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阐释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哲学,主体性,海德格尔,艺术,斯坦,译者,乔治。
阐释学论文文献综述
梁骁[1](2019)在《从阐释学角度谈《茶经》中译者的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茶的起源地,其茶文化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是当今世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茶叶专着,也是最完整、全面的一本茶叶百科全书。本文以阐释学为视角,选取《茶经》篇目五——《五之煮》进行翻译,并运用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分别对其英译本进行分析,总结译者翻译的策略与规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语言、文化、风格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补偿,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50期)
何塞·苏尼加,Michael,Wise[2](2019)在《美学与阐释学:象征与寓意之间(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指出,西方传统中存在着与叁种哲学立场遥相呼应的叁种不同的艺术观念:其一是柏拉图-基督教学派传统思想中的观点,即艺术与真理紧密相联;第二种观点和现代性概念相照应,认为与真理有关的艺术是自主的;然后就艺术的超现代化形式而言,艺术和真理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作者进一步论证,在这些对艺术和哲学不尽相同的阐释过程中,我们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而阐释学的功能也随之转变为对既有传统的维护和传播。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首先陈述了其主要观点,亦即美学改变了阐释学,继而哲学本身。作者随后阐述了发祥于西方的叁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它们对艺术的定义。作者同时也指出,传统是需要被维护的,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应对传统所包涵的"真理"不加质疑地全盘接受,而是如尼采所言,艺术通过遮蔽真理保护着我们的生命。作者于此处强调了柏拉图-基督教传统和希腊哲学传统之间的不和,并提示了经由区分象征和寓意两个概念融合二者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期刊2019年04期)
谷鹏飞[3](2019)在《论审美阐释——一种现代艺术的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艺术颠覆古典艺术的审美观念而使艺术作品的身份认定成为美学难题。康德提出的"判断在先,还是快感在先"的审美先验命题,经由伽达默尔的发展而衍变为"阐释在先,判断在后"的艺术经验命题,但这一命题尚需"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的理论发展,才能成为阐释现代艺术的有效概念。"审美阐释"依据"审美阐释→艺术作品→审美经验"的阐释逻辑,反对经典艺术的"艺术作品→审美静观→审美经验"的审美逻辑,不仅赋予现代艺术以合法性,而且打开了阐释主体与艺术作品的全新意义世界,使阐释主体与艺术作品一起成为一种本体性的生命共在。(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春青[4](2019)在《“用中国的理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评张江的“中国当代阐释学”理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江提出的"中国当代阐释学"构想是旨在建构中国自己的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可贵尝试,他通过一系列论文以及与中外学者的广泛对话初步勾勒出"中国当代阐释学"的理论框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概念。张江在如下重要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观点,同时也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建构"中国当代阐释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公共阐释"与"社会阐释"的异同与关联、阐释的"公共性"的确切意指、"理解"与"阐释"的关系问题、"中国当代阐释学"的中国话语资源与理性基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界展开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讨论。(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黄松婷[5](2019)在《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基于《荷塘月色》的两个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阐释学的视角下,该文基于《荷塘月色》的两个经典译本——朱纯深译本和葛浩文译本,重点关注译者主体性在迭词翻译中过程作用,并分析两个译本中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差异及效果,从中总结出迭词翻译的一般方法,为迭词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22期)
李建中[6](2019)在《通义:汉语阐释学的思想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阐释学的思想与方法,其根柢在经学和小学,其关键词为"通义":会通、变通其义以臻通达、通透之义。古典阐释的主体是圣人和君子。古典阐释的最高境界是六通四辟、弥纶群言、"大着述者必深于博雅"。汉语阐释的目标是要跨越文字、文献、语境叁重障碍以"通天下之不通",故阐释路径须通义于词根、通汇于文献、通变于语境。汉语阐释学之"通义"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评点"批评与圣人平等对话、与作者惺惺相惜和用力之久而豁然贯通,"诗话"批评通于经部之小学、史部之传记和子部之杂家,而"论诗诗"批评则是直通之"赋"、显通之"比"和隐通之"兴"的诗性融合。汉语阐释学"通义"的语言本位、跨界思维和互文方式,可以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批评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贾元超,贾珍霞[7](2019)在《阐释学视角下学校景点和校史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理论在翻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构成。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校园内景点和校史融合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教书育人叁方面的内容,具有典型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特点。结合实例,探讨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校园内景点和校史的英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验证乔治·斯坦纳所提出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理论在译文中的体现,并得出结论:该理论在具有文化气息的景点和校史翻译中具有适用性,对类似文本的翻译具有指导作用。希望为同样具有历史底蕴的学校的外宣工作提供经验和做法。(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梁穆穆,陈锋[8](2019)在《花山岩画艺术阐释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的叁大阐释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对于审视花山岩画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研究路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花山岩画研究中的历史性误读、文化过滤现象不可避免,花山岩画的研究者与岩画绘画师之间的视域永远无法完全融合。效果历史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花山岩画的内容进行阐述。在多角度阐释下,人们在挖掘绘画师表现的内容之外,也可能会深度挖掘出岩画绘画师无意识表现的内容。花山岩画多角度艺术阐释具有多个方面的当代价值。(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3期)
杨宏,袁艳玲[9](2019)在《阐释学翻译视域下《猫城记》本源概念英译研究——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传播中国文学也是关键的一步。所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的翻译也得到了重视,本源概念就是其中之一。本篇文章就是以老舍的《猫城记》及其英译本Cat Country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小型的汉英双语平行数据库,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归纳出该书中本源概念的分类情况和翻译策略,并分析译文如何体现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四步骤。研究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理解原文以及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来翻译文中的本源概念,使译文与原文更贴合。(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9年10期)
班班多杰[10](2019)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阐释学吗?》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到底有无哲学阐释学?洪汉鼎先生说:我们中国的这个(阐释学)传统,一直到戴震,好像我们都没有超出施莱尔马赫的层次,基本上就停留在阐释学的第一个转向里面,没有到第二个海德格尔的转向……我们从总的来说,他没有达到海德格尔这种源始的阐释学。所以我们(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9-24)
阐释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指出,西方传统中存在着与叁种哲学立场遥相呼应的叁种不同的艺术观念:其一是柏拉图-基督教学派传统思想中的观点,即艺术与真理紧密相联;第二种观点和现代性概念相照应,认为与真理有关的艺术是自主的;然后就艺术的超现代化形式而言,艺术和真理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作者进一步论证,在这些对艺术和哲学不尽相同的阐释过程中,我们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而阐释学的功能也随之转变为对既有传统的维护和传播。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首先陈述了其主要观点,亦即美学改变了阐释学,继而哲学本身。作者随后阐述了发祥于西方的叁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它们对艺术的定义。作者同时也指出,传统是需要被维护的,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应对传统所包涵的"真理"不加质疑地全盘接受,而是如尼采所言,艺术通过遮蔽真理保护着我们的生命。作者于此处强调了柏拉图-基督教传统和希腊哲学传统之间的不和,并提示了经由区分象征和寓意两个概念融合二者的可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阐释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梁骁.从阐释学角度谈《茶经》中译者的主体性[J].智库时代.2019
[2].何塞·苏尼加,Michael,Wise.美学与阐释学:象征与寓意之间(英文)[J].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19
[3].谷鹏飞.论审美阐释——一种现代艺术的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李春青.“用中国的理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评张江的“中国当代阐释学”理论建构[J].天津社会科学.2019
[5].黄松婷.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基于《荷塘月色》的两个译本[J].海外英语.2019
[6].李建中.通义:汉语阐释学的思想与方法[J].文学评论.2019
[7].贾元超,贾珍霞.阐释学视角下学校景点和校史翻译[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梁穆穆,陈锋.花山岩画艺术阐释学研究[J].名作欣赏.2019
[9].杨宏,袁艳玲.阐释学翻译视域下《猫城记》本源概念英译研究——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分析[J].英语广场.2019
[10].班班多杰.中国古代没有哲学阐释学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