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的护理体会

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的护理体会

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ndcentralcatheter,PICC)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的效果,并将护理过程中的体会报告如下。方法:选取我院的60例早产极低体重儿,对其进行PICC护理,并对护理过程中的新生儿变化情况进行记录,了解其护理结果。结果:整体治疗情况良好,相关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通过护理过程中的具体感受和体会,以及结合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PICC护理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减少并发症及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效果,而且该技术较为可靠,临床预后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脉穿刺

前言: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输液一直以来都是医学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外周静脉表浅,血管壁较薄,周围静脉置留难以长期保存,而且注射药物过程中药物刺激大且注射时间长,也给早产极低体重儿的静脉注射安全性造成了很大隐患。近些年来,我国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技术的发展势头良好,相关技术手段以及必要的医学设施资源也十分成熟,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安全,并发症较其他的深静脉置管少,可减轻病人的痛苦,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早产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静脉输液选择。

1.近年来的临床资料及常用护理方法

1.1相关背景资料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ndentralcatheter,PICC)可长期输入各种渗透压及刺激性的药物,是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建立通畅、持久的静脉输液通道的有效方法[1]。20世纪70年代PICC作为一种静脉高营养途径被引入市场,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及应用,它可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是挽救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超低体重儿不可缺少的生命技术之一。

1.2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本院儿科新生儿室住院,行PICC置管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共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日龄为1~13d,胎龄26~30周25例,31~35周35例;出生体重700~1200g32例,1200~1500g38例;原发疾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5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5例,新生儿窒息后1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4例,新生儿败血症10例。患儿均因病情需要需建立中、长期静脉通道,以利于抢救用药和维持静脉高营养治疗。

1.3方法

做好物品准备(PICC穿刺包、2副手套、肝素帽、稀释肝素液、生理盐水、5~10ml注射器),分别于入院后1~5d内行PICC,PICC穿刺前向家长说明置管目的、方法和风险,取得家长同意并签署特殊治疗同意书。选用型号119Fr、长度50厘米的PICC导管。穿刺静脉选用右上肢贵要静脉19次,左上肢贵要静脉13次,右上肢肘正中静脉11次。整个操作过程应该由2~3名护士配合完成,并且操作者受过专业培训,技术熟练,其中术者须持有PICC上岗证。穿刺前先在体表测量定位,患儿穿刺侧手臂外展90°,从预穿刺点开始,沿静脉行径至右胸肩锁关节再向下至第2肋间长度,量双侧臂围。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先后用75%酒精、碘伏消毒整个肢体,术者开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再用75%酒精、碘伏消毒整个肢体,助手戴手套,修剪导管长度(保留15cm),修剪小块纱布(2cm×2cm),生理盐水预冲导管。导管进入至静脉所需长度后,撤去导入鞘,穿刺点按压约5分钟左右,无渗血后接肝素帽,用稀释肝素液脉冲式封管,然后覆盖纱布,并用3M透明敷料妥善固定。置管结束后记录穿刺部位、穿刺长度、置管持续时间、外敷料渗血情况等。术后24小时视外敷料渗血情况而更换敷贴,以后每周更换1次。平时注意严密观察,确保导管无折叠、扭曲、变形或滑脱。并注意观察切口,定期做皮肤消毒,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

2.结果

本组60例患儿行PICC治疗,右上肢贵要静脉19例,左上肢贵要静脉13例,右上肢肘正中静脉11例。均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置管时间8~59d。置管时第1次穿刺失败4例,送导管困难3例,导管异位3例,穿刺部位出血超过30分钟1例,置管相关操作异常率为10.68%。输液过程中堵管7例,感染2例,并发症率为7.77%。整体治疗情况良好,相关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均得到十分有效的控制。

3.讨论

3.1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工作

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问题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避免操作中患儿病情突然变化而发生意外。每天测量臂围并记录,观察穿刺部位、手臂有否红、肿、热、痛、活动障碍等。在肘窝上四指处进行测量,如臂围增加2厘米,且辅助治疗不缓解应拔管。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患儿生命体征的观察:注意患儿精神食欲情况,哭声是否减弱、体温足否稳定、是否有嗜睡现象等。发现问题及时回医院处理,护理期间尽量减少外来人员和陪护人员进入病室,注意病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注意术后换药时戴无菌手套,保证无菌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发现有血液回流时及时更换。肝素帽以外的管道每天更换,更换管道、敷贴和推注药液时均应注意无菌操作。

3.2对导管阻塞的处理对策

(1)血凝性导管堵塞:护理人员因未及时冲管,未正压封管,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更换,或其他原因如哭闹等出现回血未及时处理,发生血凝性导管堵塞。防范措施是及时更换液体,给予脉冲式的导管冲洗和正压封管方法,避免血液回流。1.9Fr的导管须用输液泵24小时持续输液,且速度应大于3毫升每小时。

(2)非血凝性导管阻塞:药物发生配伍禁忌沉淀可致非血凝性导管阻塞,因此如果不确定药物之间是否有配伍禁忌,需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输注高粘度液体时应每8h使用生理盐水冲管1次。

3.3其他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预防感染,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最常发生穿刺点皮肤感染。因此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执行PICC敷料更换流程,及时更换敷料,可有效减少感染机会。

(2)预防导管脱出敷料固定牢固,体外导管“S”状固定,导管尾端也应用胶布妥善固定以增加稳定性,防止用力牵拉导管,及时更换敷料,可有效预防脱管。

(3)正确封管与冲管,确保正压封管,采用稀释肝素液(5U/ml)1~2ml封管,输注脂肪乳剂时,每8小时用生理盐水2ml脉冲式冲管1次,冲管时转动导管接头处,避免药液沉积,脉冲式冲管可更彻底地冲净导管末端残留药液,避免发生堵管。

就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PICC技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新生儿保持静脉开放的主要方法之一。而这种技术的核心就在于护理以及控制并发症的产生,加强相关护士人员的基本技能水平,提升专业素养,给予完善可靠的技术管理,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早产儿的输液安全,减少其输液过程中所受的伤害和痛苦,使治疗效果更好,也使早产儿家属对治疗效果更加满意。

参考文献:

[1]黄梅,闫侠,王爱荣.PICC在早产低体重儿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12):122-123.

[2]江思思.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4,(06):54-55.

[3]廖秀春.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应用的对比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6,(15)38-39.

标签:;  ;  ;  

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