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模拟论文_门国蕊,马伟伟,万修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观测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土壤,蒸发皿,气象,卡尔,石羊,南海。

观测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门国蕊,马伟伟,万修全[1](2020)在《吕宋暖涡的叁维观测特征及其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1年春季南海北部CTD观测数据,结合高度计资料和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 ROMS)模式对1993—2003年的模拟结果,研究了吕宋暖涡(Luzon Warm Eddy)的空间结构和生成规律。结果表明:观测中吕宋岛西北海域存在一对冷暖涡旋,其中暖涡信号是一次典型的吕宋暖涡事件,水团中携带了部分的黑潮水;该吕宋暖涡对温盐、流场结构的影响能够达到中层以下,在垂向上呈现出西北向倾斜的特征,自表层至1 000 m深度范围,倾斜距离超过70 km。受到5月来自黑潮区的高水位信号影响,吕宋暖涡生成于吕宋西北局地并逐渐发展增强,持续时间达30天以上,之后向西移动,同时其后缘常伴随生成一个冷涡。在10年的数值结果中,吕宋暖涡的生成、演变过程,及其叁维结构的西北向倾斜特征均与观测较为一致,模式初步证明了吕宋暖涡的演变过程是一种季节性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20年01期)

刘丽丽,李英华,王雪莲,王炜,吴彬贵[2](2019)在《基于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的海表气象观测站点布局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科学设计黄渤海海洋气象边界层观测站网并研究观测网布局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影响,本文采用模式误差、海洋气象要素特征区域资料统计分析和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方法,根据边界层雾、层云降水、小风与中等风速天气条件设计布局方案,并分析站点观测要素对数值预报模式的要素预报的影响。模拟试验数据使用了每6 h NCEP再分析资料FNL(NCEP 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 data)、NCEP每天平均的高分辨率海温资料RTG_SST(Real-Time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和石油平台、浮标站等每小时实况观测资料,评估了黄渤海海洋气象站网布局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评估结果表明,湿度和风的要素预报受实况风向风速条件影响,偏东和偏北风个例湿度要素预报较好。然而,在偏南中等风速个例中,风场预报要素更接近实况。温度场的分析综合结果显示,在海气相互作用影响较大的天气过程中,特征区域布站能明显提高温度要素的预报准确率。最后,综合分析多项模拟试验的结果,给出了改进数值预报准确率的海洋布站建议。(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刘克俭,闫敏,冯琦[3](2019)在《多层土壤观测数据同化的森林碳、水通量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考虑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及改善碳、水通量的模拟精度,利用BiomeBGC MuSo模型模拟了长白山森林通量站点的碳、水通量,该模型包含了多层土壤模块、物候模块以及管理模块;其次,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将站点观测的多层土壤参数同化到Biome-BGC MuSo模型中,并用站点涡动通量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Biome-BGC模型模拟结果相比,Biome-BGC MuSo改善了站点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量(Ecosystem respiration,ER)和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模拟精度,站点观测的时序土壤温度和水分数据同化到Biome-BGC MuSo后,碳、水通量模拟结果有了进一步的提升(NEE:R2=0.70,RMSE=1.16 gC·m~(–2)·d~(–1);ER:R2=0.85,RMSE=1.97 gC·m~(–2)·d~(–1);ET:R2=0.81,RMSE=0.70 mm·d~(–1))。数据-模型同化策略为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同量的模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张弛,滑申冰,朱德华,靳双龙,李响[4](2019)在《卫星与地面观测融合降雨产品精度与径流模拟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近年来卫星反演降雨产品逐渐成熟,但精度仍较差,不能满足现代水文气象业务和科研的需求,因此需要地面观测资料对其进行订正。文中采用的卫星与地面站融合数据是基于中国3万多个自动站降雨观测数据和CMORPH卫星反演降雨资料,采用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和OI(optimal interpolation)两步融合方法生成的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0.1°/1h)的降雨量融合产品。通过在汉江丹江口水库以上流域建立分布式水文模型,对2008~2012年的融合降雨数据进行水文模拟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CMORPH卫星降雨与地面站点融合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该降雨产品能较好地捕捉到强度小于25 mm的中小降雨,其模拟的径流与流域下部高峰流量的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总水量比实测值低15.7%,NSE达0.723。研究成果为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雨量计融合降雨产品在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文适用性提供了新的见解和经验,并为该数据在流域洪水模拟的水文预报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9期)

孙继成,康兴奎,任立新[5](2019)在《石羊河流域上游山谷水库蒸发观测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水面蒸发的准确量化对于干旱及半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石羊河流域上游3座中型山谷水库及其周边水文和气象站E-601型蒸发皿蒸发为基础资料,利用PenPan模型模拟蒸发皿蒸发。研究表明:3座水库蒸发皿年蒸发量自东向西递增,分别为1 071.9、1 085.3、1 115.7 mm/a,这种差异受经向效应和海拔效应共同影响,且海拔效应占主导。原始的PenPan模型高估了蒸发皿蒸发,原因是基于Class-A蒸发皿蒸发的PenPan模型高估了净辐射。改进的PenPan模型模拟值与观测值基本一致,且模拟效果略优于原始的PenPan模型。水库与气象站的距离越近,改进的PenPan模型模拟效果越好,但蒸发量较大时,模型结果容易出现高估,这可能受风速影响,因此建议加强水库表面净辐射和风速观测,以对PenPan模型进一步改进和修正。(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9期)

柳兴刚,倪宇东,韩志雄,李永革,于世东[6](2019)在《极低信噪比区观测系统模拟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某山前带的地震勘探具有下列特点:地表起伏剧烈,山势陡峭,相对高差大;地下断裂发育,双逆冲高陡构造造成地震波场复杂,反射波成像困难;目的层埋藏深,上覆有巨厚的盐层,屏蔽作用明显,盐下地震反射信号能量较弱。以上特点造成了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此,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地震剖面成像精度,成为该地区地震勘探攻关的重点。针对双逆冲高陡构造特点,结合野外以往实际资料建立地质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和照明分析技术,优化地震采集参数,提出了小道距、长排列、宽弯线的地震采集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陈芳英,薛权,强伟丽,兰忠[7](2019)在《水分子团簇模拟及其在观测冷凝过程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液相变过程中,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团簇,并产生分子间氢键,从而影响了羟基的振动频率。尺寸不同的团簇体系内氢键网络特性不同,红外吸收频率可反应OH所处的相邻氢键以及周围氢键的环境。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不同尺寸水团簇的稳定结构和红外频率,分析了红外振动频率与团簇尺寸之间的演变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尺寸增大,内部水分子结构可能发生转变,(H2O)n团簇结构趋向于紧密的球形,并且伸缩振动频率向低频演化。研究结果可为通过红外光谱技术检测和确定团簇尺寸提供参考依据,并有可能用于水分子团簇在近壁区核化和生长过程的量化检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马明国,汤旭光,韩旭军,时伟宇,宋立生[8](2019)在《西南岩溶地区碳循环观测与模拟研究进展和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地区碳循环具有地表与地下双层结构的相互渗透、有机与无机碳循环的相耦合以及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的相关联等特征,相对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更为特殊和复杂。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最大范围的喀斯特连续出露地区,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碳循环路径与过程是基本清晰的,但岩石-土壤-植被-大气-水不同界面间的碳通量及迁移转化机制仍然不明确,亟待开展小流域尺度碳循环各个分量的精细观测,以及区域尺度的碳循环遥感估算和模型模拟工作。论文对西南岩溶地区碳循环观测与模拟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展望下一步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该研究可以为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影响及制定适应对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高志博,周筠珺,尹舒悦,于灏,胡丹[9](2019)在《成都地区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成都地区超级单体的预报质量,利用成都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WRF模式,对2015年7月27日成都地区一次超级单体过程进行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模式很好地模拟了此次超级单体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此次超级单体是由一个孤立单体发展而成的,在径向速度图上负速度区对应钩状回波中的弱回波区,表明弱回波区为超级单体的入流区。超级单体在爆发之前中低层存在一个显着的逆温层,之后发展为湿层,中高层有干冷空气侵入,低层有水汽流入。500 hPa层上成都地区东西方向出现一个涡度对,气流从成都地区的东部上升,西部下沉,成都地区东西两侧为辐合区,东部的辐合区对应涡度场的正涡度区。风暴中的上升气流有很强的旋转性。(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佩,李小雁,童雅琴,黄永梅,杨晓帆[10](2019)在《植被动态控制黑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观测及数值模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Understanding the controls on seasonal variation of energy partitioning and separation between canopy and soil surface are important for qualifying the vegetation feedback to climate system. Using observed day-to-day variations of energy balance components including net radiation, sensible heat flux, latent heat flux ground heat flux,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combined with an energy-balanced two-source model, energy partitioning were investigated at six sites in Heihe River Basin from 2014 to 2016. Bowen ratio(β) among the six sites exhibited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while showed smaller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All ecosystems exhibit a "U-shaped"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smaller value of β in growing season, with a minimum value in July, and fluctuating day to day.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average Bowen ratio was the highest for the alpine swamp meadow(0.60 ± 0.30), followed by the desert riparian forest Populus euphratica(0.47 ± 0.72), the alpine desert(0.46 ± 0.10), the Tamarix ramosissima desert riparian shrub ecosystem(0.33 ± 0.57), alpine meadow ecosystem(0.32 ± 0.17), and cropland ecosystem(0.27 ± 0.46). The agreement of Bowen ratio between simulated and observed valu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wo-source model is a promising tool for energy partitioning and separation between canopy and soil surface. The importance of biophysical control explains the convergence of seasonal and annual patterns of Bowen ratio for all ecosystems, and the changes in Bowen ratio showed divergence among varied ecosystems because of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energy flow pathways between canopy and soil surface.(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9期)

观测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科学设计黄渤海海洋气象边界层观测站网并研究观测网布局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影响,本文采用模式误差、海洋气象要素特征区域资料统计分析和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方法,根据边界层雾、层云降水、小风与中等风速天气条件设计布局方案,并分析站点观测要素对数值预报模式的要素预报的影响。模拟试验数据使用了每6 h NCEP再分析资料FNL(NCEP 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 data)、NCEP每天平均的高分辨率海温资料RTG_SST(Real-Time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和石油平台、浮标站等每小时实况观测资料,评估了黄渤海海洋气象站网布局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评估结果表明,湿度和风的要素预报受实况风向风速条件影响,偏东和偏北风个例湿度要素预报较好。然而,在偏南中等风速个例中,风场预报要素更接近实况。温度场的分析综合结果显示,在海气相互作用影响较大的天气过程中,特征区域布站能明显提高温度要素的预报准确率。最后,综合分析多项模拟试验的结果,给出了改进数值预报准确率的海洋布站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观测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门国蕊,马伟伟,万修全.吕宋暖涡的叁维观测特征及其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2].刘丽丽,李英华,王雪莲,王炜,吴彬贵.基于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的海表气象观测站点布局方案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3].刘克俭,闫敏,冯琦.多层土壤观测数据同化的森林碳、水通量模拟[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9

[4].张弛,滑申冰,朱德华,靳双龙,李响.卫星与地面观测融合降雨产品精度与径流模拟评估[J].人民长江.2019

[5].孙继成,康兴奎,任立新.石羊河流域上游山谷水库蒸发观测与模拟[J].人民黄河.2019

[6].柳兴刚,倪宇东,韩志雄,李永革,于世东.极低信噪比区观测系统模拟研究及应用[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7].陈芳英,薛权,强伟丽,兰忠.水分子团簇模拟及其在观测冷凝过程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9

[8].马明国,汤旭光,韩旭军,时伟宇,宋立生.西南岩溶地区碳循环观测与模拟研究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9

[9].高志博,周筠珺,尹舒悦,于灏,胡丹.成都地区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9

[10].王佩,李小雁,童雅琴,黄永梅,杨晓帆.植被动态控制黑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观测及数值模拟(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论文知识图

和CN模型模拟研究事件流域入渗和径...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流域流量–流速观...采煤方法分类Fig.1.3Coalminingmetho...不同风速和入射光的水体透射系数t的...和CFSv2模拟OLR的MJO方差分布(单...质子自限制型MITL模拟模型

标签:;  ;  ;  ;  ;  ;  ;  

观测模拟论文_门国蕊,马伟伟,万修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