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玄佛合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玄学,名士,得意忘言,空幻,佛教,文心雕龙,魏晋。
玄佛合流论文文献综述
米兰[1](2016)在《僧肇玄佛合流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末以来,社会大动荡,与此相应的学术巨变使得绵延几百年的两汉经学受到冲击,几近穷途末路,而以经学面目出现的儒学自然难逃厄运,由权威走向式微。伴随儒学一统地位的丧失,文化因子的多样性重新显现出来,思想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乃至重新组合和构建。这一切为后来的佛学发展给了一张温床,也使得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有了一次跨越式的发展机会。佛教本是西域盛行的宗教之一,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产生了更为深入的交流,佛教从刚开始的少数人传播到一部分人开始信仰,期间走过了较为漫长且曲折的路程,但是真正的扎根中原仍然没有做到。随着思想潮流的涌动,玄学和佛学两个磁场之间产生的影响力逐渐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既谈玄又讲佛。这当中,佛学代表当属僧肇。他在早期的时候是深受玄学思想影响的谈玄者,随着对佛学的不断深入了解,他开始走上了自己的讲佛之路。首先,僧肇的玄佛合流思想产生是有哲学基础和历史背景的,从佛教的传入到后来中观学的引进,其中不乏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特别提到了玄佛的共在,从哲学的层面来剖析了玄佛的共通性,又通过六家七宗的以玄解佛来引出僧肇的以佛解玄,进一步引出了僧肇的玄佛合流思想是从怎样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其次,僧肇在他的佛学论述中有许多方面都体现出了玄佛合流的思想,玄学基于道家注重思辨,因此文章重点从“非有非无”、“即动求静”、“般若无知”叁个方面来探讨玄佛在哲学思考范围及方法上的合流。最后,作为僧肇玄佛思想合流的结晶——《肇论》,其经典的论述在继承和发扬玄佛合流思想的同时,已经作出了超越玄佛的思考,这是对玄佛合流思想做出的最好的总结。本文通过僧肇在讲佛之路上表现出的玄佛合流的特征来思考,魏晋时期的玄佛合流思想都经历了哪些,在僧肇这里又得到了怎样的升华。(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顾凯[2](2012)在《论东晋时期的士族交游与玄佛合流——以名僧与庾亮的交游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晋时期士族玄谈盛行,名僧与士族谈玄论佛也成为一种风尚。但这种玄佛合流的文化现象只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名僧与士族交游唱和中的文化认同并不能等同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一致。就名僧与庾亮的交游活动来看,佛家生活观念与玄学越名教尚自然的融通,仅体现出佛教传播诉求下名僧对士族社会地位的依附;名僧与士族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也只是学理范畴的分歧,但这种分歧却折射出两者社会价值判断上的差异。佛教与玄学的融通为佛教在文化群体中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而两者的独立性却勾勒出两者泾渭分明的命脉。(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2年09期)
郭美星[3](2011)在《试论“玄佛合流”的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玄佛合流",顾名思义,指的是产生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和汉末起被传入中国后的佛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学术界至今说法不一,且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比如般若学先于玄学而存在于中国,那么在玄学的产生过程中是否受到佛教般若学思想的影响呢?汤用彤先生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说:(本文来源于《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叁辑)——第叁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5-10)
洪修平[4](2008)在《叁教关系视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与《肇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而最终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中国化是佛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等不断碰撞、交融和影响的过程,若从思想上看,则主要是与传统儒家和道家(道教)在冲突中交融、在交融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玄佛合流和六家七宗以及《肇论》的出现,在中国佛教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佛教正式登上了中国学术思想的舞台和中国化佛教理论体系的开始初创。本文拟在儒佛道叁教关系的视野下对玄佛合流的形成、六家七宗的出现以及《肇论》对六家七宗的批判和对玄佛合流的总结等略作论述,以求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中国佛教在叁教关系中的发展并把握《肇论》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08年00期)
李杰玲,李寅生[5](2007)在《论魏晋时期玄佛合流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从刘勰的“自然”、“虚静”和“心物”观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时玄佛合流,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阶段,玄佛合流对刘勰产生了隐秘却深刻的影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并行的复杂思想背景,这些在《文心雕龙》里都有所反映。除儒家思想外,玄佛合流对刘勰产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这一影响使他形成了独特的创作观和审美观,主要表现在《文心雕龙》中的"自然"、"虚静"和"心物"观上。(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刘惠卿[6](2006)在《义理佛教:从格义到玄佛合流》一文中研究指出义理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必然要经过的发展阶段。佛教的传播经过汉魏之世依附于鬼神方术的阶段后,西晋以来,隋着佛典翻译事业的隆盛,探讨佛经义理成为风尚,如何理解教义,传播教义,成为摆在佛教徒面前的一大课题,佛教进入义理佛教阶段。义学高僧们先是用所谓“格义”法,后来又受玄学得意忘言派影响,主张不拘泥于文辞而直达意旨的解经方法,表现出玄佛合流的特征。这一切最终促使佛教哲学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河流,同时又使其彰显出独立的品性。(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6年01期)
周期政[7](2002)在《玄佛合流和陶渊明的空幻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晋后期玄佛合流的趋势使社会思想变得平静,生活于其时的陶渊明在为人和诗文上都超出了当时士人,表现得更为平静,更为彻悟,极具佛教的意味。虽然他并未接受佛教的信仰,但使之致于虚静的迁化观正深契佛学的义理。他的虚静正是玄佛合流的思潮潜移默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孔毅[8](1995)在《东晋名士与玄佛合流》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晋名士与玄佛合流孔毅永嘉之乱后,东晋偏安江左,深受玄学熏陶的世族名士大批南渡。此时的江南谋生容易,民风淳朴,“俗少争讼,而尚歌舞”①。在这种多姿多彩的优裕生活环境里,玄风进一步扇起。但是,对于这些南来的名士来说,毕竟今非昔比了。过去洛下权贵,今日“...(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1995年05期)
玄佛合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晋时期士族玄谈盛行,名僧与士族谈玄论佛也成为一种风尚。但这种玄佛合流的文化现象只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名僧与士族交游唱和中的文化认同并不能等同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一致。就名僧与庾亮的交游活动来看,佛家生活观念与玄学越名教尚自然的融通,仅体现出佛教传播诉求下名僧对士族社会地位的依附;名僧与士族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也只是学理范畴的分歧,但这种分歧却折射出两者社会价值判断上的差异。佛教与玄学的融通为佛教在文化群体中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而两者的独立性却勾勒出两者泾渭分明的命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玄佛合流论文参考文献
[1].米兰.僧肇玄佛合流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2].顾凯.论东晋时期的士族交游与玄佛合流——以名僧与庾亮的交游为中心[J].求索.2012
[3].郭美星.试论“玄佛合流”的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意义[C].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叁辑)——第叁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4].洪修平.叁教关系视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与《肇论》[J].佛学研究.2008
[5].李杰玲,李寅生.论魏晋时期玄佛合流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从刘勰的“自然”、“虚静”和“心物”观说起[J].许昌学院学报.2007
[6].刘惠卿.义理佛教:从格义到玄佛合流[J].求索.2006
[7].周期政.玄佛合流和陶渊明的空幻感[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8].孔毅.东晋名士与玄佛合流[J].求索.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