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流水论文_白羡斌,宋汉周

导读:本文包含了渗流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土,巷道,砂岩,力学,岩石,泥岩,坝址。

渗流水论文文献综述

白羡斌,宋汉周[1](2016)在《李家峡水电站坝址渗流水化学特征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运行阶段的水电站坝址环境水质的形成及演变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其变化对工程的安全运行具有深远影响。以李家峡水电站为例,通过对渗漏水微观动态——水质特征的分析来反映坝址区地下水的补、排特征,利用系统聚类法对不同位置的监测水样进行划分并对各族群内的水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此评价库水的渗漏和环境水侵蚀问题。研究表明,坝址区存在较强的绕坝渗流,且多集中于大坝左岸坡,其强度与范围均大于右岸,坝址区地下水近年来仍以硫酸盐类侵蚀作用为主。(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张科学,黄曾华,张金虎,王旭明,马振乾[2](2015)在《高压渗流水作用下泥岩巷道破坏特征及失稳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矿Ⅱ水平第二部带式输送机大巷由断层突水引起的巷道破坏问题,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巷道在原支护下以及修复后的破坏特征,并基于应力-渗流耦合效应分析了巷道底板突水机理,最后探讨了水-岩作用对泥质岩体的弱化作用。结果表明:巷道围岩以块状泥岩为主,伊利石质量分数90%,在高压渗流水的作用下体积可增大50%~60%,极易引起岩体的软化和泥化,造成巷道失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置换泥化岩体、多层次锚杆+钢丝绳+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开挖卸压槽和反复注浆等控制技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11期)

赵跃中,杨柳悦,穆兴民,严宝文[3](2015)在《黄土中渗流水潜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渗流槽模拟黄土渗流入渗试验,结合现代黄土自然堆积状态下非饱和均质特征,以黄土结构性参数和几何分形维数D为指标,研究了黄土中渗流水的潜蚀作用。结果表明,地表水渗流改造后,黄土结构性参数和几何分形维数随着渗流锋推移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渗流湿润锋几何分形维数变化越快,土体结构受到的破坏、瓦解、重塑作用就越强烈;渗流曲线与地下水浸润曲线靠近时,存在明显的尖点接触现象,进而产生潜蚀破坏,形成黄土暗穴。(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杨红伟,许江,聂闻,彭守建[4](2015)在《渗流水压力分级加载岩石蠕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LW-2000M微机控制煤岩流变仪,以细粒砂岩为研究对象,对叁轴压缩条件下岩石渗流水压力分级加载蠕变试验进行了蠕变特性研究。重点分析了渗流水压力分级加载时蠕变条件下岩石的应变、渗流体积(体积速率)演化曲线,同时对不同渗流水压力分级加载条件下的岩石蠕变与渗透系数演化曲线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分级加载渗流水压力作用下细粒砂岩的蠕变曲线符合蠕变演化叁阶段特征;随着渗流水压的逐级加载,瞬时轴向、横向应变和瞬时泊松比呈增大的趋势;随着应变的累积,横向应变量大于轴向应变量呈扩容效应,直至发生蠕变破坏;分级加载渗流水压力作用下渗流体积曲线呈线性演化。研究认为:渗透系数先瞬时减小后增大,初始渗透系数都具有记忆性,即岩石孔隙通道具有记忆特征,孔隙通道经过变形→闭合→冲蚀→形成新通道过程。(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刘亚军,司文[5](2015)在《渗流水影响下泥质巷道支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对朱仙庄煤矿Ⅱ水平皮带机大巷现场工程地质综合调查,详细分析了泥质巷道破坏失稳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强韧封层多层次锚杆钢绞线联合承载环支护技术,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对渗流水影响下泥质巷道的支护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5年05期)

杨红伟,许江,聂闻,彭守建[6](2015)在《渗流水压力分级加载岩石蠕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LW-2000M微机控制煤岩流变仪,以细粒砂岩为研究对象,对叁轴压缩条件下岩石孔隙水压力分级加载蠕变试验进行了蠕变特性及模型研究.重点分析了孔隙水压力分级加载时蠕变条件下岩石的应变、渗流体积演化曲线,同时对不同渗流水压力分级加载条件下的岩石蠕变演化曲线进行了模型分析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逐级加载孔隙水压作用下细粒砂岩的蠕变曲线符合蠕变演化叁阶段特征;利用西原体模型进行理论与实验蠕变曲线对比,蠕变方程曲线与实验曲线的演化规律吻合.(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徐孟林[7](2014)在《渗流水对隧道围岩应力及位移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将产生流固耦合问题。隧道开挖将导致渗流场的改变,岩体内部应力场重新分布,位移场也将有所改变。因此隧道流固耦合问题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论文运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渗流水对隧道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影响,通过大连地铁某工程区段实例验证结论,其主要内容如下:(1)隧道施工过程中有关流固耦合的理论分析应用流体力学、岩体力学、弹塑性力学、结构力学、地下水动力学等相关知识,研究渗流场的基本微分方程,求解地下水影响下的围岩渗流场计算公式,构建渗流场作用下围岩的应力场计算方程。分析地下水作用下孔隙受力特征,构造多孔介质的非线性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在深入研究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机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学模型的特点和求解方法。(2)分析隧道开挖后围岩渗流场分布特征;通过分析隧道开挖后围岩孔隙水压力等值线图,总结其渗流场分布规律,以及隧道开挖过程中,渗流对隧道围岩应力场分布及围岩变形影响规律,渗流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为隧道安全开挖与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撑依据。(3)利用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理论计算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差分数值方法模拟盾构隧道施工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问题的可靠度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期刊2014-05-29)

杨柳悦[8](2014)在《黄土中渗流水运动及其对土体的潜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黄土所具有的结构非均质性是地质历史时期渗流水不断入渗作用的结果。研究渗流水在黄土中的运动特征及其对土体结构的潜蚀破坏,对于地下水资源利用、地下水潜蚀作用机理研究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分有必要。为此,本研究以均质黄土试样为例,以渗流槽为主要研究工具,以室内试验为主要研究方式,通过研究渗流水的运动特性与土体结构性参数mp间的关系,探讨黄土的渗流运动特征以及相应的黄土微结构破坏和再造过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模拟原始状态的堆积黄土而言,渗流水的横向渗透速度与纵向渗透速度有明显的直线关系,而渗流纵向速度大于横向速度。由此可推知,在长期作用下,土层的纵向通道将成为下渗水的优先通道而越来越发达,而横向通道则发育较缓慢,这就解释了现今黄土纵向节理发育,而水平方向裂隙走向各异,难以形成主导渗流方向的现状。(2)单点供水、多点供水相比,单点供水的渗流湿润锋形态曲线较快转变为长椭球形。含盐渗流水在通过土体后,因受到增强了的颗粒之间的吸附、粘聚作用影响,纵、横向渗流速度均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同条件下清水渗流的纵、横向渗流速度。(3)用分维数D来表征湿润锋形态曲线复杂性和不光滑性,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分维数在总体上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做湿润锋分维数与纵横速度比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曲线能很好的拟合分维数随纵横向渗流速度比的变化。(4)用黄土结构参数mp值表征渗流水迁移扰动过后对土体结构的破坏,发现随着渗流水的逐渐向下运动,渗流水对土体的结构破坏、瓦解、重塑作用愈加强烈。(5)观察发现,地下水向上吸渗形成的湿润线波动较小,呈现出的基本是一条平直均匀的直线面。在渗流湿润锋与地下水面接触时,二者接触瞬间为点接触,之后这一过湿点收缩、塌陷,迅速向四周扩大。以此为理论依据,大胆提出渗流水与地下潜水面接触,因接触点附近的土体有可能急速塌缩,导致初始洞穴侵蚀产生,并绘制渗流水与潜水面接触产生洞穴侵蚀模式图。(6)依据论文的研究结果,建立基于土体结构参数mp与渗流时间、纵向渗流速度、土体埋深距离的黄土渗流破坏模型,并进一步推导得出土体结构参数与渗流时间的关系式,这一经验公式的建立,使得用渗流迁移运动参数来表示渗流水对黄土土体结构的破坏、瓦解、重塑成为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4-01)

杨柳悦,严宝文[9](2013)在《黄土中渗流水的运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黄土所具有的结构非均质性是地质历史时期渗流水不断入渗作用的结果。以均质黄土试样为例,以孔隙比结构性参数mp为指标,采用渗流槽实验装置研究黄土中水的下渗,对比分析了单点供水和多点供水情况下,非饱和均质黄土中渗流水的渗透运动特征以及垂向渗流与黄土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纵向渗流速度以1~4的倍比大于横向渗流速度,纵向渗流速度与横向渗流速度的比值越大,对黄土结构的影响越大,纵向渗流速度对现代黄土结构的成因贡献较大,但横向渗流速度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魏德荣,方兆熊[10](2008)在《用相关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查找坝头渗流水通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英那河水库大坝渗流监测系统及大坝渗漏情况,提出了采用相关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查找渗流水通道的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分析,找出了英那河水库大坝渗流通道。(本文来源于《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期刊2008年06期)

渗流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某矿Ⅱ水平第二部带式输送机大巷由断层突水引起的巷道破坏问题,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巷道在原支护下以及修复后的破坏特征,并基于应力-渗流耦合效应分析了巷道底板突水机理,最后探讨了水-岩作用对泥质岩体的弱化作用。结果表明:巷道围岩以块状泥岩为主,伊利石质量分数90%,在高压渗流水的作用下体积可增大50%~60%,极易引起岩体的软化和泥化,造成巷道失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置换泥化岩体、多层次锚杆+钢丝绳+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开挖卸压槽和反复注浆等控制技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流水论文参考文献

[1].白羡斌,宋汉周.李家峡水电站坝址渗流水化学特征及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16

[2].张科学,黄曾华,张金虎,王旭明,马振乾.高压渗流水作用下泥岩巷道破坏特征及失稳机理[J].煤炭科学技术.2015

[3].赵跃中,杨柳悦,穆兴民,严宝文.黄土中渗流水潜蚀特征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5

[4].杨红伟,许江,聂闻,彭守建.渗流水压力分级加载岩石蠕变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5

[5].刘亚军,司文.渗流水影响下泥质巷道支护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

[6].杨红伟,许江,聂闻,彭守建.渗流水压力分级加载岩石蠕变模型[J].宜宾学院学报.2015

[7].徐孟林.渗流水对隧道围岩应力及位移影响的研究[D].大连大学.2014

[8].杨柳悦.黄土中渗流水运动及其对土体的潜蚀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9].杨柳悦,严宝文.黄土中渗流水的运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

[10].魏德荣,方兆熊.用相关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查找坝头渗流水通道[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8

论文知识图

接头管片对接技术原理图渗流水压力分布库水位和地下水变化示意图岩石裂隙饱和-非饱和带的渗流模型使用分子量为3,840,000的聚苯乙烯制备...不同围压下的岩石峰值强度、峰前渗透...

标签:;  ;  ;  ;  ;  ;  ;  

渗流水论文_白羡斌,宋汉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