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捕虫器论文和设计-刘红梅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捕虫器,涉及农业设备的技术领域,捕虫器包括手持机构和捕虫杯;手持机构设置在捕虫杯的开口处,且手持机构与捕虫杯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通过连接机构将手持机构和捕虫杯连接,然后手握手持机构将捕虫杯按压至土壤中,布放完成后通过连接机构将手持机构和捕虫杯分离,并移走手持机构,最终将捕虫杯留在土壤中。由上可知,手持机构和连接机构的设置能够方便使用者移动捕虫杯;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布放的效率较高;另外,刚性材料的捕虫杯不易变形,在布放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易破损,并且能够循环利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捕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持机构和捕虫杯;所述手持机构设置在所述捕虫杯的开口处,且所述手持机构与所述捕虫杯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捕虫杯呈内部中空的圆锥形;所述开口设置在圆锥形的底面。

设计方案

1.一种捕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持机构和捕虫杯;

所述手持机构设置在所述捕虫杯的开口处,且所述手持机构与所述捕虫杯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捕虫杯呈内部中空的圆锥形;

所述开口设置在圆锥形的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机构包括手柄、连接杆以及盖体;

所述手柄和所述盖体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杆的两端;所述盖体与所述捕虫杯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捕虫杯上的外螺纹和设置在所述盖体上的内螺纹;或者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计在所述捕虫杯上的内螺纹和设置在所述盖体上的外螺纹;

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脚踏板;

所述脚踏板与所述连接杆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上设置有第一摩擦部;

所述手柄上设置有第二摩擦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部为第一摩擦凸起;所述第二摩擦部为第二摩擦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边沿处设置有连接板;

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开口平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虫杯选用不锈钢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子杆和第二子杆;

所述第一子杆套设在所述第二子杆的外部;所述第一子杆上设置有多个固定孔,多个所述固定孔沿所述第一子杆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子杆上设置有弹簧凸起;所述弹簧凸起与其中一个所述固定孔配合。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捕虫器。

背景技术

在田间地面捕捉节肢动物类虫子时,常常用到陷阱法捕捉器。目前普遍用到的方法是:将饮水用一次性纸杯或塑料杯埋在预先挖好的土坑中,在向杯中加入肥皂水。当节肢动物从杯口上方经过时,掉入杯中。由于杯内盛放的肥皂水具有表面张力,掉入陷阱杯的节肢动物就不能再从陷阱杯内爬出来,达到捕获目的。

但是,这类简易陷阱捕虫器,埋放过程需要先用土钻在地面打孔,然后放入纸杯,再回填土壤使纸杯在洞中固定牢固。此过程较为复杂,耗费大量人工劳动,效率较低。一般在一片果园地面中需要布放几百个陷阱,此时耗时较长;同时,捕虫器布放和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破损;另外纸杯无法循环利用,会造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捕虫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捕虫器的布放过程比较复杂,耗费大量人工劳动,效率较低;同时,捕虫器布放和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破损;另外纸杯无法循环利用,会造成浪费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捕虫器,包括手持机构和捕虫杯;

手持机构设置在捕虫杯的开口处,且手持机构与捕虫杯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捕虫杯呈内部中空的圆锥形;

开口设置在圆锥形的底面。

进一步的,手持机构包括手柄、连接杆以及盖体;

手柄和盖体分别设置在连接杆的两端;盖体与捕虫杯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捕虫杯上的外螺纹和设置在盖体上的内螺纹;或者

连接机构包括设计在捕虫杯上的内螺纹和设置在盖体上的外螺纹;

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

进一步的,连接杆上设置有脚踏板;

脚踏板与连接杆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脚踏板上设置有第一摩擦部;

手柄上设置有第二摩擦部。

进一步的,第一摩擦部为第一摩擦凸起;第二摩擦部为第二摩擦凸起。

进一步的,开口的边沿处设置有连接板;

连接板与开口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捕虫杯选用不锈钢材质。

进一步的,连接杆包括第一子杆和第二子杆;

第一子杆套设在第二子杆的外部;第一子杆上设置有多个固定孔,多个固定孔沿第一子杆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子杆上设置有弹簧凸起;弹簧凸起与其中一个固定孔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捕虫器,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通过连接机构将手持机构和捕虫杯连接,然后手握手持机构将捕虫杯按压至土壤中,布放完成后通过连接机构将手持机构和捕虫杯分离,并移走手持机构,最终将捕虫杯留在土壤中。

由上可知,手持机构和连接机构的设置能够方便使用者移动捕虫杯;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布放的效率较高;另外,刚性材料的捕虫杯不易变形,在布放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易破损,并且能够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虫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虫器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捕虫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捕虫器的结构爆炸图。

图标:1-手持机构;2-捕虫杯;3-开口;4-连接机构;5-脚踏板;6-第一摩擦部;7-第二摩擦部;8-连接板;9-第一子杆;10-第二子杆;11-固定孔;12-弹簧凸起;101-手柄;102-连接杆;103-盖体;401-外螺纹;402-内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捕虫器,包括手持机构1和捕虫杯2;手持机构1设置在捕虫杯2的开口3处,且手持机构1与捕虫杯2通过连接机构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其中,捕虫杯2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捕虫杯2可以为圆柱型或者圆台形等等。

连接机构4可以包括设置在手持机构1上的卡扣和设置在捕虫杯2上的卡槽。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将卡扣卡设在卡槽中,然后手握手持机构1将捕虫杯2按压至土壤中,布放完成后将卡扣从卡槽中移出,并移走手持机构1,最终将捕虫杯2留在土壤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捕虫器,包括手持机构1和捕虫杯2;手持机构1设置在捕虫杯2的开口3处,且手持机构1与捕虫杯2通过连接机构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通过连接机构4将手持机构1和捕虫杯2连接,然后手握手持机构1将捕虫杯2按压至土壤中,布放完成后通过连接机构4将手持机构1和捕虫杯2分离,并移走手持机构1,最终将捕虫杯2留在土壤中。

由上可知,手持机构1和连接机构4的设置能够方便使用者移动捕虫杯2;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布放的效率较高;另外,刚性材料的捕虫杯2不易变形,在布放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易破损,并且能够循环利用。

如图1-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捕虫杯2呈内部中空的圆锥形;开口3设置在圆锥形的底面。

其中,捕虫杯2的外表面应打磨光滑,从而在布放的过程中减少捕虫杯2与土壤之间的阻力。

本实施例中,在布放捕虫杯2的过程中,圆锥形的设置能够方便捕虫杯2插入至土壤中,节省人力和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如图1-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手持机构1包括手柄101、连接杆102以及盖体103;手柄101和盖体103分别设置在连接杆102的两端;盖体103与捕虫杯2通过连接机构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其中,手柄101、连接杆102和盖体103可以为一体成型或者连接杆102分别与手柄101和盖体103固定连接。

当连接杆102分别与手柄101和盖体103固定连接时,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焊接或者螺栓连接。

较佳地,连接杆102分别与手柄101和盖体103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这样能够方便使用者装卸。

手持机构1可以选用刚性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过程中,在使用者将盖体103和捕虫杯2通过连接机构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然后手握手柄101将捕虫杯2按压至土壤中,布放完成后通过连接机构4将盖体103和捕虫杯2分离,最终将捕虫杯2留在土壤中。手柄101的设置能够方便使用者握持,连接杆102能够延长手柄101和捕虫杯2之间的长度,方便使用者操作。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连接机构4包括设置在捕虫杯2上的外螺纹401和设置在盖体103上的内螺纹402;或者连接机构4包括设计在捕虫杯2上的内螺纹402和设置在盖体103上的外螺纹401;内螺纹402和外螺纹401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将捕虫杯2和盖体103螺纹配合拧紧,然后手握手柄101将捕虫杯2按压至土壤中,布放完成后将反方向旋转盖体103,令盖体103和捕虫杯2分离,最终将捕虫杯2留在土壤中。内螺纹402和外螺纹401的设置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且操作的稳定性较高。

如图1-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连接杆102上设置有脚踏板5;脚踏板5与连接杆102垂直设置。

其中,脚踏板5与连接杆102可以为焊接或者螺栓连接。

较佳地,脚踏板5和连接杆102为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这样能够方便使用者拆装更换。

本实施例中,在向土壤中按压捕虫杯2的过程中,使用者可用脚向下踩脚踏板5,这样更易将捕虫杯2压入土壤中,提高作业效率。

如图1-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脚踏板5上设置有第一摩擦部6;手柄101上设置有第二摩擦部7。

其中,第一摩擦部6可以为第一磨砂层,第二摩擦部7可以为第二磨砂层。

进一步的,第一摩擦部6为第一摩擦凸起;第二摩擦部7为第二摩擦凸起。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摩擦部6的设置能够增大使用者脚部与脚踏板5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踩踏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二摩擦部7的设置能够增大使用者手部和手柄10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手握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开口3的边沿处设置有连接板8;连接板8与开口3平行设置。

其中,连接板8上可设置有第三摩擦部,这样能够增大使用则脚部与连接板8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踩踏过程中的稳定性。

连接板8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

连接板8与捕虫杯2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等等。

连接机构4可以包括设置在捕虫杯2上的第一磁铁和设置在手持机构1上的第二磁铁,在使用过程中,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能够产生磁吸力。使用者将手机机构和捕虫杯2吸住后,将捕虫杯2按压至土壤中,布放完成后用脚踩住连接板8,然后用力拔起手持机构1以令手持机构1和捕虫杯2分离,并移走手持机构1,最终将捕虫杯2留在土壤中。连接板8的设置能够防止捕虫杯2和手持机构1同时移动,方便二者分离。

当盖体103和捕虫杯2为螺纹连接时,使用者布放完成后用脚踩住连接板8,然后转动手柄101从而令盖体103和捕虫杯2产生相对移动,最终将盖体103和捕虫杯2分离。连接板8的设置能够防止捕虫杯2随盖体103转动,加速分离的过程中。

进一步的,捕虫杯2选用不锈钢材质。

手持机构1也可选用不锈钢材质。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过程中,当捕虫杯2布放完成后,通过连接机构4将手持机构1和捕虫杯2分离,在分离的过程中,使用者用脚踩住连接板8,以防止捕虫杯2与手持机构1一同运动而产生位移,加速分离的过程,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如图1-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连接杆102包括第一子杆9和第二子杆10;第一子杆9套设在第二子杆10的外部;第一子杆9上设置有多个固定孔11,多个固定孔11沿第一子杆9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子杆10上设置有弹簧凸起12;弹簧凸起12与其中一个固定孔11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二子杆10深入第一子杆9的长度,然后将第二子杆10上的弹簧凸起12卡进对应的一个固定孔11中,从而将第一子杆9和第二子杆10固定连接。如需要调整第二子杆10深入第一子杆9的长度,使用者按压弹簧凸起12,然后令第二子杆10与第一子杆9产生相对移动,移动至所需位置后,再将第二子杆10上的弹簧凸起12卡进对应的一个固定孔11中。上述设置能够调节连接杆102的长度,即调节手柄101距离捕虫杯2的长度,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扩大捕虫器的适用范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一种捕虫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8339.X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2(天津)

授权编号:CN209711194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A01M1/00

专利分类号:A01M1/00

范畴分类:申请人: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第一申请人: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申请人地址: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发明人:刘红梅;杨殿林;张海芳;王慧;赵建宁

第一发明人:刘红梅

当前权利人: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代理人:王献茹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捕虫器论文和设计-刘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