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动力学论文-宋健,魏伟

纵向动力学论文-宋健,魏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纵向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车钩力,空气制动

纵向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宋健,魏伟[1](2019)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重载列车纵向冲动问题,根据气体流动理论和机车动力制动特性,开发并完善了重载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与纵向动力学联合同步仿真系统.对制动系统传动效率与机车电制动系统模型进行修正,细化了模型,提高了仿真系统精度.根据神华线路机车操纵控制指令,仿真列车编组为2+1时的停车与运行工况,将仿真结果与神华线路运行试验结果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空气制动停车与运行工况时,各车位列车管和制动缸压强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在停车与运行工况且施加机车制动电流的情况下,车钩力变化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最大车钩力试验与仿真误差在0.7%~14.2%之间,吻合程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尘帅,王吉忠,张西龙,吕林,郑龙月[2](2019)在《面向车辆纵向动力学控制的制动意图识别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动意图识别作为新型线控制动系统控制的先决条件,其识别结果的优劣直接影响车辆控制系统的精度,进而影响特定工况下的车辆行车安全性,因此为了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性,提升车辆的制动性能,针对车辆动力学中的纵向稳定性控制问题,以制动意图为切入点,介绍了目前制动意图的分类,概述了基于制动意图识别的车辆动力学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制动意图识别特征的选取问题,重点对比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制动意图识别方法,包括模糊推理系统、神经网络、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隐马尔可夫模型和聚类分析;结合当下研究现状指出了合理选取特征参数、转换输出目标、多标准评价体系是面向车辆动力学控制的制动意图识别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宋健,魏伟[3](2019)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重载列车纵向冲动问题,根据气体流动理论和机车动力制动特性,开发并完善了重载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与纵向动力学联合同步仿真系统.对制动系统传动效率与机车电制动系统模型进行修正,细化了模型,提高了仿真系统精度.根据神华线路机车操纵控制指令,仿真机车编组为2+1时的停车与运行制动工况,将仿真结果与神华线路运行试验结果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空气制动停车与运行工况时,各车位列车管和制动缸压强曲线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在停车与运行制动工况且施加机车制动电流的情况下,车钩力变化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最大车钩力试验与仿真误差在0.7%~14.2%之间,吻合程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蔡建红,李守成,金国庆[4](2019)在《基于Simulink的纯电动汽车纵向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建模已成为汽车电控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流程。基于小型纯电动汽车平台,建立纯电动仿真模型。因为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动力总成上,且其研发目的也更关注经济性,所以电动车的动力总成匹配、能量管理策略开发等工作也都是基于纵向动力学模型,基于策略模型的搭建并验证了整车性能。(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1期)

荆飞瑶[5](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钩力优化纵向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里程数在过去十年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速达到25%。鉴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安全成为一个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列车运行的不同工况,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再以车钩力优化为控制目标,对列车进行纵向动力学的仿真,目的是得出对列车各个运行工况的控制策略。优化后的控制策略会进一步提高列车的运行安全系数、降低列车故障概率,为列车运行安全提供保证。首先,本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分析,得出列车运行时的动力学方程。依据列车运动学方程,利用matlab仿真软件搭建单质点列车的仿真模型。通过已经搭建的单质点模型仿真得出列车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列车运行时的牵引力特性曲线、速度曲线、加速度曲线等,为下一步建立多质点模型建立基础。其次,在原有单质点模型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列车进一步运动学的分析,建立列车多质点的仿真模型。在列车不同运行工况(牵引、巡航、惰性、制动)之下,通过将车钩力作为优化控制目标函数,得出列车在不同工况下,最优的牵引力分配方式或者制动力分配方式;并在此仿真模型基础上,进行了列车不同载荷、不同操纵方式、不同坡度等一系列复杂工况下的仿真。通过一系列的仿真,可以得出以列车车钩力优化为控制目标,列车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对牵引力或者制动力分配的控制策略。然后,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开发了以融合此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半物理实时仿真系统,即通过Labwindows CVI软件编程建立一个实时的软件加硬件的仿真系统。此系统可实现列车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半物理实时虚拟仿真,在此系统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列车真实操纵台以及列车运行时驾驶室的场景,并且可实时的显示列车运行时的数据。最后,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实时控制仿真,可以实时有效的显示并且采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仿真数据,其中包括列车运行时的电机仿真数据,动力学运行数据等,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可为列车在真实工况运行贡献合理方案。(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宋健[6](2018)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与仿真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铁路运输技术的发展,重载列车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纵向冲动过大是制约重载列车发展的重要原因。为解决重载列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展了多次关于重载列车的线路运行与静置试验。但由于重载列车线路试验组织困难、费用高、周期长,因此需要借助仿真方法研究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特性。但是由于试验数据较少,仿真系统的精度不高,导致研究重载列车纵向冲动等问题时出现偏差,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源。本文针对重载列车纵向冲动问题,根据气体流动理论和机车动力制动特性,完善了大连交通大学开发的重载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与纵向动力学联合同步仿真系统。将列车在实际运行时的多种不确定因素考虑进来,对制动系统空气制动力引入传动效率修正系数,对HXD1型和SS4B型机车的电制动系统模型进行修正,细化了模型,提高了仿真系统精度。根据神华线路机车操纵控制指令,仿真HXD1型编组方式为2+1+0、1+0和SS4B型机车编组方式为2+2+0、1+1+0和2+0时的停车与运行调速制动工况,并将仿真结果与神华线路运行试验结果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常用空气制动减压时,在不同机车、不同编组情况下,各车位列车管与制动缸压强曲线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在停车与运行调速制动工况且施加机车制动电流的情况下,车钩力变化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最大车钩力试验与仿真误差不超过14.2%,吻合程度较高;在不同机车、不同编组情况下,各车位最大车钩力分布特性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在不同机车、不同编组、不同线路情况下,列车速度曲线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比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特性试验与仿真结果,可以发现在空气制动特性方面,单编列车的制动波传递与列车管减压速率较组合列车偏慢;列车管减压速率与减压量有关,机车类型对减压速率影响较小。在纵向动力学方面,HXD1型机车1+0编组方式下,各车位最大车钩力随车位增加先逐步增大,后又减小,2+1编组方式各车位最大车钩力则随车位增加迅速减小,在中间机车后部车辆最大车钩力迅速增加,之后逐步减小;SS4B型机车2+0最大车钩力分布特性与HXD1型机车1+0编组方式基本一致,SS4B型机车1+1+0、2+2+0编组方式最大车钩力分布特性与HXD1型机车2+1+0编组方式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通过对仿真制动模型进行的优化处理,提高了重载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与纵向动力学联合同步仿真系统的制动计算精度,为重载列车制动系统研究及列车制动操纵优化提供可靠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5)

怀文青[7](2018)在《基于叁维路面谱的车辆垂向和纵向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路面不平度的研究对车辆的安全性、平顺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可以建立一个合理的叁维路面模型,将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许多研究者将路面激励看作二维曲线,而且没有结合道路表面的自相似特性,使得车辆在相应路面的响应与实际情况差别很大。轮胎和路面的表面接触实际是面接触,而现在对叁维轮胎和路面相互接触理论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将叁维路面谱与叁维轮胎相结合进行动力学分析,为车辆和道路相互作用理论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利用分形理论研究微、宏观叁维道路表面的自相似特征,建立包含分形维数和尺度系数的数学函数表达叁维路面谱,采用随机中点位移算法重构适用于车辆动力学分析的叁维路面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的路面类型对轮胎和路面接触摩擦系数的作用,采取控制变量的方式,探讨路面类型、车速、垂向载荷、轮胎和路面接触状况等对道路的抗滑能力、车辆行驶安全性影响的基本规律。然后,应用分形理论和粗糙路面接触理论对轮胎和具备各向统计特征的粗糙路面实际接触理论进行化简,讨论轮胎类型、路面类型、滑动速度和垂向载荷对接触面积、滑动摩擦系数改变趋势的作用,建立叁维轮胎和路面的滑动摩擦系数模型。利用叁角网格法将道路减速带同构到叁维标准随机路面模型中,重构出更加贴近真实情况的叁维路面模型。最后,分别从垂向和纵向对车辆和路面的动力学响应进行分析,研究车辆在被动控制、阻尼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叁种控制算法下的垂向响应;建立非线性轮胎力学模型,探究轮胎在路面谱的激励下相关的制动力、垂向力及制动力矩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重构的叁维路面谱在具有路面宏观特征的基础上含有路面细微的结构,为深入研究轮胎与路面相互作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轮胎-路面接触摩擦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轮胎、路面和移动速度下,轮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不同。车辆在考虑轮胎和路面叁维接触的基础上,车体的响应都小于点接触工况下的响应,且模糊控制算法对车辆的控制效果较好;在随机路面的激励下,制动附着系数的瞬时值随着路面不平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把路面和轮胎的接触看成面接触情况时,制动附着系数的波动比点接触情况下波动较小。(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8-06-01)

董泽洪,李颖晖,郑无计,袁国强,武朋玮[8](2018)在《基于微分流形理论的飞机纵向动力学边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机-环系统发生改变时,需要考虑更多具有高度非线性特征的动态因素来估计飞机的动态边界。为此引入了微分流形理论估计飞机动力学边界。首先介绍了微分流形理论的相关概念及计算稳定边界的方法步骤;然后以某型飞机为研究对象,考虑飞机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建立纵向非线性模型并进行增稳控制补偿设计;利用微分流形法刻画飞机动力学边界,并与蒙特卡洛法得到的飞机动力学边界进行对比,验证了微分流形理论确定的飞机动力学边界的准确性;最后分析了可用迎角随俯仰角和俯仰角速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俯仰角速度一定时,俯仰角越大,可用迎角越小。研究结果可为飞机的边界保护系统以及控制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18年04期)

杨敏[9](2018)在《车钩间隙及制动操纵模式对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重载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列车轴重和编组长度不断增加,列车在牵引制动过程中纵向冲动会随之增大。车辆断钩、脱钩和脱轨等货物列车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列车运输安全和运输效率,是世界重载铁路国家普遍面临的工程难题。影响重载列车纵向冲动的因素复杂繁多,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工作,就车钩间隙和制动操纵模式而言,是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应用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以HXD2新八轴电力机车牵引万吨重载列车为例,探明了车钩间隙及制动操纵模式对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列车在长大下坡道调速制动时临界缓解速度的计算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万吨重载列车的安全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以HXD2新八轴电力机车双机重联牵引万吨重载列车为例,建立了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模型,模型中详细考虑了列车牵引力特性、制动力特性、车钩缓冲器特性以及各种运行阻力特性。介绍了课题组搭建的长编组大轴重重载列车仿真分析平台,该仿真分析平台拥有可视化的输入界面,能分析各种编组重载列车的纵向动力学性能。并利用课题组已获取的现场实测数据,针对车钩力等重载列车纵向性能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仿真计算得到的列车运行速度、运行距离和车钩力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由于测试中列车司机的实际操纵具有一定灵活性,同时模型中线路条件与实际情况并非完全一致,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仍具有一定的差异。分析了车钩间隙大小、大间隙车钩数量和车钩间隙分布模式对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装配牵引杆的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起动和电阻制动工况时,车钩间隙大小、大间隙车钩数量和车钩间隙分布模式对列车最大车钩力的影响较小。常用全制动时,列车最大车钩力随车钩间隙大小、大间隙车钩数量的增加而增大;车钩间隙为凸型分布时列车最大压钩力最大,车钩间隙为凹型分布时列车最大压钩力最小。此外,装配牵引杆能有效降低列车最大车钩力。针对HXD2新八轴电力机车电阻制动时出现车钩摆角过大导致车体错位严重的现象,分析了制动操纵模式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制动手柄提升时间,即缓慢提升制动手柄,能降低列车的纵向车钩力;在列车运行速度可控且没有超速风险前提下,使用较低级手柄级位能有效降低列车的纵向车钩力。根据列车缓解时间与列车管再充气时间的关系,定义了列车在长大下坡道调速制动时的临界缓解速度,并给出了列车临界缓解速度的具体计算方法。给出了一个具体算例,对临界缓解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左曙光,李多强,毛钰,吴旭东[10](2018)在《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纵向动力学分析及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轮系统中的轮毂电机会产生转矩波动,此转矩激励未经缓冲直接作用于轮胎将会引起轮胎滑转率和纵向力波动等动力学问题.为此,首先建立了电动轮纵扭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分析电动轮的模态特征,提出用纵向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W-RMS)、滑转率信噪比(SNR)和负载转矩波动脉动率(DFR)对电动轮纵向性能进行评价;其次分析了系统参数灵敏度,得出了评价指标受系统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纵向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主要受到车身质量和电机质量的影响,滑转率信噪比和负载转矩波动脉动率除受质量参数影响外还取决于轮胎周向刚度和胎面刚度.最后通过系统参数优化确定了使3个指标改善的参数取值,分析发现参数优化能够使各指标在对应模态下的最大值显着下降.(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纵向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动意图识别作为新型线控制动系统控制的先决条件,其识别结果的优劣直接影响车辆控制系统的精度,进而影响特定工况下的车辆行车安全性,因此为了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性,提升车辆的制动性能,针对车辆动力学中的纵向稳定性控制问题,以制动意图为切入点,介绍了目前制动意图的分类,概述了基于制动意图识别的车辆动力学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制动意图识别特征的选取问题,重点对比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制动意图识别方法,包括模糊推理系统、神经网络、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隐马尔可夫模型和聚类分析;结合当下研究现状指出了合理选取特征参数、转换输出目标、多标准评价体系是面向车辆动力学控制的制动意图识别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纵向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宋健,魏伟.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有效性研究[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9

[2].尘帅,王吉忠,张西龙,吕林,郑龙月.面向车辆纵向动力学控制的制动意图识别综述[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9

[3].宋健,魏伟.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9

[4].蔡建红,李守成,金国庆.基于Simulink的纯电动汽车纵向动力学模型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9

[5].荆飞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钩力优化纵向动力学研究[D].深圳大学.2018

[6].宋健.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与仿真的比较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8

[7].怀文青.基于叁维路面谱的车辆垂向和纵向动力学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

[8].董泽洪,李颖晖,郑无计,袁国强,武朋玮.基于微分流形理论的飞机纵向动力学边界[J].飞行力学.2018

[9].杨敏.车钩间隙及制动操纵模式对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0].左曙光,李多强,毛钰,吴旭东.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纵向动力学分析及参数优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标签:;  ;  ;  ;  

纵向动力学论文-宋健,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