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生物型人工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浆,生物,肝功能,效果,治疗学,干细胞,精准。
非生物型人工肝论文文献综述
李爽,刘静,陈煜[1](2019)在《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肝是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类型多样,其原理各不相同,适应证也各有差别,同时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千差万别,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特点,结合每一种人工肝的原理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并对其疗效进行重点讨论;探讨了如何根据肝衰竭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选用恰当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郭志辉,韩焕钦,郑伟强[2](2019)在《干细胞用于生物型人工肝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肝功能衰竭是肝病终末期的临床表现之一。现如今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人工肝治疗方法依然是非生物型人工肝(NonBioaritificial Liver,NBAL),非生物型人工肝不具有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凝血因子等活性物质的功能,但生物型人工肝(Bioaritificial Liver,BAL)却很好地弥补了非生物型人工肝在(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04期)
刘杰,戴小灵[3](2019)在《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价值。方法:60例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然后,比较两组的AST、ALT、TBil、ALP水平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的AST、ALT、TBil、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这些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与观察组1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提高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华夏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兰玲鲜,苏春雄[4](2019)在《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肝衰竭患者10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进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方法。比较2组患者8、12、48周治疗效果。以及凝血功能,肝功能,症状等生化指标情况,以及患者治疗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ALT,总胆红素TBil,与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凝血功能方法,原活动度PTA均有所上升为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8周治疗过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12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48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存天数平均为(191.8±10.3)d,对照组患者生存天数平均为(159.4±20.1)d,且2组患者1年后总有效生存率,观察组43.14%,是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1.18%,2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衰竭患者通过使用非生物型人工肝临床效果明显,不过生存率未能提高。(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张秀灵[5](2018)在《血源紧张条件下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技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在血浆置换(PE)、PE联合血浆灌流(PP)、PE联合胆红素吸附及PE联合双重胆红素吸附系统(DPMAS)等不同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内科综合治疗中,采用全量、半量或少量血浆的疗效差异,探讨血源紧张条件下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技术治疗肝衰竭的新方法。[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内科综合治疗的急性、亚急性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早、中期患者,分为全量血浆PE组(A组)和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组。组合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按组合方式不同分又为3类:半量血浆PE+血浆灌流(B组),600mL血浆PE+血浆灌流(B1组);半量血浆PE+胆红素吸附(C组),600mL血浆PE+胆红素吸附(C1组);半量血浆PE+DPMAS(D组),600mL血浆PE+DPMAS(D1组)。所有病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进行人工肝治疗。收集各组治疗病例年龄、性别、肝衰竭致病因素、人工肝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人工肝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改善程度(ALT、AST、TB、DB、ALB)、人工肝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改变程度(P TA)、治疗后近期有效率等指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1.全量PE(A组)V.S半量血浆组(B组、C组、D组)生化指标改变:四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前各项生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治疗前后比较各项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临床症状均有显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改善情况:A、B、C、D四组比较△ ALT,B、D组疗效最佳;DB改善情况:A、B、C、D四组比较△DB,D组疗效最佳;PTA、ALB改善情况:A、B、C、D四组比较△PTA、△ ALB,A组疗效最佳。2.少量血浆组(B1组、C1组、D1组)生化指标变化:叁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前各项生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治疗前后比较各项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临床症状均有显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改善情况:B1、C 1、D1四组比较△ALT,B1、D1组疗效最佳,且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D B改善情况:B1、C1、D1四组比较△DB,D1组疗效最佳;ALB改善情况:B 1、C1、D1四组比较△ALB,C1组疗效最佳;PTA改善情况:B1、C1、D1四组比较△ PTA,D1组疗效最佳。3.全量PE(A组)vs半量PE联合PP(B组):△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12.0±44.1 vs 33.5±1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B(68.8±39.8 vs 69.4±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改善TB、DB方面疗效相当,而PE联合PP对ALT改善较全量P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7.2±3.2vs 2.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TA%(19±12 vs 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E治疗改善A LB、PTA方面更优。4.全量PE(A组)vs半量PE联合PBA(C组):△ 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11.9±44.1 vs 103.9±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B(68.8±39.8 vs 88.5±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LB(7.2±3.2 vs 5.7±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19±12 vs 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善ALB及PTA方面,两种治疗效果相当;但在改善TB、DB方面,PE联合PBA治疗更优;改善ALT方面,全量PE疗效更佳。5.全量PE(A组)vs半量PE联合DPMAS(D组):△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11.9±44.1 vs 128.1 ±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68.8±39.8 vs 90.8±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7.2±3.2 vs 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19±12 vs 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善ALT和PTA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相当;但在改善TB、DB方面,PE联合PBA治疗更优;改善ALB方面,全量PE疗效更佳。6.PE联合PP vs PE联合PBA:①半量组(B组vs C组):△ 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33.5±130.3 vs 103.9±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69.4±44.5 vs 88.5±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 B(2.4±0.9 vs 5.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TA%(18±13 vs 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少量组(B1组vs C1组):△ 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71.0±49.1 vs 125.2±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72.6±45.9 vs 99.9±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2.2±0.8 vs 5.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10±10 vs 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善ALT方面,PE联合PP治疗效果更佳;改善PT△、TB、DB、ALB方面,PE联合PBA治疗效果更佳。7.PE联合PPvsPE联合DPMAS:①半量组(B组vsD组):△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B(33.5±130.3 vs 128.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69.4±44.5 vs 90.8±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2.4±0.9 vs 2.5±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31±13 vs 3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少量组(B1组vs D1组):△ 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71.0±49.1 vs 131.2±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72.6±45.9 vs 114.0±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LB(2.2±0.8 vs 2.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TA%(10± 10 vs 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善ALT、ALB、PTA方面,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相当;改善TB、DB方面,PE联合DPMAS治疗效果更佳。8.PE联合PBA vs PE联合DPMAS:①半量组(C组 vs D组):△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103.9±44.2 vs 128.1±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88.5±44.0 vs 90.8±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LB(5.8±4.5 vs 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22±9 vs 36±19)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少量组(C1组vs D1组):△ 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B(125.2±40.4 vs 131.2±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99.9±38.9 vs 114.0±5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LB(5.6±7.1 vs 2.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16±9 vs 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善改善TB、DB、PTA方面,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相当;改善ALT方面,PE联合DPMAS治疗效果更佳;改善A LB方面,PE联合PBA治疗效果更佳。[结论]少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是一种对急性、亚急性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早、中期较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与PE联合PP及PE联合PBA比较,在血源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在节省血浆的同时吸附患者炎性因子及胆红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选择。(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8-04-01)
黄珍,吕建林,胡振斌,冉思邈,黎仲援[6](2018)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临床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手段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系统支持治疗。文章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综述了近年来,非生物型人工肝,主要以血浆灌流、血浆滤过透析、血液灌注在治疗肝衰竭的优势及其不足,回顾性分析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不足,以供临床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张秀灵,牟春燕,李武[7](2018)在《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衰竭作为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其治疗包括内科综合治疗、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移植和生物干细胞移植等。作为早中期肝衰竭患者过渡到肝移植的重要治疗方法,非生物型人工肝目前已得到国内外的认可与广泛应用。本文重点对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式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8年02期)
黄金华[8](2017)在《舒适护理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肝衰竭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给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舒适组进行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评分、住院天数;护理纠纷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舒适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舒适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住院天数优于对照组(P<0.05);舒适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纠纷的发生,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7年36期)
李爽,陈煜[9](2017)在《血浆紧缺情况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新模式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肝衰竭患者的不断增加,人工肝技术的应用迎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尽管人工肝在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以血浆置换为代表的国内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面临着严峻的血浆来源受限问题。以血浆置换为中心,从多个角度对非生物型人工肝在治疗中如何应对血浆紧缺情况进行重点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古振涛,郑伟强[10](2017)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治疗肝衰竭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生物型人工肝是目前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各种非生物型人工肝的联合应用模式日趋得到推崇,然而临床上对各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疗效评价不一,该文主要阐述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情况、优势及其局限性,同时对各种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必要性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7年09期)
非生物型人工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肝功能衰竭是肝病终末期的临床表现之一。现如今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人工肝治疗方法依然是非生物型人工肝(NonBioaritificial Liver,NBAL),非生物型人工肝不具有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凝血因子等活性物质的功能,但生物型人工肝(Bioaritificial Liver,BAL)却很好地弥补了非生物型人工肝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生物型人工肝论文参考文献
[1].李爽,刘静,陈煜.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2].郭志辉,韩焕钦,郑伟强.干细胞用于生物型人工肝的研究进展[J].肝脏.2019
[3].刘杰,戴小灵.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J].华夏医学.2019
[4].兰玲鲜,苏春雄.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9
[5].张秀灵.血源紧张条件下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技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
[6].黄珍,吕建林,胡振斌,冉思邈,黎仲援.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18
[7].张秀灵,牟春燕,李武.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J].医学信息.2018
[8].黄金华.舒适护理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
[9].李爽,陈煜.血浆紧缺情况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新模式的探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10].古振涛,郑伟强.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治疗肝衰竭的进展[J].安徽医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