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华鱼腥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铜绿,作用,生物量,香蒲,抑制,生物防治,物质。
水华鱼腥藻论文文献综述
姚华,张帮婵,齐睿晨,张若涵,邢春玉[1](2019)在《黄酮类化合物对水华鱼腥藻的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选取木犀草素和芹菜素2种黄酮类化感物质对水华鱼腥藻进行抑制试验,通过测定藻细胞数、抑制率、叶绿素a、MDA、SOD等指标研究其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和芹菜素对水华鱼腥藻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抑藻效果显着提高,其中,25mg/L的木犀草素、芹菜素对水华鱼腥藻的抑制率分别达95.83%和98.84%,水华鱼腥藻叶绿素a、MDA和SOD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化感物质处于低浓度时,对MDA和SOD影响不大;随着浓度升高,MDA含量显着增加,抗氧化酶系统受到破坏,藻类生长严重受阻。(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孙春蕾[2](2018)在《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间化感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趋势愈加严重,导致了藻类的大量爆发,每年春、夏季节太湖、滇池、巢湖等湖泊存在不同藻类更替生长和爆发的现象,而且在不同湖区占优势的藻类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藻类之间的生物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水体中藻类之间除了对光照和营养物质的竞争外,相互间经常会通过释放次生代谢物质影响对方的生长(化感作用),也是藻类形成优势的原因之一。因此,探究藻类之间的化感作用,分析可能的化感物质,对阐明湖泊藻类优势种的成因以及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我国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两种常见的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采用了混合培养、添加过滤液培养以及添加过滤液不同组分培养叁种不同方法,探究两种蓝藻之间可能存在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采用BG-11培养基时,当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的密度均高于105cells/mL,且两种藻混合培养比(密度比)分别为1:1、1:2、2:1时,铜绿微囊藻对水华鱼腥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水华鱼腥藻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了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在添加过滤液培养时,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水华鱼腥藻过滤液均能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且随过滤液添加比例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而在添加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过滤液培养水华鱼腥藻实验中,添加过滤液体积分数为50%时,较对照组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当添加过滤液体积分数为100%时,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衰亡期铜绿微囊藻过滤液均对水华鱼腥藻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且连续添加较一次性添加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在缺磷条件下,混合培养中的铜绿微囊藻比水华鱼腥藻具有更好的耐受性。采用C18固相萃取小柱来富集对数生长期的水华鱼腥藻过滤液,富集后的小柱依次用二氯甲烷、甲醇洗脱,浓缩后得到的萃取物用来开展抑藻实验和定性分析。二氯甲烷萃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而甲醇萃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着显着的抑制作用。同时,采用液液萃取得到二氯甲烷的萃取物进行抑藻实验,结果也显示该萃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并无影响。当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液中甲醇萃取物加入浓度为水华鱼腥藻培养液中浓度的12倍时,培养15 d后藻的抑制率达到75.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对甲醇萃取物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其中一个含量较高的化感物质,其质量数为210.9499,可能的分子式为C4H5NO5S2,具体结构有待于进一步鉴定。通过添加浓度分别为0.1 mg/L和1.0mg/L的鱼腥藻毒素(ATX-a)来培养铜绿微囊藻,与对照组相比,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并无显着变化,因此,鱼腥藻毒素不可能是化感物质。(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冯彬,郭明,赵爽,夏侯佐英,金桂宏[3](2018)在《香蒲水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及水华鱼腥藻的化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质量浓度香蒲(Typha orientalis)水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的化感作用,追踪测定2种藻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香蒲水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的化感作用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且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水华鱼腥藻,说明香蒲对2种藻类的化感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质量浓度为50 g/L时,处理后12 d对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的抑制率分别为91.37%、65.64%。试验过程中2种藻类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逐渐减少,SOD、CAT、POD活性以及MDA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表明香蒲水浸提液对2种藻类细胞具有胁迫效应,造成活性氧(ROS)的大量积累后,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引起细胞的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结构严重受损,叶绿素a含量下降,干扰细胞代谢,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的生长。(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孙春蕾,鲜启鸣[4](2017)在《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间的化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两种常见的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采用了混合培养和添加过滤液培养两种方法,探究两种藻在正常条件下,营养限制条件下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采用BG-11培养基培养,当两者藻密度高于10~5cells·ml~(-1),混合培养比为1:1,1:2,2:1时,铜绿微囊藻对水华鱼腥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大小与混合比例并无显着关系,在混合培养后期,水华鱼腥藻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无P条件下,起始藻密度为2.5×10~5cells·m L~(-1),混合比为1:1时,两种藻的生长都较正常条件下生长的慢,但混合培养的铜绿微囊藻较单独培养的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更快,混合培养的水华鱼腥藻与单独培养的水华鱼腥藻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别,说明铜绿微囊藻较水华鱼腥藻具有更大的生长竞争优势。取对数生长期的藻过滤液,用BG-11培养基稀释使培养液中过滤液的体积分数分别为100%、50%、25%和0%,对铜绿微囊藻,不同体积分数的的水华鱼腥藻过滤液均能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且随过滤液体积分数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但是,添加铜绿微囊藻的过滤液对水华鱼腥藻的化感作用则与添加过滤液的比例有关,添加50%的铜绿微囊藻过滤液对水华鱼腥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第八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12)
许明景[5](2017)在《水华鱼腥藻生物防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而在很多富营养化水体中通常都会出现蓝藻水华现象。蓝藻水华的形成给水体带来了极大地危害,不光影响水体景观功能,许多形成水华的蓝藻还能够释放大量对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主要物质就是蓝藻毒素,会破坏水体原有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导致水体变黑变臭,甚至使水体丧失基本功能。我国是富营养化程度最严重,受蓝藻水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饮用水源地及养殖水体区域,蓝藻水华问题尤为突出,给社会造成的经济影响及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的威胁不容忽视。本论文针对蓝藻水华中的代表属种——水华鱼腥藻进行研究,分别以水生动物(椎实螺)和水生微生物(一株海洋细菌)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其进行抑藻实验研究,通过单一抑藻方式对抑藻效果进行初步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多物种抑藻的可行性。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培养,模拟开放水体环境研究多物种抑藻方式的效果及对水体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椎实螺对水华鱼腥藻的抑藻效果实验研究发现,椎实螺对水华鱼腥藻的生长有非常显着的抑制效果。以投放5只椎实螺为例,可在5天内将250mL水华鱼腥藻藻液从初始藻生物量约为7.4×106μm·mL-1降低至1.1×106μm·mL-1,水华鱼腥藻5天抑制率达到83.7%。同时水体中叶绿素a和藻蓝蛋白分别下降了 76.4%和80.7%,胞外可溶性多糖浓度上升21.9%,可溶性蛋白浓度下降了 99.5%。通过改变投加椎实螺数量和初始水华鱼腥藻藻生物量进行抑藻实验,发现椎实螺添加量越多,初始藻生物量越少,抑藻效果越好,验证了椎实螺作为控藻生物的可行性。(2)根据6株海洋菌株相同发酵液添加量对水华鱼腥藻抑藻效果的差异选取菌株HY339作为目标菌株。对影响菌株HY339发酵液抑制水华鱼腥藻能力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菌液添加量、发酵时间、初始藻生物量及菌株淡化培养对其抑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菌液添加量越多,抑藻效果越好,综合实验时长和抑藻效果选取体积比为3%的菌液添加量为最佳抑藻添加量;菌液发酵时间不同,对水华鱼腥藻的抑制效果也不相同,其中发酵5天的菌液相较于其他发酵天数来说,抑藻效果最好;初始藻生物量对菌株HY339的抑藻效果也有影响,初始藻生物量越低则相同体积比菌液添加量的抑藻效果越好;对菌株进行淡化培养后发现淡化培养的菌液并不会影响其抑藻效果。(3)对菌株HY339进行发酵5天培养,以3%体积比加入藻培养液进行抑藻实验,实验5天,藻液由初始藻生物量约为6.4×106μm·mL-1降低至2.7×106μm·mL-1,对水华鱼腥藻5天抑制率达到57.5%,同时水体叶绿素a和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下降了 18.8%和39.7%,胞外可溶性多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下降了 15.3%和7.7%。对菌株HY339进行的研究发现其抑藻效果是通过胞外次生代谢产物实现的,且分泌的次生产物具有耐高温属性。用乙酸乙酯(含5%丙酮)对其胞外抑藻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发现其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藻效率为菌液的55.5%左右。以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菌液作用下藻细胞周围H+、Na+运动情况,发现菌液作用1天后的水华鱼腥藻胞外H+向细胞内流动而Na+向细胞外加速流动的情况,结合显微观察藻细胞破裂,说明此时细胞外结构被破坏无法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导致离子不正常流动现象的发生;对菌株HY339进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在与基因库进行比对后作出系统发育树,鉴定菌株HY339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eus)。(4)在以椎实螺和海洋菌株HY339进行单因素抑制水华鱼腥藻生长实验后,以不同数量椎实螺和不同菌液添加量进行共同抑藻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椎实螺与菌株HY339进行共同抑藻效果优于椎实螺与菌株HY339单独抑藻,抑藻实验中椎实螺与发酵菌液添加量越多抑藻效果越好,见效越快。以椎实螺联合乙酸乙酯粗提菌液中的活性物质进行联合抑藻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粗提物与椎实螺共同抑藻效果略低于菌螺共同抑藻。(5)对椎实螺与菌株HY339发酵液共同抑制水华鱼腥藻生长的实验进行开放并扩大研究,选取水华鱼腥藻不同生长阶段投加椎实螺和菌液研究抑藻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开放水体中,较少的椎实螺便可以抑制处于低藻生物量水平的水华鱼腥藻的增长,使藻生物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对处于对数增长阶段的水华鱼腥藻进行联合抑藻实验,发现一定量的椎实螺也可以抑制其藻生物量增长速度;通过加大椎实螺量和添加菌液量对已处于高藻生物量水平阶段的水华鱼腥藻进行抑制实验,发现需添加较多数量椎实螺才可快速降低水华鱼腥藻的生物量,但少量椎实螺的添加亦可有效降低水华鱼腥藻的生物量增长速度。(6)联合抑藻过程中对水体TN、TP进行测定,发现对照组TN、TP浓度下降较多,加椎实螺和菌液的实验组TN、TP浓度也有所下降,但下降水平低于对照组。对开放水体抑藻实验前后椎实螺的存活率进行分析发现,椎实螺在有效抑制水华鱼腥藻生长的同时,能够保证较高的存活率。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些椎实螺已在水体中产卵,说明椎实螺对水华鱼腥藻藻毒素具有很高的耐受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6-01)
骆科枢,王志红,刘立凡,周涛,唐代军[6](2016)在《水华鱼腥藻型富藻水源藻增殖过程中的磷铁协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华鱼腥藻作为蓝藻代表藻种,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进行系列研究,对磷、铁在藻种增殖过程中的常量-微量元素协同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磷铁对水华鱼腥藻增殖的影响表现因初始铁、磷浓度不同呈现复杂关系。当水环境中铁浓度过高时会限制水华鱼腥藻对水体常量元素磷的吸收,磷的平均吸收百分比随铁浓度升高不断降低,从Fe=0.14mg/L的91.3%一直下降至Fe=0.56mg/L的84.0%。初始铁磷比对水华鱼腥藻吸收磷有着重要的影响,低铁(0.14~0.28mg/L)浓度范围下Fe/P为0.51时具有高磷利用率,高铁(0.42~0.56mg/L)浓度范围下Fe/P为1.1时具有高磷利用率。试验结果同时表明Fe/P处于0.30时,水华鱼腥藻具有最大的平均生长速率。(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05期)
张振[7](2016)在《紊流扰动对水华鱼腥藻生理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引发的藻类水华是人类面对的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表明,适宜的水动力条件可能会导致水华的暴发。尽管国内外就紊流扰动对藻类生长和水华暴发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由于紊流扰动对藻类影响的复杂性,相关研究仍显不足,紊流扰动对藻类影响机理并不明确。本研究围绕紊流扰动对藻类生理的影响机理开展研究,为进一步明确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探究水体藻类水华暴发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水华鱼腥藻为研究对象,在适宜的度和光照等条件下,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了水体紊流扰动对水华鱼腥藻生理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所选取的紊流扰动强度范围内,紊流扰动对藻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随着紊流耗散率的增强,水华鱼腥藻比生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单峰型特征,紊流扰动下水华鱼腥藻的比生长速率均大于静置状态下的比生长速率。在紊流耗散率为2.92×10~(-5) m~2s~(-3)时,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取得最大值,为0.129d-1,为静置状态比生长速率的7倍。通过比较不同紊流扰动下藻细胞内部元素含量发现,紊流扰动影响了水华鱼腥藻的物质吸收过程。在实验所选取的紊流扰动强度内,随着紊流耗散率的增大,水华鱼腥藻对C、N、P的吸收呈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低紊流扰动强度对水华鱼腥藻的C、N、P的吸收产生了促进作用,而较高的紊流扰动对这叁种元素的吸收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当紊流耗散率为2.92×10~(-5) m~2s~(-3)时,水华鱼腥藻对叁种元素的吸收取得最大值。藻丝长度随紊流耗散率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紊流扰动下藻丝的长度均低于静置状态下藻丝的长度。当紊流耗散率为紊流耗散率为2.92×10~(-5)m~2s~(-3)时,藻丝长度最小,为45.5μm,藻丝长度变化与元素吸收的变化趋势一致。利用藻类恒化反应器,建立了藻类恒化培养体系,为紊流扰动对水华鱼腥藻光合放氧研究提供了恒定生理状态的藻液。光合放氧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藻细胞对光照和温度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不同温度下,紊流扰动对水华鱼腥藻光合放氧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趋势:随着紊流扰动的增大,光合放氧速率逐渐增大,变化速率逐渐减小。紊流扰动促进了水华鱼腥藻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了藻细胞的光合作用,促进了细胞的生长。当紊流耗散率为9.04×10-10 m~2s~(-3)时,光合作用效率最大,为2.24。在水华鱼腥藻最适温度附近Pm/Rd取得最大值,为-14.49。本文通过对紊流扰动对水华鱼腥藻生理过程的影响,初步探究了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理过程的影响机理,为水体藻类水华的暴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期刊2016-03-01)
张萍,李哲,王胜,郭劲松,肖艳[8](2015)在《不同磷浓度下光强、温度对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生长的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华鱼腥藻是常见的有害水华藻种,但其在磷、光强、温度等生境要素协同作用下的生长动力学鲜见报道.本研究在Lehman模型、Steele模型基础上,设置8个PO3-4-P梯度:0、0.1、0.2、0.5、0.75、1.0、2.5、5.0μmol/L,4个温度水平:15、20、25和30℃和4个光强水平:1000、2000、3000和5000 lx,采取单因素实验方法进行水华鱼腥藻室内纯培养.Monod模型表明水华鱼腥藻最适生长温度和光强条件分别是20℃和3000 lx,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半饱和常数(KS)分别为0.447 d-1和0.081μmol P/L;分别用Lehman模型和Steele模型模拟水华鱼腥藻μmax在不同磷浓度下对连续变化的温度和光强的响应,Lehman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水华鱼腥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1.22±0.98℃,μmax和KS分别为0.421±0.011 d-1和0.055±0.009μmol P/L;Steele模型结果表明μmax和KS分别为0.461±0.010 d-1和0.051±0.009μmol P/L,水华鱼腥藻最适生长光强Ik为2650.93±88.19 lx.(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郭延,王志红,骆科枢,刘立凡,屠宇[9](2015)在《4种营养元素对水华鱼腥藻和四尾栅藻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华鱼腥藻和四尾栅藻分别作为蓝藻,绿藻代表藻种,采用均匀设计实验方法(uniform design experimentation,UDE)设计藻类AGP实验。采用通径分析法(Path Analysis,PA)对氮、磷、铁和锰在不同藻种增殖过程中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营养元素对水华鱼腥藻增殖影响的决策排序为Fe>TN>TP>Mn,微量金属元素铁是影响水华鱼腥藻(蓝藻)增殖的主要因素;对四尾栅藻增殖影响的决策排序为TN>TP>Fe>Mn,常量元素是影响四尾栅藻(绿藻)增殖的主要因素。联合通径分析法和逐步二次方回归分析法(QRA)建立的数学模型,可用于预判藻增殖。(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蒋哲[10](2015)在《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与CO_2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蓝藻爆发与C02的关系,本研究以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两种蓝藻作为实验对象,探讨不同初始C02浓度对铜绿微囊藻与水华鱼腥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的碳汇效应研究,以及室内模拟蓝藻爆发条件下的CO2通量变化。研究表明:不同初始C02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有显着影响。C02浓度升高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以初始C02浓度400μL/L作为参照,800μL/L几组最大生物量增加了33.3%,1600μL/L组增加46.4%。不同初始C02浓度下铜绿微囊藻最大潜在光合能力Fv/Fm值均表现了下降趋势且无显着差异。不同初始C02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影响显着,对光能利用率有一定影响,随着C02浓度的升高最大光合速率逐渐增大。不同初始CO2浓度对水华鱼腥藻生物量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参照组400μL/L, 800μL/L、1600μL/L组水华鱼腥藻的最大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6.2%、18.9%。不同初始C02浓度对水华鱼腥藻的最大潜在光合能力Fv/Fm值无显着影响。对水华鱼腥藻第3天的快速光曲线分析表明:800μL/L、1600μL、L实验组铜绿微囊藻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分别为8.579、32.443,光能利用率α分别为0.068、0.060。不同的初始C02浓度对水华鱼腥藻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利用率有一定影响。利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对顶空瓶中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的温度、光照以及扰动条件下的C02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监测,在不同的条件下其C02浓度变化曲线差异巨大。通过顶空瓶密闭体系中培养藻液上方空气柱中C02浓度变化趋势分析了其CO2通量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条件下铜绿微囊藻液上方的CO2浓度在第2天总体表现为上升,在适应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其生长过程中CO2吸收量大。温度、水动力条件、光照对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的CO2通量影响较大。在不同温度、不同光照、静止震荡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在生长过程均表现为碳汇。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18天连续观测,同时监测表层水体相关指标。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表层水体经历了“碳源”到“碳汇”,CO2通量值在4天后出现大幅变化且由正转负,水体表现为较强的固碳能力,其最大值出现在第7天,吸收通量为-8.89 mg/m2·min,实验期间CO2通量均值为-4.1 mg/m2·min。铜绿微囊藻的增值作用是控制C02通量的关键因素。鱼腥藻水华过程中水-气界面CO2通量值在3天后出现大幅变化且由正转负,水体表现为较强的固碳能力,其最大值出现在第7天,吸收通量为-6.52 mg/m2·min,均值为-0.094 mg/m2-min。鱼腥藻水华过程中表层水体经历了碳源到碳汇再到碳源的过程,结果表现为碳汇。实验结果表明:C02浓度的适度增加会促进铜绿微囊藻与水华鱼腥藻的的生长作用以及光合作用。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的环境因子下均表现为吸收CO2,两种蓝藻在生长过程中均表现为碳汇效应。(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05-01)
水华鱼腥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趋势愈加严重,导致了藻类的大量爆发,每年春、夏季节太湖、滇池、巢湖等湖泊存在不同藻类更替生长和爆发的现象,而且在不同湖区占优势的藻类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藻类之间的生物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水体中藻类之间除了对光照和营养物质的竞争外,相互间经常会通过释放次生代谢物质影响对方的生长(化感作用),也是藻类形成优势的原因之一。因此,探究藻类之间的化感作用,分析可能的化感物质,对阐明湖泊藻类优势种的成因以及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我国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两种常见的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采用了混合培养、添加过滤液培养以及添加过滤液不同组分培养叁种不同方法,探究两种蓝藻之间可能存在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采用BG-11培养基时,当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的密度均高于105cells/mL,且两种藻混合培养比(密度比)分别为1:1、1:2、2:1时,铜绿微囊藻对水华鱼腥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水华鱼腥藻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了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在添加过滤液培养时,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水华鱼腥藻过滤液均能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且随过滤液添加比例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而在添加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过滤液培养水华鱼腥藻实验中,添加过滤液体积分数为50%时,较对照组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当添加过滤液体积分数为100%时,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衰亡期铜绿微囊藻过滤液均对水华鱼腥藻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且连续添加较一次性添加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在缺磷条件下,混合培养中的铜绿微囊藻比水华鱼腥藻具有更好的耐受性。采用C18固相萃取小柱来富集对数生长期的水华鱼腥藻过滤液,富集后的小柱依次用二氯甲烷、甲醇洗脱,浓缩后得到的萃取物用来开展抑藻实验和定性分析。二氯甲烷萃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而甲醇萃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着显着的抑制作用。同时,采用液液萃取得到二氯甲烷的萃取物进行抑藻实验,结果也显示该萃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并无影响。当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液中甲醇萃取物加入浓度为水华鱼腥藻培养液中浓度的12倍时,培养15 d后藻的抑制率达到75.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对甲醇萃取物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其中一个含量较高的化感物质,其质量数为210.9499,可能的分子式为C4H5NO5S2,具体结构有待于进一步鉴定。通过添加浓度分别为0.1 mg/L和1.0mg/L的鱼腥藻毒素(ATX-a)来培养铜绿微囊藻,与对照组相比,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并无显着变化,因此,鱼腥藻毒素不可能是化感物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华鱼腥藻论文参考文献
[1].姚华,张帮婵,齐睿晨,张若涵,邢春玉.黄酮类化合物对水华鱼腥藻的抑制作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孙春蕾.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间化感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8
[3].冯彬,郭明,赵爽,夏侯佐英,金桂宏.香蒲水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及水华鱼腥藻的化感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孙春蕾,鲜启鸣.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间的化感作用[C].中国第八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5].许明景.水华鱼腥藻生物防治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7
[6].骆科枢,王志红,刘立凡,周涛,唐代军.水华鱼腥藻型富藻水源藻增殖过程中的磷铁协同作用[J].给水排水.2016
[7].张振.紊流扰动对水华鱼腥藻生理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2016
[8].张萍,李哲,王胜,郭劲松,肖艳.不同磷浓度下光强、温度对水华鱼腥藻(Anabaenaflos-aquae)生长的动力学[J].湖泊科学.2015
[9].郭延,王志红,骆科枢,刘立凡,屠宇.4种营养元素对水华鱼腥藻和四尾栅藻增殖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5
[10].蒋哲.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与CO_2关系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