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论文_辛建,王文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适宜,工程地质,体质,结构,历史,方程,地质。

高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论文文献综述

辛建,王文明[1](2017)在《复杂场地高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复杂场地的高坝建设概况,从心墙堆石坝、混凝土重力坝两方面,分析了复杂场地高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情况,以期为我国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些参考建议,更好的推动我国高坝建设领域的发展进程。(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7年16期)

王泉伟,周益民,戴其祥,刘建磊,杜朋召[2](2015)在《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高拱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拱坝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地质问题。以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以大量勘察资料为基础,阐述东庄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坝址区岩体质量及坝基岩体特性,通过对坝肩稳定、抗滑稳定、变形稳定及边坡稳定等问题的研究,评价东庄坝址建设高拱坝的工程地质适宜性。(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郑达[3](2010)在《金沙江其宗水电站高堆石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开发西部山区的水能资源,已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关键措施之一。但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山区水利枢纽的建设场地多处于地质条件复杂、岩土体工程特性不良的地质环境,水利建设存在着如何适应复杂场地的适宜性问题。拟建的金沙江其宗水电站坝址区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开挖边坡高度大,地下洞室密集,河床覆盖层厚度大,采用高心墙堆石坝方案及其配套建筑物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坝址区千枚岩边坡、洞室的稳定性问题与坝址区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工程特性问题。本文针对其宗水电站坝址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以千枚岩与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工程特性研究为核心,从工程地质角度,评价该水电站建设高堆石坝的适宜性,同时在千枚岩与深厚覆盖层的理论研究与工程运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认识。论文主要工作与成果包括:(1)论文将千枚岩岩石微结构特征、微观破裂机理分析与岩体结构特征研究相结合,采用以各向异性特征分析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千枚岩工程特性的规律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对千枚岩工程边坡与洞室的失稳模式与稳定性进行研究,探讨在千枚岩中进行大面积人工高边坡与大型地下洞室建设的适宜性。同时,论文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我国西部水电工程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工程特征,丰富和发展了河床深厚覆盖层的成因类型,形成了河床深厚覆盖层建坝适宜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2)通过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掌握坝址区千枚岩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初步建立了千枚岩的微观结构形态、微观破裂机理与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千枚岩岩石矿物成分与微观断裂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一般绢云母与绿泥石含量高的岩石具鳞片变晶结构,片理面发育,千枚状构造或定向构造特征明显,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剪破裂。而石英含量较高的千枚岩,其微观结构呈现细粒状,多形成微观脆性破裂形态,在外力作用下往往产生拉破裂。(3)通过一系列岩体物理力学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性状差别较大的绢云母千枚岩与硅质板状千枚岩的各向异性特征,指出千枚岩的各向异性特征的评价应基于岩石强度相对于定位角的变化,采用各向异性率定量评价各向异性的程度,提出千枚岩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软岩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试验数据,与相关的千枚岩环境条件下的工程进行类比研究,总结其宗水电站千枚岩的工程特性,提出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建议值,为准确分析工程边坡与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提供依据。(4)根据其宗水电站水工建筑布置方案,采用室内数值模拟的方法,选择了坝址典型的工程边坡与地下洞室群进行变形稳定性分析,模拟工程建设后边坡与洞室岩体的应力与变形的特征。提出其宗水电站坝址千枚岩强度相对较高,在其范围内开挖工程边坡产生坡体整体失稳的可能性很小,千枚岩具备大面积开挖的地质条件。但洞室的开挖受岩体各向异性特征的影响较大,目前水工设计的洞室轴向对洞室围岩的稳定是不利的,须合理布置,加强支护。(5)通过对坝址河床深厚覆盖层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论文建立了坝址区覆盖层的空间形态与结构关系,进一步发展了河床深厚覆盖层成因的理论研究。论文提出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形成,适宜的地质环境是先决条件,复杂的区域构造演变、区域第四系气候和河谷形成演化历史是根本原因。深厚覆盖层是在地质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气候因素占主导地位。覆盖层下部的冲积和冰水堆积并非形成于现代,河床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复杂,并非由单一的河流冲积物组成,其主体应是末次冰期间冰段河谷的产物,覆盖层之所以深厚,是因为存在非河流成因堆积物的加积作用的结果。从目前深厚覆盖层建坝的工程经验分析,其宗水电站坝址河床深厚覆盖层的物理力学参数与西部其它水电工程的取值相差不大,其粗粒土具有干密度较大,承载力较高的优势,坝基覆盖层的工程特性符合建高堆石坝的力学条件。(6)通过对坝址河床深厚覆盖层的稳定性计算与分析认为,坝址覆盖层深厚,以粗颗粒的卵砾石层为主,组织结构较密实,具有较高的强度,坝基产生浅层或深层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坝址覆盖层中③-1层和①层由粗粒土组成,渗透系数较大,具备发生管涌的条件;③-2层、②-2层以砂土及粉砂土为主,而②-1层夹细砂,这些部位具备发生流土的条件,坝基整体渗透变形问题比较突出;另外,坝址覆盖层中③-2层、②-2层数目众多的砂层透镜体,其厚度变化较大,埋深不一,强度相对较低,不但坝基不均匀沉降问题较严重,而且坝基承载力与液化问题也比较突出。(7)其宗水电站坝址地形条件对布置当地材料坝较为有利,经合理布置并加强支护,右岸横向山梁具备修建大型开敞式溢洪道、引水、泄洪、导流隧洞和地面厂房的条件;覆盖层坝基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存在渗透变形、不均匀沉降和浅部砂层液化问题。建议挖除浅部砂层透镜体,对坝基土体进行加密、固结灌浆与夯实等措施。经妥善处理后河床覆盖层具备修建高心墙堆石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坝址修建高心墙堆石坝是适宜的。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高坝建设适宜性工程地质研究的目标,在千枚岩各向异性的力学特征、河床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工程地质特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与规律性认识,对在千枚岩地区开挖大型工程边坡与地下洞室及高山峡谷区深厚覆盖层上建高坝、大库的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均有着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0-06-01)

杨忠,任庆龙[4](2008)在《高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历史与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高坝建设适宜性工程地质研究的概括性总结,论述了岩体稳定性的五种分析法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即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岩体结构分析法、岩体稳定性力学分析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08年13期)

张曙光[5](2007)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高拱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拱坝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本文以白鹤滩水电站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现场实测资料为基础,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室内测试和统计分析基础上,研究了白鹤滩水电站坝区岩体结构面成因,包括岩石建造、构造改造和表生改造等,并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岩体结构面的发育特征,用叁维仿真模型演化了坝区地应力场的变化特征,阐述了与高坝建设适宜性评价有关的岩体质量分级,分析研究边坡破坏机制,并利用UDEC离散元模型对边坡破坏机制进行了模拟,结合坝肩抗力体抗滑稳定性分析,讨论了由层间、层内错动带构成底滑面,断层和基体裂隙构成侧裂面的情况下,坝肩抗力体的抗滑稳定性,进而研究了岩体结构面对坝肩抗滑稳定性的控制作用,最后,对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利用工程地质分级方法,从结构面工程地质性状及工程地质意义出发,对研究区勘探揭露的结构面进行了系统的分级分类,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性状描述体系,很好的解决了研究区岩体结构面的分级问题,从而为分层次深入研究结构面的工程地质性状奠定了基础。2、采用了四种岩体质量分级评价方案对研究区岩体质量进行了研究,这四种方案包括: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水利水电围岩工程地质分类(GB50267—99)、岩体RMR分类(Bieniawski,1973)、岩体质量指数Z分级(小湾,1995)。结果显示,拟合度最高的是BQ—T,较好的是BQ—Z,以及T—Z,他们的拟合度都能达到74%以上,而且其拟合关系都是对数拟合关系。同时看到凡涉及到与RMR分类系统的拟合,主要为直线拟合,但拟合度均很低,一般都是在57%以下。总体来看在四种岩体质量分级评价保有叁种岩体质量分类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好。在此定量化基础上,结合现场分类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通过对比综合,得到研究区岩体质量分级。由于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岩体在地质历史中曾遭受过多期构造地质作用,和后期的浅表生改造作用,具有结构复杂的特点。利用岩体质量分级方法,解决了研究区的岩体质量分级问题,这对进一步评价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可利用岩体、制定适宜的工程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在对坝区边坡破坏机制研究过程中发现:白鹤滩水电站坝区边坡变形破坏现象从成因机制上可概括为两个类型:一类应是由于表生改造所形成的卸荷松动岩体。另一类是受缓倾角结构面控制的时效变形体,这类变形体主要以蠕滑——拉裂为主。经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认为,白鹤滩水电站坝区边坡变形破坏方式将是以受缓倾角结构面和陡倾角结构面联合控制的分块滑移、解体、崩塌方式为主,整体下滑的可能性不是很大。4、在查明坝肩抗力体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刚体极限平衡分析中的矢量法,对白鹤滩坝肩抗力体的不同荷载情况下大块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白鹤滩坝肩抗力体的稳定性总体上达到了拱坝设计的要求。左岸坝肩最上部重量很小块体稳定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在施工设计过程中可避开此块体。右岸块体稳定性总体上满足规范要求,但块体1和块体3在地震力作用下安全储备较小,对侧裂面或底滑面可采取置换或锚固等加固措施进行处理。5、对高边坡稳定性分析过程中得到如下看法:从岸坡的稳定性条件以及从目前勘探调查的岸坡岩体变形破坏现象来看,白鹤滩水电站坝区稳定性是,低高程优于高高程;总体上,右岸天然边破稳定性条件大大优于左岸。右岸边破变形破坏的程度远小于左岸边破的破坏程度。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左岸边坡在天然状态和地下水饱水状态下是稳定的,但在地震(Ⅷ度)以及地下水+地震状态下是不稳定的,其稳定性系数最小只有0.749。从工程安全的角度,应采取一定的工程处理措施。(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7-04-01)

唐胜传[6](2002)在《复杂场地高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高坝建设的适宜性是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这一课题,本文较为系统和明确的提出了高坝建设的适宜性评价问题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现场实测资料为基础,以GEMM(Geology-Engineering-Mechanic Model)模型为桥梁,结合系统的数值模拟分析,进行了复杂场地高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了岩体结构、地应力场、岩体力学特性、水力学特性等岩体力学环境条件的分析和评价;重点阐述了与高坝建设适宜性评价有关的岩体质量分级、GEMM模型建立及不同坝型在修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边坡稳定性问题、坝基不均匀沉降问题以及在蓄水后坝基岩体的变形稳定性问题。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系统归纳、总结了高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并将整个适宜性评价划分为规划选点、坝段坝址比选、坝线坝型比选、专项工程地质研究和技施设计工程地质研究五个阶段,提出了各个阶段的适宜性评价目标和决定因素。整个高坝建设适宜性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从仅仅考虑地质因素到综合考虑地质环境和工程相互作用的逐步深入过程。 提出了GEMM模型的概念,将GEMM模型定义为:由等价体单元、界面单元(包括天然边界单元和人工边界单元)以及各地质单元的目标参数构成的,包含有关键工程信息并可直接应用于分析判断和数值计算的参数化模型。认为GEMM模型是整个高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的核心和纽带,它既是地质条件的概化综合,又包含了地质环境和工程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同时也是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基础。 查明了糯扎渡坝区复杂岩体的成因,认为坝区岩体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和多期构造作用后,产生了一系列原岩蚀变和变形破裂迹象;靠近右岸的丫口后山穹隆的隆起加剧了这些变形破裂从而为风化营力深入到坡体深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两岸岩体介质水力学特性的不同更导致了地下水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从而形成了两岸岩体的差异风化,而风化程度的差异反过来进一步加剧地下水活动的不均匀性。因此,坝区复杂岩体是蚀变—构造—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采用了四种岩体质量分级评价方案对研究区岩体质量进行了研究,这四种方案包括: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水利水电围岩工程地质分类(GB50267—99)、岩体RMR分类(Bieniawski,1973)、岩体质量指数Z分级(小湾,1995)。结果显示,四种分级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岩体质量Z分级和其他的叁种方法呈指数关系,RMR和水电围岩工程地质分级方法呈线性关系,而水电围岩工程地质分级与工程岩体分级方法则呈对数关系。其相关系数在0.85以上。在此定量化基础上,结合现场分类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通过对比综合,得到研究区岩体质量分级。 通过建立岩体力学参数与反映岩体质量优劣的指标(如RQD、K_V、V_P、Z、RMR、BQ、T)之间的相关方程,运用不同质量分级的分级定量指标计算相应级别的岩体力学参数值。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所求得参数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在试验资料不充分的部位,可以利用现场测得ROD、V_p等指标,快速求取相应的岩体力学参数值,供设计参考使用。 咸都理工 大学工 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2 采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分维值与岩体变形模量和纵波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岩体的变形模量并非只受岩体内结构面分布的影响,还受其岩块的变形性质的控制。仅用一个分维数与岩体变形模量的拟合方程来计算所有风化等级岩体的变形参数是不可行的,但是对于同一风化程度的同种岩体(其岩块变形参数相近)分维数和变形模量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以用分维数快速求取该种岩体的变形模量。 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心墙堆石坝和混凝土重力坝对研究区的工程地质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混凝土重力坝,按照现在的深开挖方案,坝肩开挖后,土石方开挖量高达820X10‘m‘,且在72dri高程至坡顶将产生大范围的破坏区,采用工程治理将带来巨额的费用。综合比较推荐的两种坝型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心墙堆石坝具有更好的适宜性。(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2-05-01)

高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拱坝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地质问题。以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以大量勘察资料为基础,阐述东庄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坝址区岩体质量及坝基岩体特性,通过对坝肩稳定、抗滑稳定、变形稳定及边坡稳定等问题的研究,评价东庄坝址建设高拱坝的工程地质适宜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论文参考文献

[1].辛建,王文明.复杂场地高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分析[J].山西建筑.2017

[2].王泉伟,周益民,戴其祥,刘建磊,杜朋召.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高拱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

[3].郑达.金沙江其宗水电站高堆石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4].杨忠,任庆龙.高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历史与现状[J].科技创新导报.2008

[5].张曙光.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高拱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6].唐胜传.复杂场地高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其宗水电站交通位置图坝址水工建筑布置方案平面图回水沱透镜状砂层大理石厂回水沱水平环流示意图洞室开挖后X向位移分布特征砂卵砾石土中细粒含量与临界坡降对于...

标签:;  ;  ;  ;  ;  ;  ;  

高坝建设工程地质适宜性论文_辛建,王文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