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双向流动论文_陈丽英,赵国权,梁培文,叶晓鸿,白聚程

导读:本文包含了能量双向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变换器,整流器,双向,能量,充放电,可编程,门阵列。

能量双向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英,赵国权,梁培文,叶晓鸿,白聚程[1](2018)在《能量双向流动的DCDC变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向DCDC变换器可以理解为两个单向直流变换器的综合体,除了能够实现直流电源到直流电源的变换之外,还可以进行能量的双向流动。目前应用于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变换器对二次侧电源进行充放电的场合,也适用于航空航天电源和国防军工等方面。本文从双向DCDC变换器基本变换单元着手,主要研究变换器电能变换的动态过程,分析一个开关周期内各个阶段电路上电流流动方向,研究如何提高变换效率。设计出基本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电路图,并在此电路上加以完善,控制部分用的是TI的28035芯片,采样电压值通过PID调节,结合PWM相移控制以达到预期值。(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15期)

王文超[2](2018)在《能量双向流动下电动汽车峰谷电价制定和有序充放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严峻,电动汽车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然而大量电动汽车接入电网会对现有电力网络造成冲击,为了能够使现有电力网络容纳更多的电动汽车,需要一种合理有效的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策略对电动汽车群的充放电行为进行管理,使大量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过程能够有序进行。本文研究了旨在削峰填谷的适用于电动汽车的峰谷分时电价和有序充放电控制策略。具体内容如下:提出了适用于电动汽车和电网间能量双向流动模式下电动汽车的峰谷分时电价制定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影响电动汽车充电的因素,建立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之后针对电动汽车充电会造成配网负荷峰上加峰的情况,提出峰谷分时电价策略。为了确定合理的峰谷时段划分和最优的分时电价,通过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建立时段划分模型,并利用条件风险价值模型,建立了电动汽车对峰谷电价的响应模型,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后,最终得出适用于电动汽车充放电的分时电价和时段划分。提出了能够应用于充电站的电动汽车动态有序充放电控制策略。由于分时电价只有引导性,不能强制所有用户均响应分时电价。为了更精准地控制充放电过程,更好地实现控制目标,并考虑充电站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有序充放电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使用灰色理论对未来负荷情况进行短期预测,以此消除决策时信息不完整的影响。在优化时,为了尽可能吸引用户,提出了以电网负荷波动最小为第一层目标和以用户收益最大为第二层目标的双层优化模型。最终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上海电机学院》期刊2018-04-04)

史永胜,高婧茹,刘言新[3](2017)在《能量双向流动的蓄电池充放电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蓄电池充放电装置存在的交流侧电流波形畸变严重、功率因数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能量可以双向流动的充放电装置,前级采用叁相PWM整流器,后级采用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根据蓄电池充放电方式研究了前后两级的联合控制策略,实现蓄电池的恒压或恒流充电以及放电控制,并利用PLECS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功率因数及低谐波畸变率.(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张凯,杨兵红,厉成元,陆桂军,杨燕[4](2016)在《能量可双向流动变频调速设备的集成控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DSP结构,适用于能量可双向流动变频调速设备中AFE整流部分和逆变部分的集成控制器。控制器采用模块化设计,易于使用和维护,有很强的运算和控制性能。阐述了控制器中通讯和主控制部分的硬件实现方案,试验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6年08期)

吴必瑞,裴素萍[5](2016)在《基于DSP的能量双向流动交直流电源变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PWM整流器是交直流两侧均可控的四象限运行的电源变换器,同时具有抑制谐波及实现网侧单位功率因数控制等优势。将PWM整流器应用于交直流电源中,介绍了主电路参数的选取,给出了交直流电源变换器软硬件设计方案。研制了一种以TMS320F2812为核心器件,采用PWM整流器实现的交直流电源变换器,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叁相PWM整流技术,使交直流侧能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并且使电网侧功率因数为1,具有优越的静态和动态性能。(本文来源于《电气应用》期刊2016年12期)

刘言新[6](2016)在《能量双向流动的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储能电站、电动汽车以及新能源的应用逐渐增大,蓄电池开始被大量应用。因此在蓄电池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充电装置,且蓄电池在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多次充放电测试,这就需要高性能及对电网无污染的蓄电池充放电装置。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大功率蓄电池充电装置是通过晶闸管的相控整流来实现的,这种装置交流侧电流波形畸变严重、功率因数低,严重污染电网,且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复杂、易出现故障,可靠性不高;放电装置则通常是经过一级电能变换装置,将电能通过电阻以热能的形式消耗掉,从而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本文针对现有蓄电池充放电装置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一种能量可以双向流动的充放电装置。文章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系统拓扑结构的选择及充放电控制策略的研究通过分析能量双向流动充放电装置的拓扑结构,前级采用叁相PWM整流器,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也可将直流电逆变回馈到电网中,并且能保证电流谐波畸变率(Total Harmonics Distortion, THD)小,减少其对电网引入的无功电流。后级采用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可将PWM整流器输出的高电压进行降压给蓄电池充电,也可以将蓄电池电压升高再通过PWM整流器将能量回馈到电网。既可以实现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也可以实现对蓄电池放电。根据蓄电池充放电方式研究了前后两级的联合控制策略,实现蓄电池的恒压或恒流充电以及放电控制。(2)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建立叁相PWM整流器在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基于单同步旋转坐标系的叁相锁相环,保证了对电网侧功率因数的准确控制。对基于电流前馈解耦的控制算法进行研究,实现叁相PWM整流器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的独立控制。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了Buck-Boost变换器的数学模型,设计了PID控制器参数,使系统符合蓄电池充放电时电流电压的纹波要求。(3)系统软硬件设计对系统硬件电路进行设计,主要有:PWM整流主电路、Buck-Boost变换器主电路、电流电压检测电路、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等,计算了系统主电路中关键元器件参数。利用CCS软件编写了软件程序,实现了各控制算法,结合系统硬件电路搭建了实验平台。(4)仿真与实验测试利用PLECS仿真软件搭建了系统前后两级变换器的模型,分别对设计的控制算法做了仿真,验证了核心控制算法的正确性。利用搭建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测试,仿真和试验结果均表明:系统无论在充电还是放电时均可以保证其交流侧电流功率因数为0.97(放电时为-0.97),而且交流侧电流为正弦波,其电流THD<5%,减小了对电网造成的谐波和无功污染;在放电时,可以将蓄电池中的电能回馈到电网,节约能源。对于储能电站而言,实现了充放电一体化,不再需要两套装置,节约了成本。(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吴小波,胡天友,张文合,郭建波[7](2015)在《一种双向能量流动光电互补的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伏与市电并联直流供电系统中,为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需要实时做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因此有必要制定合理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对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高效控制。现提出通过改变移相全桥控制信号之间的相位,以实现占空比的变化,使得负载的等效电阻实时跟踪光伏阵列的等效内阻,从而实现MPPT;采用固定开关频率的脉宽调制(PWM)直接电流法对PWM整流器的稳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能量解耦的控制策略。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和实验,其结果验证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李晨丹[8](2012)在《能量双向流动的电压源型背靠背变换器的设计与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的绿色交/交变流技术在变频交流调速、新能源并网发电、电力系统的电力电子装置、交流微网的并网接口等重要领域有着迫切的需求,是解决能源短缺、设备用电效率不高和供电质量不高的关键技术。电压源型背靠背变换器因其具有能量双向流动、有功无功可控等近乎理想的性能,已成为变频场合下应用最广泛的变换器。论文就以这种变换器作为研究对象,以变换器能量流动分析和减小变换器的母线电压的波动的协调控制为重点,对变换器的设计和控制策略展开研究,设计并搭建了试验样机的物理平台,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首先,以PWM整流器为切入点,研究了背靠背变换器的建模与控制。介绍了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和数字化的实现,对比了矢量控制、直接功率控制、比例谐振控制和预测电流控制这四种电流控制策略的优缺点。建立了背靠背变换器的低频与高频的数学模型,介绍了变换器传统的控制策略。以瞬时功率理论为基础,详细分析了系统的能量流动。针对系统两级变换器做并联运行,提出了减小零序电流的控制策略。针对传统控制策略的不足,在分析了负载突变时母线波动的原因的基础之上,利用负载功率前馈的控制策略抑制了负载波动对母线电压的影响。分析和仿真验证了采用协调控制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最后对电容最小化理论做了初步研究。在自行设计搭建的3kW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理论分析的验证。实验验证了背靠背变换器系统能量双向流动、有功和无功可控,负载功率前馈的控制策略能够减小负载波动引起的母线电压波动。并进行了电容减小时能量双向流动实验。(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2-05-01)

李文庆,杨立波,丁云飞,商怀昊,林猛[9](2012)在《基于DSP的能量可控双向流动PWM整流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电压空间矢量调制技术的全数字叁相能量可控双向流动的PWM整流器;给出了该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硬件组成。该系统具有系统组成简单、运行特性好、可靠性高、成本低及开发周期短等特点。(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2年03期)

靳恒,姜世公,王卫[10](2011)在《光伏并网系统能量双向流动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统的前级Boost后级全桥的并网逆变器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利用全桥作为双向AC/DC变换器,以直流母线电压外环输出作为系统能量管理的依据,实现光伏并网系统能量双向流动,为直流负载提供电能。通过改进传统的扰动观察法,实现局部阴影条件下最大功率点跟踪,提高能量利用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源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能量双向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严峻,电动汽车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然而大量电动汽车接入电网会对现有电力网络造成冲击,为了能够使现有电力网络容纳更多的电动汽车,需要一种合理有效的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策略对电动汽车群的充放电行为进行管理,使大量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过程能够有序进行。本文研究了旨在削峰填谷的适用于电动汽车的峰谷分时电价和有序充放电控制策略。具体内容如下:提出了适用于电动汽车和电网间能量双向流动模式下电动汽车的峰谷分时电价制定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影响电动汽车充电的因素,建立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之后针对电动汽车充电会造成配网负荷峰上加峰的情况,提出峰谷分时电价策略。为了确定合理的峰谷时段划分和最优的分时电价,通过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建立时段划分模型,并利用条件风险价值模型,建立了电动汽车对峰谷电价的响应模型,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后,最终得出适用于电动汽车充放电的分时电价和时段划分。提出了能够应用于充电站的电动汽车动态有序充放电控制策略。由于分时电价只有引导性,不能强制所有用户均响应分时电价。为了更精准地控制充放电过程,更好地实现控制目标,并考虑充电站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有序充放电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使用灰色理论对未来负荷情况进行短期预测,以此消除决策时信息不完整的影响。在优化时,为了尽可能吸引用户,提出了以电网负荷波动最小为第一层目标和以用户收益最大为第二层目标的双层优化模型。最终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量双向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丽英,赵国权,梁培文,叶晓鸿,白聚程.能量双向流动的DCDC变换器[J].价值工程.2018

[2].王文超.能量双向流动下电动汽车峰谷电价制定和有序充放电研究[D].上海电机学院.2018

[3].史永胜,高婧茹,刘言新.能量双向流动的蓄电池充放电系统设计[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张凯,杨兵红,厉成元,陆桂军,杨燕.能量可双向流动变频调速设备的集成控制器[J].电气传动.2016

[5].吴必瑞,裴素萍.基于DSP的能量双向流动交直流电源变换器[J].电气应用.2016

[6].刘言新.能量双向流动的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

[7].吴小波,胡天友,张文合,郭建波.一种双向能量流动光电互补的控制策略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5

[8].李晨丹.能量双向流动的电压源型背靠背变换器的设计与协调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9].李文庆,杨立波,丁云飞,商怀昊,林猛.基于DSP的能量可控双向流动PWM整流器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2

[10].靳恒,姜世公,王卫.光伏并网系统能量双向流动控制策略研究[J].电源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并网型直流微网(第二种结构)风力机功率控制曲线能量双向流动时交流侧电压Ua与...在0.1s改变电源功率实现能量双向双向变换器能量双向流动实验图中,DC/AC变流器可实现交流系统与电池系...

标签:;  ;  ;  ;  ;  ;  ;  

能量双向流动论文_陈丽英,赵国权,梁培文,叶晓鸿,白聚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