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论文_贾程宏,侯瑜京,魏迎奇,张雪东,张紫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土工,技术,关键技术,基坑,振动台,堤坝。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贾程宏,侯瑜京,魏迎奇,张雪东,张紫涛[1](2019)在《叁维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中,需要对试验模型进行变形监测。传统的测量手段有位移传感器测量及激光传感器测量两种。应用位移传感器进行测量时,需要严格控制其与模型表面的接触;而激光传感器只能测一个点或者一条线上各点的位移,测量范围有限。本文介绍了应用叁维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变形监测的原理,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具体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中,监测大坝模型在试验过程中的变形。通过叁维摄影测量技术所得的结果同激光传感器所得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验证了该技术的合理性及准确性。试验结果说明可以将该技术应用于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海[2](2019)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以“时间”、“空间”压缩效应为特点,利用离心加速度场补偿模型缩尺而引起的自重应力损失,还原模型与原型之间1:1应力-应变状态,使之拥有其它任何物理缩尺试验无可比拟的优势,被科学界公认为21世纪最具前景、最具潜力的物理模拟试验手段之一。在岩土工程领域,其通过再现模型与原型一致应力水平和空间材料及结构变化,能直接研究自重及地震等荷载作用下边坡滑塌、堤/坝/堰开裂、场地液化、地基失效、挡土墙失稳等岩土工程对象的破坏过程与失效机理,突破了传统物理试验由“介质”到“对象”的束缚。鉴于其优越性与先进性,我国大量学者相继投身和致力于土工离心机研发工作,虽起步比国际迟约50年,但过去廿年已成功建设土工离心机30余台,数量位居世界第二。通过我国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国土工离心机在数量规模和性能指标上取得了举世震惊的长足进步,为岩土工程前沿重大问题研究和交叉分支学科发展提供了优越平台。但是,随着研究深入和范围拓展,模型试验结果与原型的偏离现象和平行试验中结果的离散程度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原因则在于学者们一直致力于设备技术开发,而忽略了试验模拟技术的发展。受离心加速度场的特殊性、模型1g至Ng状态变化的复杂性、岩土体多相耦合的力学特点及不确定性等约束,确定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产出水平,不仅依赖于性能先进的试验设备,还取决于正确、有效、完备的试验模拟技术。因此,探讨土工离心试验模拟技术的关键问题和发展适应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及新型技术,对提升土工离心试验的整体创新水平和国际一流成果产出能力极其重要。本文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CSIEM-40-300大型动力离心机建设为契机,以应力相似差异特征、砂雨法控制要素、黏滞系数配比标准等叁方面关键问题为切入点,联袂理论推导、物理试验、震害调查、数值仿真等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工作,以建立模型设计基本准则、弥补制模技术基础理论和提出实用化配比标准为目标。同时,考虑土工离心机的独特性和通用化性能测试方法的欠缺,以CSIEM-40-300土工离心机为样本,介绍动力离心机的基本构成和探讨主要性能测评方法,为同类设备性能评价及验收和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成果如下:1.剖析了离心加速度场与自然重力场的差异特征及成因,以环境特征与模型应力的内在关联为基础,首次提出了总体分布应力、附加侧向应力、耦合动应力叁个概念与定义,以揭示离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辐射分布和旋转机制对模型应力状态的影响。基于叁个概念与定义,建立数学模型与推导表达式,给出了模型叁方面应力相似差异的关键表征参数和设计准则,为有效半径取值、离心加速度、旋转角速度、模型高度、模型宽度等试验设备和模型参数设计建立了重要依据。2.利用自主研发的鸭嘴式砂雨法制模装置,开展了干砂与饱和砂模型制备对比试验,提出了稳定相对密度新概念与定义,解析了两种模型制备的主控要素及影响规律和密实度范围差异,给出了模型空间均匀分布特征与测试评价方法。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和颗粒流速动力方程,构建与推导了描述砂雨法制备过程的单一颗粒、颗粒簇等两种简化数学模型与表达式,揭露了砂雨法制模的内在原理与关键参数作用机制,填补了以往砂雨法制模研究的基本理论空白。3.阐述了国内外土工离心液化试验两种黏滞系数配比标准,指明了实际应用存在的矛盾。以汶川Ms8.0地震液化场地剪切波速统计数据为条件,通过自主研发的V_s-e-k联合测试装置与标定试验,提出了一般性V_s-k关系表达式,给出了基于V_s的黏滞系数配比标准。采用FLAC有限差分数值平台与液化、非液化场地记录,验证了1g原型和Ng缩尺模型液化数值试验可行性,分析渗透系数对孔压比极值的影响规律及范围,提出了基于FLAC黏滞系数配比标准。两种配比标准对比,证明了配比标准的可靠性、通用性和渗透系数是影响液化阈值的一个惰性参数。4.介绍了CSIEM-40-300大型动力离心机基本指标和功能特点,阐述了各子系统的核心组成、设计结构和关键技术。搜集并总结了国内外土工离心机性能测试相关方法及经验和大型模拟试验设备相关规程,提出了验收大纲的编制要点及流程、安全操控原则及重要事项、性能测试方法及衡量标准等,在CSIEM-40-300大型动力离心机设备验收中得到应用,验证了提出方法及标准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为土工离心机性能测试评价相关规范的制定,建立了重要指导方法和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贾程宏[3](2019)在《叁维摄影测量技术及软土地基上堤坝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物理模拟试验手段,岩土离心模型试验已经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类岩土工程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如堤坝和边坡、浅基础与深基础、挡土结构、动力工程、地基处理等方面。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中,变形测量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为常用。目前传统的变形测量技术主要有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LVDT)和激光位移传感器两种。LVDT具有机械寿命长、分辨率高、坚固耐用等优点,但应用LVDT进行变形测量时,需要严格控制其与模型表面的接触,对模型的物理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安装起来受模型箱空间限制只能测量几个点,且传感器的量程有限,测量范围较小。激光位移传感器具有非接触、测量精度高等优点,但对量程有严格要求,目前大部分激光位移传感器仅能测量一个点在一个特定方向的位移,能够测量一条线上多个点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则价格昂贵。摄影测量是基于图像分析处理的一项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位移测量手段,它具有非接触、直观、量程大、测量范围广、布设方便等诸多优点,目前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应用,但仅限于对模型侧面内部变形的测量。本文开发了一套新的叁维摄影测量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软土地基上堤坝的离心模型试验中,测量模型表面的变形。软土地基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天然孔隙大等特征,因此软土地基上的堤坝易发生较大的变形,甚至发生破坏。应用本文开发的叁维摄影测量技术可以测量软土地基上堤坝离心模型叁维表面的变形,量程大,测量范围广,监测结果可以为工程实践提供依据,保障工程安全。本文开发的叁维摄影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透镜成像原理,测量流程是通过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到的模型图像标定出摄像机的参数,并且对图像中模型各个测量点的空间位置进行计算,从而测量得到试验过程中土工离心模型的变形。本文研究离心模型试验的对象是我国西南某软土地基上的土石坝,对照激光位移传感器,应用叁维摄影测量技术对软土地基上土石坝离心模型的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叁维摄影测量技术具有较高的精确度,适用于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中的变形监测。软土地基上土石坝离心模型试验的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在试验过程中,随着离心加速度的增大,土石坝模型的坝体逐渐下沉,且坝顶沉降最明显。坝坡沉降量沿着坝坡向下逐渐减小,在与坝基相交的坝底处,沉降量变得很小,局部出现向上隆起的现象。同时,土石坝模型发生了横向变形,随着离心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坝底沿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最大,位移量沿着坝坡向上减小。在离心加速度加载过程中,软土地基上土石坝的离心模型上出现了横向裂缝,说明土石坝模型在竖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的不均匀变形导致坝体最终开裂破坏。为了研究离心加速度对软土地基上土石坝离心模型滑动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借助仿真分析软件GeoStudio对软土地基上的土石坝离心模型进行了建模并分析了其在不同离心加速度值下的滑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离心加速度的增高,软土地基上土石坝离心模型的滑动稳定性逐渐减小。软土地基上土石坝离心模型的滑动破坏面呈圆弧状,且深入到软土基础中,失稳破坏模型为深层破坏,说明软土地基上土石坝离心模型的滑动稳定性为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所控制。最后,本文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5-21)

郑桐[4](2018)在《基于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锚索抗滑桩是加固大型、特大型边坡或滑坡优选的工程手段。尽管如此,其静力设计方法仍未合理地反映锚索抗滑桩的真实受力特性,未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公认,故无规范对此作出统一的规定和说明。汶川大地震震害调查发现,锚索抗滑桩在实际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时仍然完好无损,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这表明设计的安全裕度过高,虽安全,但太不经济,不符合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包括其地震响应、加固机理、破坏模式、设计方(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11期)

郑桐[5](2017)在《基于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锚索抗滑桩是加固大型、特大型边坡或滑坡优选的工程手段。尽管如此,其静力设计方法仍未合理地反映锚索抗滑桩的真实受力特性,未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公认,故无规范对此作出统一的规定和说明。汶川大地震震害调查发现,锚索抗滑桩在实际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时仍然完好无损,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这表明设计的安全裕度过高,虽安全,但太不经济,不符合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包括其地震响应、加固机理、破坏模式、设计方法及抗震措施等,规范尚无相关规定,现有成果未能反映真实的抗震技术内涵,同时缺乏锚索抗滑桩与普通抗滑桩抗震性能的对比。为此,本文总结评述了有关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需重点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并以实际中最为常见的堆积型滑坡的锚索抗滑桩加固工程为参考原型,采用国际先进的、能实现原型仿真的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平台,设计完成了50g离心加速度条件下锚索抗滑桩和普通抗滑桩加固滑坡的动态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锚索抗滑桩、普通抗滑桩及其两者异同的地震响应特征及规律。创新性工作如下:1.研发了锚索抗滑桩动力离心试验新机构。自主研发了离心模型试验中锚索抗滑桩的预应力锚索轴力微型测试机构,首次实现了超重力场条件下锚索抗滑桩系统当中锚索轴力的实时测量,为锚索抗滑桩模型试验提供了新技术。2.揭示了锚索抗滑桩地震响应特征和规律。揭示和对比了单桩式和排桩式锚索抗滑桩不同地震动输入过程中滑坡体的沉降变形、PGA放大效应、桩后动土压力和桩身动弯矩分布及锚索轴力响应特征及规律,弥补了地震现场监测数据的空缺。3.发现了普通抗滑桩设计规范存在的问题。发现了滑体厚度只改变抗滑桩的滑坡推力大小而不改变分布形式以及最大动土压力和动弯矩点在地震作用时下移的规律,指出了规范拟静力法滑坡推力最大作用点不变的问题。4.提出了工程中桩型选型指导依据和建议。锚索抗滑桩改变桩后动土压力和桩身动弯矩分布形式及坡体破坏模式是降低滑坡破坏程度和减小坡顶沉降位移的机理,提出了锚索抗滑桩是保护坡顶建筑物、避免地震后续灾害的优选手段。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通过原型仿真的动态离心试验,较系统地揭示了锚索抗滑桩、普通抗滑桩的地震响应规律,对比了两者抗震性能的差异,为建立和发展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改进现有设计规范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7-06-01)

李连祥,符庆宏,张海平[6](2015)在《基坑工程离心模型试验进展及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能够真实模拟重力场的存在,再现工程实际应力状态,被广大学者公认是目前进行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最先进、最有效的试验方法,基坑工程离心模型试验是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概念原理及优势,展现近年离心模型试验在岩土工程各个领域的研究应用情况,介绍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基坑工程的现状,分析比较基坑工程离心模型试验中地基土制备、复杂工况及开挖方式模拟、支护结构模型制作与安装、试验测量技术选择与布置等关键技术,最后指出基坑工程离心模拟技术尚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5年10期)

[7](2015)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着译者:王年香,章为民,小16开,254页,平膜,定价:49元,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版次:第1版,出版时间:2015-04,标准书号:978-7-112-17688-5,征订号:26993。内容简介:土工离心模型技术由于能模拟原型应力,在岩土工程的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重点介绍了作者20余年来的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在岩土工程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全书共分(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07期)

王雪奎,王年香,顾行文,朱群峰[8](2014)在《充填泥袋筑堤关键技术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工程为依托,对以疏浚淤泥为充填材料的充填泥袋筑堤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离心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的结果表明:(1)充填泥袋的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竣工后变化很小,从沉降安全上考虑,黏粒含量不宜大于22%;(2)泥袋的沉降随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不排水强度随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3)泥袋堤体的沉降在堤体范围内呈现中间大两边小的分布,在筑堤的过程中,堤身发生比较大的压缩;(4)泥袋堤体失稳时,变形主要表现为沉降,水平变形较小,表现为圆弧滑动破坏型式.(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魏永权[9](2013)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中的土压力测试匹配误差分析及修正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对于土木工程建设投入的加大,各类有关岩土工程建设以及岩土工程类的研究项目陆续开展起来,而在建设与研究的过程中,采用土压力传感器对土介质中应力的准确测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基于液体压力标定试验以及土工离心模型标定试验,对20支电阻应变式微型土压力传感器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微型土压力传感器与土介质相互作用的规律,得到如下结论:(1)在液体压力标定试验中,土压力传感器输出数据线性度较高、重复性较好、迟滞性不明显,说明本文采用的20支微型土压力传感器静态性能较好,适用于研究分析所用。(2)在土工离心模型标定试验中,对于微型土压力传感器在无上覆填土荷载的离心力场条件下,随着离心加速度的增加,微型土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呈微幅增加,仅有十几个微应变的变化,所以可以认为在空气介质中离心力场对微型土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不产生影响。(3)在土工离心模型标定试验中,对于微型土压力传感器存在上覆填土荷载的条件,由实测荷载与理论荷载的比较可知,实测荷载在加载历程中始终小于理论荷载,所以,试验所采用的微型土压力传感器等效模量小于测试土介质初始模量,试验土介质为模量相对较高的硬土介质。(4)随着土介质标定试验加载过程中离心加速度的增加,土介质模量不断提高,导致匹配误差随土介质模量的变化而剧烈变化,进而引起标定曲线明显的非线性响应。(5)不同模型试验中,在土介质其他物理状态相同的情况下,相对密实程度越大,在相同输入荷载作用下,微型土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微应变)越小,反之则输出信号(微应变)越大。(6)采用建立的映射关系表达式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除个别传感器外,拟合精度均较高,用拟合参数对验证试验数据进行修正,试验修正值与理论值较接近,明显提高了测量土压力的精度。(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6-01)

冯振,殷跃平[10](2011)在《我国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发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尺寸物理模型试验是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手段。常规小比尺模型由于其自重产生的应力远低于原型,以及原型材料明显的非线性,因而不能再现原型的特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提高模型的自重,使之与原型等效。提高模型的自重应力水平、增大材料自重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用离心机。本文在总结回顾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的研究深度和应用范围,将我国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的发展历史分为3个阶段,并分别阐述了各阶段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类型及研究状况,介绍了试验设备、试验技术、数据采集等几个方面的发展历程。最后,总结指出了目前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工作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以“时间”、“空间”压缩效应为特点,利用离心加速度场补偿模型缩尺而引起的自重应力损失,还原模型与原型之间1:1应力-应变状态,使之拥有其它任何物理缩尺试验无可比拟的优势,被科学界公认为21世纪最具前景、最具潜力的物理模拟试验手段之一。在岩土工程领域,其通过再现模型与原型一致应力水平和空间材料及结构变化,能直接研究自重及地震等荷载作用下边坡滑塌、堤/坝/堰开裂、场地液化、地基失效、挡土墙失稳等岩土工程对象的破坏过程与失效机理,突破了传统物理试验由“介质”到“对象”的束缚。鉴于其优越性与先进性,我国大量学者相继投身和致力于土工离心机研发工作,虽起步比国际迟约50年,但过去廿年已成功建设土工离心机30余台,数量位居世界第二。通过我国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国土工离心机在数量规模和性能指标上取得了举世震惊的长足进步,为岩土工程前沿重大问题研究和交叉分支学科发展提供了优越平台。但是,随着研究深入和范围拓展,模型试验结果与原型的偏离现象和平行试验中结果的离散程度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原因则在于学者们一直致力于设备技术开发,而忽略了试验模拟技术的发展。受离心加速度场的特殊性、模型1g至Ng状态变化的复杂性、岩土体多相耦合的力学特点及不确定性等约束,确定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产出水平,不仅依赖于性能先进的试验设备,还取决于正确、有效、完备的试验模拟技术。因此,探讨土工离心试验模拟技术的关键问题和发展适应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及新型技术,对提升土工离心试验的整体创新水平和国际一流成果产出能力极其重要。本文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CSIEM-40-300大型动力离心机建设为契机,以应力相似差异特征、砂雨法控制要素、黏滞系数配比标准等叁方面关键问题为切入点,联袂理论推导、物理试验、震害调查、数值仿真等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工作,以建立模型设计基本准则、弥补制模技术基础理论和提出实用化配比标准为目标。同时,考虑土工离心机的独特性和通用化性能测试方法的欠缺,以CSIEM-40-300土工离心机为样本,介绍动力离心机的基本构成和探讨主要性能测评方法,为同类设备性能评价及验收和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成果如下:1.剖析了离心加速度场与自然重力场的差异特征及成因,以环境特征与模型应力的内在关联为基础,首次提出了总体分布应力、附加侧向应力、耦合动应力叁个概念与定义,以揭示离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辐射分布和旋转机制对模型应力状态的影响。基于叁个概念与定义,建立数学模型与推导表达式,给出了模型叁方面应力相似差异的关键表征参数和设计准则,为有效半径取值、离心加速度、旋转角速度、模型高度、模型宽度等试验设备和模型参数设计建立了重要依据。2.利用自主研发的鸭嘴式砂雨法制模装置,开展了干砂与饱和砂模型制备对比试验,提出了稳定相对密度新概念与定义,解析了两种模型制备的主控要素及影响规律和密实度范围差异,给出了模型空间均匀分布特征与测试评价方法。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和颗粒流速动力方程,构建与推导了描述砂雨法制备过程的单一颗粒、颗粒簇等两种简化数学模型与表达式,揭露了砂雨法制模的内在原理与关键参数作用机制,填补了以往砂雨法制模研究的基本理论空白。3.阐述了国内外土工离心液化试验两种黏滞系数配比标准,指明了实际应用存在的矛盾。以汶川Ms8.0地震液化场地剪切波速统计数据为条件,通过自主研发的V_s-e-k联合测试装置与标定试验,提出了一般性V_s-k关系表达式,给出了基于V_s的黏滞系数配比标准。采用FLAC有限差分数值平台与液化、非液化场地记录,验证了1g原型和Ng缩尺模型液化数值试验可行性,分析渗透系数对孔压比极值的影响规律及范围,提出了基于FLAC黏滞系数配比标准。两种配比标准对比,证明了配比标准的可靠性、通用性和渗透系数是影响液化阈值的一个惰性参数。4.介绍了CSIEM-40-300大型动力离心机基本指标和功能特点,阐述了各子系统的核心组成、设计结构和关键技术。搜集并总结了国内外土工离心机性能测试相关方法及经验和大型模拟试验设备相关规程,提出了验收大纲的编制要点及流程、安全操控原则及重要事项、性能测试方法及衡量标准等,在CSIEM-40-300大型动力离心机设备验收中得到应用,验证了提出方法及标准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为土工离心机性能测试评价相关规范的制定,建立了重要指导方法和有益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贾程宏,侯瑜京,魏迎奇,张雪东,张紫涛.叁维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中的应用[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9

[2].王海.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

[3].贾程宏.叁维摄影测量技术及软土地基上堤坝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4].郑桐.基于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8

[5].郑桐.基于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锚索抗滑桩抗震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

[6].李连祥,符庆宏,张海平.基坑工程离心模型试验进展及关键技术[J].工业建筑.2015

[7]..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与应用[J].岩土力学.2015

[8].王雪奎,王年香,顾行文,朱群峰.充填泥袋筑堤关键技术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

[9].魏永权.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中的土压力测试匹配误差分析及修正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13

[10].冯振,殷跃平.我国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发展综述[J].工程地质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条形基础中间截面位移计的布置DK 10+346离心模型试验横断面(单位:m...我国已建成离心机及离心机振动台容量...码头原形叁维立体示意图挡墙模型实物2.1土压力分析非接触位移测量系统(GIPS)

标签:;  ;  ;  ;  ;  ;  ;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论文_贾程宏,侯瑜京,魏迎奇,张雪东,张紫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