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距传播论文_腾潢龙,杨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距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视距,波导,信道,对流层,斜率,微波,大气。

视距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腾潢龙,杨涛[1](2019)在《VHF在超视距和不规则地形条件下电平特性传播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VHF波段在超视距不规则地形的传播特性,选取圆顶单峰地形,开展VHF信道电平特性传播模型试验。首先给出了符合试验需求的测试方法、测试硬件设备搭建,然后从10个测试点实测了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距离、不同时段的传播损耗。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计算出衰落中值、衰落幅度、直方图等指标,得出了以距离为分界,VHF传播衰减数据符合ITURP1546和ITURP370两个传播模型的结论。该结论可以为军用和民用VHF网络规划提供链路预算参考。(本文来源于《移动通信》期刊2019年04期)

李宇[2](2018)在《非均匀地表上空大气波导中超视距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TD-LTE网络的大规模建设,4G用户的爆发式增长,移动通信中的远距离同频干扰现象也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电波超视距传播特性入手,研究了非均匀分布的大气结构环境中,电磁波在不规则地形上方的传播特性。电磁波在对流层中传播时,不仅会受到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对流层波导、大气湍流等复杂大气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地形的遮挡会造成电波传播的截断,出现传播盲区;另一方面复杂大气会形成超视距传播效应,造成移动通信中的远距离同频干扰,影响移动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研究非均匀地表上空复杂大气中电波的传播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非均匀地表,其非均匀性表现为地表媒质非均匀和地形起伏非均匀;对于复杂大气环境,本文要讨论对流层波导和大气湍流这两种异常大气结构,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实际地表上空复杂大气环境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本文围绕抛物方程的地理环境建模展开,在介绍大气折射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地图引入真实的地形信息和相关电磁参数,完成实际地表上方大气波导及大气湍流中的电波传播建模,分析了对流层中电波的传播特性。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1、阐述了对流层波导的形成机理、类型以及折射率剖面模型;描述了波导环境中电波传播的抛物方程理论(PE)及地形处理方法,为下文实际地表上方的电波传播建模提供理论基础。详细分析了不同波导类型下,电磁波最大截止波长和最大陷获角的选取。2、数值实现了传统数字地图与数字高程模型两种地图格式的转换;研究了DEM下的二维地形网格剖分技术,实现了目标区域地形数据的读取,为后文计算实际地表上电波传播特性提供真实地形数据。3、基于散射抛物方程,完成大气湍流中电波传播建模,研究了非均匀地表上大气湍流中电波的传播特性,讨论了非均匀地表对湍流中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引入波导的大气折射率剖面,研究大气波导、对流层散射、非均匀地表叁者同时影响下的传播特性。计算结果显示,当地表高度低于波导高度时,蒸发波导的传播损耗主要取决于其陷获效应,超出一定传播区域,传播损耗主要取决于对流层散射;对于表面波导,由于其陷获效应远远高于蒸发波导,导致传播损耗主要取决于表面波导,对流层湍流对传播损耗的影响很小。4、基于数字地图和抛物方程,建立了大气波导中电波传播预测模型,不仅引入了真实的地形信息,同时对地表上不同媒质的相关电磁参数做出相应的改变,提高了PE模型的计算精度,也更加符合电波传播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单一环境下不同雷达参数、波导参数、地表参数对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了无锡到上海、南京、舟山、杭州等四条实际链路下,不同类型波导下的电波超视距传播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王鹏飞,李畅硕[3](2018)在《衰落环境中的64QAM均衡视距传播数字无线链路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交振幅调制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是一种频谱利用率很高的调制方式,其在中、大容量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Matlab为开发平台,对衰落环境中的64QAM均衡数字无线链路进行了仿真,分析比较了系统在非均衡/均衡的眼图和星座图。在Rummler信道不同信道参数下,使用选定信道快拍法分析了系统的误码率性能,使用随机信道序列法,在多组信道参数条件下得到了系统的掉线概率,以评价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来源于《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徐津弘[4](2017)在《非视距传播环境下基于最优化原理的叁维定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无线通讯技术不断提高,手机(手持终端)成为了生活必需品。而由此产生的基于终端空间位置信息的服务(LBS),逐渐成为一项发展前景良好且市场潜力巨大的业务。传统的GPS定位技术一般情况下定位效果良好,但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如地下车库、建筑物内部等会出现性能较差的情况。利用运营商无线通信基站对这些特殊场景下的手持终端进行定位可以规避传统定位方法的相关问题,因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定位方法中,通常通过对终端无线电信号到达基站的时间进行测量计算以实现对手持终端的定位。然而到达时间在真实场景的测量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如仪器误差导致的时钟不同步、非视距传播效应、信噪比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本文主要工作如下。本文对国内外在无线定位技术上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常用的二维定位方法的算法流程及特点。本文为了研究叁维定位的情况,将传统二维定位方法拓展推导至叁维情况。结果显示,这些方法在叁维定位中均存在缺少先验信息或定位精度不高等问题。对此,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应对无先验信息情况的室内叁维定位方法。将算法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发现,对比传统方法,本算法所得到的手持终端坐标的X、Y轴误差非常小,模型有更好的精确度。然而由于基站部署位置以及坐标数量级的原因,所得到的手持终端坐标在Z轴方向存在着明显误差,且波动范围很大。针对非视距误差因子法存在的问题,本文进一步建立了一种以非视距误差因子法为基础的非线性约束最优化模型。非线性规划由于其自身的“非线性”的特点,其求解问题是一个颇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直接得到最优解。根据问题的特性,本文最终选择了内罚函数法进行求解。结果显示,对比传统方法,该方法可以较为精确地定位手持终端坐标,在每个维度上的误差都较小。(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7-12-01)

李磊[5](2016)在《对流层散射超视距传播预测建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流层散射传播是无线电波利用对流层大气中存在的分层结构和形状、尺度不一的大气湍流现象进行数百至上千公里传播的一种超视距传播方式。这一方式是实现微波频段超视距通信和侦测等技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同频无线系统间产生超视距干扰的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开展对对流层散射超视距传播的传播特性和衰落动态特性的研究对于无线电超视距系统的设计、性能评估以及短期预报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际电信联盟(ITU-R)颁布的全球对流层散射数据库和全球无线电气象数据,深入研究了对流层散射超视距传播损耗预测技术和散射抛物方程数值算法,并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对流层散射超视距传播的衰落动态特性。本文的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对国际电信联盟ITU-R P.452、ITU-R P.617和ITU-R P.2001标准中叁种对流层散射平均年传输损耗预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全球对流层散射数据库、海平面折射率和近地面1km的折射率梯度数据,分析了对流层散射平均年传输损耗中值与频率、距离、散射角和气象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当代优化算法,结合大气波导反常传播损耗预测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对流层散射平均年传输损耗预测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对流层散射超视距传播预测模型,与ITU-R叁种预测方法相比较提高了对流层散射平均年传输损耗的预测精度。2.在对ITU-R P.617标准中的对流层散射最坏月传输损耗预测结果和ITU-R P.841标准中的对流层散射最坏月时间概率转换模式转换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对流层散射数据库和海平面折射率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对流层散射最坏月时间概率转换模式,与ITU-RP.841标准模式比较表明,该方法提高了转换精度,且可反映出最坏月时间概率转换随气象气候条件的区域性变化特点;同时,利用ITU-RP.617标准中对流层散射最坏月与年度传输损耗差的预测曲线图,分析了对流层散射最坏月与年度传输损耗差值随海平面折射率、时间概率和传播距离变化关系,建立了一种普适性更高,运用更加便捷的预测对流层散射最坏月与年度传输损耗差的模型,可替代ITU-RP.617中的预测曲线用于最坏月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预测。3.在利用抛物方程计算海上对流层超视距传播时,考虑了海上大气湍流结构对海上对流层超视距传播的影响,并结合公共散射体的高度和散射角,提出了一种确定用于计算散射抛物方程最大计算高度和最大传播角的方法,提高了散射抛物方程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随后利用北京和美国科罗拉多州地区实测的不同季节的湍流结构常数高度剖面,通过散射抛物方程数值模拟分析了对流层散射超视距传播的随季节和地域的变化特征。4.利用黄渤海超视距传播试验的实测损耗数据以及发射端的气象数据,利用散射抛物方程研究了在不同风向、风速和气海温差等气象条件下,传输损耗与蒸发波导高度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单站气象数据在海上超视距传播研究中的适用条件。首次将研究雨衰减动态特性的方法引入对流层散射传播损耗衰落动态特性研究,根据实测损耗数据,分析得到了在不同衰减值下衰落斜率的条件概率分布以及在不同低通滤波器带宽下各衰减值衰落斜率的条件概率和标准偏差分布,并由此分析了不同气象条件对微波超视距传播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陈纬天[6](2016)在《海面超视距传播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之后的近百年来,随着各国对海洋权益的重视,对流层散射和大气波导等海面复杂因素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分析一直被各国工程师所关注。普遍认为,在微波频段2GHz及以上频段的电磁波传输更严重依赖海洋表面的各类波导层,其传输信号会被海洋大气波导所陷获,并在大气中传播时减少衰减,进行超视距传播。近年来在海面上的通信实测结果表明,400MHz附近的UHF频段电磁波也能够以很大的概率实现超视距通信。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海上宽带超视距通信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更宽的频段。为了支持国家海洋表面舰船-舰船和舰船-海岸之间点对点的高速率通信需求,增强我国海军通信领域建设,本文主要对海面超视距电磁波传播模型和通信信道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全面分析并研究我国近海表面各类大气波导的时空分布情况,并利用抛物型方程模型和美国海军雷达传输损耗预测软件AREPS预测分析叁种大气波导对电磁波进行海面超视距传播的影响,进行路径损耗仿真分析,得出不同传输距离、不同天线高度等条件下的路径损耗累计分布函数,给出不同大气波导条件下对应的不同传输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在实际海面超视距系统设计时,这种多种波导机制共存的情况,设计多频段工作的电磁波传输系统。第二,使用正弦波迭加法建立海面电磁波超视距传播的小尺度衰落模型,并进行海面超视距传播仿真实验和其点对点通信实际系统应用仿真实验。选取SC-FDE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作为系统的接入方式,选取Turbo编码和QPSK调制技术作为系统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模块,之后同时考虑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的情况下,完成了海面电磁波超视距传播的点对点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有良好的抗加性噪声的性能,在不同条件下选择合适频段的电磁波可以以较好的误码性能进行海面超视距通信。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有:分析了大气波导的分类和各类波导的特性,研究了各类波导在我国近海表面的时空分布情况;利用抛物型方程模型得出电磁波在波导层传播的路径损耗的计算方法,对各个频段表面波导和蒸发波导条件下电磁波传播的路径损耗进行仿真分析,并与美国海军开发的雷达传输损耗预测软件AREPS仿真的结果进行对比,扩大了电磁波通过大气波导传播的频谱范围,给出了不同条件下进行超视距传播的选择策略;研究海面超视距通信信道模型,建立海面超视距通信信道的小尺度衰落模型;在考虑小尺度衰落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仿真实验,并与抛物型方程模型结合,然后利用该系统完整地对海面超视距点对点通信进行仿真,并分析得到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03-15)

李磊,吴振森,林乐科,赵振维,张守宝[7](2016)在《海上对流层微波超视距传播与海洋大气环境特性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对流层微波超视距传播与海洋大气环境特性的相关性研究对电波传播的短期预测以及无线电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根据在我国黄渤海海域进行的14.1 GHz海上对流层微波超视距传播试验的传输损耗数据以及在发射端塔基平台上同步进行的气象梯度仪试验的气象数据,分别分析了风向、风速以及气海温差对传输损耗和蒸发波导高度相关性的影响,研究了沿海海域气象数据在微波超视距传播链路中的可用性,并结合散射抛物方程方法和高级折射效应预报系统(AREPS)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该文的研究结果对海上对流层微波超视距传播的传播特性以及短期预测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谢明海,俞永军,陆才良[8](2016)在《一种非视距传播的变电站调试通道解决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建变电站调试通道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一种利用现有的光缆网络,通过无线+有线结合的方法建设机动、可靠、经济的变电站调试通道的思路;通过非视距绕射损耗计算和对非视距传播特点、抗多径衰落措施的分析和中继损耗估算和链路预算,证明了基于TD-LTE基站中继的机动应急通道的技术可行性;介绍了分布式LTE的核心技术、系统组成作了简单的描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6年01期)

李双德,刘芫健,戚星宇[9](2015)在《室内非视距环境超宽带信号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时域射线跟踪方法对室内超宽带信号传播进行了仿真和分析。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室内带金属家具非视距环境的超宽带信号信道仿真模型,用以分析和描述超宽带信号经室内反射、透射和绕射传播后的时域电场强度,同时比较分析了仿真得到的视距传播和非视距传播中的多径传播、功率时延分布等传播参数。仿真结果可以为室内复杂环境中超宽带无线通信网络覆盖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微型机与应用》期刊2015年24期)

李磊,吴振森,林乐科,卢昌胜,张利军[10](2015)在《14.1 GHz海上微波超视距传播衰落斜率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输损耗衰落斜率特性的研究对于对流层微波超视距传播系统的抗衰落设计和评估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在我国黄渤海区域进行的一次14.1 GHz微波超视距传播试验,结合散射抛物方程,高级折射效应预报系统(Advanced Refractive Effects Predicition System,AREPS)以及当地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其衰落损耗数据的可用性;重点研究了其衰落斜率特性,根据其衰落斜率特性分析了电磁波通过波导、超折射、对流层散射叁种环境及其共同作用进行超视距传播时信号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视距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TD-LTE网络的大规模建设,4G用户的爆发式增长,移动通信中的远距离同频干扰现象也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电波超视距传播特性入手,研究了非均匀分布的大气结构环境中,电磁波在不规则地形上方的传播特性。电磁波在对流层中传播时,不仅会受到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对流层波导、大气湍流等复杂大气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地形的遮挡会造成电波传播的截断,出现传播盲区;另一方面复杂大气会形成超视距传播效应,造成移动通信中的远距离同频干扰,影响移动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研究非均匀地表上空复杂大气中电波的传播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非均匀地表,其非均匀性表现为地表媒质非均匀和地形起伏非均匀;对于复杂大气环境,本文要讨论对流层波导和大气湍流这两种异常大气结构,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实际地表上空复杂大气环境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本文围绕抛物方程的地理环境建模展开,在介绍大气折射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地图引入真实的地形信息和相关电磁参数,完成实际地表上方大气波导及大气湍流中的电波传播建模,分析了对流层中电波的传播特性。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1、阐述了对流层波导的形成机理、类型以及折射率剖面模型;描述了波导环境中电波传播的抛物方程理论(PE)及地形处理方法,为下文实际地表上方的电波传播建模提供理论基础。详细分析了不同波导类型下,电磁波最大截止波长和最大陷获角的选取。2、数值实现了传统数字地图与数字高程模型两种地图格式的转换;研究了DEM下的二维地形网格剖分技术,实现了目标区域地形数据的读取,为后文计算实际地表上电波传播特性提供真实地形数据。3、基于散射抛物方程,完成大气湍流中电波传播建模,研究了非均匀地表上大气湍流中电波的传播特性,讨论了非均匀地表对湍流中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引入波导的大气折射率剖面,研究大气波导、对流层散射、非均匀地表叁者同时影响下的传播特性。计算结果显示,当地表高度低于波导高度时,蒸发波导的传播损耗主要取决于其陷获效应,超出一定传播区域,传播损耗主要取决于对流层散射;对于表面波导,由于其陷获效应远远高于蒸发波导,导致传播损耗主要取决于表面波导,对流层湍流对传播损耗的影响很小。4、基于数字地图和抛物方程,建立了大气波导中电波传播预测模型,不仅引入了真实的地形信息,同时对地表上不同媒质的相关电磁参数做出相应的改变,提高了PE模型的计算精度,也更加符合电波传播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单一环境下不同雷达参数、波导参数、地表参数对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了无锡到上海、南京、舟山、杭州等四条实际链路下,不同类型波导下的电波超视距传播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距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腾潢龙,杨涛.VHF在超视距和不规则地形条件下电平特性传播模型研究[J].移动通信.2019

[2].李宇.非均匀地表上空大气波导中超视距传播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3].王鹏飞,李畅硕.衰落环境中的64QAM均衡视距传播数字无线链路仿真[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8

[4].徐津弘.非视距传播环境下基于最优化原理的叁维定位方法[D].浙江工商大学.2017

[5].李磊.对流层散射超视距传播预测建模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

[6].陈纬天.海面超视距传播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

[7].李磊,吴振森,林乐科,赵振维,张守宝.海上对流层微波超视距传播与海洋大气环境特性相关性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6

[8].谢明海,俞永军,陆才良.一种非视距传播的变电站调试通道解决方案[J].中国新通信.2016

[9].李双德,刘芫健,戚星宇.室内非视距环境超宽带信号传播特性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2015

[10].李磊,吴振森,林乐科,卢昌胜,张利军.14.1GHz海上微波超视距传播衰落斜率特性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使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目标和估计位置的...4-5包含64个天线单元的毫米波矩形天...一6是昆山市区实测的视距传播模型...视距传播与非视距传播条件...视距传播距离计算模型通过火星电离层反射实现无线电波的超...

标签:;  ;  ;  ;  ;  ;  ;  

视距传播论文_腾潢龙,杨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