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逆相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锰钢,奥氏体,超细,晶粒,组织,正弦,脉冲。
逆相变论文文献综述
赵棪[1](2019)在《逆相变退火工艺对5%Mn中锰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代汽车钢兼备高强度和高塑性的良好匹配,可以促进汽车轻量化并且具有节能环保、节约成本等优点,成为钢铁领域一大研究热点。本课题以5%Mn中锰汽车钢为试制材料,借助奥林巴斯GX51F型金相显微镜、FEI QUANTA650型扫描电镜,荷兰X Pert PRO MPD型X射线衍射仪,FEI TecnaiG~2F20透射电镜以及SHT-4605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等设备,系统研究了热轧、冷轧中锰钢两相区逆相变退火的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探索其最佳生产工艺,研究结果如下:热轧中锰钢经过930°C×20min高温淬火+不同两相区温度逆相变退火后得出:淬火后为板条马氏体组织,逆相变退火的组织为超细晶铁素体、马氏体以及不同体积分数的残余奥氏体。当逆相变退火温度为625°C时,主要以片状马氏体和超细晶铁素体为主,奥氏体体积分数只有6.83%;650°C时,主要以超细晶铁素体、板条马氏体和板条奥氏体为主,奥氏体体积分数升高到12.63%,板条奥氏体平均宽度为0.14μm,板条马氏体平均宽度为0.19μm;675°C时,组织为超细晶铁素体和奥氏体,奥氏体体积分数升高到29.23%,并以块状、板条状的形态出现在铁素体晶界和马氏体板条束界,块状奥氏体呈现奥氏体层错和孪晶,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为0.65μm;700°C时,主要以板条马氏体和超细晶铁素体为主,奥氏体体积分数降低到10.10%,板条马氏体平均宽度为0.30μm。冷轧中锰钢经过930°C×20min高温淬火+不同两相区温度逆相变退火后得出:淬火后的组织是板条马氏体,逆相变退火后的组织为超细晶铁素体、板条马氏体以及不同体积分数的残余奥氏体。当逆相变退火为625°C时,主要以板条马氏体和超细晶铁素体为主,奥氏体体积分数只有5.09%;650°C时,主要以超细晶铁素体、板条马氏体和奥氏体为主,板条马氏体平均宽度为0.23μm,奥氏体体积分数升高到10.48%,以块状的形态出现在铁素体晶界和马氏体板条束界上;675°C时,主要以超细晶铁素体和奥氏体为主,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为0.30μm,奥氏体体积分数升高到22.34%;700°C时,组织以超细晶铁素体和板条马氏体为主,板条马氏体平均宽度可达到0.32μm,且位错密度降低,奥氏体体积分数降低到9.32%。通过以上研究,可得到5%Mn中锰钢最佳逆相变退火工艺以及相应力学性能:热轧中锰钢经930°C×20min淬火+675°C×30min逆相变退火后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为1050MPa,延伸率达到25%,强塑积为26.3GPa%;冷轧中锰钢经930°C×20min淬火+675°C×30min逆相变退火,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为1100MPa,延伸率为22%,强塑积为23.1GPa%。(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峰峦,王存宇,韩硕,汪明辉,曹文全[2](2019)在《逆相变退火中锰钢的组织性能与成形极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通过SEM、XRD、单轴拉伸试验和FLD等方法对比研究了中锰钢(MMnS780钢)与DP780钢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成形极限。结果表明,DP780钢获得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组织,具有连续屈服及较大的加工硬化能力,而MMnS780钢由细小的铁素体和奥氏体构成,具有明显屈服、相对较小的加工硬化能力和较大的均匀伸长率;不同应变状态下MMnS780钢较DP780钢具有更高的极限应变。退火组织以及细小的晶粒尺寸使MMnS780钢产生明显的屈服现象,细小组织以及亚稳奥氏体的TRIP效应使其具有较高的塑性和成形性能。(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冀常鹏,许素娜,冀雯靖[3](2019)在《改进的Duffing振子逆相变弱信号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Duffing振子检测系统在正向相变时容易受过渡带影响并且噪声对检测系统也会产生影响的问题,提出融合高阶累积量和Duffing振子的逆相变混沌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Lyapunov指数方法计算检测系统的临界阈值γ_d,令检测系统的周期策动力为γ_d,其次对待检信号通过计算其高阶累积量进行预处理,能够降低噪声功率,并得到谐波信号的幅度变化规律;然后,将经过预处理的待检信号输入至检测系统,利用Lyapunov指数得到在逆相变发生时对应的周期策动力幅值;最后,根据逆相变发生前后所对应的周期策动力幅值之差,计算出待检信号的幅值及检测信噪比。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用于-50.97 dB信噪比下微弱正弦信号的检测,相比较传统的Duffing振子检测系统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本文来源于《数据采集与处理》期刊2019年02期)
田亚强,黎旺,郑小平,宋进英,魏英立[4](2018)在《不同初始组织中锰钢逆相变退火后的室温组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0.1C-5Mn中锰钢两种初始组织形态(热轧淬火态与冷轧形变态马氏体)经两相区退火处理后的室温组织形貌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退火处理后,热轧马氏体复相组织(铁素体+奥氏体)大部分保持板条状,而冷轧马氏体发生回复再结晶,形成多边形或等轴状(粒状)超细晶粒;冷轧退火样中残留奥氏体含量及其中C含量高于热轧退火样,表明冷轧初始组织形态有利于逆相奥氏体稳定及C元素配分;冷轧退火样的强度(屈服、抗拉)均高于热轧退火样,而断后伸长率稍低于热轧退火样,并且冷轧退火样加工硬化速率优于热轧退火样,两者强塑积均超过30 GPa·%,冷轧退火样强塑积偏高。(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赵晓丽,张永健,黄海涛,惠卫军,王存宇[5](2018)在《温轧及逆相变退火对中锰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轴拉伸及TEM、XRD等实验方法分析研究了0.1C-5Mn中锰钢温轧后逆相变退火处理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实验钢温轧后退火处理可获得等轴状与一定量板条状共存的奥氏体+铁素体的复合组织形貌。随着退火时间延长,逆转变奥氏体的含量增多、尺寸增大,这使得奥氏体的稳定性逐渐降低,抗拉强度逐渐提高,而屈服强度、伸长率及强塑积则逐渐降低;在退火时间为5min时,可获得高达40GPa·%的强塑积。与冷轧退火样相比,温轧退火样具有更为优异的塑性和强塑积,强塑积可提高20%以上。因此,温轧工艺具有简化中锰钢生产工艺流程、并进一步改善其力学性能的良好潜力。(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曹佳丽,江献玉,赵强[6](2017)在《DSC法研究轧制工艺对奥氏体逆相变激活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分析设备进行了奥氏体相变激活能的研究,通过测定10Mn5试验钢冷轧和温轧两种状态下的热流-温度曲线计算了逆相变激活能和相变激活能。绘制了相变体积分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钢温轧态奥氏体逆相变激活能(788.5 k J/mol)小于冷轧态奥氏体逆相变的激活能(1030 k J/mol);温轧态奥氏体逆相变能量门槛低,转变较容易。当相变体积分数大于50%后,冷轧和温轧的奥氏体相变激活能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7年23期)
类承帅,邓想涛,王昭东[7](2017)在《逆相变退火制备高强度高塑性纳米/超细晶钢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Fe-17Cr-6Ni奥氏体钢不锈为材料,研究了"冷轧+逆相变退火"制备纳米/超细晶奥氏体不锈钢工艺。研究了冷轧及逆相变退火过程中组织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在650~750℃退火时获得了平均晶粒尺寸为210~400nm的奥氏体组织,同时实现了高强度高塑性组合,屈服强度达到790~1041MPa,抗拉强度达到1023~1093MPa,断裂延伸率达到26.6%~40.5%。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纳米超细晶金属材料,其较高的塑性主要是由于变形过程中产生了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及形变孪晶,增强了其加工硬化能力,延迟颈缩的产生,从而改善塑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6.钢铁材料》期刊2017-11-21)
王昌,徐海峰,黄崇湘,曹文全,董瀚[8](2016)在《中锰钢逆相变退火组织的演变及锰的配分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EM、TEM、STEM、XRD、EBSD等实验分析方法对中锰钢(0.2C5Mn)在奥氏体逆相变不同时间退火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锰钢在650℃短时间逆相变退火时析出大量M3C型碳化物,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逆相变奥氏体形成长大,获得马氏体、奥氏体双相片层状组织。马氏体与逆相变奥氏体晶粒取向服从K-S关系,且两相板条平均宽度在0.5μm左右。退火过程中锰元素出现由淬火组织平均分布逐渐向逆相变奥氏体富集的配分行为,长时间退火后形成体积分数为30%的逆相变奥氏体,抗拉强度为960MPa,屈服强度为500MPa,总伸长率为40%,强塑积高达38.4GPa·%。(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刘志强,刘敬平,郑喜平,张红霞[9](2015)在《30CrMnSi钢奥氏体逆相变亚温淬火》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二次淬火温度对30CrMnS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奥氏体逆相变亚温淬火后的硬度、强度和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780~855℃奥氏体逆相变亚温淬火,30CrMnSi钢的显微组织为细小的板条马氏体+条状铁素体,其硬度和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855℃淬火时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5年12期)
张家陶[10](2015)在《脉冲电流处理碳钢组织细化、强化及逆相变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材仍然是21世纪广泛使用的结构材料,但其他结构材料的崛起,使钢材面临更严峻的市场竞争。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迫使钢铁生产向低能耗、低资源消耗和短工艺流程发展。为了达到减重和更高安全等级的要求,钢材必须具有更好的强韧性,同时兼顾改善其他使用性能。因此,寻找低能耗、低资源消耗和具有显着组织强韧化效果的新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在材料强化机制中,晶粒细化不仅可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韧性,还有利于改善其他使用性能。开发新的晶粒细化方法和研究相应的细化机理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重视。发展至今,晶粒超细化已成为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从发现电致塑性效应开始,脉冲电流在材料制备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种瞬时高能量输入方法,脉冲电流直接把能量作用在金属材料晶格上,使材料组织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受高密度电流脉冲产生的电子风冲击、电迁移等物理效应的作用,脉冲电流对金属材料扩散、相变和再结晶等行为具有显着影响。但鲜有研究者尝试用脉冲电流超细化碳钢组织。作为一种极端非平衡处理工艺,脉冲电流影响下的碳钢组织相变机理、细化机理还不清楚。因此研究脉冲电流作用下钢的组织细化效果、相变及细化机理,对于挖掘钢材性能,寻找新的节能、高效的组织强韧化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成分、不同初始组织的钢材进行电脉冲处理,结合不同冷却方法,研究了奥氏体晶粒、马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的细化效果,以及细化后钢的力学性能;对比传统热处理条件下马氏体的逆相变过程,研究了电脉冲处理马氏体逆相变机理;结合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了脉冲电流的细化机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低碳钢铁素体/珠光体初始组织经过电脉冲奥氏体化淬火处理后,原奥氏体晶粒从150μm细化到20μm,马氏体组织细化。抗拉强度从1220MPa提高到1400MPa,延伸率没有下降。中碳钢经过脉冲电流奥氏体化淬火处理后,奥氏体晶粒从22μm细化到6μm。马氏体板条平均宽度从414nm降低到179nm。硬度从49HRC提高到56.3HRC。抗拉强度从传统热处理的1616MPa提高到2000MPa,并且保持了11.5%的断裂延伸率,使钢材具有较好的强度-延伸率匹配。随着脉冲电流处理峰值温度提高,奥氏体晶粒粗化,导致硬度、抗拉强度以及延伸率逐渐下降。合金钢40Cr回火索氏体组织经过电脉冲奥氏体化淬火处理后,奥氏体晶粒发生超细化,平均晶粒尺寸达到3μm,马氏体组织细化。提高脉冲电流处理峰值温度,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并且长大速率呈现出随电流密度增大而提高的趋势。介稳奥氏体锰钢马氏体组织经过电脉冲处理后,逆变再结晶奥氏体细化了10倍。细化后的奥氏体组织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提高,具有更好的加工硬化能力。(2)通过电脉冲处理冷轧板条马氏体组织,实现快速再结晶,使铁素体晶粒超细化。再结晶等轴铁素体晶粒平均尺寸为1μm,部分铁素体晶粒内部仍含有大量位错,无碳化物析出。与热轧组织相比,快速再结晶超细化铁素体组织的抗拉强度从530MPa提高到941MPa,并具有15%的均匀延伸率和21%的断裂延伸率。随再结晶温度提高,铁素体晶粒粗化,强度降到648MPa,但断裂延伸率提高到32.5%。超细铁素体晶粒组织拉伸断口韧窝更细密。(3)脉冲电流细化钢的奥氏体晶粒是高密度电流脉冲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耦合作用。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试样温度以3.8×104K/s升高到Ac3以上,保证了奥氏体相变的热力学驱动力。脉冲电流的非热效应促进碳原子扩散,使奥氏体化过程在瞬时完成。脉冲电流的非热效应降低α→γ转变时奥氏体形核热力学势垒,使奥氏体形核率为传统热处理条件下的数十倍。在快速冷却有效抑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下,最终可实现奥氏体晶粒超细化。(4)对比介稳奥氏体锰钢马氏体试样传统热处理和电脉冲处理时组织变化发现,电脉冲处理马氏体逆相变机制为位移型逆相变。传统热处理过程中,介稳奥氏体锰钢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发生分解,导致铁素体相出现,珠光体结在奥氏体晶界处形成。随温度变化,碳化物经历了先析出后溶解的过程。逆变奥氏体优先在回火马氏体针簇中心形核,新形成的奥氏体为等轴晶粒。马氏体的整个逆相变过程为α′→α+Fe3C→γ扩散型相变过程。电脉冲处理介稳奥氏体锰钢马氏体试样逆相变过程没有发生回火反应和残余奥氏体分解。整个升温过程α相和γ相都处于碳原子过饱和固溶状态,直到逆相变开始时发生α′→γ转变。逆变奥氏体为含有高密度位错的针状相。奥氏体逆相变完成后,针状奥氏体发生再结晶,形成细小等轴奥氏体晶粒。α′→γ相变导致表面效应的产生。电脉冲处理介稳奥氏体锰钢马氏体逆相变机制为α′→γ位移型相变,奥氏体细化机制为位移型逆变奥氏体再结晶细化。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钢材经过脉冲电流处理,可实现显微组织细化、甚至超细化,抗拉强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兼有良好的延伸率。马氏体相在电脉冲处理过程的奥氏体化机制为位移型逆相变。以奥氏体分解组织作为初始组织时,细化机制是脉冲电流促进α+Fe3C→γ相变过程中奥氏体形核;以马氏体作为初始组织时,细化机制则是脉冲电流所致α′→γ位移型逆变奥氏体再结晶细化。把传统板条马氏体冷轧与电脉冲再结晶相结合,可成为一种快速、高效制备超细铁素体晶粒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逆相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别通过SEM、XRD、单轴拉伸试验和FLD等方法对比研究了中锰钢(MMnS780钢)与DP780钢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成形极限。结果表明,DP780钢获得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组织,具有连续屈服及较大的加工硬化能力,而MMnS780钢由细小的铁素体和奥氏体构成,具有明显屈服、相对较小的加工硬化能力和较大的均匀伸长率;不同应变状态下MMnS780钢较DP780钢具有更高的极限应变。退火组织以及细小的晶粒尺寸使MMnS780钢产生明显的屈服现象,细小组织以及亚稳奥氏体的TRIP效应使其具有较高的塑性和成形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逆相变论文参考文献
[1].赵棪.逆相变退火工艺对5%Mn中锰钢组织性能的影响[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9
[2].周峰峦,王存宇,韩硕,汪明辉,曹文全.逆相变退火中锰钢的组织性能与成形极限[J].钢铁研究学报.2019
[3].冀常鹏,许素娜,冀雯靖.改进的Duffing振子逆相变弱信号检测[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9
[4].田亚强,黎旺,郑小平,宋进英,魏英立.不同初始组织中锰钢逆相变退火后的室温组织与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8
[5].赵晓丽,张永健,黄海涛,惠卫军,王存宇.温轧及逆相变退火对中锰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18
[6].曹佳丽,江献玉,赵强.DSC法研究轧制工艺对奥氏体逆相变激活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7
[7].类承帅,邓想涛,王昭东.逆相变退火制备高强度高塑性纳米/超细晶钢工艺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6.钢铁材料.2017
[8].王昌,徐海峰,黄崇湘,曹文全,董瀚.中锰钢逆相变退火组织的演变及锰的配分行为[J].钢铁研究学报.2016
[9].刘志强,刘敬平,郑喜平,张红霞.30CrMnSi钢奥氏体逆相变亚温淬火[J].热加工工艺.2015
[10].张家陶.脉冲电流处理碳钢组织细化、强化及逆相变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