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论文_翟仁祥,陈晓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理论,话语,课堂,体系。

经济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翟仁祥,陈晓华[1](2019)在《“微观经济学”理论课程混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高校经济学类专业的两个同年级班级作为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对象,在"微观经济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实验班采用基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混合课堂教学模式,普通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模式改革试验班级样本统计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统计显着性正向效应教学效果。在理论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混合课堂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态势。(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朱兰[2](2019)在《国家创新能力视角下的中等收入转型——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采用1975—1995年48个经济体专利引用数据,构建国家创新能力指标,使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国家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其依赖于经济体所处的收入阶段和要素禀赋结构。从收入阶段来看,国家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中上等和高收入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从国家创新能力不同维度来看,专利数量和质量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专利集中度、技术周期、知识传播度、自主创新度对中等收入内部不同阶段经济体的作用不同。研究结论从经验上支持了新结构经济学最优创新结构理论,且为中等收入经济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范小仲,郭广迪[3](2019)在《超越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中国经验——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历了总需求管理的形成、对总需求管理的反思及总供给管理的兴起和总需求管理的回归这叁个主要的发展演变阶段,表现为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先后兴起。从这一演变过程的特点及其原因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四个方面的创新:针对经济"新常态"所提出的经济思想、在充分考虑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供给侧改革、重点在于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在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供给侧改革。(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彭璟玮,高康,刘奇峰[4](2019)在《共享快递包装箱设计要求与回收模式研究——基于绿色、共享经济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索共享快递包装箱的理论依据、材料性能要求、设计结构要求、循环使用要求及回收模式,满足快递包装箱多次循环使用,达到快递包装物绿色化、减量化的目标。方法 -从绿色、共享经济学角度分析理论依据,对现有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进行分析,从材料、结构及循环使用要求叁个方面分析共享快递包装箱的设计要求,并分析现有回收模式特点。结果 -根据材料性能、结构性能及循环要求叁个方面可对快递包装箱进行标准化设计,同时得出目前叁种较为成熟的回收模式。结论 -通过材料及结构的标准化,并结合快递自身特点设计出共享快递包装箱及回收模式,满足绿色环保及减量化要求。(本文来源于《绿色包装》期刊2019年11期)

刘永凌[5](2019)在《全面探索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适应新时代,加速理论探索与创新,破解理论体系构建面临的学术难题,创新政治经济学理论,使之适应当前现实,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19-11-14)

潘凤,闫振坤[6](2019)在《中国崛起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历史比较视域下的中国经济学理论特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大国崛起的过程同时也是其经济学话语权不断提升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大国崛起背景下的主流经济学体系构建形成了"开创式""重构式"和"改良式"叁种范式,且其建构过程都包含着扩展本国影响和引导世界价值重塑的双重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学的建构形成了四重理论特质,分别是"指导思想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主旨上的发展主义""研究范式上的多元主义"和"研究视野上的开放主义"。相较历史上典型大国崛起的经济学主流化探索,中国的经济学理论构建既具有"开创性",又兼具"重构性"和"改良性"的特征。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中国建构完整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仍然任重道远。未来只有秉承实践第一和扬弃创新的态度,才能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经济学体系。(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李欣[7](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语言经济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态势。文章阐述了语言经济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借鉴意义,借助"微笑曲线"分析了我国高中阶段和大学本科阶段英语教学的投资价值,依据"成本—收益分析"论述了理工类院校的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型的设想和建议。语言经济学的分析表明,专门用途英语是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也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必然途径。(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30期)

梁栋,吴惠芳,吴存玉[8](2019)在《农业转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回顾与中国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中蕴含着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和农民群体的未来走向等重要议题。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同派别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传统对农业转型的方向、动力机制及农民分化均着述颇丰,后续的国内研究也及时跟进,共同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渊源。对于农业转型,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内部虽有分歧,但本质上认定农业小生产的必然消亡及大生产的必然兴起;与之针锋相对的劳动组织理论却坚持小规模家庭农场的生命力和理论合理性;而理性小农学派主张在家庭框架内通过市场来改造传统农业。此外,农业商品化与资本化的转型实质论则看到了规模形式下的隐蔽样态。农业转型既有自发的市场、技术与人口动力,也有国家及政府动力。作为农业转型一体两面的农民分化不仅经历了历史变迁,其内部也分为阶层与阶级两个范式。对农业转型和农民分化的政治经济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转型经验,如要立基家庭经营的"大国小农",要逐步让市场成为农业转型的动力,也要正视农民分化的历史性。(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滨,陈子烨[9](2019)在《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探索互利共赢理论与路径。从理论上讲,要实现世界经济的互利共赢,首先必须发展生产力。这是互利共赢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分工的扩大与深入。然而,社会分工生产中相关生产组织与交换方式在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冲突与矛盾。这需要国家的调节来缓解与解决这些矛盾。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的更大程度的社会化分工生产。它不仅会产生一般市场下组织生产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而且这些矛盾与冲突还会酿成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然而,在一个民族国家体系中,由于分立的国家行为体的存在,缺乏单一的权威中心,唯有加强国家间合作,通过多中心的全球治理来缓解与解决这些矛盾。目前的全球经济治理还不适应现实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各国应当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多边主义精神,在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上,以坚持经济全球化为导向,以促进发展为优先原则,兼顾各国的不同经济制度和利益诉求,允许各国以自身的方式与速率来适应经济全球化。唯有这样才能实现互利共赢。(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9年10期)

张杰[10](2019)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为经济理论研究和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学创新发展迎来新的繁荣期。在学者看来,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努力挖掘经济发展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并进行学理化、系统化的阐释,形(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11)

经济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采用1975—1995年48个经济体专利引用数据,构建国家创新能力指标,使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国家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其依赖于经济体所处的收入阶段和要素禀赋结构。从收入阶段来看,国家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中上等和高收入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从国家创新能力不同维度来看,专利数量和质量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专利集中度、技术周期、知识传播度、自主创新度对中等收入内部不同阶段经济体的作用不同。研究结论从经验上支持了新结构经济学最优创新结构理论,且为中等收入经济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翟仁祥,陈晓华.“微观经济学”理论课程混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朱兰.国家创新能力视角下的中等收入转型——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3].范小仲,郭广迪.超越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中国经验——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彭璟玮,高康,刘奇峰.共享快递包装箱设计要求与回收模式研究——基于绿色、共享经济学理论[J].绿色包装.2019

[5].刘永凌.全面探索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N].经济日报.2019

[6].潘凤,闫振坤.中国崛起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历史比较视域下的中国经济学理论特质研究[J].江海学刊.2019

[7].李欣.新工科背景下语言经济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9

[8].梁栋,吴惠芳,吴存玉.农业转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回顾与中国经验[J].人文杂志.2019

[9].李滨,陈子烨.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

[10].张杰.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阶段内企业的战略行为本文研究框架图蛛网模型中所示的线索和路线展开:图1-1研究技...主导产业的乘数效应聚集效应的系统划分

标签:;  ;  ;  ;  ;  ;  ;  

经济学理论论文_翟仁祥,陈晓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