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企困难的十种观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杰[1](2015)在《关键要素对中小企业成长战略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从企业成长关键要素的角度,以中小企业持续成长为目标,采用文献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关键要素对企业成长的有益促进、如何规避关键要素对企业持续成长的不利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但深入的分析。通过以上研究发现,解决关键要素对中小企业成长战略的影响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实践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对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家精神、优势资源、创新能力、企业环境是影响中小企业成长最主要的关键要素。企业家精神具有创新性、洞察力和冒险精神等特性,是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动机;它既能带动企业在正确的方向上快速成长,又易使企业陷入风险和困境。优势资源是中小企业成长的资源基础;它一方面会快速推动企业成长,另一方面也会使企业形成对优势资源的依赖。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成长的能力泉源;企业在不同的成长时期,对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企业成长的需要进行创新能力体系建设。企业环境包括制度环境、竞争环境和不确定性等变量,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机会空间;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依托关键要素形成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快速成长。但企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关键要素在推动企业向某个或某些维度成长的同时,也会对企业成长的其他方面产生负面或不利影响。中小企业在制定成长战略时,既要考虑充分发挥关键要素的长处,同时也要注意规避其短处,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
王凯慧[2](2015)在《论企业社会责任的软法规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端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至今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并积极践行的热点问题。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勃然兴起,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急需相关法规的指引和规制。软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助推力,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道路上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软法缺少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以软法规制企业社会责任就变得并不确定。如何突破这个困境,让软法的引导和规制效果得以展现,我们可以尝试将软法与司法能动主义结合,“软”、“硬”并行,探索适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路径。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与发展沿革。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经历了从经济责任论到道德责任论、法律责任论、超越法律责任论的发展演进。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开始传入我国,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部分企业也开始了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但总体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在我国均处于起步阶段。第二部分是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软法规制的正当性与可行性的分析。“软法”与“硬法”相对而称,具有柔性约束力。以软法规制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克服“硬法”规制和道德约束之不足,有助于推动企业自律,有助于企业降低管理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具有正当性。同时,软法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内在的契合性,以软法规制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可行性。第三部分是关于司法能动主义与企业社会责任软法规制关系的探讨。司法能动主义的核心是司法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在软法规制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由于缺少国家强制力保障,进而无法确保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将司法能动引入到企业社会责任软法化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我国目前,要达成此目标,还需要在若干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董士强[3](2012)在《W集团非钢产业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协同发展,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装备不断优化,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钢铁行业存在着资源高度依赖进口、产能严重过剩、品种质量亟待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本文分析了W集团主业和非钢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环境,从理论方面说明了发展非钢产业是分散经营风险,破解不利局面,提高发展水平的需要。运用各种分析工具,总结了w集团非钢产业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非钢产业“上下联动、五业并进、紧跟主业、适度扩张"的发展思路,在做好非钢产业多元化低成本战略的同时,重点突出非钢产业钢铁延伸项目的发展。本文用价值链模型分析了W集团钢铁主业与非钢产业之间的联系以及非钢产业存在的价值,对目前非钢产业对主业的贡献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用SWOT分析指出了W集团非钢产业所占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合W集团非钢产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以及非钢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战略任务,给出了W集团非钢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以及战略措施。
杜英[4](2012)在《城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笔者在城郊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由于受教育资源、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实际的阅读能力水平与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能力目标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运用问卷调查、观察法等方式考察城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呈如下特征:(1)教学方法陈旧,背离新课标自主解读多角度解读的要求,教师“一言堂、话霸王”现象明显。课内缺少有效的序列化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指导;(2)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初高中相关知识的衔接过渡不到位,没能形成系统有效的语文阅读知识积累和阅读链,课外缺少有效的阅读拓展,课外阅读趋于随意化和无序化;(3)没能发挥阅读的非智力因素,阅读的内外环境相对较差,阅读氛围寡淡,学生阅读意志力薄弱,自主阅读能力不强:(4)教科研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笔者在亲身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有针对性的改革。高一入学时,摸查新生的阅读基础,加强初高中阅读知识的衔接和过渡,补偿阅读知识,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教师“下水”进行阅读对话。阅读教学分三步:高一施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推介阅读书目,引导学生有目标的阅读;高二推行探究性阅读教学;高三推进功利性阅读教学,将阅读教学和高考目标对接。形成了高中语文阅读的大循环,提高了城郊高中阅读教学实效。
张小瑛[5](2011)在《虚拟经济对金融危机传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虚拟化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及其全球化,它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但是,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以致远离正常运行轨道时,将会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造成经济全面的衰退,极大地破坏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对虚拟经济进行调控管理,以使它在适度的范围内既能带动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又不引起金融危机的发生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虚拟经济及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方面的文献,找出目前在这两方面研究的空白点,找到自己要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次从金融危机的历史嬗变过程中,分析其与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及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并界定金融危机的内涵。然后分析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因素。接着对虚拟经济的内涵进行界定,从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中找出虚拟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及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影响,找出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分析虚拟经济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理。最后提出对虚拟经济调控管理的必要性及具体的调控措施。
徐俊[6](2011)在《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演进与发展的历史结晶,其持续、深入的传播始终是保证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的传播遇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传播方法和策略亟待更新、发展甚或重构。尽管学界对此已多有论及并取得了不少极具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其的研究仍需拓展和深入。鉴于此,本文拟以权力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和分析场域,立足于主体、客体和媒介这一信仰构成的三要素,结合当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来展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策略的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进行结构安排和论述:第一,在当下中国信仰主体嬗变的权力效应作用下,基于主体自身的维度,建构何种策略才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入传播。新时期以来,不断变换的国内外形势引发了不同信仰主体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变化,而由此所产生的权力效应已经使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信仰问题,并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下的传播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第二,在当代中国多元话语真理诠释博弈的权力效应作用下,基于客体自身的维度,构建何种策略才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入传播。特定信仰的传播在客体这一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各种话语对真理诠释的争夺上,因此掌握对真理的解释权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权力场域下能被信仰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多元话语并存的态势却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消解或遮蔽,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在特定权力场域下由科学知识身份向信仰身份的转变受阻。第三,在当代中国媒介权力纷争的权力效应作用下,基于介质自身的维度,建构何种策略才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入传播。媒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也是其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争夺或控制更多有利于自己传播的媒介,在任何时候都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战略利益之一。时下由于诸多权力效应的综合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所依凭的传统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致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陷入了新的悖论境遇之中。通过围绕对上述核心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本文基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在审视当代中国不同信仰主体嬗变的本质及其权力效应的基础上,立足于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通过对不同主体信仰选择规律的科学把握、增强微观主体的“网结效应”、提高其群体“利益整合度”等策略的构建和实施,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必然会在更多群众的身上产生或加强。2、在分析当代中国多元话语激烈博弈的实质及其权力效应的前提下,立足于不同话语的利益关涉点以及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目的,通过实施建构科学、有利的内外部话语权力环境,达到铸牢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特定场域下的话语主导权等策略,马克思主义在不断拓展或巩固其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同时,必然会在新的权力场域中实现向信仰身份的转变。3、在把握当代中国多元媒介权力纷争的态势及其权力效应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下媒介环境的变化以及整合其效应的目的,通过实施转变媒介管理思维方式、发挥与整合媒介各自优势以及提升微观主体媒介素养等策略,马克思主义信仰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更为合理的媒介权力架构必定能在一定意义上实现。
毛知新[7](2008)在《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企业只有不断创新知识,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在湘能许继公司,新产品研发是其最主要的投资和发展方向,因此,对公司的研发项目的知识的管理是公司的主要的管理对象,本文在分析了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的知识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深入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的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和主要文献,并分析了湘能许继公司导入并推进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分析了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针对湘能许继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总体的解决思路,首先对研发流程的再造进行了介绍,并研究了基于IPD研发流程各阶段的知识流,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湘能许继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总体规划、目标和实施方案。3、从研发项目隐形知识管理的角度根据隐形知识的主要特征按隐形知识的识别、获取、转换和共享的流程研究了研发项目的隐形知识管理,并针对湘能许继的特点提出了其管理的具体实现办法。4、从显性知识管理的角度对研发项目的显性知识从采集、过滤、存储、使用和创造等流程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5、从研发项目组织的组织制度建设的角度,针对湘能许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的研发组织、建立研发项目的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系统和研发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组织制度建设来保证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
肖宇亮[8](2007)在《社会转型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持续发展,中国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迫切需要一定的机制予以保证。论文第一部分就社会转型的内涵进行评述分析,明确了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内涵和新特征;第二部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结构的变化,总结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并就当前社会阶层的现状,分析处理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阶级、各阶层间的关系,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意义;第三部分探析社会结构变革与社会阶层分化的正负效应,对目前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刻剖析,指出了社会阶层变化对党执政基础提出的挑战;最后一部分立足我国国情,试图就如何应对种种社会显示的挑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构想,并提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关键在于引导和推动阶层分化的健康发展,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
裴晓军[9](2006)在《“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当代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一贯的较为成熟的思想。但是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落后的东方国家取得胜利这一历史现实,却使国有制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所有制形式。国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却无法克服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脱离的这一自身的基本矛盾。改革国有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发展的方向。
岳中志[10](2005)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评价及监控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自1978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国有企业已从完全依赖政府的行政属性逐步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预算约束开始硬化,对市场信号的反应逐步敏感,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企业形态转换只是完成现代企业制度一般框架的构筑,要想使企业真正规范地运作起来,离不开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和完善。因此,能否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判断现代企业制度是否真正建立起来的标准。近年来,理论学术界围绕着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之逐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因此,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项目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论文在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思路与内容、创新与公司治理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对公司治理结构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论文在对比分析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系统环境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问题。结论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规范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项法规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但我国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二,论文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在考察我国公司治理结构4个具体的子系统(融资结构子系统、股权结构子系统、监控机制子系统和激励机制子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评价理论模型,并且依据该评价模型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第三,论文运用主成分加权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客观和全面的公司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并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监控过程中的监控机制虚化问题,依据该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了公司监控机制与公司绩效因素实证分析模型,给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监控机制的政策建议。第四,论文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经营者经营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构建了防范公司经营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模型。依据该模型,得到对我国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设计的定性指导方针,并给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二、国企困难的十种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困难的十种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1)关键要素对中小企业成长战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成长理论 |
2.2 影响企业成长战略的关键要素 |
2.3 关键要素对企业成长战略制定的影响 |
2.4 关键要素对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的影响 |
2.5 关键要素对企业成长战略实施的影响 |
2.6 成长理论对中小企业研究不够 |
3 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关键要素 |
3.1 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动机 |
3.2 优势资源:中小企业成长的资源基础 |
3.3 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成长的能力泉源 |
3.4 企业环境:中小企业成长的机会空间 |
4 典型案例分析 |
4.1 企业家精神对中小企业成长战略的影响 |
4.2 优势资源对中小企业成长战略的影响 |
4.3 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成长战略的影响 |
4.4 企业环境对中小企业成长战略的影响 |
5. 对科学制定中小企业成长战略的启示 |
5.1 以团队建设保障企业家精神生生不息 |
5.2 按“提升自我”的原则用好企业优势资源 |
5.3 用体系建设打造企业持续创新实力 |
5.4 携“应需而变”直面企业环境变化 |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论企业社会责任的软法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及沿革 |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 |
(二) 企业社会责任历史沿革考察 |
(三) 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 |
二、企业社会责任软法规制的正当性与可行性 |
(一) 何为“软法”? |
(二) 企业社会责任软法规制的正当性探讨 |
(三) 企业社会责任与软法机制的内在契合 |
三、司法能动主义与企业社会责任软法规制的实现 |
(一) 关于“司法能动主义” |
(二) 司法能动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
(三) 司法能动和软法规制结合的正当性分析 |
(四) 司法能动推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软法规制的思考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W集团非钢产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的理论研究 |
2.1 战略管理的定义与理论学派 |
2.1.1 战略管理的定义 |
2.1.2 战略管理的理论学派 |
2.2 企业战略的层次与类型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1 PEST 分析 |
2.3.2 行业竞争力模型分析 |
2.3.3 SWOT分析与竞争战略选择 |
2.3.4 价值链分析与竞争战略选择 |
第3章 W集团发展环境分析与整体发展现状 |
3.1 W集团简介 |
3.2 W集团主业所处竞争环境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2.3 W集团竞争优势与劣势 |
3.3 主业与非钢产业划分 |
3.4 钢铁主业现状 |
3.5 非钢产业现状 |
第4章 W集团非钢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3 竞争环境分析 |
第5章 W集团非钢产业战略定位 |
5.1 W集团非钢产业战略选择的原则和目标 |
5.1.1 战略选择的原则 |
5.1.2 战略选择的总体目标 |
5.2 基于价值链分析法下的非钢产业战略定位 |
5.2.1 W集团主业价值链构成 |
5.2.2 W集团主业与非钢产业的关系 |
5.2.3 非钢产业的价值分析 |
5.2.4 非钢产业发挥的作用与贡献 |
5.2.5 在价值链分析下的非钢产业战略选择 |
5.3 基于SWOT分析法下的非钢产业战略定位 |
5.3.1 非钢产业的优势分析 |
5.3.2 非钢产业的劣势分析 |
5.3.3 非钢产业的机会分析 |
5.3.4 非钢产业的威胁分析 |
5.3.5 在SWOT分析下的非钢产业战略选择 |
第6章 W集团发展非钢产业的政策措施 |
6.1 推行业务重组,推进结构调整 |
6.1.1 业务重组 |
6.1.2 组织结构调整 |
6.2 加强成本管理,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
6.2.1 生产经营领域的成本改善 |
6.2.2 生产经营领域外的成本改善 |
6.3 规范采购仓储职能,强化供应链管理 |
6.3.1 规范战略采购 |
6.3.2 规范仓储管理 |
6.4 强化投资、资产管理 |
6.5 提高创新能力 |
6.5.1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
6.5.2 实施质量管理创新 |
6.5.3 增强经营创新能力 |
6.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绩效考核保障人尽其才 |
6.6.1 调整促进队伍建设 |
6.6.2 绩效保障人尽其才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城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与阅读教学相关的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阅读和阅读的心理过程 |
第二节 阅读能力和阅读能力结构 |
第三节 阅读教学 |
第二章 城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城郊高中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
第二节 城郊高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对城郊高中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三章 改革城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重视初高中阅读教学衔接 |
第二节 更新理念,改进教法 |
第三节 城郊高中语文三阶段阅读教学策略 |
第四节 城郊高中阅读教学的课型示例和实践反馈 |
结语 |
附录 |
一、语文阅读教学状况与课外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及数据表 |
二、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非智力因素及环境因素调查问卷表及数据表 |
三、反馈问卷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相关成果 |
致谢 |
(5)虚拟经济对金融危机传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1.3.1 虚拟经济问题 |
1.3.2 金融危机传导问题 |
1.3.3 简要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创新点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
1.6.1 论文的创新点 |
1.6.2 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
2 "金融危机"内涵的历史嬗变 |
2.1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及表现 |
2.1.1 19世纪的金融危机 |
2.1.2 1929年的金融危机 |
2.1.3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金融危机 |
2.1.4 20世纪90年代后的金融危机 |
2.2 金融危机与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及经济危机的关系 |
2.2.1 金融危机与货币危机、信用危机的关系 |
2.2.2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关系 |
2.3 金融危机内涵的动态发展 |
3 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因素 |
3.1 制度性因素 |
3.1.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
3.1.2 金融监管制度 |
3.1.3 汇率制度 |
3.2 技术性因素 |
3.3 经济运行因素 |
4 虚拟经济对金融危机传导研究 |
4.1 虚拟经济内涵的界定 |
4.1.1 虚拟资本的内涵 |
4.1.2 虚拟资本的形式与特征 |
4.1.3 虚拟经济的产生、内涵和特征 |
4.2 从虚拟经济发展历程分析虚拟经济发展的条件 |
4.2.1 货币及其虚拟化是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
4.2.2 信用及信用制度是虚拟经济产生与发展的根本条件 |
4.2.3 金融深化、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强化条件 |
4.2.4 信息网络技术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 |
4.3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
4.3.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
4.3.2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
4.3.3 虚拟经济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
4.4 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 |
4.4.1 虚拟经济运行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 |
4.4.2 正反馈效应 |
4.4.3 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 |
4.5 虚拟经济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理 |
5 虚拟经济的调控管理 |
5.1 虚拟经济调控管理的必要性 |
5.2 虚拟经济调控管理的具体措施 |
5.2.1 建议有关部门建立虚拟经济的预警指标体系 |
5.2.2 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与国际协调 |
5.2.3 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 |
5.2.4 扩大货币政策目标范围,关注虚拟资本价格 |
5.2.5 提高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的合理性 |
5.2.6 实行有浮动性的利率体制 |
5.2.7 调整经济结构 |
6 本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分析思路与论文框架 |
1.4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之处 |
1.4.1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2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权力关系 |
2.1 权力的涵义与特征 |
2.1.1 权力的一般解读 |
2.1.2 权力的福柯式解读 |
2.2 信仰的意蕴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
2.2.1 信仰的意蕴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2.2 信仰与权力的关系 |
2.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权力关系 |
2.3.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与特征 |
2.3.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权力关系及其传播功能 |
3 主体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人本诉求 |
3.1 当代中国信仰主体的嬗变及其诱发权力因素 |
3.1.1 信仰主体的涵义与特征 |
3.1.2 当代中国信仰主体的嬗变表征 |
3.1.3 信仰主体嬗变的诱发权力因素 |
3.2 主体嬗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与传播的影响 |
3.2.1 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释义 |
3.2.2 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面临的冲击 |
3.2.3 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遭遇的挑战 |
3.3 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人本诉求策略的建构 |
3.3.1 把握主体信仰选择规律 |
3.3.2 增强微观主体"网结效应" |
3.3.3 提高微观主体群体"利益整合度" |
4 真理、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权策略 |
4.1 话语、真理与信仰 |
4.1.1 话语的内涵及特征 |
4.1.2 真理的内涵及特征 |
4.1.3 话语、真理与信仰的关系 |
4.2 话语权博弈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 |
4.2.1 当代中国多元话语的表征及其博弈的实质 |
4.2.2 真理诠释博弈手段的综合呈现 |
4.2.3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境遇 |
4.3 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彰显的话语权策略 |
4.3.1 营造有利的外部话语权力环境 |
4.3.2 建构科学的内部话语权力环境 |
5 媒介、权力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效应整合 |
5.1 媒介、权力与信仰 |
5.1.1 媒介的内涵 |
5.1.2 媒介与权力 |
5.1.3 媒介与信仰 |
5.2 媒介权力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影响 |
5.2.1 全球媒介竞争实质及其权力效应 |
5.2.2 当下中国媒介环境的变迁与表征 |
5.2.3 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悖论境遇 |
5.3 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媒介效应整合策略 |
5.3.1 转变媒介管理思维方式 |
5.3.2 发挥与整合媒介各自优势 |
5.3.3 提升微观主体媒介素养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2.1 知识管理基础理论 |
1.2.2 知识管理理论研究 |
1.3 研究的内容结构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现状 |
2.1.1 研发项目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管理 |
2.1.2 研发项目的知识管理 |
2.1.3 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现状诊断 |
2.2 湘能许继公司新产品研发知识构成的特点 |
2.3 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问题分析 |
2.4 湘能许继公司加强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2.5 湘能许继公司实施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
2.6 小结 |
第3章 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知识管理总体方案 |
3.1 研发项目知识管理方案设计 |
3.1.1 研发项目的知识流分析 |
3.1.2 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战略定位 |
3.1.3 优化研发组织设计 |
3.1.4 再造公司研发流程 |
3.2 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 |
3.2.1 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阶段性目标 |
3.2.2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
3.2.3 建立学习型的研发团队 |
3.3 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 |
3.3.1 研发项目知识管理导入阶段 |
3.3.2 研发项目知识管理规划阶段 |
3.3.3 研发项目知识管理实现阶段 |
3.3.4 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系统评价与完善阶段 |
3.4 小结 |
第4章 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的隐性知识管理 |
4.1 研发项目的隐性知识管理分析 |
4.1.1 研发组织隐性知识管理的模型 |
4.1.2 隐性知识管理的有利条件和难点 |
4.2 研发项目内部隐性知识的识别和获取 |
4.2.1 隐性知识的识别 |
4.2.2 研发项目隐性知识的获取 |
4.3 研发项目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 |
4.3.1 研发项目隐性知识的转化 |
4.3.2 研发项目隐性知识的共享 |
4.4 研发项目隐性知识管理的实现 |
4.5 小结 |
第5章 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的显性知识管理 |
5.1 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显性知识管理的问题分析 |
5.2 研发项目显性知识管理流程 |
5.2.1 显性知识的采集与整合 |
5.2.2 显性知识的积累和存储 |
5.2.3 显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
5.2.4 显性知识的使用与创新 |
5.3 显性知识管理的实现 |
5.4 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显性知识管理的制度建设 |
5.5 小结 |
第6章 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制度建设 |
6.1 构建学习型研发组织 |
6.1.1 湘能许继公司学习型研发组织的目标 |
6.1.2 创建学习型研发组织的策略 |
6.2 构建研发项目的知识管理系统 |
6.2.1 知识管理系统的技术基础 |
6.2.2 知识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
6.3 加强研发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 |
6.3.1 研发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 |
6.3.2 研发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实现策略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社会转型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
(一) 社会转型的内涵 |
(二) 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 |
(三)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阶层的急剧变化 |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
(二) 现行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 |
(三) 正确对待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
三、社会结构变革与社会阶层分化对党执政提出的挑战 |
(一) 社会结构变革与社会阶层分化的正负效应 |
(二) 社会结构变革与社会阶层分化对党执政提出的挑战 |
四、中国共产党应对执政挑战应采取的策略 |
(一) 调整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 |
(二) 调整利益结构,化解社会矛盾 |
(三) 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公正 |
(四) 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后记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当代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构想 |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矛盾与个人所有制的再次兴起 |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矛盾 |
(二) 个人所有制的再次兴起 |
1.个人所有制再次兴起的现实原因 |
2.经济理论界关于个人所有制讨论的主要成果 |
三、个人所有制的内涵 |
(一) 个人所有制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即社会公有制 |
(二) 个人所有制是包含生产资料、劳动力及消费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
(三) 个人所有制是以个人为主体的社会公有制 |
(四) 个人所有制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社会公有制 |
四、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基本条件与过渡条件 |
(一) 坚持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二) 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
(三)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四)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一个历史过程 |
(10)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评价及监控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
1.2.2 公司治理结构的多种定义 |
1.2.3 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界定 |
1.3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 |
2 公司治理结构相关经济理论研究 |
2.1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与科斯定理 |
2.1.1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
2.1.2 科斯定理 |
2.2 委托—代理的企业理论 |
2.2.1 “两权分离”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团队生产理论 |
2.2.4 代理成本理论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 |
3.1 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简析 |
3.1.1 内部治理结构比较 |
3.1.2 外部治理结构比较 |
3.2 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环境分析 |
3.2.1 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 |
3.2.2 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法律制度分析 |
3.2.3 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市场环境分析 |
3.2.4 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3 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及发展趋势分析 |
3.3.1 英美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分析 |
3.3.2 日德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分析 |
3.3.3 不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 |
3.3.4 对比分析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评价系统研究 |
4.1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评价系统建立的理论背景研究 |
4.1.1 公司治理结构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
4.1.2 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特征分析 |
4.2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水平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
4.3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水平评价模型建立 |
4.4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评价系统实证分析研究 |
4.4.1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水平计算(实证) |
4.4.2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水平相关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公司治理结构监控机制研究 |
5.1 公司绩效评价系统研究 |
5.1.1 公司绩效评价体系选择 |
5.1.2 公司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
5.2 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 |
5.2.1 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理论分析 |
5.2.2 实证研究框架 |
5.2.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5.3 公司董事会与公司绩效研究 |
5.3.1 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绩效影响理论分析 |
5.3.2 实证研究框架 |
5.3.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5.4 公司监事会与公司绩效研究 |
5.4.1 公司监事会与公司绩效影响理论分析 |
5.4.2 实证研究框架 |
5.4.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公司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公司经营者不同报酬机制对比分析 |
6.2.1 固定工资制 |
6.2.2 年薪制 |
6.2.3 股票期权制 |
6.3 公司经营者不同报酬激励模型的建立及对比分析 |
6.3.1 固定工资制模型 |
6.3.2 年薪制模型 |
6.3.3 股票期权制模型 |
6.3.4 结论对比分析 |
6.4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 |
6.4.1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设计基本描述 |
6.4.2 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股票期权激励契约 |
6.4.3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股票期权激励契约 |
6.4.4 结论性评价 |
6.5 有效行使股票期权需亟待完善的制度环境 |
6.6 本章小结 |
7 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 |
7.1 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监控机制的政策建议 |
7.1.1 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结构的政策建议 |
7.1.2 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监督机制的政策建议 |
7.1.3 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监督机制的政策建议 |
7.2 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
8 全文结论及研究工作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国企困难的十种观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关键要素对中小企业成长战略的影响[D]. 王永杰. 北方工业大学, 2015(08)
- [2]论企业社会责任的软法规制[D]. 王凯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3)
- [3]W集团非钢产业战略研究[D]. 董士强. 山东大学, 2012(02)
- [4]城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D]. 杜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6)
- [5]虚拟经济对金融危机传导研究[D]. 张小瑛. 兰州商学院, 2011(05)
- [6]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研究[D]. 徐俊. 南京理工大学, 2011(12)
- [7]湘能许继公司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研究[D]. 毛知新. 湖南大学, 2008(09)
- [8]社会转型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D]. 肖宇亮. 吉林大学, 2007(04)
- [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当代解读[J]. 裴晓军.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6(02)
- [10]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评价及监控激励机制研究[D]. 岳中志. 重庆大学,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