物质的大量溶解,导致CO2浓度升高和pH的降低导致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导致。同样CCD的变化对古菌OH-GDGT-0,1两类化合物产生影响,但是OH-GDGT-2未受到影响,此结果导致RIOH指标产生影响。随后我们对南海地区基于叁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古温度进行重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源自OH-GDGTs的RIOH指标研究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超声萃取法和Bligh-Dyer方法。为了研究实验方法是否会影响RIOH作为古温度重建的结果,我们首先对于萃取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于OH-GDGTs的萃取效率存在系统性差异,同时Bligh-Dyer法提取的OH-GDGTs构建的温度指标与实测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明显优于超声萃取法。因此我们选择Bligh-Dyer法对OH-GDGTs化合物进行萃取。随后对于叁种温度指标与实测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LDI指标在南海地区并不适用,随后对其环境因子进行RDA分析,结果表明可能是由于夏季温度太高导致黄绿藻不生长,LDI可能指示生长温度季节的温度;(2)TEX86H温度指标在南海地区的使用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同样通过对环境因子进行RDA分析,结果表明水深(尤其是CCD以下)可能是限制其在南海地区作为温度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3)对于OH-GDGTs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海地区OH-2/OHs比RIOH与温度的相关性更好,更适合作为古温度指标,因此我们重建了南海地区OH-2/OHs的温度公式,但是需要更多不同地区的样品进行校正。(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05-01)

古环境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质载体中保存的脂类来源于生物细胞膜、叶片蜡质层等,能够指示特定的生物分类学类群或微生物功能群,也能够记录生物生长或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信息,已经成为第四纪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的重要手段。除了化合物含量和分子组成,脂类的碳同位素组成也蕴含着重要的生态或环境信息。对于光能自养生物,这些信息来自光合作用和脂类的生物合成过程;对于异养生物,信息则来自摄食的底物和脂类的生物合成过程。总结了近些年来湖沼沉积中脂类单体碳同位素的研究进展,从长链正构烷烃、脂肪酸、陆源五环叁萜等高等植物脂类和磷脂脂肪酸、藿类、四醚膜脂等微生物脂类等2个领域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重视实验技术,开发适合小样品量的分析方法,建立直接测试藿类和四醚类等分子量相对大的脂类碳同位素组成的新技术,加强单体放射性碳同位素的应用;可以考虑多种脂类碳同位素的联合、同一脂类单体碳同位素和单体氢同位素的联合;建议加强脂类单体碳同位素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别是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过去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环境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1].吴月琴,刘春莲,杨小强,黄毅,殷鉴.珠江叁角洲中部全新世以来的微体动物群记录与古环境重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2].黄咸雨,张一鸣.脂类单体碳同位素在湖沼古环境和古生态重建中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9

[3].李杨,方晶,潘隆,王福.沉积物色度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进展.2018

[4].李越,赵世锦,裴宏业,钱施,臧婧杰.长白山冷湿环境下不同海拔土壤四醚膜脂对环境的响应:对海拔与古环境重建的启示[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

[5].刘培.腾冲青海湖近1700a来沉积物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重建[D].云南师范大学.2018

[6].张坤,季宏兵,褚华硕,宋长顺,吴燕飞.利用Rb/Sr值、有机碳氮同位素及~(14)C重建贵州喀斯特地区古环境变化[J].地球与环境.2018

[7].吴旌.青藏高原东南缘剑川盆地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古环境与古高程重建[D].中国地质大学.2017

[8].肖良,安永福,李相传,郭俊锋,孙楠.现生和化石枫香碳同位素的变化——对古环境重建的指示[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7

[9].赵松,常凤鸣,李铁刚,徐烨.粒度端元法在东海内陆架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

[10].杨义.南海不同水深沉积物的微生物脂类分布特征及其对古环境重建的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一17有关高等植物来源有机质碳、氢同位...冰期阶段近源搬运的主要花粉类型及丰富...茫拉剖面典型指标对古环境的重建Fig....杉木不同地点气孔参数稳定性分析洞方解石脉(DH-11)δ1...古土壤和现代土壤有机质与共生碳酸盐δ...

标签:;  ;  ;  ;  ;  ;  ;  

古环境重建论文_吴月琴,刘春莲,杨小强,黄毅,殷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