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150000

【摘要】目的: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对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需要对临床应用标本进行培养,一般培养时采用的培养方式为病原菌培养方式,并且在培养过程中还要对病原菌进行分纯处理,采用的设备为Sceptor微生物鉴定仪,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还要对药敏性进行测量。结果:从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一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属22株、链球菌属209株、肠杆菌属130株,革兰阳性菌495株等,链球菌和革兰阳性菌对头孢抗生素的耐药性达到了67.7%,第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在81.5-15.3%之内,第一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97.6-57.9%。结论:在对八种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在应用这八种头孢类药物时,要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头孢类药物出现的耐药株。

【关键词】头孢菌素;耐药性

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的抗生素一般都是广谱类抗生素,这一情况增加了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常规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且还要对培养菌进行药敏性测试,以提升头孢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菌株来源由本2017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

1.2方法

病原菌分离按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用Sceptor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及药敏检测(MIC法)。

2结果

2.1病原菌分离情况

1999年1月~2000年12月共分离12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95株,占38.6%(495/1284),主要是葡萄球菌属297株,占23.1%(297/1284),链球菌属118株,占9.2%(118/1284);革兰阴性菌789株,占61.4%(789/1284),主要是大肠埃希菌222株,占17.3%(222/1284),假单胞菌属209株,占6.3%(209/1284),肠杆菌属130株,占0.1%(130/1284),克雷伯菌属114株,占8.9%(114/1284),不动杆菌属82株,占6.4%(82/1284)和其它32株,占2.5%(32/1284)等。

2.2耐药情况

2.2.1革兰阳性菌

葡萄球菌属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耐药率分别是70.4%、69.7%;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67.7%;对头孢三嗪的耐药率为77.4%。链球菌属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耐药率分别是23.7%、26.3%;对头孢呋辛耐药率为15.3%;对头孢三嗪耐药率为62.7%。因肠球菌属对头孢类抗生素具有天然耐药性,故耐药性测定结果无临床指导意义。

2.2.2革兰阴性菌

假单胞菌属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耐药率分别是50.7%、54.1%。因假单胞菌属对除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外其它头孢菌素具有天然耐药性,假单胞菌属对其它头孢菌素耐药性测定结果无临床指导意义。大肠埃希菌对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耐药率为63.0%;对第二代头孢菌素以头孢替坦耐药率较低,为15.3%,但对头孢呋辛耐药率比头孢替坦(耐药率为73.3%)高出近5倍;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以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为18.9%,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三嗪等耐药率分别为39.6%、49.1%、51.8%。

3讨论

3.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作为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时,病原菌出现耐药性的原因主要为:病原菌会阻止抗生素药物进入患者的细胞内部,一般抗生素类药物主要通过细胞的外膜进入细胞的内部,在这个过程中病原菌会对细胞膜进行加固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抗生素就无法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的内部,无法起到杀灭病菌的作用,但是这一情况出现的与细菌周围的生物是否有直接的关系,现在还没有具体的研究成果。患者机体内部的作用靶位置出现变化的话,患者也会产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蛋白靶位与青霉素结合之后,蛋白靶位的结构就会出现变化,一旦其的位置出现变化,青霉素就无法对细菌进行有效的灭杀,在这个过程中靶位占据这8%。除了上述因素之外,细胞的内部出现β-内酰胺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种酶本身具有可以水解的特点,当水分进入细菌内部之后,患者体内的β-内酰胺酶抗生素就会被化解,β-内酰胺酶抗生素的耐药性为80%。不管患者体内的细菌是染色体介质还是质粒介质,细胞内部的产生的β-内酰胺酶都是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因素,uyes也是感染类疾病难以治疗的主要原因。

3.2β-内酰胺酶的特点

在对β-内酰胺酶的生物性特点进行研究室,可以发现其的氨基酸序列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本身有着一定的生物化体征,一般常见的β-内酰胺酶主要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型的β-内酰胺酶主要包括:克雷杆菌、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第二类β-内酰胺酶主要有:质粒介导SHV等,第三类β-内酰胺酶主要包括:产黄菌属、脆弱拟杆菌属等,第四种β-内酰胺酶主要为青霉素酶,在对细菌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AmpC主要存在与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属等细菌中。

3.3合理应用头孢类抗生素

为了避免患者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要提升头孢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在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活动最差,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性较强。作为常见的革兰阳性菌,葡萄糖球菌属是患者出现感染等病症的重要原因,在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第一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70.4%-69.7%,在进行临床实验时,可以发现临床上反复应用一头孢菌素后患者产生了β-内酰胺酶,此酶由质粒介导而产生,并通过耐药基因的转移而播散,故在临床应用时应重视其耐药性,根据药敏检测结果,对抗青霉素金葡菌感染以敏感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头孢噻吩为首选,对耐药金葡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或MRSA引起的严重感染应首选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

此外,临床上还可选用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大肠埃希菌在7种头孢菌素中除对头孢替坦、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外,其余在39.6%~73.4%之间;克雷伯菌属对7种头孢菌素耐药率均在30.7~51.8%之间;肠杆菌对6种头孢菌素耐药率在63.8%~81.5%之间,这与临床上反复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后产生β-内酰胺酶有关,特别是ESBLs的出现,近年来报道ESBLs总检出率高达33.3%,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和肠杆菌属产ESBLs检出分别为33.3%、26%3%、58.8%;由此可见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等肠杆菌科对头孢菌素耐药的原因主要是这类细菌产生ESBLs后对大多数头孢类抗生素耐药,并极易引起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给控制医院感染造成困难。故对大肠埃希菌感染,临床可根据药敏检测结果,选用耐药性低的头孢三嗪和头孢他啶,也可选择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等;对克雷伯菌属感染,以选用敏感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为好,也可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等,但对于克雷伯菌属感染引起的肺炎则由于氨基糖苷类血药浓度低,药物很少抵达感染部位,故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为首选。对肠杆菌属引起的感染,要注意肠杆菌属对第一代头孢菌素具有天然耐药性,临床不宜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应根据药敏检测结果,选用敏感的药物,选用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对肠杆菌属引起的感染为好。对严重感染特别是产ESBLs肠杆菌科感染,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应作为首选治疗药物。不动杆菌对7种头孢菌素耐药性均很强,在63.2%以上,临床治疗不动杆菌属感染应根据药敏检测,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头孢类抗生素由于其广泛应用和不注意合理应用,常引起病原菌耐药性增加。目前,控制病原菌对头孢菌素耐药关键还在于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坚持对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参考文献

[1]姚奇.关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合理用药的相关探讨[J].医药前沿,2014(1).

[2]王兆霞.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调查及细菌耐药性分析[J].北方药学,2018.

[3]张达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分析[J].神州(下旬刊),2013(7).

[4]肖学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4(33):42-43.

标签:;  ;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