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与偏差论文_黄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绩效与偏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偏差,绩效,政策,绩效评估,政府,义务教育,基层。

绩效与偏差论文文献综述

黄莹[1](2019)在《基层执法公务员绩效问责的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中国政府全面深化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公务员的绩效管理开始成为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街头官僚是指在政府部门中工作在第一线、与社会公众最直接接触、负责日常公共管理事务的工作人员。基层工商执法部门是市场监管系统各项工作的前沿阵地,直面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因此,基层执法公务员属于典型的“街头官僚”。但他们一直处于效能监管末端,绩效问题更为突出。在基层公务员管理中落实绩效责任并构建相应的问责机制,是我国构建责任型政府的需要。本研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资料分析法,以基层执法公务员为样本,运用街头管理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以L市工商局基层执法公务员绩效问责实施情况为案例,深入剖析基层公务员绩效问责的实践偏差现象和原因。从培育基层执法公务员绩效问责的行政生态,健全绩效问责的制度保障,完善基层执法公务员绩效问责的操作技术,健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基层执法公务员绩效问责机制长效健康运行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部门的绩效管理水平和绩效改进效率,促成“责任政府”的建立。(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秦田田[2](2019)在《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打破传统工资制度相对固化的状态,构建尊重教师劳动和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并提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该政策在精准落地的过程中出现了执行偏差,从而偏离了绩效工资政策的初衷,未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基于绩效工资政策的价值导向,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绩效工资政策的实践样态及其执行偏差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绩效工资政策的执行路径。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全国东中西12个省31个县(区)为调研对象,搜集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样态的相关数据与材料。在此基础上,以政策执行理论和薪酬管理视角为理论工具,探讨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执行偏差和内在机理问题,从而破解绩效工资政策执行的瓶颈状态。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存在执行偏差问题,即政策设计应然状态与现实实然状态之间存在着“执行差距”。一是绩效工资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再制订”的过程中存在偏差,绩效工资仍以“固定工资”为主,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劳动价值,以“约束功能”为主,无法发挥激励导向,以“竞争功能”为主,容易引发分配矛盾;二是绩效工资政策在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过程中出现替代式执行、错位式执行及象征性执行等行为偏差模式;叁是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效果层面存在偏差,绩效工资效价过低无法实现教师诉求,绩效考核满意度低难以激发教师积极性。在这一执行偏差的现实样态的背后存在着叁种困境,一是多重主体在执行过程中互相博弈难以形成执行合力,二是在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难以衡量无法保证绩效工资分配依据的科学性,叁是绩效工资效价不足和经费保障缺位难以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为此,优化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执行路径,需要进一步构建多层级主体的责任分担体系,实施以学校为单位的团体绩效工资,完善多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现绩效工资梯度化分配。(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书涛[3](2018)在《政府绩效评估的多层治理与偏差控制:一个政策协同的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绩效评估所展现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源于其所处的政策运行环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了评估规范的内在冲突和政策失衡,加剧了评估主体间多层治理的政策诉求与结构布局的系统张力。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回应治理技术与政治效应的最佳契合点,以实现政府绩效治理效能的合法性整合。因此,要划分出多个政府层级和治理单元以应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复杂多变性。为此,要通过政府增能,进一步达到绩效评估政策执行结构的优化。同时,在社会赋权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政府绩效评估社会公众有效参与范围,实现政府绩效评估的多层次治理与合作共治。(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袁文[4](2018)在《基于高管过度自信的财务冗余与绩效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高管过度自信的角度探寻财务冗余影响企业绩效偏差的影响机制及路径。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过度自信是企业财务冗余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但又受财务冗余程度的影响。在融资活动中,过度自信的高管偏向使用现金冗余,在不得不进行外部融资时偏向使用负债冗余。在投资活动中,过度自信的高管的财务决策会因财务冗余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企业财务冗余程度较高时,过度自信的高管会高估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估风险,造成投资过度,进而损害企业绩效;企业财务冗余程度较低时,过度自信的高管又会放弃一些高收益项目,给企业绩效带来损失。(本文来源于《审计与理财》期刊2018年10期)

赵静杰,邵德福[5](2018)在《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量化设计的目标偏差及矫正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与量化设计存在一定的工具理性取向,导致任务目标完成与服务宗旨相背离。从新公共管理理论来看,这主要是由于行政管理及其评估没有面向社会,没有实现权力与权利并重,影响了评估的客观性、规范性和民众认同感,制约了政府服务满意度的提升。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绩效管理与考核必须坚持开放、法治、民主、多元、互动等基本原则,在提升行政效率和实现任务目标的同时,积极变革绩效考核理念、手段和指标体系,不断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化公共服务指标,以绩效管理改革倒逼政府职能转化,实现政府任务目标与服务宗旨之间偏差的最小化。(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08期)

郑丽霞[6](2018)在《环境规制、执行偏差与企业绩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998年颁布的“两控区”政策作为切入点,研究该政策颁布前后,企业绩效是否发生变化,并引入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偏差,探索执行偏差在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绩效的路径产生的差异。首先,本文构建了环境规制作用于企业绩效的两部门模型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偏差的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以及环境规制执行偏差对该机制的冲击。其次,以“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结合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净效应,同时对总样本中的企业按照其所属地的环境规制执行偏差程度大小划分为环境规制软约束与环境规制硬约束两组,对这组分别进行上述估计,发现:“两控区”政策对企业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影响效应主要源于严格执行“两控区”政策的环境规制硬约束地区,而对于环境规制软约束地区,“两控区”政策并没有对企业绩效改善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继而对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进行检验,发现:“两控区”政策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增加企业成本倒逼企业创新以及扩大企业规模实现的。严格执行环境规制,能增加企业成本,从而倒逼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而当存在环境规制政策执行偏差时,环境规制政策并没有增加企业总成本,因此也不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正的激励效应,阻碍了企业绩效的改善;严格执行的环境规制于潜在企业而言是进入壁垒,现存企业规模扩张,企业绩效提高,而有执行偏差的环境规制不能形成壁垒,新企业进入,抑制现存企业规模,降低企业绩效。最后在研究结论基础上给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郭红霞[7](2018)在《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执行偏差与矫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使得“绩效管理”这一理念逐渐走入了政府视野。经过多年实践,政府绩效评估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治理的重要性战略工具,并逐渐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弱化了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评估不能真正反映政府的实际绩效,直接影响政府绩效评估应有功能的发挥和应有价值的实现。而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这种状况下,探寻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执行实践中存在的偏差,深挖其成因,并给出具体的偏差矫正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我国基层政府的绩效评估执行偏差为研究主题,首先对已有相关偏差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结合访谈调研获取的大量资料,以探索和分析我国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执行偏差为入手点,归纳分析了当下我国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执行偏差的叁大直接表现,即评估目标偏差、评估结果偏差和应用效率偏差,并从评估系统内外部影响因素角度分析了我国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执行偏差的成因。最后,综合上述偏差表现及成因分析,结合我国政府职能改进的时代大背景,结合访谈调研的文本信息,借鉴前人研究,结合政策执行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归纳提出了矫正我国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执行偏差的针对性建议。以期补充和丰富我国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执行偏差的研究,并为后续基层政府持续开展绩效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何文盛,何志才,唐序康,包丽美[8](2018)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绩效偏差及影响因素——基于甘肃省10个县(区)的质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旨在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是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深入挖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执行过程中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力求弥补以往研究中缺乏对实际情境关注的不足,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甘肃省10个县(区)为例,通过与利益相关方的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借助NVivo10软件进行编码分析,并在内容分析法的指导下进行核心影响因素的归纳判别。研究发现,社会发展、制度安排、行政体制、村庄规模、自然区位、两委特征、村内派系、村民偏好、村干部偏好、政府偏好、认知能力、宣传机制、价值观念等13个因素导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绩效出现了偏差,其中行政体制、制度安排、两委特征和村内派系是核心影响因素。"一事一议"是操作层面的集体选择行为,提升项目运行的科学有效性是绩效偏差矫正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引入重在资源价值整合的PMO项目群管理模式,可以为优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绩效提供参考,对未来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公共管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黄雪松[9](2018)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的不断发展,农业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用水效率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亟需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水资源稀缺程度与生态环境成本将不断上升,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受阻。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事关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只有通过农业水价改革才能有效实现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缓和,为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通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实施过程的分析发现,囿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政策的真实绩效与理想绩效之间产生较大分野。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政策实施结果存在严重的绩效偏差;公民的真实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公共价值缺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因此,本文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的实施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导致绩效偏差产生的影响因素,通过进行绩效偏差的矫正为该政策的后续推广实施提供改进与优化的经验借鉴。甘肃省实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一共涉及10个试点的县(区),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改革情况的现场调查、以及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深入的访谈,将收集到的文本资料借助Nvivo11软件的自由节点编码功能进行资料的处理与分析,探究影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偏差的具体因素。研究和论证的结果表明,当前影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造成政策绩效偏差产生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四个维度:政策环境、政策认知、政策偏好以及政策执行。包含经济发展、资金支持、自然区位、政策制定、改革特征、领导认识、农户思想认识、宣传机制、部门配合、政府偏好、水管单位偏好、农户偏好、政策落实、工程建设以及机制形成等15个具体的影响因素,其中,改革特征、政策落实与工程建设是影响绩效偏差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性的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偏差的矫正策略,即优化政策环境,针对改革特点健全配套措施;强化政策认知,提高政策认同;平衡政策偏好,加强对不同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引导;切实有效的加大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力度,有效完善农业水价改革相关的工程及机制建设。(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胡耀宗,严凌燕[10](2017)在《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偏差及其治理——基于沪皖豫叁省市教师和校长的抽样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政策目标偏离现象。通过对上海、安徽、河南叁省市1000位校长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和8次结构性访谈,发现绩效工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县域教师与公务员工资出现新的差距、学校层面绩效考核工作异化、绩效工资政策激励目标空传等问题。执行偏差的表现是因绩效工资政策模糊导致的残缺式执行、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健全下的政策替代、群体及组织结构复杂下的象征性执行。建议从构建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高位推动善政、开展整体治理,推动多元共治、形成绩效共识,落实法定工资、建立绩效工资改革协调机制。(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绩效与偏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打破传统工资制度相对固化的状态,构建尊重教师劳动和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并提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该政策在精准落地的过程中出现了执行偏差,从而偏离了绩效工资政策的初衷,未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基于绩效工资政策的价值导向,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绩效工资政策的实践样态及其执行偏差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绩效工资政策的执行路径。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全国东中西12个省31个县(区)为调研对象,搜集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样态的相关数据与材料。在此基础上,以政策执行理论和薪酬管理视角为理论工具,探讨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执行偏差和内在机理问题,从而破解绩效工资政策执行的瓶颈状态。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存在执行偏差问题,即政策设计应然状态与现实实然状态之间存在着“执行差距”。一是绩效工资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再制订”的过程中存在偏差,绩效工资仍以“固定工资”为主,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劳动价值,以“约束功能”为主,无法发挥激励导向,以“竞争功能”为主,容易引发分配矛盾;二是绩效工资政策在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过程中出现替代式执行、错位式执行及象征性执行等行为偏差模式;叁是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效果层面存在偏差,绩效工资效价过低无法实现教师诉求,绩效考核满意度低难以激发教师积极性。在这一执行偏差的现实样态的背后存在着叁种困境,一是多重主体在执行过程中互相博弈难以形成执行合力,二是在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难以衡量无法保证绩效工资分配依据的科学性,叁是绩效工资效价不足和经费保障缺位难以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为此,优化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执行路径,需要进一步构建多层级主体的责任分担体系,实施以学校为单位的团体绩效工资,完善多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现绩效工资梯度化分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绩效与偏差论文参考文献

[1].黄莹.基层执法公务员绩效问责的偏差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秦田田.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偏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张书涛.政府绩效评估的多层治理与偏差控制:一个政策协同的分析框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袁文.基于高管过度自信的财务冗余与绩效偏差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8

[5].赵静杰,邵德福.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量化设计的目标偏差及矫正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8

[6].郑丽霞.环境规制、执行偏差与企业绩效[D].暨南大学.2018

[7].郭红霞.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执行偏差与矫正[D].福建师范大学.2018

[8].何文盛,何志才,唐序康,包丽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绩效偏差及影响因素——基于甘肃省10个县(区)的质化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8

[9].黄雪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8

[10].胡耀宗,严凌燕.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偏差及其治理——基于沪皖豫叁省市教师和校长的抽样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7

论文知识图

项目监控过程组历史绩效偏差负调节作用我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偏差的生成机...预算考评系统流程再造一1兵团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目的FigZ一1...供应链文化融合风险维度(1)低层次风险...

标签:;  ;  ;  ;  ;  ;  ;  

绩效与偏差论文_黄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