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替系列论文_凌巧

导读:本文包含了演替系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松林,系列,阔叶,群落,小兴安岭,森林,常绿阔叶林。

演替系列论文文献综述

凌巧[1](2019)在《科尔沁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植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演替是指植物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植物群落的过程,生态学家将群落演替过程的每一个具有特征的阶段集合称为演替系列。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天然草地植被出现退化,生境也出现斑块破碎化,导致植物多样性极大降低,因此探讨恢复演替系列以及斑块生境中的植物多样性时空格局也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年生盐生阶段、多年生盐生阶段、盐生植物与羊草混生阶段、草甸原有植被阶段构成的恢复演替系列37个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以及9种植物群落斑块为对象,探讨生境破碎化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在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1.在恢复演替4个阶段中共记录到88种植物,隶属于23科60属。单属种为43属,2种属为12属,3种以上属为7属。其中,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阶段为7属9种,多年生盐生阶段为9属11种,盐生植物与羊草混生阶段为41属52种,草甸原有植被阶段为58属78种。随着演替进程,植物生态类型也趋向于由直根型、分枝型、地面芽植物构成,群落的均匀程度增高。2.在羊草斑块集合群落水平上,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活型的全部6个多样性指数都有着相似的格局变化,随着面积的增加,其增长速率在区系组成间变化都比较小,只在生态类型之间的变化比较大。科、属等高级分类单位比生活型对于生境面积的大小的响应更敏感。由以上结果可以提出植物多样性空间格局新的分析方法,即可以将科、属纳入到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析当中。但是环境对于群落中物种生态类型的影响比较大,可以作为辅助的分析手段。3.从物种丰富度变化规律来看,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恢复演替过程中9种群落均呈线性函数曲线,并且其中5个群落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因此该函数曲线对生境破碎化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定量的描述,具有稳定性以及一定规律的指标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继续加以应用。本研究中,物种丰富度比Shannon-Wiener指数对于描述群落的特征变化更直观、简便。4.随着斑块破碎化程度的增加,斑块面积逐渐减小,物种丢失比例越来越大。记录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与面积进行线性拟合,发现生境面积每减少十分之一,羊草群落的物种数减少最多,为37.49%,而恢复演替初期群落斑块减少10-20%左右。这说明恢复演替的程度越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高,其受生境面积的影响就越大,从植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应该首先保护具有较高丰富度的群落。(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岩,毛子军[2](2018)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森林细根生物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旱生演替系列的蒙古栎次生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中生演替系列的枫桦次生林和枫桦红松林、湿生演替系列的白桦次生林和云冷杉红松林这6种林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取样法对不同演替系列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变化、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1)3种演替系列总细根生物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中生演替系列生物量最高,平均达8.56 t·hm~(-2),其次是旱生演替系列8.18t·hm~(-2),湿生演替系列生物量最低,为5.79 t·hm~(-2);(2)对于不同演替系列细根生物量垂直变化,在阔叶红松林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森林细根生物量逐渐增加,且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降低,拟合效果均达显着水平(P<0.05),中根和粗根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3)在小兴安岭地区,6块林地不同径级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机C和全N、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土壤p H值与细根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性(P>0.05)。(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张玲[3](2018)在《中国温带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特征与维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平衡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维持着植被碳库存,同时也维持巨大的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过程中,森林演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机理研究零星而分散,仍没有公认的框架来解释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积累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单一的土壤类型或地点,直接针对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碳库研究非常有限。进一步比较研究在不同生态系统内部贯穿整个生态系统和演替阶段之间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确定控制这些变化的因子非常必要。定量分析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积累自然过程与维持机制,揭示森林演替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各组分的积累及其调控作用,对于准确评价温带阔叶红松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源汇功能极其关键,而且对于实现土壤碳的有效管理、科学评测土壤碳库动态趋势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功能和地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应用了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选取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中生演替系列,湿生演替系列、旱生演替系列,3个演替系列6个典型群落类型分别代表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系列的不同阶段(顶极阶段和中期阶段)。主要研究结果为:1、3个演替系列土壤容重表现为顶极群落>次生群落(P<0.05);土壤含水率总体上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土壤砂粒比差异显着(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差异极显着,同一演替系列土壤毛管孔隙度均表现为顶极群落<次生群落。土壤全磷含量中生、湿生与旱生差异极显着;土壤全钾含量为中生与湿生、旱生差异极显着。2、土壤总有机碳积累为32.26±3.13g/kg-40.90±1.93g/kg,各系列表现为湿生>中生>旱生。中生演替系列顶极群落向次生群落演替进程中土壤有机碳积累呈下降趋势;湿生演替系列为上升趋势;旱生演替系列为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积累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相关性较大,其中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相关性最大,说明演替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群落演替可以改变土壤养分状况。3、土壤可矿化碳差异显着,为旱生(413.48±77.87g/kg)>湿生(410.65土49.52g/kg)>中生(345.56±88.61g/kg)。3个演替系列6种群落类型土壤可矿化碳累积量总体上表现为顶极群落>次生群落。土壤可矿化碳矿化速率随时间变化呈现基本一致的趋势,即培养前期快速下降、后期逐渐趋于平稳。土壤可矿化碳受土壤含水率、凋落物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容重、pH值、砂粒比影响。4、土壤易氧化有机碳随土层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中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顶极群落向次生群落演替进程中表现为顶极群落>次生群落,3个演替系列同一土层易氧化碳积累差异显着。群落类型、土壤砂粒比、土壤含水率是影响中生演替系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因素;群落类型、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pH值、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湿生演替系列易氧化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因素;群落类型、凋落物量、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旱生演替系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因素。5、中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演替进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呈波动式趋势,0-10cm层最大,10-20cm层出现下降趋势,20-40cm层后开始逐渐升高的趋势。湿生演替系列表现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湿生演替系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积累主要影响因子是凋落物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中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因子尚不明确。6、土壤惰性碳积累对比分析总体上表现为中生>湿生>旱生。同一演替系列顶极群落向次生群落演替进程中土壤惰性碳积累:中生演替系列顶极群落>次生群落;湿生演替系列则为白桦次生林>顶极群落云冷杉-红松林;旱生演替系列顶极群落蒙古栎-红松林>黑桦-蒙古栎次生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惰性碳积累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毛管孔隙度均呈显着线性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着线性负相关。7、土壤可矿化碳对总有机碳贡献率为1.78%-2.17%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对总有机碳贡献约为0.52%-1.88%,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贡献率最大。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对总有机碳总贡献率为3.08%-12.35%,顶极群落蒙古栎-红松林贡献率最大。土壤惰性碳对总有机碳贡献率为12.75%-41.47%,其中原始阔叶红松林贡献率最大。综上所述,阔叶红松林群落演替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差异显着,调控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积累与维持的环境因子与群落类型、群落演替阶段(历史、时间)有关。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积累与维持机制,可为准确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小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动态、合理制定森林经营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张玲,张东来,毛子军[4](2017)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中国小兴安岭阔叶红松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库和各组分的积累及分配特征,准确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科学评价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中生系列、旱生系列、湿生系列)的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矿化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探讨有机碳各组分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分析调控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影响因子。【结果】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湿生>旱生>中生;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总有机碳表现为随土壤剖面的加深而减少的趋势,即40~60 cm土层>20~40 cm土层>10~20 cm土层>0~10 cm土层;中生、湿生和旱生演替系列土壤惰性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分别为34.42%,13.27%和12.17%,可中生、湿生和旱生演替系列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分别为0.09%,0.07%和0.08%,旱生、中生和湿生演替系列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分别为33.59%,65.18%和54.53%,湿生、中生和旱生演替系列矿化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分别为0.58%,0.53%和0.37%;总有机碳含量与矿化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惰性碳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0.01),惰性碳含量与矿化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各组分含量影响因子各不相同,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0.01),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显着正相关(P<0.01),与沙粒比极显着负相关(P<0.01),矿化碳含量与土壤酸碱度极显着负相关,与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含水率极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碳库及各组分动态特征存在显着差异。群落演替时间及土壤理化性质是导致有机碳及各组分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张玲,张东来,毛子军[5](2017)在《中国温带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矿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密切,为准确评估中国温带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年代序列法代替群落次生演替过程,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碱液吸收法)测定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中生演替系列、湿生演替系列、旱生演替系列)6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速率。3个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一致的剖面变化特征,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有机碳矿化量逐渐降少。且不同演替系列土层间有机碳矿化量不同,中生演替系列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最大,其次为旱生演替系列,湿生演替系列最小。3个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时间变化呈现基本一致的趋势,即培养前期快速下降、后期逐渐趋于平稳。3个演替系列6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差异显着,表现为原始阔叶红松林>白桦次生林>云冷杉红松林>红松枫桦次生林>蒙古栎红松林>蒙古栎、黑桦次生林。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矿化采用非线性指数拟合效果较好。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土壤全氮、凋落物量显着正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容重、土壤酸碱度显着负相关。不同演替系列群落的演替历史、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等生态因子是导致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9期)

梁星云[6](2017)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演替系列主要树种叶片功能性状与化学计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演替能显着改变森林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叶片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分别将叶片性状和元素平衡关系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完整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并与周边分布的不同林龄的杨桦次生林,共同形成了从先锋到顶级群落的次生演替系列。本论文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演替过程中主要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变异性,为深入理解森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动态及其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11个20 m×20 m不同林龄的样地数据,发现随着阔叶红松林演替系列的进行,群落乔木组成和树种多样性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乔木生物量从10年生(16.0-32.5 t ha-1)、30年生(171.1-206.7 t ha-1)、70年生(226.2-285.2 t ha-1)杨桦林向200年生(328.3-514.2 t ha-1)阔叶红松林持续增加。有趣的是,不耐阴的水曲柳(最大寿命280年)和一般耐阴的蒙古栎(最大寿命270年)在演替前期和后期都占据一定优势地位,而不耐阴的白桦和山杨(最大寿命均为150年)在演替后期被淘汰,说明物种的替代是耐阴性和寿命共同变化的结果。2.对于自然生境下不同演替阶段6个主要树种的小树和大树,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共同表明,在所分析的13个叶片功能性状中,不耐阴前期树种与耐阴后期树种的主要差异不是光合能力(饱和光强下的光合速率)或光合潜力(最大羧化速率和电子传递速率),而是比叶重(LMA)。然而,这种差异仅在光照条件不同的小树阶段表现明显,而当前期和后期树种都发育成为冠层大树之后,这种差异消失甚至发生逆转。3.所有树种的单位质量叶片光合能力(Amass)都随个体发育而下降,即使林下遮光后期种小树Amass也比林冠大树高。但不耐阴前期树种单位面积叶片光合能力(Aarea)随个体发育下降,而耐阴后期种Aarea随个体发育增加。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前期树种主要通过改变叶片内部N分配和光合N利用效率来调整光合能力,而后期树种主要通过改变叶片结构(即LMA)来优化光合表现。4.顶级树种红松是一种常绿针叶树种,树冠由不同年龄的叶片组成。结果表明,红松小树Amass和气孔导度(gs)均高于大树,与大树更受水力限制的假说一致。此外,通过对比当年生和1年生叶片的功能性状,发现林下遮阴小树叶片LMA和光合生理性状比冠层大树更易受叶龄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林下光照限制了叶片生长导致的。5.不同演替阶段7个树种叶片碳(C)、氮(N)含量和C:N比在森林发育过程中保持稳定;而除了山杨外,其他树种枝条或细根C、N含量和C:N比变化显着。这意味着叶片C:N化学计量稳定性高于枝条和细根。群落水平上叶片C:N比在林龄70年生以下的杨桦林保持稳定,而在200年生阔叶红松林显着增加,说明演替顶级群落拥有更高的N利用效率。表层土壤(0-10cm)C含量与N含量等速变化,因而土壤C-N之间保持耦合,但植物器官和凋落物不存在这种C-N耦合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4-01)

张晴晴,周刘丽,赵延涛,许洺山,阎恩荣[7](2016)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叶片的凋落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凋落节律是植物的主要功能策略之一,探索演替共有种(至少存在于3个阶段)和更替种(各阶段特有种)的叶片凋落节律对于理解森林演替过程中物种的更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4个演替阶段,通过对4个共有种和6个更替种叶片凋落季节动态的调查,探讨了共有种的凋落节律是否在不同演替阶段存在差异,以及共有种和更替种叶片凋落节律的差异。结果显示,演替对共有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和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的叶片凋落节律具有显着影响(P<0.05),而对柃木(Eurya japonica)无显着影响。共有种与该演替阶段特有更替种叶片凋落节律的差异在不同演替阶段表现不同。演替第一阶段的马尾松、木荷与石栎(Lithocarpus glabr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叶片凋落节律差异显着(P<0.05);演替第二阶段的木荷与山矾(Symplocos caudate)叶片凋落节律有显着差异(P<0.05)。栲树与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叶片凋落节律有显着差异(P<0.05);演替第四阶段的木荷、栲树、柃木与天竺桂(Cinnamomum pedunculatum)、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e)叶片凋落节律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他无显着差异。综上表明,部分演替共有种叶片凋落节律随森林演替发生改变,而另外部分不发生改变。在同一演替阶段,绝大部分演替共有种和更替种的叶片凋落节律存在差异。演替共有种和更替种叶片凋落节律的变化反映了植物在叶片物候方面对演替过程中微环境变化的多样适应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周曙仡聃,黄文娟[8](2014)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系列森林生态系统的磷平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磷(P)在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对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气沉降是P进入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同时径流在输出P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叁个典型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简称季风林)及其演替系列—针阔叶混交林(简称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大气沉降P输入和径流P输出。结果表明,每年通过大气沉降输入的P总量为1.06 kg?hm–2,通过干、湿沉降输入的P量分别为0.50 kg?hm–2 a–1和0.56 kg?hm–2 a–1,其中,大于61%的大气P沉降出现在旱季(10月至次年3月)。季风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每年径流损失的P分别为0.66 kg?hm–2、0.69 kg?hm–2和0.81 kg?hm–2。然而,在雨季(4月至9月),季风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径流P损失分别超过83%、80%和80%。大气P沉降输入与径流P输出在旱季与雨季之间的差异表明了大气P沉降的增加对缓解生态系统P缺乏的作用非常有限。(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李波,韩雪光,焦德志,孔令微[9](2014)在《不同演替系列羊草密度和生长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演替系列羊草密度和生长特性,试验采用单位面积取样法对西甸子草原和扎龙湿地干湿交替带羊草群落、羊草+朝鲜碱茅群落、羊草+芦苇群落、羊草+杂类草群落和杂类草群落羊草的密度、高度以及生殖株的数量、高度等构件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羊草种群的密度随生育期的进程逐渐增加,4月份为羊草的返青期,密度小,生长速度也慢;5—6月份为羊草地下芽库的主要输出时期和营养生长期;7月份达到最大值。扎龙湿地干湿交替带羊草的密度高于盐碱化的草甸草原,并且生长速度快、高度高,生殖株所占的比例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4年17期)

纪倩倩[10](2014)在《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8种乔灌木叶片N、P含量、分配及其与光合能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5个不同演替阶段常见的4种优势乔木及4种优势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其叶片N、P含量(Nmass、 Pmass)及其在细胞壁的分配比例(细胞壁N、P/叶片总N、P,NCW/Nmass,PCW/Pmass),叶片N:P以及5个群落中土壤养分的时空动态特征,并对不同植物叶片主要性状特征与光合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演替前期优势种较后期优势种叶片具有更高的N、P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以及光合N利用率。N:P反映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限制性元素水平,光合效率高的前期种具有更小的N:P,生长过程易受元素限制,尤其是N元素。2.植物叶片N、P含量和N:P受到季节、叶龄、树龄的影响,在春、夏季节,叶片N、P含量较高,秋、冬季节则逐渐减小。新叶较老叶具有更高的N、P含量。前期种幼树N、P含量较成树略低,中、后期种幼树N、P含量较高。而N:P指标与叶片N、P含量变化趋势相反。3.植物叶片N素分配在细胞壁和非壁物质(除细胞壁之外的其他部分)存在权衡关系,具有高N含量的前期种植物叶片投入细胞壁的N含量较低,而在非壁物质中投入增多,光合效率更高,而后期种刚好相反。P元素在细胞壁中的投入比例对叶片P素利用效率影响不显着。植物在光合和维持之间的权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种间竞争能力的差异以及演替的内在机理。4.土壤N、P含量及N:P特征具有相似的时空动态。土壤N、P含量及比率在春季较高,夏季降到最小值,之后逐渐升高。空间动态特征是次生灌丛群落土壤各指标有较高值,到演替前、中期的针阔叶混交林群落降到最低,之后随着演替进行逐渐提高,到栲树林群落升到最大值。上层土壤各指标值显着高于下层土壤。5.植物叶片性状特征之间具有相关性。比叶重较大的植物叶片细胞壁比重较高,细胞壁中N、P元素投入量更高,而相对地对非壁物质如光合器官的投入减少,光合效率低,这种叶片N、P含量也更低。N:P与光合效率间存在一定负相关性。光合效率高的植物,N:P往往低于16,易受N、P元素的限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2)

演替系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旱生演替系列的蒙古栎次生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中生演替系列的枫桦次生林和枫桦红松林、湿生演替系列的白桦次生林和云冷杉红松林这6种林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取样法对不同演替系列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变化、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1)3种演替系列总细根生物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中生演替系列生物量最高,平均达8.56 t·hm~(-2),其次是旱生演替系列8.18t·hm~(-2),湿生演替系列生物量最低,为5.79 t·hm~(-2);(2)对于不同演替系列细根生物量垂直变化,在阔叶红松林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森林细根生物量逐渐增加,且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降低,拟合效果均达显着水平(P<0.05),中根和粗根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3)在小兴安岭地区,6块林地不同径级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机C和全N、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土壤p H值与细根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性(P>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演替系列论文参考文献

[1].凌巧.科尔沁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植物多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刘岩,毛子军.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森林细根生物量的研究[J].植物研究.2018

[3].张玲.中国温带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特征与维持机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4].张玲,张东来,毛子军.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特征[J].林业科学.2017

[5].张玲,张东来,毛子军.中国温带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7

[6].梁星云.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演替系列主要树种叶片功能性状与化学计量学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7].张晴晴,周刘丽,赵延涛,许洺山,阎恩荣.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叶片的凋落节律[J].生态学杂志.2016

[8].周曙仡聃,黄文娟.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系列森林生态系统的磷平衡(英文)[J].生态科学.2014

[9].李波,韩雪光,焦德志,孔令微.不同演替系列羊草密度和生长特性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

[10].纪倩倩.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8种乔灌木叶片N、P含量、分配及其与光合能力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丹霞地貌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系列一5前5个演替系列乔木层物种多样...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木荷幼树的呼...一n前5个演替系列藤本植物物种多...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木荷幼苗的呼...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木荷成年树的...

标签:;  ;  ;  ;  ;  ;  ;  

演替系列论文_凌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