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复合结构论文-成文娟,刘咏,赵大鹏,刘彬,谭彦妮

层状复合结构论文-成文娟,刘咏,赵大鹏,刘彬,谭彦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层状复合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i-Nb金属-金属复合材料,层状显微组织,原位扫描拉伸断裂试验,断裂韧性

层状复合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成文娟,刘咏,赵大鹏,刘彬,谭彦妮[1](2019)在《非均质片层状结构Ti-Nb金属-金属复合材料的裂纹扩展行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具有强界面结合的金属-金属复合材料中各组分的实时裂纹扩展行为,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SPS)以及后续的热轧、热处理后淬火得到Ti-18Nb(摩尔分数,%)金属-金属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和微区X射线衍射(MRXRD)、纳米压痕以及原位SEM实验进行显微组织与性能表征。结果表明,该材料由富Ti区、过渡区以及富Nb区构成,Nb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的成分梯度,从而造成不同区域间相分布以及力学性能的差异。过渡区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能力,有利于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变形,局部微裂纹最先在富Ti区出现,过渡区与富Nb区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对裂纹扩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9期)

潘丹,郭彦峰,付云岗,唐唯高[2](2019)在《纸夹芯和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动态缓冲吸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由EPE(Polyethylene foam,聚乙烯泡沫)、瓦楞纸板、蜂窝纸板组成的复合层状结构在跌落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缓冲防护特性,研究了加速度-冲击持续时间曲线、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探讨了冲击能量对峰值应力、缓冲吸能特性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纸瓦楞、纸蜂窝改善了EPE的缓冲吸能特性,纸夹芯和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峰值应力、单位面积吸能、单位体积吸能、比吸能都随着跌落冲击能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在相同跌落冲击条件下,相比瓦楞与EPE复合结构,蜂窝与EPE复合结构的峰值应力平均减少了23.6%,能量吸收率平均提高了8.85%,比吸能平均提高了18.1%,缓冲吸能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梦婷,刘洪军,李晓雪,李亚敏[3](2019)在《层状梯度SiC/Al-Si-Mg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定向冷冻铸造结合挤压浸渗工艺,成功制备了SiC含量为20%的层状梯度SiC/Al-Si-Mg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以及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元素分布以及SiC/Al-Si-Mg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果表明,SiC/Al-Si-Mg复合材料浸渗完全,界面结合良好,其微观结构保留了SiC陶瓷预制体中的层状梯度结构,定向梯度孔隙有利于熔体的浸渗;经1 300℃烧结处理后,预制体孔隙中SiC表面生成了SiO_2,并在浸渗过程中反应生成了MgAl_2O_4相,从而有助于基体相和增强相之间的润湿性及界面结合强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9年07期)

王行宁[4](2019)在《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面外压缩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是一类新型缓冲吸能结构,其结合了纸瓦楞、纸蜂窝、聚乙烯泡沫的承载性能和缓冲吸能特性,拓宽了缓冲包装材料在产品防护与包装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这类结构的面外压缩特性的力学模型及其本构关系。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通过对瓦楞夹层结构、蜂窝夹层结构、聚乙烯泡沫及其复合层状结构进行静态压缩测试分析,研究了其面外静态压缩特性,获得单层多孔结构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及其主要参数,为进一步分析复合层状结构的力学模型提供支持。其次,解析分析了单层多孔结构在面外静态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模型及其本构关系。将瓦楞芯层单元作为典型体积单元,利用工程悬臂梁模型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导了瓦楞夹层结构屈服强度、压溃强度的计算公式;以蜂窝芯层中的单个蜂窝胞元作为分析单元,采用经典屈曲理论和超折迭模型等,研究了蜂窝芯层单元的屈曲、压溃行为,分析了蜂窝夹层结构的屈服强度、平台应力以及密实化应变的理论预测公式;探讨了聚乙烯闭孔泡沫密实化应变的理论预测公式。再次,建立了单层多孔结构的本构关系,并且基于瓦楞夹层结构、蜂窝夹层结构以及聚乙烯泡沫在静态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和应变数据,对本构关系中的参数进行了识别,验证了本构关系的合理性。最后,基于单层结构的本构关系,利用分段函数法建立了纸瓦楞-蜂窝复合层状结构、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本构关系,并且对各分段本构关系中的参数进行了识别。(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康健芬[5](2019)在《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缓冲吸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纸瓦楞、纸蜂窝、泡沫塑料是叁种防护型包装材料,充分利用这叁类轻质多孔材料的优点,研究纸夹芯-聚乙烯泡沫(EPE)复合层状结构的力学性能和缓冲吸能特性,在军工/民用产品的包装防护领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试验研究了纸夹芯-聚乙烯泡沫(EPE)复合层状结构在静态压缩和跌落冲击压缩下的力学性能和缓冲吸能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根据冲击加速度-冲击持续时间和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不同复合层状结构的曲线特征及跌落冲击下不同复合种类层状结构和纸蜂窝厚度变化对峰值加速度、冲击持续时间的影响,得到不同复合种类层状结构适用的外部加载环境。其次,基于瓦楞夹芯和蜂窝夹芯的结构特征,分析了复合层状结构中纸瓦楞与纸蜂窝的变形模式,对比了静态压缩和跌落冲击下不同复合种类层状结构的变形结果。最后,利用缓冲吸能评价指标总吸能、单位体积吸能、比吸能、行程利用率,重点对比分析了冲击质量、冲击能量对不同蜂窝厚度的层状结构纸瓦楞-纸蜂窝(瓦楞/蜂窝、瓦楞/蜂窝/瓦楞)和纸蜂窝-EPE(蜂窝/EPE、蜂窝/EPE/蜂窝)动态缓冲吸能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徐圣航,周承商,刘咏[6](2019)在《金属-金属层状结构复合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材料研究者的关注。该类复合材料利用具有不同金属组元本征特性,并充分发挥了金属-金属界面的不同特性以及金属层之间的协调变形效应的优势。由于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氧化以及优良的塑性,在防冲击、耐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围绕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阐述组元成分、层厚、应变速率以及外加应力状态等与其性能之间的本构关系,可以为进一步优化该材料的结构有着指导意义。此外,还阐述了制备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不同方法以及其适用金属、应用背景等,并着重介绍了一种利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的具有可控界面的新型Ti基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有望广泛运用于其他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周含宇[7](2019)在《层状结构二硫化钼-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MoS_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的的问题:导电性较差;层状结构易于团聚;在锂离子嵌入的过程中,MoS_2的结构不稳定。本文首先通过不同溶剂体系和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来调控MoS_2的形貌,改善MoS_2层状结构易团聚的特性;其次通过二硫化钼与棕榈毛碳的复合,改善MoS_2的导电性差、循环过程中结构不稳定的特性。并利用使用SEM和XRD对材料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组装锂电池进行循环伏安法测试和恒流充放电测试。主要的结果如下所述:在水、水-异丙醇、水-环己醇叁种不同混合溶剂条件下溶剂热反应合成MoS_2。结果表明,在异丙醇-水混合溶剂中制备的MoS_2具有花瓣状的层片状结构,产物的粒径为400nm-600nm,分散性更佳。在水溶剂中加入不同浓度PVP水热合成的MoS_2随PVP浓度增大,MoS_2产物的粒径减小,同时具有更好分散性;将PVP加入水、水-异丙醇、水-环己醇叁种不同的混合溶剂体系中,制备了MoS_2。首圈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73.1mAh/g、614.9mAh/g、929.4mAh/g,经过100次充放电循环后,放电比容量分别为首圈放电比容量的34%、19%和27%,循环稳定性能差。以棕榈毛碳材料为载体,以PVP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水热反应在水溶剂合成了C-MoS_2复合材料。在100mA/g的恒定电流下首圈的放电比容量为818mAh/g,经过9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然保持有839mAh/g。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充放电比容量、极为优秀的循环稳定性能和倍率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梦婷[8](2019)在《层状互穿结构SiC/Al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熔体浸渗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冷冻铸造法结合熔体浸渗工艺制备的SiC/Al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但是由于SiC陶瓷与Al基体的润湿性极差,在浸渗过程中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界面反应,合理控制界面反应、研究其浸渗行为对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十分关键,所以一直是熔体浸渗工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层状互穿结构的铝基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表现,但其性能是由特殊的微观结构和浸渗行为控制决定的,浸渗行为的合理控制对于提高复合材料性能尤其重要,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浸渗行为,特别是浸渗过程的研究及浸渗动力学对熔体浸渗工艺的作用。本文通过冷冻铸造法结合熔体浸渗工艺制备了SiC/Al复合材料。在预处理层状SiC预制件的表面状态、改善预制件的微观结构、熔体的浸渗过程和浸渗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制备SiC/Al复合材料的熔体浸渗工艺做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冷冻铸造法-熔体浸渗工艺成功制备了SiC/Al复合材料,合金层和陶瓷层交替排列,SiC/Al复合材料浸渗完全,界面结合良好,其微观结构很好地保留了SiC陶瓷预制体中的层状梯度结构。(2)浸渗发生的内在条件取决于活性元素Mg和浸渗气氛N_2的双重作用。(3)SiC颗粒经过氧化、烧结后明显改善了浸渗效果。固相含量为10vol.%、20vol.%、30vol.%的预制件孔隙率分别为:91.3%、80.9%、70.7%,Al-Si-Mg合金在层状SiC预制件中的浸渗速率随固相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慢,950℃期间的平均浸渗速率分别为22.2μm/min、16.7μm/min、14.8μm/min。(4)在浸渗保温期间,浸渗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合金熔化阶段、孕育期、合金液浸渗到层状SiC预制件颗粒之间、合金液浸渗到层状SiC预制件层片之间、合金液填充微小孔隙。固相含量为20vol.%,甘油含量6vol.%的预制件在3h、3.5h、4h的浸渗面积分别为:10%、90%、100%;在温度为900℃、950℃、1000℃浸渗完全的保温时间分别为:4.5h、4h、3h。(5)对未浸渗完全试样界面分析表明:浸渗优先发生在层状SiC预制件颗粒之间,随着界面反应的发生,在层片之间形成负压,合金液在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下自发浸渗到层片之间,浸渗持续向前推进。界面产物是MgAl_2O_4和Mg_2Si。(6)通过挤压浸渗工艺和无压浸渗工艺都可以获得SiC/Al复合材料,通过控制工艺参数没有不利脆性相生成。(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4)

李秀秀[9](2019)在《压电陶瓷/结构陶瓷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陶瓷基功能化器件越来越趋于小型化、集成化和多功能化,功能单一的陶瓷材料已难以满足现有的陶瓷基器件的性能要求。基于此,采用流延成型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压电陶瓷/结构陶瓷层状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共烧结行为和电学、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首先,采用流延成型技术成功地制备出0.90PZT-0.05PMS-0.05PZN生片,将生片进行迭层、热压,并在1150℃烧结4h,可得到致密、性能优良的压电陶瓷;再用同样的方法制备Al_2O_3陶瓷,为了使上述压电陶瓷与Al_2O_3陶瓷实现共烧结,研究了玻璃相含量对Al_2O_3陶瓷致密性的影响,发现60wt%Al_2O_3-20wt%Bi_2O_3-10wt%SiO_2-10wt%B_2O_3组分在1150℃下烧结4h,可以得到致密度较高且晶粒生长良好的Al_2O_3陶瓷。通过共烧结技术将上述制备的0.90PZT-0.05PMS-0.05PZN生片和Al_2O_3生片迭层复合制备出PZT基压电陶瓷/Al_2O_3陶瓷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PZT及Al_2O_3的固含量、层厚比及共烧结温度等对复合陶瓷的显微结构及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ZT生片和Al_2O_3生片的固含量分别为45%和65%、层厚比为2:1且共烧温度为1150℃时,可得到收缩率匹配且界面结合良好的PZT基压电陶瓷/Al_2O_3陶瓷层状复合材料,该复合陶瓷的界面剪切强度为61MPa,共烧后压电层的介电常数_()为865,介电损耗为0.52,压电常数d_(33)为213pC/N,机电耦合系数k_p为0.43,结构层的摩擦系数为0.725。为了避免在共烧结过程中PbO向结构层中扩散,通过在结构层中掺杂PbO来取代部分的Bi_2O_3,以抑制压电层中PbO及结构层中Bi_2O_3的扩散。结果表明:当结构层中PbO的掺杂量为15wt%时,共烧后压电层晶粒生长致密,且压电层中的Pb相对含量由掺杂前的57.6%增至70%,复合陶瓷的界面剪切强度为75MPa,共烧后压电层的介电常数_()为1103,介电损耗为0.39,压电常数d_(33)为301pC/N,机电耦合系数k_p为0.55,结构层的摩擦系数为0.752,说明在结构层中掺杂15wt%PbO有助于提升复合陶瓷的界面结合强度和电学性能。基于本文制备的PZT基压电陶瓷/Al_2O_3陶瓷层状复合材料具备优良的电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因此,它在超声电机的压电陶瓷片/定子弹性体的一体化联接方面存在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廖沙[10](2019)在《Ni/Al层状含能结构材料的复合法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i/Al层状含能结构材料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一定强度和钝感的新型含能结构材料,其构件在对目标发起冲击时,动能侵彻作用和高反应释能特性极大提高了综合毁伤效应,因此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采用复合法制备了层间厚度为微米尺度的Ni/Al多层含能结构材料,并对其反应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化学镀镍法在铝箔上制备微米级厚度的镍层,分析了镀镍温度和镀液中次磷酸钠浓度对镀镍层表面质量和成分的影响,发现在80℃和次磷酸钠浓度为15g/L条件下可获得纯度为99%的镀镍层,且其表面质量高;然后按照“铝-镍-铝-镍”迭层热压制备了Ni/Al多层含能结构材料,研究了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对其界面演变、放热性能和拉伸强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热压工艺为300℃下热压30min。其次,研究了Ni/Al层状含能结构材料的反应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分析了镍铝层厚比分别为1/2、2/3和1/1的Ni/Al层状含能结构材料的能量密度,发现随着镍层厚度增加,能量密度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层厚比为2/3 Ni/Al层状含能结构材料的能量密度最高,达到1051.62J/g。XRD结果表明,反应后生成了AlNi、Al_3Ni、Al_3Ni_2化合物。对层厚比为的2/3的Ni/Al层状含能材料分别采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计算其反应放热峰的活化能E,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活化能化能相近,且放热峰的活化能随着峰值温度的增大均依次升高。对层厚比为2/3的Ni/Al层状含能结构材料进行累积迭轧,发现随着材料所受载荷增大,其放热性能也增大,在受到6.0×10~5N载荷后,其瞬间反应放热能量达1311.79J/g。采用叁种激光能量对2/3Ni/Al层状含能结构材料进行激光点火试验,结果均能点燃,且随着激光能量的不断增大,火花逐渐增大,并出现抛洒效应。最后,研究了具有不同层厚比结构的Ni/Al层状含能结构材料的拉伸、弯曲、层间剪切性能并进行失效分析。结果表明,抗拉强度和弯曲强度随着镍层厚度增加而增大,其中1/1 Ni/Al层状含能结构材料抗拉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337.64MPa和345.60MPa;拉伸破坏为分层和断裂混合模式。层间剪切强度随镍层厚度增加不断降低,其中1/2 Ni/Al层状含能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最大,为8.32MPa。(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层状复合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由EPE(Polyethylene foam,聚乙烯泡沫)、瓦楞纸板、蜂窝纸板组成的复合层状结构在跌落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缓冲防护特性,研究了加速度-冲击持续时间曲线、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探讨了冲击能量对峰值应力、缓冲吸能特性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纸瓦楞、纸蜂窝改善了EPE的缓冲吸能特性,纸夹芯和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峰值应力、单位面积吸能、单位体积吸能、比吸能都随着跌落冲击能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在相同跌落冲击条件下,相比瓦楞与EPE复合结构,蜂窝与EPE复合结构的峰值应力平均减少了23.6%,能量吸收率平均提高了8.85%,比吸能平均提高了18.1%,缓冲吸能效果更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状复合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成文娟,刘咏,赵大鹏,刘彬,谭彦妮.非均质片层状结构Ti-Nb金属-金属复合材料的裂纹扩展行为(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2].潘丹,郭彦峰,付云岗,唐唯高.纸夹芯和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动态缓冲吸能特性研究[J].实验力学.2019

[3].陈梦婷,刘洪军,李晓雪,李亚敏.层状梯度SiC/Al-Si-Mg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9

[4].王行宁.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面外压缩本构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5].康健芬.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缓冲吸能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徐圣航,周承商,刘咏.金属-金属层状结构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

[7].周含宇.层状结构二硫化钼-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陈梦婷.层状互穿结构SiC/Al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熔体浸渗行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9].李秀秀.压电陶瓷/结构陶瓷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10].廖沙.Ni/Al层状含能结构材料的复合法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标签:;  ;  ;  ;  

层状复合结构论文-成文娟,刘咏,赵大鹏,刘彬,谭彦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