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意义研究

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意义研究

蒋洪涛

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诊断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平均年龄(62.4±15.8)岁,男性44例,女性26例。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行头颅平扫、脑CT灌注成像及脑CT血管成像。分析(1)患者CT平扫及脑CT灌注成像表现。(2)患者脑CT灌注成像结果。(3)患者脑CT血管成像结果。结果:(1)CT平扫:发现梗死灶主要分布于左侧脑桥、左份中脑、基底节区、颞叶、顶枕叶。(2)脑CT灌注成像:表现为右侧基底节区及颞叶的过度灌注,提示有梗死区域低灌注,梗死灶分别位于左侧脑桥和左份中脑。(2)患者的梗死核心、IP无论在rCBV相对值、rCBF相对值、rCBV绝对值、rCBF绝对值上都具有差异(P<0.05)。(3)70例患者中发现颈内动脉高度狭窄14支,中度狭窄40支,轻度狭窄16支,伴粥样硬化软斑块的35例。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脑CT灌注成像可有效提升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脑CT血管成像有助于发现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板块性质。

【关键词】CT;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

脑梗死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随着CT技术的发展,脑CT灌注成像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超早期显示出缺血性病变的部位和范围,脑CT血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出其相应供血动脉的状况[1]。因此我们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拟收集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诊断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探讨脑CT灌注成像及脑CT血管成像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诊断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平均年龄(62.4±15.8)岁,男性44例,女性26例。起病至就诊平均时间(36.2±18.5)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构音障碍、鼻唇沟变浅、Gordon阳性等。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行头颅平扫、脑CT灌注成像及脑CT血管成像。

1.2入选标准(1)患者入院后通过影像学确诊为脑梗死。(3)入院时间离发病时间小于6小时。

1.3排除标准(1)患有恶性肿瘤或精神病患者。

1.4脑CT灌注成像检查方法选择东芝公司的螺旋CT,在CT平扫病灶所在层面及其相邻层面进行脑CT灌注成像。使用高压注射器剂量通过肘静脉注入碘海醇,注射流率3.0ml/s。扫描条件:80Kv,100mA,层厚10mm。

1.5脑CT血管成像检查方法在脑CT灌注成像完成后,对颈动脉及颅内血管行CT血管成像。参数:层厚1.25mm,层间距0.5mm,电压120kv,电流300mA,范围起自主动脉弓至顶结节水平。

1.6图像处理扫描数据传至电脑工作站。选取增强处于峰值的大脑前动脉作为输入动脉,选取同一层面的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电脑分析后得出:CBF、CBV、MTT三种参数的函数图。

1.5.2脑CT灌注成像通过灌注分析软件分析:(1)低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低局部脑血容量(rCBV)的梗死核心。(2)低rCBV和正常rCBV的IP。

1.6.1脑CT血管成像主要观察血管整体形态,如狭窄、硬化斑块及血栓。狭窄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血管阻塞<3O%)、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和完全闭塞(100%)。

1.7观察指标分析(1)患者CT平扫及脑CT灌注成像表现。(2)患者脑CT灌注成像结果。(3)患者脑CT血管成像结果。

1.8统计学研究数据录入SPSS18.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x(_)±s描述,使用Student's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CT平扫及脑CT灌注成像表现(1)CT平扫:发现梗死灶主要分布于左侧脑桥、左份中脑、基底节区、颞叶、顶枕叶。(2)脑CT灌注成像:表现为右侧基底节区及颞叶的过度灌注,提示有梗死区域低灌注,梗死灶分别位于左侧脑桥和左份中脑。

2.2患者脑CT灌注成像结果患者的梗死核心、IP无论在rCBV相对值、rCBF相对值、rCBV绝对值、rCBF绝对值上都具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患者脑CT灌注成像结果

参数低rCBF和rCBV的

梗死核心低rCBF和

正常rCBV的IPtP

rCBV相对值0.46±0.120.76±0.255.24<0.05

rCBF相对值0.17±0.040.42±0.116.95<0.05

rCBV绝对值1.49±0.352.75±0.855.84<0.05

rCBF绝对值9.01±3.0217.03±6.926.41<0.05

注:rCBV>0.99、rCBF>0.39提示正常脑组织;

2.3患者脑CT血管成像结果70例患者中发现颈内动脉高度狭窄14支,中度狭窄40支,轻度狭窄16支,伴粥样硬化软斑块的35例。

3讨论

脑CT灌注成像可将脑梗死前期分为I、II期。I1期:TTP(病变侧/对侧)延长,MTT(病变侧/对侧)、rCBF和rCBV正常。I2期:当脑局部微血管代偿性扩张状态后,rCBF表现正常或轻微下降,rCBV正常或升高。II1期:TTP(病变侧/对侧)和MTT(病变侧/对侧)延长,rCBF下降,rCBV升高。II2期:微血管受压变窄后,TTP(病变侧/对侧)和MTT(病变侧/对侧)延长,rCBF和rCBV下降[2]。其中以TTP判断早期缺血脑组织低灌注微循环障碍最为敏感,而且有助于病变的定位。有学者发现在I1期时,rCBF、rCBV、MTT均可正常,此时TTP即可表现延长[3]。

IP的定义为正常脑组织与梗死区之间的一个过渡带,脑组织缺血时使生物电活动停止,IP由侧支循环供血,保持跨膜电位和离子梯度,但是当侧肢供血下降后,可IP内神经元不可逆的坏死。此外动物实验还证实IP在血流及时得到恢复后,脑组织能量代谢仍可保持正常。本次研究中发现与低rCBF和正常rCBV的IP相比,低rCBF和rCBV的梗死核心在rCBV相对值、rCBF相对值、rCBV绝对值、rCBF绝对值上都明显降低[4]。我们分析IP区域为缺血而能量代谢仍保存的脑组织,为功能性电活动可恢复区,在超急性期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平滑肌尚处于代偿性扩张期,因此机体可以通过代偿维持改区域的脑血流的相对动态稳定,因此rCBF、rCBV稍高于病变侧,但是随着微循环的加重,可逐步出现下降。还有学者指出当rCBV明显下降时,则提示进入了脑梗死阶段。此外还有学者指出rCBF减低,rCBV维持正常或略增加的区域提示为可逆性脑缺血,而rCBF和rCBV均明显减低区为梗死区。

因此,本次研究认为脑CT灌注成像可有效提升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脑CT血管成像有助于发现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板块性质。

参考文献:

[1]HackeW,KasteM,FieschiC,etal.Intravenousthrombolysiswith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foracutehemisphericstroke[J].JAMA,2012,274:1017

[2]JansenO,SchellingerPD,FiebachJB,etal.EarlyrecanalizationinacuteischemicstrokesavestissueatriskdefinedbyMRI[J].Lancet,2012,353:2036

[3]vonKummerR,NolterPN,SchnittgerH,etal.DetectabilityofcerebralhemisphereischaemicinfarctsbyCTwithin6hofstroke[J].Neuroradiology,2014,38:31

[4]BeauchampNJ,BakerPB,WangPY,etal.Imagingofacutecerebralischemia[J].Radiology,2011,212:307

标签:;  ;  ;  

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意义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