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多义论文-曹春静,吴春相

构式多义论文-曹春静,吴春相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式多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构式互动,多义同构,概念整合,指称转喻

构式多义论文文献综述

曹春静,吴春相[1](2018)在《从构式互动看多义同构类新兴修辞构式——以“A和B之间,隔着/了一个C”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构式互动的角度出发,以"A和B之间,隔着/了一个C"为例,考察新兴修辞构式与语法构式、新兴修辞构式之间形成的双重多义同构关系,并探讨其多义同构关系产生的机制与动因。新兴修辞构式"A和B之间,隔着/了一个C"可以表示条件或差距,这两种构式义的形成与构式组构成分之间的互动、构式与组构成分之间的互动密切相关。构式的双重多义同构关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互动、概念整合与指称转喻之间互动的结果,主要受陌生化与熟知化两种修辞建构方式互动运作以及具象画面与抽象语义互动的驱动。(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谈建宏[2](2013)在《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多义现象的构式语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和对构式语法研究的深入,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如Hepushed the ball up the hill.)作为构式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语言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语言学家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研究特别突出的是Goldberg。对这一构式的研究,她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但还是存在缺点与不足。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对Goldberg(1995)提出的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存在多种不同但相关的多义现象进行研究。首先,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英语致使-移动构式作为一个典型的构式,有着自己独特的NP1+V+NP2+PP的句法结构,并且具有致使论元直接致使受事论元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的语义特征。正如Goldberg提出那样,英语致使-移动构式除了它本身的基本意义之外,还有多个不同但相关的语义,从而形成了其多义现象。本文在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和相关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多义现象的产生机制及英语致使-移动构式五个意义由中心意义向边缘意义延伸的过程。其次,本文主要从导致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多义现象的动机和其五个意义怎样由中心意义向边缘意义延伸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在动机方面,本文主要讨论了混成和转喻压制等几个方面在多义现象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把重点放在对动词义与构式义关系的讨论上,当动词义与构式义相冲突的时候,转喻压制发生作用,使动词义与构式义发生一定的转变,最终得到一个可接受的意义。从这个过程中延伸生出来的各种意义形成了这一构式的多义现象。最后,本文还分析了英语致使-移动构式意义范畴中,意义由中心意义向边缘意义延伸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李艳蕊[3](2011)在《英语双宾构式多义网络的认知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式语法突破了传统语法单纯结构分析的局限,致力揭示形义之间的某种系统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种构式表达一类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基本情景,双宾构式是句法形式S+V+O1+O2与"给与性转移事件"的结合体,是以"转移"为原型义而展开形成的网络系统。构式为动词及整个语句提供基本的情景(generalscene),而动词表述这个情景中的某些突出的行动(salient action)。(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金玉兰[4](2011)在《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及物构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诸多语言中都存在。它在句法学以及语义学的研究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由于其独特性,深受语言学家们的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目前为止,对双及物构式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叁个角度进行地:结构主义,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叁个不同角度的研究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了缺点与不足。结构主义重在讨论双及物动词的分类,但其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生成语法重在讨论与格与双及物构式的转换关系(哪个是基础生成的,哪个是转换而来的,在生成语法领域中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认知语言学重在分析构式的整体意义和构式中动词的作用,却忽视了其中两个名词短语的作用。在构式语法的指导下,本论文从原型的角度,重新分析了英语双及物构式的多义性并指出这种多义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式,即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构式是一个完型概念并且构式的意义独立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构式,它是人们对日常事件的概念化以及范畴化的结果。本论文采用文献的分析的方法,对英语双及物构式的语义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其同构多义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基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对英语双及物构式的非典型意义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在此分类基础上提出了构式表征图。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性产生的认知理据:动词的语义框架与英语双及物构式义之间的相互冲突。这种多义现象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动词义与构式义互相压制,迫使构式义发生细微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同构多义现象的产生。(2)英语双及物构式的原型意义为受事成功的从施事转移到接受者或施事有意地使受事转移至接受者,即:实际的成功转移(从施事到接受者)。(3)英语双及物构式的非典型意义是从两个方面扩展的:转喻扩展和隐喻扩展。其中转喻扩展又被细分为四个次范畴:可能性的转移、将来转移、反向转移和非成功转移。在细分的次范畴中可能性转移又被细分为条件满足后的转移、允许转移以及意图转移;非成功转移又被细分为否定转移、forgive模式和envy模式。(4)英语双及物构式的典型意义与非典型意义之间通过转喻或隐喻连接起来,并且通过家族相似性构成了一个以典型意义为中心的扩散性网路。以往的研究重在讨论双及物动词的分类以及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对比。本论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借助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英语双及物构式的多义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从原型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对其非典型意义进行分类,并将其典型意义和非典型意义的关系做出更为明确的分析。本研究希望能为今后双及物构式以及其他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可以参考的材料。(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范亚玲[5](2010)在《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现象的构式语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双及物构式作为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直以来备受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Goldberg (2003)指出NP V NP1 NP2构式是一个动词后面带有两个名词短语的叁位论元结构。此结构包含有SVO1O2及SVOC两种构式,本文只讨论SVO1O2双及物结构。SVO1O2结构具有施事成功地将客体转移给受事的典型语义特征。除成功转移义外,双及物结构还有其他几种转移义。这几种转移义与成功转移义共同构成双及物构式的多义。因此,本文试图讨论双及物构式多义的形成过程。通过研究,本文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构式义与动词义关系的研究,本文指出在英语双及物构式中,构式义与词汇义能相互压制。因此,在对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应同时注重构式义与动词的词汇义。(2)本文运用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分析研究了英语双及物构式的多义现象。通过研究,本文表明当动词的词汇义和双及物的构式义发生冲突时,二者的意义会相互压制。当动词的词汇义成功压制构式义时,会使双及物构式的构式义发生改变,双及物构式的多义因此而产生。即双及物构式的多义构成一个相联系的语义家族,该语义家族由6个不同但相联系的语义构成。其中,SENSE 1(the actual successful transfer)是其中心意,SENSE 2-6(obligation of transfer, negation of transfer, future transfer, intention of transfer and enablement of transfer)是其延伸意。因此,双及物构式是一个原型范畴。(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0-03-01)

朱茜[6](2008)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对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多义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本文通过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对现代作家王朔作品约294万字中1892个“S+能+VP”的用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语言生成的角度,通过证明汉语情态动词“能”所处的“S+能+VP”结构作为构式存在,探讨其拥有的构式语义和句法特征,理论上阐明该构式和它所具有的语义之间的关系,找寻该构式多义现象和一系列句法特征的真正动因,赋予其构式中句法构成机制在汉语语法体系中的地位。首先,本文证明了“S+能+VP”结构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其意义不能从这个结构中的其它部分推导出来,是一个句法语义匹配体。研究发现,语料中VP的类型为强调“结果性”成分的使成式,而S则具有原型施事的使因性特征。由此我们找出了其意义和句法特征的相容性,说明“S能VP”是追究行为结果使因的构式,其构式义是“S具备条件实现VP”。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S能VP”构式的基本语义如何通过一系列隐喻和转喻机制进行引申得出各义项。“S能VP”构式的基本语义“S具备条件实现VP”通过认知框架的作用分为“能力”和“环境”两个义项,分别表示施事对外部环境的掌控和为外部环境所控的辩证关系。“能力”义项通过隐喻和转喻引申为“生理功能”、“经过学习锻炼的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心理意志能力”,“环境”义项通过隐喻引申为“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表逻辑前提的“心理环境”。清晰地阐明了各义项的判断和分类标准,揭示了各义项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能够体现句法和语义的相容性。而儿童语言习得的证据说明了它的合理性。最后,本文以“S能VP”构式反映的因果关系认知图式为基础,考察了该构式中心语义及其通过隐喻、转喻引申扩展而来的各义项,总结出了该构式的情态语义类型,说明语言中情态的使用反映人类的认知方式。本文还运用认知语法中背景设置理论探讨了“S能VP”构式的情态用法及其情态语义的主观性,解释了“S能VP”构式动力情态与实义动词反映客观陈述的不同。因此“S能VP”构式具有主观性,反驳了“能”存在“情态用法”和“非情态用法”之分。同时“S能VP”的构式语义“S具备条件完成VP”,体现了说话人根据自身主观认识进行的判断,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态语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8-10-01)

黄俐[7](2006)在《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及物构式作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直是各种语言学流派关注的焦点之一。它是一种叁位论元结构,即一个动词后面带有两个名词短语。传统的双及物构式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结构主义,一为生成主义,但二者皆有不足。构式语法关于对构式的定义(Goldberg,1995)是,双及物构块具有NP V NP1 NP2的句法结构及施事论元通过某行为使客体转移给接受者的给予性语义特征,从而明确了双及物构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在语法中享有独立的地位。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原型范畴、转喻及压制理论,研究英语双及物构式的多义现象及其产生的认知理据。通过对双及物构式和进入这个构式的动词的意义关系的探讨,指出当动词的词汇义和双及物的构式义发生冲突时,二者意义会互相压制从而生成合格语句。其中,当动词的词汇义成功地压制构式义时,会使双及物的构式义发生转变,使之获取压制后的意义,从而产生双及物构式的多义现象。英语双及物构式的意义由此形成了一个广义的语言范畴,其中,成功转移(actual successful transfer)被视为该范畴的原型,即中心意义;而义务转移(obligation of transfer)、否定转移(negation of transfer)、将来转移(future transfer)、能力转移(enablement of transfer)、意图转移(intention of transfer)则为英语双及物构式意义范畴的边缘成员,均从中心意义衍生而来,各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构式语法认为句式本身具有独立的语义,它并不依赖于进入这个句式的词语意义,因而更多地关注构式义对词汇义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现象的研究,指出动词的意义对构式的意义有相当程度的决定性,因此应该重视词汇义对构式义的影响,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研究句子语义的生成。(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构式多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和对构式语法研究的深入,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如Hepushed the ball up the hill.)作为构式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语言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语言学家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研究特别突出的是Goldberg。对这一构式的研究,她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但还是存在缺点与不足。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对Goldberg(1995)提出的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存在多种不同但相关的多义现象进行研究。首先,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英语致使-移动构式作为一个典型的构式,有着自己独特的NP1+V+NP2+PP的句法结构,并且具有致使论元直接致使受事论元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的语义特征。正如Goldberg提出那样,英语致使-移动构式除了它本身的基本意义之外,还有多个不同但相关的语义,从而形成了其多义现象。本文在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和相关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多义现象的产生机制及英语致使-移动构式五个意义由中心意义向边缘意义延伸的过程。其次,本文主要从导致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多义现象的动机和其五个意义怎样由中心意义向边缘意义延伸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在动机方面,本文主要讨论了混成和转喻压制等几个方面在多义现象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把重点放在对动词义与构式义关系的讨论上,当动词义与构式义相冲突的时候,转喻压制发生作用,使动词义与构式义发生一定的转变,最终得到一个可接受的意义。从这个过程中延伸生出来的各种意义形成了这一构式的多义现象。最后,本文还分析了英语致使-移动构式意义范畴中,意义由中心意义向边缘意义延伸的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式多义论文参考文献

[1].曹春静,吴春相.从构式互动看多义同构类新兴修辞构式——以“A和B之间,隔着/了一个C”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2].谈建宏.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多义现象的构式语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3].李艳蕊.英语双宾构式多义网络的认知阐释[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4].金玉兰.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范亚玲.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现象的构式语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6].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7].黄俐.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构式多义论文-曹春静,吴春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