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科论文-田华林,姚洪源,韦蓉静,候伟

罗汉松科论文-田华林,姚洪源,韦蓉静,候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罗汉松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贵州,鸡毛松属,鸡毛松,新分布

罗汉松科论文文献综述

田华林,姚洪源,韦蓉静,候伟[1](2011)在《贵州罗汉松科一新分布属》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贵州省罗汉松科一新分布属种——鸡毛松属(Dacrycarpus)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1年01期)

苏应娟,王艇,陈国培,安宇,左武麟[2](2004)在《基于trnL-F序列数据利用贝叶斯法推测罗汉松科的系统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松和Agathisaustralis为外类群,基于罗汉松科42种植物的叶绿体trnL_F序列数据通过贝叶斯法对该科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推测。结果显示:①Phyllocladus为单系分支,位于罗汉松科的基部,是罗汉松科所有其余成员的姊妹群;②Nageia嵌套在罗汉松科内,同罗汉松属、Afrocarpus及Retrophyllum的关系较为密切;③Dacrycarpus为单系群且处于姊妹分支Falcatifolium—陆均松属的基部;④Lagarostrobsfranklinii和Manoaocolensoi应置于同一属Lagarostrobs内;⑤支持成立Halocarpus和Lepidothamnus属;⑥赞同Microstrobos和Microcachrys两属亲缘密切的观点。(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韦继光[3](2004)在《罗汉松科、山茶科和红豆杉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及拟盘多毛孢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一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定殖,但不引起病害症状的真菌。植物内生真菌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生真菌多样性调查常以植物的属或种为单位来开展,而对单一类群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很少。自Espinosa-Garcia et al.(1990)首次报导枯斑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funerea)是红杉的重要内生真菌后,已有7种拟盘多毛孢被报导是内生真菌。大量研究报告表明拟盘多毛孢是植物内生真菌的重要类群,其代谢产物种类丰富,包括一些抗癌和抗菌物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传统拟盘多毛孢属与近缘属分类学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种间界限重迭,不能反映系统关系,有必要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开展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及拟盘多毛孢属系统学研究,将为开发和利用这类资源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探索和建立符合自然的拟盘多毛孢属分类体系。 作为中国真菌志拟盘多毛孢属及相关属研究的一部分,本论文以罗汉松科、山茶科和红豆杉科等园林木本植物为对象,在我国南方的杭州、南宁和昆明等地开展内生拟盘多毛孢资源、多样性的调查,并通过对拟盘多毛孢分类学性状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探讨拟盘多毛孢属的系统学关系。 1 罗汉松科、山茶科和红豆杉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种类 2001—2003年先后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和竹柏(P.nagi)、山茶(Camellia japonica)、茶(C.sinensis)、金花茶(C.nitidissima)、油茶(C.oleifera)、茶梅(C.sasanqua)、南山茶(C.reticulate)、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及南方红豆杉(T.chinensis var.mairei)等园林植物300多号标本,分离了18000多块健康的植物组织,得到内生拟盘多毛孢865个分离物,根据Guba(1961),Nag Raj(1993)的分类系统及其它有关文献对菌株进行鉴定。共鉴定内生拟盘多毛孢25种,其中有3个新种,1个国内新纪录,4个新组合,15个种是首次报道为内生拟盘多毛孢。 新种: 昆明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kunmingensis,sp.nov.),从云南昆明的罗汉松叶片组织分离到,其特点是分生孢子基部附属丝分叉,分生孢子大小为33.8—46.8×7.5—10μm(平均41×8.6μm),具有长且顶端膨大的顶生附属丝(14.3—52.7μm)。 云南拟盘多毛抱(尸estatoti叩515 yunnaneisis sP.nov.),从云南昆明的罗汉松枝条组织分离到,其特点是分生抱子具有顶端附属丝3一7根,分生抱子大小为26一33.8/6.5一8.2林m(平均28.8/7.2拼m)。 杭州拟盘多毛抱(尸e“口z口灯弓”15 ha昭幼口uensl’s sP.nov.),从浙江杭州和云南昆明的茶枝条组织分离到,其特点是其分生抱子具有顶端附属丝2一9根,无基部附属丝,分生抱子大小为31.2一如.3/6.9一9.2卿(平均35.4/8.1脚) 国内新纪录:卡斯特尼拟盘多毛抱(尸estaloti勿”ts加rstenii(S acc.&Syd.)Stey.) 新组合:布利拟盘多毛抱尸estalotioPsis briOSiana(Montem.),comb.nov.,拟芍药拟盘多毛抱尸estaloti侧”isp‘eonl’ic口la(Tsuk田的ota&Hino),comb.nov.,亚角质层拟盘多毛抱刀召‘talotiopsis subcuticular钻(G uba),comb.nov.,窒息拟盘多毛抱尸已‘talotioPsiss之劝两Cata(EIL&Ev.), eomb.nov. 其它首次被鉴定为内生拟盘多毛抱的种类:水生拟盘多毛抱(尸estatoti叩515 aquatiCa),棒状拟盘多毛抱(尸clavl’sPOra),颊锥饱拟盘多毛抱(尸con王gena),青锁龙拟盘多毛抱(尸crassi哪cula),异角状拟盘多毛抱(尸.heteroco二l’s),芒弗里亚拟盘多毛抱(尸ma馆扣lia),弥泽那拟盘多毛抱(尸menezes~),忽视拟盘多毛抱(尸negleCta),橄榄色拟盘多毛抱(尸口打v口‘ea),沙针拟盘多毛抱(p osy ridl:,),欧克安拟盘多毛抱(尸“弓心”thl’),芍药拟盘多毛抱(尸Paeonl’ae),石楠拟盘多毛抱(尸Ph口tl’niae),杜鹃拟盘多毛抱(尸rkododendrt),环带拟盘多毛抱(尸之口”口公)。 通过调查发现,植物内生拟盘多毛抱的种类丰富,在调查过的植物种类每一种植物都能找到至少2种以上(含2种)的内生拟盘多毛抱,内生拟盘多毛抱可以在植物地上各部位内生,从枝条组织容易分离到。2内生拟盘多毛抱的多样性2.1内生拟盘多毛抱与宿主植物的关系 不同宿主植物其内生拟盘多毛抱的物种多样性是有差别的,其中从罗汉松分离到的内生拟盘多毛抱种类达16种,从茶梅分离到8种,从金花茶、茶和竹柏各分离到5种,从山茶分离到4种,从油茶、云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各分离到3种,从南山茶分离到2种。内生拟盘多毛抱的分离率与该植物的内生拟盘多毛抱的物种多样性并非成比例,云南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的内生拟盘多毛抱的分离率最高,但其物种多样性并非最丰富。 内生拟盘多毛抱的宿主范围)’‘,多数拟盘多毛抱种的宿土植物涉及多科植物,如 V川尸召了故勿才奴卿z’sPhOtiniae在山茶、茶梅、罗汉松、短叶罗汉松、竹柏、南方红豆杉等叁科植物上都可分离到。2.2植物内生拟盘多毛抱的定殖状况 多数植物叶片的内生拟盘多毛抱?(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杨钦武,龙光日[4](2001)在《亟待抢救的珍稀濒危罗汉松科物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在柳州地区分布有2属6种(其中1变种):鸡毛松Dacycarpusimbri-calus(BL)lqub.(Podoc-arpusimbricatusBl.);竹柏Nagcianagi(Thunb)0.ktze.((本文来源于《广西林业》期刊2001年05期)

汪劲武[5](2000)在《罗汉松科出奇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裸子植物中,罗汉松科确有出奇之处。大概由于我们平常对裸子植物的印象,多来自松、杉、柏等具针形叶、种子生于球果中的典型特征,一旦见到罗汉松科中叶片较宽阔、种子与球果无关的树种,便感到有些茫然。其实,只要认真观察和学习一下,就不难了解其中的奥秘。从有趣的“(本文来源于《植物杂志》期刊2000年01期)

苏应娟[6](1997)在《红豆杉科、叁尖杉科和罗汉松科植物叶片结构的比较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扫描电镜和光镜下的叶表皮特征以及叶片解剖结构的研究结果,支持在红豆杉科内建立白豆杉属(Pseudolaxus)的处理方式;赞同在叁尖杉属内建立南子叁尖杉组。叶片解剖结构方面,叁尖杉科和红豆杉科的穗花杉属的相似之处颇多。而叶表皮形态特征方面又表现为叁尖杉科和罗汉松科更加接近。反映出了红豆杉科、叁尖杉科和罗汉松科之间的密切而又复杂的系统关系。(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1997年04期)

苏应娟,王艇,张宏达[7](1997)在《红豆杉科、叁尖杉科和罗汉松科的实验分类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豆杉科、叁尖杉科和罗汉松科的系统位置及系统发育关系长期以来都存有争议,本文对此叁科在实验分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趋势作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1997年02期)

崔金钟[8](1995)在《内蒙古霍林河煤田罗汉松科几种丝炭化木化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内蒙古霍林河煤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的丝炭化木化石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描述。经鉴定属于Podocarpoxylon dacrydioides sp. nov. 、Podocarpoxylon sp.、Phyllocla-doxylon sp. 1和Phyllocladoxylon sp.2 。Podocarpoxylon 和Phyllocladoxylon 是罗汉松科的两种古老的木材类型。所观察的12块标本中,7块属于Podocarpoxylon, 5块属于Phyllocla-doxylon, 表明该科植物可能是霍林河煤田的主要成煤植物(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1995年08期)

徐亚明,方圣鼎[9](1989)在《罗汉松科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Ⅰ.竹柏中的抗肿瘤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罗汉松科植物竹柏(Podocarpus nagi(Thunb.)Zoll.et Mor.ex Zol1.)种子中分得七种成分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化学反应鉴定为竹柏内酯A(1)、1-去氧-2β:3β-环氧竹柏内酯A(2)、1-去氧-2α-羟基竹柏内酯A(3)、竹柏内酯苷A(4)、柳杉酚(5)、β-谷甾醇及蔗糖,其中4是新化合物,5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生物试验表明,二萜双内酯化合物1-3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4无效。对2及3进行了结构改造,提示了它们的构效关系。(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1989年11期)

郑亚惠[10](1987)在《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花粉化石在福建上第叁系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上第叁系佛昙群,除主要发育于闽东南沿海一带,如漳浦县佛昙公社、龙海县港尾公社等地外,也出露于闽西的明溪县雪锋镇、宁化县店上等地。分别简述于下:漳浦地区出露较完整,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灰白、灰绿、土黄色砂砾岩、砂岩、砂质泥岩,局部夹油页岩和褐煤,厚72.3m;上部为灰黑、暗绿、紫灰色玄武岩,夹砂砾岩或泥岩,局部夹油页岩及褐煤透镜体,厚约235m。明溪地区仅零星出露,也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以灰绿色、灰黑色火山碎屑岩、辉橄(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1987年05期)

罗汉松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黑松和Agathisaustralis为外类群,基于罗汉松科42种植物的叶绿体trnL_F序列数据通过贝叶斯法对该科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推测。结果显示:①Phyllocladus为单系分支,位于罗汉松科的基部,是罗汉松科所有其余成员的姊妹群;②Nageia嵌套在罗汉松科内,同罗汉松属、Afrocarpus及Retrophyllum的关系较为密切;③Dacrycarpus为单系群且处于姊妹分支Falcatifolium—陆均松属的基部;④Lagarostrobsfranklinii和Manoaocolensoi应置于同一属Lagarostrobs内;⑤支持成立Halocarpus和Lepidothamnus属;⑥赞同Microstrobos和Microcachrys两属亲缘密切的观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汉松科论文参考文献

[1].田华林,姚洪源,韦蓉静,候伟.贵州罗汉松科一新分布属[J].中国林副特产.2011

[2].苏应娟,王艇,陈国培,安宇,左武麟.基于trnL-F序列数据利用贝叶斯法推测罗汉松科的系统发育[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韦继光.罗汉松科、山茶科和红豆杉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及拟盘多毛孢属分子系统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

[4].杨钦武,龙光日.亟待抢救的珍稀濒危罗汉松科物种[J].广西林业.2001

[5].汪劲武.罗汉松科出奇木[J].植物杂志.2000

[6].苏应娟.红豆杉科、叁尖杉科和罗汉松科植物叶片结构的比较观察[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7

[7].苏应娟,王艇,张宏达.红豆杉科、叁尖杉科和罗汉松科的实验分类学研究进展[J].广西植物.1997

[8].崔金钟.内蒙古霍林河煤田罗汉松科几种丝炭化木化石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5

[9].徐亚明,方圣鼎.罗汉松科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Ⅰ.竹柏中的抗肿瘤成分[J].化学学报.1989

[10].郑亚惠.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花粉化石在福建上第叁系的发现[J].古生物学报.1987

标签:;  ;  ;  ;  

罗汉松科论文-田华林,姚洪源,韦蓉静,候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