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颌骨修复重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髂骨瓣,下颌骨重建,种植修复
下颌骨修复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杨宗燕,朱厚维,康一帆,单小峰,蔡志刚[1](2019)在《血管化髂骨瓣在下颌骨重建修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近十年应用血管化髂骨瓣进行下颌骨重建修复的基本情况,分析血管化髂骨瓣在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的特点。方法:统计本院2009年1月-2018年12月进行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的病例数,收集所需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疾病成功率、缺损类型、髂骨块数量及术后修复等)及术后即刻CT影像数据,并用ProPlan软件将CT影像进行叁维重建,根据缺损类型进行分组,并在软件上以一定的坐标轴及参考平面进行长度、高度的测量,分析不同缺损类型之间在血管化髂骨瓣的修复情况。结果:共计97例患者行血管化髂骨瓣修复颌骨重建,其中男性51例,女性46例,平均年(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19)
邵喆,吴添福,刘冰[2](2019)在《虚拟手术设计辅助血管化髂骨肌瓣修复下颌骨二期缺损重建: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下颌骨缺损的二期重建面临着许多难题,如解剖异位、颌骨连续性缺失等。虚拟手术设计这一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增加复杂缺损修复的精确性和手术效率。本研究评估虚拟手术设计及手术导板在血管化髂骨修复下颌骨二期缺损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下颌骨二期缺损病人5例(3男性,2女性),颌骨缺损时间在8个月至8年。5位患者均进行了术前虚拟手术设计。通过术中手术导板将虚拟设计方案转化为实际手术操作。通过手术后验证评估手术效果。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满意程度。结果:全部5位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管化髂骨修复下颌骨二期缺损。术后随访10-28个月,无明显(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19)
姚礼,胡小华,易杰,张立刚,代敏[3](2019)在《CT影像引导的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修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影像引导的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因口腔颌面部肿瘤行下颌骨切除患者10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下颌骨外形。结果:随访期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下颌骨外形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3D-CT影像技术指导血管化腓骨移植能对下颌骨进行功能性重建,更好的恢复患者的美观与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减轻因肿瘤切除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8期)
晋红[4](2019)在《浅析下颌骨修复重建后下肢功能评价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浅析下颌骨修复重建后下肢功能评价及护理方法。方法采集2017年2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65例下颌骨修复重建患者数据,采用Enneking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下肢功能。结果经过精心细致的护理,65例患者所移植腓骨瓣均成活,未发生并发症,患者术后下肢功能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下肢功能评分逐渐上升,3个月可独立正常行走,无须支具辅助,无踝关节不稳定情况发生。结论下颌骨修复重建对下肢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加强临床护理与康复锻炼有利于下肢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概率,值得临床重视。(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9年11期)
薛润琦[5](2019)在《3D打印个性化钛重建板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肿瘤、炎症和创伤等原因导致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临床问题,对缺损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与功能,对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公认的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是自体骨移植,其中又以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最理想。但是自体骨移植增加了手术的创伤,对病人的全身状况要求较高。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肿瘤恶性程度高、复发可能性大,患者因年龄等因素无法获取充足自体骨,以及不能接受此种术式的病例,单纯的重建板修复也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过渡性修复手段。但是大量的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及基础研究报道,目前临床所用的成品重建板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重建板的浅化外露、折断,螺钉松脱以及应力遮挡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软组织不足,重建板植入位置不佳,钛板形态不佳,螺钉选用不佳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重建板的厚度、宽度和长度,重建板的外形,螺钉的种类、长度和分布等与重建板固定系统的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设想,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和生物力学预测分析的个性化钛重建板固定系统,可能具有更优异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关于个性化重建板的研究尚不完善,关于重建板的设计尚未有公认的标准。目的: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个性化重建板,研究其生物力学性能的优点及其设计的可行性。利用计算机模型设计软件根据下颌骨形态设计不同类型的个性化重建板,在叁维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重建板的受力情况,研究重建板宽度、厚度等结构改变对个性化重建板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重建板的标准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为3D打印个性化重建板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正常下颌骨CT数据,通过Mimics Medical 21.0软件获取包括皮质骨、松质骨、牙齿及关节窝在内的下颌骨叁维模型,经过Geomagic Design软件的模型处理,导入NX 12.0软件中进行下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和重建板的设计组装。将最终得到的下颌骨缺损重建模型导入Workbench 14.5中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在前牙咬合和左侧磨牙咬合两种功能状态下,成品重建板和个性化重建板、固位螺钉及周围骨质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变化规律。通过对应力、应变等机械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分析不同重建板在不同生理功能状态下的性能,通过分组对比分析结构变化对重建板性能的影响。成品重建板及固位螺钉的设计参考目前临床上常用重建板的各项参数并进行简化。成品重建板为14孔直板,长110mm,厚2.5mm,孔间距为8mm。螺钉为自锁螺钉,长度为12mm,直径为2.4mm。个性化重建板的设计根据垂直向高度不同可分为叁组,分别为12mm组,16mm和20mm组,每一组中又包括叁种厚度:2.0mm、2.4mm和2.8mm。实验结果:1.本实验中,个性化重建板体积、质量是成品重建板体积的1.42-2.44倍,骨-板接触表面积是成品重建板的1.74-2.16倍。在前牙咬合条件下,12mm-2.4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大,为1358.3MPa,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小,为442.54MPa;在左侧磨牙咬合条件下,12mm-2.4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大,为1193.1MPa,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小,为410.91MPa;成品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分别为907.16MPa和1006.1MPa,小于12mm高的个性化重建板,大于16mm及20mm高的个性化重建板。各组最大相对应变与其最大相对应力的大小关系一致。在所有重建板中,与缺损间隙近远中边缘相邻的重建板上的相对应力应变较周围更大,且近中大于远中。而且,成品重建板最大相对应力应变的折线图较个性化重建板更“陡峭”。2.本实验中,在前牙咬合条件下,成品重建板骨缺损间隙近中的骨-板接触区的骨面上最小相对应变为1.2655×10-5mm/mm,位于应力遮挡窗口,易发生废用性骨吸收。绝大部分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变大于5×10-3mm/mm,位于病理过载窗口,易发生损伤性骨吸收。在左侧磨牙咬合条件下,成品重建板骨缺损间隙近中的骨-板接触区的骨面上最小相对应变为1.59×10-5mm/mm,绝大部分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变大于5×10-3mm/mm,与前牙咬合条件下的结果表现相似。结合松质骨-螺钉,皮质骨-螺钉及骨-板接触区骨组织的应变分布云图,绝大部分骨组织都处于正向骨改建及骨平衡的力学环境中,只在远离缺损区且靠近下颌骨下缘的螺钉周围存在较明显的应力过大区域。3.成品重建板与个性化重建板上固位螺钉的受力有明显差异,在成品重建板中,缺损区近中钛板上的固位螺钉较远中钛板受到更大的“拔出力”,且在缺损区近中钛板上距离缺损区最远的螺钉受到最大的“拔出力”,是将来螺钉松动脱落发生的高风险区域。在个性化重建板中,缺损区远中螺钉较近中螺钉受到更大的力,且远中螺钉均受到“推进力”,缺损区远中距离缺损区最远且靠近下颌骨下缘的螺钉总受到最大力,该位置可能是应力集中区,也有可能因发生骨损伤而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基于本研究设计分组的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的固定系统中,应力遮挡效应并不明显,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主要来源于局部应力过大。个性化重建板的确较成品重建板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及机械力学性能,在本实验中,个性化重建板上的应力分布更均匀且最大应力更小,其中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及应变值最小,且应力应变变化折线图过渡更“平缓”;个性化重建板上的固位螺钉也更稳固,其中16mm-2.8mm个性化重建板外加双侧各钉入6枚螺钉的固定系统,其双侧螺钉的轴向位移量均匀一致且相对较小,可认为该个性化固定系统更佳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30)
高慧,白丽云,李显,季平,王超[6](2019)在《聚醚醚酮(PEEK)个性化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叁维有限元分析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物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力分布。方法通过CBCT、Mimics、SolidWorks、Geomagic Studio和ANSYS Workbench等软件建立钛合金、聚醚醚酮(PEEK)、30%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arbon-fiber-reinforced polyetheretherketone,CFR-PEEK)、68%CFR-PEEK重建板有限元模型,以钛合金作为对照。分别模拟两种咬合状态。载荷Ⅰ:前牙区垂直加载300 N;载荷Ⅱ:左侧后牙区垂直加载300 N。结果两种载荷下,重建板最大应力与其屈服强度的比值:PEEK模型>30%CFR-PEEK模型>钛合金模型>68%CFR-PEEK模型;颌骨最大应力:PEEK模型>30%CFR-PEEK模型>钛合金模型>68%CFR-PEEK模型。其中,在前牙区垂直载荷下,PEEK模型重建板和颌骨的最大应力都超过了其屈服强度,其他模型的最大应力均低于其屈服强度。结论 68%CFR-PEEK与钛合金有着相似的应力分布,可以满足颌骨缺损重建机械强度的要求,重建板出现断裂的风险较钛合金降低,但应力屏蔽的发生率略增高。研究结果可为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重建板材料的选择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邵敏,王斌,乔新锦,刘弦,张倩[7](2019)在《医院下颌骨缺损重建板修复手术并发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颌骨缺损重建板修复手术效果,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149例采用重建板行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下颌骨缺损重建板修复手术效果。结果单纯重建修复组重建板外露和重建板折断发生率均显着高于骨移植+重建板修复组和保留下颌骨下缘+重建板修复组,骨移植+重建板修复组应力遮挡发生率显着高于单纯重建修复组和保留下颌骨下缘+重建板修复。保留下颌骨下缘+重建板修复方式组中,保留高度对螺丝松动和感染、应力遮挡的具有一定的影响。结论骨移植+重建板修复术后远期并发症相对较少,可作为今后下颌骨缺损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而单纯重建板修复仅可作为不适合骨移植患者的过渡性治疗手段,而保留下颌骨下缘+重建板修复术中保留下颌骨高度宜> 1 cm。(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黄旭,刘建华[8](2018)在《口内入路结合CAD/CAM及导航技术在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同期自体骨移植的应用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口内入路虽然有较大优点,但由于操作多为盲视下进行,因此也存在着较多局限性。本研究探讨采用口内入路结合CAD/CAM及导航技术切除下颌骨良性肿瘤同期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8例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手术均采用口内入路。病变缺损部位按Urken's CRBS分类:下颌骨同侧体部(B型)5例,体部+升支(BR型)3例。手术均采用口内入路,分采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构建的下颌骨模型上弯制重建钛板,骨缺损情况分别采用自体髂骨或血管化腓骨瓣移植修复。术中采用导航技术验证移植骨块位置是否准确,髁状突是否在关节窝内准确就位研究结果:术后8例切口Ⅰ期愈合。随访时间1~2年。末次随访时,患者功能均恢复良好,面部外形对称,无面神经受损表现,咬合关系良好,咀嚼效果满意,术后CT患者患侧左右下颌骨对称,下颌角及髁状突位置与对侧基本一致。研究结论:经口内入路切除下颌骨良性肿瘤同期行自体骨植骨修复重建术后面部无明显瘢痕,几乎不损伤面神经,结合CAD/CAM及导航技术,可以达到更加理想的外形和功能,而且避免了因盲视下可能造成的下颌角、髁状突左右不对称的可能,是可靠的美容性手术入路和手术重建方案。(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张誉,蔡志刚[9](2018)在《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中点注册与表面注册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比较标志点注册和表面注册对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精确性的影响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8月-2016年10月因单侧下颌骨缺损进行数字化外科辅助修复重建的表面注册患者26例,标志点注册患者4例,分别比较重建侧与非重建侧各解剖标志点的位置和角度变化的大小,测量指标分别有:下颌体长(Go-Gn)、下颌角角度(Ga)、下颌骨长(Co-Gn)、下颌升支高度(Co-Go)、下颌角宽度(Go-Go)、髁突内侧宽度(Ci-Ci)、髁突外侧宽度(Cl-Cl)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标志点注册组中GoR-Gn; GaR; CoR-Gn; GaN术前术后差异值高于表面注册组,其余差异值Ci-Ci; CoR-GoR; GoN-Gn; CoN-GoN; Go-Go; CoN-Gn; Cl-Cl均小于表面注册组(R:重建侧;N:非重建侧)研究结论:在导航辅助下颌骨缺损重建手术中,应用标志点注册的方法,重建术后部分解剖标志点变化差异值较表面注册组小,且手术时间较表面注册组更短。由于本研究中标志点注册病例数较少,与表面注册病例数相差较大,未来需要扩大病例数来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王超飞,章文博,彭歆,白伟,韩建民[10](2018)在《应用于下颌骨缺损修复的3D打印重建钛板力学性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应用于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重建钛板,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比较其与目前临床使用的标准化成品重建钛板在力学性能方面的差异。为开展3D打印个性化重建钛板的临床试验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以钛六铝四钒(Ti6Al4V)为原料,采用电子束选区熔化技术,设计厚度分别为2.0mm、2.4mm的两组重建钛板,进行3D打印,并对其表面进行打磨、抛光等处理。对照组为相同厚度的临床使用的标准化重建钛板。参照GB/T 13810-2007相关标准,利用万能试验机,分别检测实验组、对照组重建钛板的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抗弯曲强度,记录各力学指标数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不同厚度重建钛板的力学性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厚度为2.4mm的重建钛板,其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抗弯曲强度显着高于2.0mm组(P<0. 05)。相同厚度、3D打印制作重建钛板与标准化重建钛板的力学性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重建钛板,其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抗弯曲强度不低于目前临床所使用的标准化成品重建钛板(P<0. 05)。研究结论:3D打印重建钛板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不劣于目前临床使用的标准化成品重建钛板,力学性能达到了临床使用的植入物标准要求,可以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下颌骨修复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下颌骨缺损的二期重建面临着许多难题,如解剖异位、颌骨连续性缺失等。虚拟手术设计这一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增加复杂缺损修复的精确性和手术效率。本研究评估虚拟手术设计及手术导板在血管化髂骨修复下颌骨二期缺损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下颌骨二期缺损病人5例(3男性,2女性),颌骨缺损时间在8个月至8年。5位患者均进行了术前虚拟手术设计。通过术中手术导板将虚拟设计方案转化为实际手术操作。通过手术后验证评估手术效果。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满意程度。结果:全部5位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管化髂骨修复下颌骨二期缺损。术后随访10-28个月,无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颌骨修复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1].杨宗燕,朱厚维,康一帆,单小峰,蔡志刚.血管化髂骨瓣在下颌骨重建修复中的应用[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邵喆,吴添福,刘冰.虚拟手术设计辅助血管化髂骨肌瓣修复下颌骨二期缺损重建: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3].姚礼,胡小华,易杰,张立刚,代敏.CT影像引导的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修复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晋红.浅析下颌骨修复重建后下肢功能评价及护理[J].双足与保健.2019
[5].薛润琦.3D打印个性化钛重建板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有限元分析[D].山东大学.2019
[6].高慧,白丽云,李显,季平,王超.聚醚醚酮(PEEK)个性化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叁维有限元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
[7].邵敏,王斌,乔新锦,刘弦,张倩.医院下颌骨缺损重建板修复手术并发症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8].黄旭,刘建华.口内入路结合CAD/CAM及导航技术在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同期自体骨移植的应用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9].张誉,蔡志刚.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中点注册与表面注册方法的比较[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10].王超飞,章文博,彭歆,白伟,韩建民.应用于下颌骨缺损修复的3D打印重建钛板力学性能的初步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