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法战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法,战争,衙门,中越,两广,边境,总理。
中法战争论文文献综述
郭卫东[1](2019)在《约章齮齕:中法战争时期的外交抗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法战争时期,交战双方对战和议题进行了几轮交涉,形成系列条约。其中,既有对草约以及"福禄诺纸条"性质的缠斗,也有对谁是违约者以及战争责任人的追究,还有对约章条文以及中越关系定位的激辩。议和结果,后人多以战场胜利、议约失败作评,是论过于严苛。中方在条约交涉中,动员各种力量始终不懈地抗争,较好利用了"镇南关大捷"的时机,占据了较为主动的交涉地位,赢回了些许利权。毋庸讳言,该约中方的确作出了若干让步;但从当时整体国力来衡量,中国仍处弱势,条约适可而止地结束了战争,迎来了和平,在不平等条约肆行的语境下能够做到不割地不赔款,于近代中外停战条约亦属罕见。(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9年06期)
戚庆雨[2](2019)在《中法战争与第二次海防大讨论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1884中法战争是清政府与法国就越南问题而爆发的战争。清政府虽然在陆地上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但是在海上战场的马江海战中遭遇惨败,马江海战失败致使清政府苦心经营的福建海军全军覆没,马尾造船厂也遭毁灭。中法战争中马江海战的失败给了清政府很大的刺激,马江海战后在清政府内部掀起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激烈的第二次海防大讨论。有别于第一次海防大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创建海军,第二次海防大讨论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统一的中央海军领导机构,因此"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应运而生。海军衙门的诞生对近代中国海军的建设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得清政府的海军发展有了统一的领导与规划。(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卞梁,连晨曦[3](2019)在《中法战争后西人“台湾印象”的形成与固化(1885-1895)——基于比较历史分析理论下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比较历史分析理论下,对1885-1895年间西人"台湾印象"进行长时段、双序列的考察。以清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为基本特征的序列A及以文化多样性思想为主要特点的序列B在中法战争后台湾特殊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交替演进,西人"台湾印象"对两者均有影响,却各有差异:西人对序列A的发展持否定态度,并阻碍其自我扩张,不断给予其负反馈;西人对序列B却采取放任自流甚至鼓励的态度,加速其对原有文化的自我消耗。可以说,在对台湾历史造成独特影响的同时,西人"台湾印象"亦完成了从发展到定型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台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平安[4](2019)在《奕劻与中法战争》一文中研究指出1884年,因中法战事失利,奕劻代替奕入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中法战争期间,奕劻贯彻慈禧太后对法以战促和政策,采取"力与争"策略,主张固境保边、边战边和、以战促和,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极力为清廷搜集情报,汇总信息,提供建议,寻求各种途径加强与法国之间的谈判与沟通,力争在不赔款或者少赔款的基础上解决两国之间的冲突问题,最终促成了1885年《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订。(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9年08期)
陈峥[5](2019)在《中法战争期间萃军迅速成军原因考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法战争期间,在战场多处失利的情况下,清廷起用老将冯子材抗法。冯子材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组建萃军并投入战场。萃军组建之所以神速,既与冯子材的杰出军事才华和张之洞的大力支持有关,也与两广地区浓厚的从军风气和民众的爱国热情分不开。(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9年07期)
袁涛[6](2019)在《阮福说与中法战争》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划分它们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中国周边的藩属国家纷纷成为西方殖民者的目标,越南正是法国殖民者重点入侵的地区。越南贵族阮福说崛起于对太平天国起义残余势力的讨伐,在执掌越南朝廷政权后与法国殖民势力不断斗争,后不敌逃亡中国,最终客死粤北。他的一生正是越南在19世纪中后期的缩影。(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胡雁[7](2019)在《中法战争期间清廷中枢的权力调整——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主政,与慈禧太后的政争渐趋激烈。中法战争期间,慈禧太后、醇亲王奕譞发动"甲申易枢",罢黜以奕?为首的军机五大臣,并对中枢进行权力调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奕?创建并主政的新式洋务机构,因其办理洋务的特殊职能与"枢译一体"体制,成为权力调整的重点部门,不仅人事几经变化,体制亦发生变更。通过权力调整,慈禧、奕譞加强了对甲申易枢后总理衙门乃至整个枢廷的掌控,晚清政治权力格局为之一变。(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唐凌[8](2019)在《中法战争前冯子材中越边境“清匪”的作用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争夺的重点逐渐转向亚洲,法国等列强觊觎越南和中国。越南此时内乱频发,农民起义和土匪暴乱交织在一起,严重危及越南的封建统治,也危及中国边境的安全。中越两国历史上形成的朝贡关系,决定了冯子材的"清剿"行动既要运用军事策略,也要遵守当时的外交原则。传统落后的中越交往体系制约了冯子材的手脚,持续不断的"匪患"动摇了中越两国封建统治的根基,触发了19世纪下半叶的边疆危机。(本文来源于《越南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罗尔波[9](2018)在《中法战争前越南阮朝的北疆安全及其治理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疆安全向来是威胁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因素,由于阮朝统治薄弱,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政治关系等因,与清朝接壤的越南北疆长期存在安全隐患和爆发安全问题。土司叛乱、边界争端、跨国"匪寇"始终困扰阮朝君臣。在边疆意识逐渐增强、边患问题逐渐加深的情况下,阮朝强化了在中越边境地区的治理。通过加强管理边境往来人员和投寓清人、剿抚越境"匪寇",意图清除边疆地区的安全隐患和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设置土官流官、调整政区、开垦边地、增强军事防御等措施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总的说来,由于阮朝中后期的国力衰落以及部分策略难以施行,阮朝在中越边境地区的治理并未达到靖边固圉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吴智刚[10](2018)在《中法战争后两广边防善后与刘永福位置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法战争后,入越作战清军陆续撤兵回界,筹办边防善后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妥当安置边员却令边省大吏颇感棘手。原本两广总督张之洞拟以苏元春、冯子材、唐景崧叁人为核心构建战后两广边防体系,另以刘永福驻扎边界或边外牵制法军,无奈各员思虑不尽一致。刘永福的位置尤令清政府踌躇不定,最终只得匆匆将其内迁。张之洞兼顾两广的边防布局至此基本落空,遗留下的以督办大臣办理边防的局面,则成为战后二十年间粤越、桂越边务筹办的基本格局。(本文来源于《钦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中法战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884中法战争是清政府与法国就越南问题而爆发的战争。清政府虽然在陆地上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但是在海上战场的马江海战中遭遇惨败,马江海战失败致使清政府苦心经营的福建海军全军覆没,马尾造船厂也遭毁灭。中法战争中马江海战的失败给了清政府很大的刺激,马江海战后在清政府内部掀起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激烈的第二次海防大讨论。有别于第一次海防大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创建海军,第二次海防大讨论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统一的中央海军领导机构,因此"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应运而生。海军衙门的诞生对近代中国海军的建设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得清政府的海军发展有了统一的领导与规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法战争论文参考文献
[1].郭卫东.约章齮齕:中法战争时期的外交抗争[J].安徽史学.2019
[2].戚庆雨.中法战争与第二次海防大讨论述评[J].文山学院学报.2019
[3].卞梁,连晨曦.中法战争后西人“台湾印象”的形成与固化(1885-1895)——基于比较历史分析理论下的考察[J].台州学院学报.2019
[4].马平安.奕劻与中法战争[J].史学月刊.2019
[5].陈峥.中法战争期间萃军迅速成军原因考析[J].兰台世界.2019
[6].袁涛.阮福说与中法战争[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7].胡雁.中法战争期间清廷中枢的权力调整——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中心[J].广西社会科学.2019
[8].唐凌.中法战争前冯子材中越边境“清匪”的作用评析[J].越南研究.2019
[9].罗尔波.中法战争前越南阮朝的北疆安全及其治理政策[J].文山学院学报.2018
[10].吴智刚.中法战争后两广边防善后与刘永福位置问题[J].钦州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