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光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吩噻嗪,红光材料,压致荧光变色,聚集诱导增强
红光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丁琦[1](2019)在《基于吩噻嗪为给体的红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蝴蝶型”近平面状的吩噻嗪为给体,苯并噻二唑基团为受体,通过键接不同的基团增加共轭结构,设计合成了基于吩噻嗪为给体的较小扭曲角的红光材料PBTPA、PBTPE和PBDPTH,并系统探究了其光电性能。1.首先对叁个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能进行研究,叁个材料在甲苯溶液中荧光发射波长分别为638 nm、628 nm和633 nm,都为红光发射。它们同时具有聚集诱导增强(AEE)和压致荧光变色性质,经过碾压后红移分别可达35 nm、60 nm和87 nm,是较为稀少的的性能优良的红光压致变色聚集诱导发光(PAIE)材料。材料在化学试剂、热、力的刺激作用下,荧光发射波长呈现周期性恢复,它们又属于多刺激响应型材料。通过DSC、XRD等分析压致荧光变色原因是材料晶态和无定型态之间的聚集态变化。2.从电致发光角度对材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电化学测试数据,激发态轨道模拟计算、溶剂化数据模型和蒸镀薄膜的光物理性质等,这叁个分子同时具有基于局域(LE)态的高的辐射跃迁速率和基于电荷转移(CT)态的大的跃迁偶极矩,它们的激发态均为HLCT(杂化局域电荷转移)态。以分子PBTPE和PBTPA作为发光层的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外量子效率分别可达1.54%和1.62%,最大亮度分别可达530 cd/m~2和585 cd/m~2,电致发光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658nm和654 nm,并且激子利用率分别高达28.2%和50%,突破了自旋统计规则单线态激子利用率25%的上限。本文利用HLCT机理获得高了激子利用率和一定效率的非掺杂红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0)
朱梦梦[2](2019)在《Mn(Ⅳ)激活的双碱金属离子复合氟化物红光材料的合成机理与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普遍使用的商业白光LED的合成方法是由蓝色GaN芯片和黄色荧光粉Y_3Al_5O_(12):Ce~(3+)(YAG:Ce)组成,由于这种方法合成出的白光LED在光谱中因缺少红光的成分,所以很难实现具有较高显色指数和较低相关色温的暖白光。过渡金属离子Mn~(4+)掺杂的发光材料最大吸收峰位于蓝光区域,与GaN芯片的蓝光波长匹配,而且Mn~(4+)在红光区有尖锐的红光发射峰,能有效提高白光LED显色指数,得到高显色指数的暖白光。Mn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丰富,且Mn~(4+)的合成条件温和、方法简单,因此相对容易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我们也通过选取不同的基质,进行Mn~(4+)的掺杂,并探究其发光性能,为其在LED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的第叁章为室温条件下合成了一种基于Mn~(4+)掺杂的Li_3Na_3Al_2F_(12)新型的红色荧光粉。为了解释Li_3Na_3Al_2F_(12):Mn~(4+)的晶体结构和光致发光之间潜在的关系,我们合成了具有相似组成的LiNa_2AlF_6:Mn~(4+)荧光粉,比较它们的微观形态和光学性质。与LiNa_2AlF_6:Mn~(4+)相比,红色荧光粉Li_3Na_3Al_2F_(12):Mn~(4+)的发射峰有蓝移现象,且Li_3Na_3Al_2F_(12):Mn~(4+)的色坐标更接近理想红点(0.67,0.33)。此外,红色荧光粉Li_3Na_3Al_2F_(12):Mn~(4+)通过优化其合成条件后,使其具有更好的发光性能。涂覆我们所合成的红色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LED器件的相关色温(CCT)为3874 K,显色指数(CRI)为90.6。本文第四章为室温条件下以K_2MnF_6,LiF,NaF和Ga_2O_3为原料,其中LiF和NaF的量要高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比,在HF酸中反应几个小时后,就可以获得十二氟Li_3Na_3Ga_2F_(12):Mn~(4+)红色荧光粉。我们系统的探究了红色荧光粉Li_3Na_3Ga_2F_(12):Mn~(4+)与Li_3Na_3Al_2F_(12):Mn~(4+)的形成机理。也系统的研究了Li_3Na_3Ga_2F_(12):Mn~(4+)的光学性质,并与红色荧光粉Li_3GaF_6:Mn~(4+),Na_3GaF_6:Mn~(4+)和Li_3Na_3Al_2F_(12):Mn~(4+)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根据所制备的Li_3Na_3Ga_2F_(12):Mn~(4+)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其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能和很高的荧光效率。当我们将所制备的红色荧光粉与商业Y_3Al_5O_(12):Ce~(3+)(YAG:Ce)黄粉混合涂覆在GaN蓝光芯片后,能够发出暖白光,其相关色温(CCT)为3986.08 K,显色指数(CRI)为91.32。本文第五章为我们在室温条件下合成出一种新型的红色荧光粉LiSrGaF_6:Mn~(4+),并详细的探究了它的合成机理。Mn~(4+)离子部分取代Ga~(3+)离子,占据六面体[GaF_6]~(3-)的中心,当受到蓝光或紫外灯激发时,能够发出强烈的红光。我们详细的探究了反应的合成条件包括锶盐的类型、K_2MnF_6的浓度、NH_3·H_2O浓度以及反应的温度。通过优化合成条件,荧光粉LiSrGaF_6:Mn~(4+)的荧光强度得到明显提高。我们所合成的荧光粉LiSrGaF_6:Mn~(4+)在蓝光区显色宽吸收,在红光区能够发出明亮的红光,这表明它在暖白光WLED中具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第六章为通过离子交换法[MnF_6]~(2-)部分取代[SiF_6]~(2-)离子,在常温常压下,我们可以合成出Mn~(4+)掺杂不等量双碱六氟硅酸盐Li_(0.5)Na_(1.5)SiF_6红色荧光粉。通过EDS和XRD分别测定所得荧光粉Li_(0.5)Na_(1.5)SiF_6:Mn~(4+)的组成和晶体结构。荧光粉Li_(0.5)Na_(1.5)SiF_6:Mn~(4+)具有良好的显色性能,与Na_2SiF_6:Mn~(4+)和K_2SiF_6:Mn~(4+)的量子效率相比,Li_(0.5)Na_(1.5)SiF_6:Mn~(4+)的效率最高,其值为96.1%。(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9-04-01)
王晓丹,夏永禄,韩晶晶,毛红敏[3](2018)在《红光发射GaN:Eu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以其优异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受到了产业界和科研界的重视。稀土离子Eu掺杂GaN材料,既具备了稀土元素优异的光学性能,又充分发挥了半导体材料的优势,可用于制备新型红光LED器件。因此,对GaN:Eu材料的制备方法,发光机理及器件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李晶[4](2018)在《铂(Ⅱ)配合物和红光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7年,Tang等人在Appl.Phys.Lett.发表了关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论文后,迅速引起了工业界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各界研究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OLEDs)的热潮,经过短暂的叁十年的发展,OLEDs在固态照明和平板显示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高效率的磷光OLEDs在制备发光层时,主要是通过主客体掺杂的方式来调控器件的发光性。在本论文中,将以磷光OLEDs发光层中的材料为主要研究内容,设计合成出不同功能的有机小分子材料,如高效率的黄绿光客体材料、高叁线态的红光主体材料,并对材料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第一部分的工作主要是对客体材料的研究。在第二章内容中,我们设计合成了基于2-苯基苯并咪唑单元的四配位的Pt(Ⅱ)配合物(Pt 1,Pt 2和Pt 3),并通过吸收和发射光谱以及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对其光物理性质进行研究。这些配合物分解温度在400℃以上,均表现出很好的热稳定性。功能化的2-苯基苯并咪唑基团,抑制了紧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制备的器件在不同掺杂比率下仍然保持稳定的色坐标(CIE)。此外,我们还研究了用噻唑和恶唑取代吡啶基团后,对分子光物理性质、电化学行为和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对Pt 1分子进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在固态下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弱,特别是Pt···Pt间的相互作用几乎可以忽略,这与它在高掺杂比例下的电致发光特性是相符合的。在这叁个配合物制备的典型多层磷光OLEDs器件中,基于吡啶基团的Pt 1化合物电致发光性能最好,最大外量子效率为22.3%。第二部分工作主要是对主体材料的研究。在第叁章内容中,设计合成了四个基于萘系的低掺杂高效率的红光主体材料(POZ,POT,3CZ和9CZ),每个萘单元的1,8位分别共价连接给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经单晶X-射线衍射仪分析得到四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发现这些主体分子是通过强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紧密堆积一起,如π···π键和氢键的作用,从而促进载流子的运输和激子迁移,提高成膜性。我们还系统研究了这些主体分子的光物理性质、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特性,这些主体材料被用于制备红色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PHOLEDs)。在低掺杂浓度为1~2 wt%下,有效的能量转移和较低的浓度淬灭使器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值得一提的是,当掺杂浓度为1 wt%时,在无光提取结构的情况下,POT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39.5 cd/A,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了20.3%,CIE坐标为(0.60,0.40)。这一结果可与同等低掺杂比的最好的红光PHOLEDs相媲美,这些化合物在低成本高效率的红光PHOLEDs主体材料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方成[5](2018)在《基于苯并噻二唑红光材料的光物理性质和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具有D(给电子基团)-A(缺电子基团)结构的化合物具有调节能级结构和降低带隙的作用,因此具有D-A型结构的化合物在有机光电子学的叁大领域(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苯并噻二唑作为一种强吸收电子且具有较好的平面性的单元,噻吩单元作为一种强给电子单元且结构容易调控,所以基于苯并噻二唑单元和噻吩单元的D-A型有机材料得到了大家广泛的研究,并且应用在在OPV(有机光伏电池)、OLEDs(有机发光二极管)、OFET(场效应晶体管)表现出了很好的光电性能。最近,在D-A型有机共轭材料中引入卤素原子的方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这种仅仅通过卤素原子的引入的方法却能够有效地调节其分子能级、改变其光物理性质、改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等,从而能够调节D-A型有机分子的光电性质。其中,基于苯并噻二唑的有机共轭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得到了大家广泛的研究,并且表现出了较好的电致发光性质,例如,光电转换效率和亮度。特别是当我们设计出具有‘主体/客体’特征的基于苯并噻二唑的红光聚合物,具有这种结构特征的聚合物已经被证明能够有效地去抑制和避免浓度猝灭效应,从而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率和亮度。其机理就是,当很少含量的窄带隙单元引入到宽带隙的主体聚合物的主链或者侧链时,我们可以认为被引入的窄带隙客体单元在聚合物主链当中是均匀分布的,这能够解决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相分离和电致发光光谱不稳定等问题。另外,为了降低器件中的空穴注入壁垒,我们必须要选择与ITO/PEDOT阳极功函相匹配的聚合物主体材料,因此我们设计并合成出一种新型的主体材料-芴和咔唑的共聚物。1、我们首先通过设计出较简单的合成路线,制备了基于苯并噻二唑的红光小分子及其卤代物,然后探究了卤素原子对基于苯并噻二唑的D-A型红光小分子的光物理性质(紫外可见吸收、稳态荧光光谱、时间相关荧光光谱)、热稳定性、结晶性、电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卤素原子对基于苯并噻二唑的D-A型红光小分子的基本性质的影响,初步得出了卤素原子对红光小分子基本性质的影响规律。2、设计并合成出了一种基于烷氧基苯并噻二唑的红光小分子,该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并且通过Suzuki偶合反应将该窄带隙单元引入到聚芴-咔唑的主链上,确定其含量为3mol%,得到了电致发光波长为616 nm的红光聚合物POC8,采用的器件结构为ITO/PEDOT:PSS(40 nm)/Polymer(100 nm)/Ca(10nm)/Al(100 nm),但是该聚合物的发光效率和亮度都很不理想。因此,在该发光聚合物POC8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在其聚合物的主链中引入缺电子的苯并噻二唑单元,其引入的含量为20 mol%,得到了电致发光波长为616 nm的聚合物POC8-BT,采用的器件结构为ITO/PEDOT:PSS(40 nm)/Polymer(100 nm)/Ca(10nm)/Al(100 nm)。该聚合物与POC8相比,表现出了较好的电致发光性能。例如,聚合物POC8-BT的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了1.04%,最高发光效率为1.26 cd A~(-1)。(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5-31)
汤小辉[6](2018)在《氰基为辅助受体的有机D-A型红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光、近红外(NIR)等窄带隙发光材料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然而,具有高光致发光效率和电致发光效率的红光、近红外发光材料仍然相对缺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红光、NIR等窄带隙发光材料受限于能隙规则的内在局限性,即随着发光带隙的窄化,激发态与基态的振动波函数重迭增大,导致激发态的非辐射能量衰减增强,从而大大降低发光效率。按发光机制分类,红光、近红外发光材料包括荧光和磷光两种材料。电致发光过程中,由于自旋跃迁禁阻,荧光材料最大能利用25%的单线态激子,75%的叁线态能量白白浪费,因此发光效率较低。与荧光材料相比,金属配合物磷光材料通常表现出更好的电致发光性能,这起源于金属的重原子效应,增大自旋轨道耦合,加速系间窜越,自旋跃迁允许,能够完全利用单线态和叁线态两种激子的能量发光。因此,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新一代红光、近红外有机荧光材料,必须克服能隙规则和自旋统计带来的局限。我们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是,设计合成具有给受体(D-A)结构的有机分子,红光和近红外发光的窄带隙很容易通过给体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和受体的最低未占有轨道(LUMO)的能级来调控,选择合适的D和A单元进行化学连接,就可以获得性能优异的红光材料。一方面,通过D-A分子内CT态和局域(LE)态间有效的杂化,形成杂化局域-电荷转移(HLCT)激发态实现了高的光致发光效率,克服能隙规则的限制。另一方面,利用“热激子”(HOT exciton)机制实现高的激子利用效率。作为热激子机理的典型分子结构单元特征,一维稠环分子由于T_1与T_2之间具有足够大的能隙,同时小的T_2和单线态之间的能级差(ΔE_(ST))为高能激发态间反系间窜越发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实现高的叁线态激子利用效率。这样,高光致发光效率和高激子利用效率为实现红光、近红外荧光OLED效率最大化提供了重要保证。本论文重点以D-A型有机荧光材料为结构基础,进一步加入辅助受体,构筑具有HLCT激发态和热激子机制的高发光效率和高激子利用率的红光、近红外材料同时开发性能优异的电致发光器件。论文取得如下成果:1、以高发光效率的苯并噻二唑(BZ)为受体单元,叁苯胺(TPA)为给体单元,构筑D-A型分子TPA-BZ。进一步,在TPA-BZ骨架上分别引入了辅助受体苯腈、辅助给体苯甲醚和苯,分别得到叁个高效率发光的分子TPA-BZC、TPA-BZO和TPA-BZP。叁个化合物中,TPA-BZC的发光性能最为优异,薄膜的发射峰位位于640 nm,薄膜的荧光量子产率高达93%。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氰基作为辅助受体,不仅可以降低整个分子的LUMO能级,有利于窄化发光带隙,而且保持高的发光效率。氰基作为辅助受体构筑的D-A_1-A_2结构,通过降低CT态能级,形成HLCT激发态为高效率红光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2、为获得高效率的近红外发光材料,我们将氰基作为辅助受体引入到叁苯胺—萘并噻二唑D-A型分子TPA-NZP中,得到了高效率的近红外发光材料TPA-NZC。TPA-NZC的薄膜发射波长为710 nm,与TPA-NZP相比有42 nm的红移,却仍然保持较高光致发光效率(17%)。溶剂化光谱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TPA-NZC同时具有HLCT态和热激子性质。进一步,以TPA-NZC为发光层分别制备了掺杂和非掺杂OLED器件。TPA-NZC的非掺杂器件的发射峰位为702 nm,外量子效率达到了1.2%,激子利用率达35.2%,最大亮度达757 cd m~(-2),同时以CBP为母体的掺杂器件发射峰位为656 nm,外量子效率达到3.2%,最大亮度达2237cd m~(-2)。(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苏艳,杨朝龙,李又兵[7](2018)在《红光铕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近年来有机小分子铕配合物以及聚合物基铕配合物红光OLED材料研究进行了综述,从铕配合物材料设计、器件结构优化的角度,讨论了影响其电致发光性能的重要因素。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铕配合物OLED电致发光性能较差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邓婷婷[8](2018)在《Mn~(4+)掺杂钾冰晶石窄带红光材料A_2BB'F_6:Mn~(4+)的设计合成、构效关系及其WLED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光InGaN芯片激发Y_3Al_5O_(12):Ce~(3+)(YAG:Ce~(3+))黄色荧光粉的白光发光二极管(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WLED)具有低能耗、高光效、长寿命及节能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普通照明。然而,由于YAG:Ce~(3+)光谱自身缺乏有效的红光组分,白光LED色温偏高CCT>4500 K,显色指数则偏低Ra<80,形成刺眼的冷白光,限制其室内照明应用。在该类器件中添加适当的红光材料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主流的商用红色荧光粉是Eu~(2+)掺杂氮化物CaAlSiN_3:Eu~(2+)和Sr_2Si_5N_8:Eu~(2+)。但是氮化物荧光粉存在宽带发射,部分波长非人眼敏感,激发谱超宽,与YAG:Ce~(3+)混合使用发生重吸收现象,及生产成本高昂等诸多缺点。与之相比,Mn~(4+)掺杂氟化物具有主吸收波长(~460 nm)与蓝光芯片匹配,发射~630 nm窄带红光的优异发光特性,且发光效率高,制备条件简单,近十年内,已快速发展成为新一代白光LED用的商用红光候选材料。然而该类荧光粉易潮解,限制了实际应用。调节氟化物基质的晶体结构能够改善材料耐湿性能,而发光热稳定及量子效率也发生变化,获得兼具良好发光稳定性与高量子效率的Mn~(4+)激活氟化物荧光粉仍面临巨大挑战。因此,研究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抗热、耐湿性能与基质结构的依赖关系,对推进该类材料进一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旨在结构可控调节的双钙钛矿型钾冰晶石A_2BB′F_6中探讨Mn~(4+)发光抗热、耐湿性能与基质结构的构效关系,并结合非等价取代产生缺陷降低局部配位环境对称性的方式,设计合成高稳定性、高效的Mn~(4+)掺杂氟化物荧光粉,以实现其高品质暖白光LED应用。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概述白光LED及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的研究现状,重点综述Mn~(4+)激活氟化物荧光粉的发光特性、最新进展及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而提出本文研究课题。第二章介绍样品的制备与表征。第叁至六章在钾冰晶石中详细研究了Mn~(4+)发光稳定性与基质结构稳定性的构效关系及其WLED器件应用。第七章总结全文并提出展望。研究内容如下:(1)以Na_3GaF_6:Mn~(4+)荧光粉为例,探究Mn~(4+)非等价掺杂在A_2BB′F_6中的发光特点。在蓝光激发下,Na_3GaF_6:Mn~(4+)发射~630 nm窄带红光和强零声子线(ZPL)。探讨反应原料、掺杂浓度、晶体结构与环境温度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a_3GaF_6:Mn~(4+)具有高的发光效率和热稳定性。对比分析K_2SiF_6:Mn~(4+),K_2TiF_6:Mn~(4+)及Na_3GaF_6:Mn~(4+)的结构与光谱,发现电荷补偿机制引起的结构缺陷能够破坏微观结构对称性,增强ZPL发射,提高材料色纯度。(2)基于钾冰晶石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合成一例具有孤立[GaF_5(H_2O)]基团的新颖含水氟化物K_2GaF_5(H_2O)。在其共沉淀反应体系中引入K_2MnF_6,将含水的K_2GaF_5(H_2O)转变为无水K_3GaF_6:Mn~(4+)荧光粉。利用XRD物相鉴定、样品形貌、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记录物相转变的反应过程。反应机理研究表明,K_2GaF_5(H_2O)可作为中间体,被K_2MnF_6诱导转变为无水K_3GaF_6:Mn~(4+)。无结构水分子的K_3GaF_6亲水能力较弱,使其Mn~(4+)掺杂的荧光粉具有良好的耐湿性能(50%@48 h)。进一步测试K_3GaF_6:Mn~(4+)及其暖白光LED随温度的性能变化行为评价该荧光粉在WLED的应用前景。由物相转变得到亲水能力较弱的荧光材料对于Mn~(4+)掺杂氟化物耐湿性能的研究起到关键作用。并且,基于中间体转化的合成方法也可能为获得稳定的氟化物荧光粉提供新的合成路径。(3)在叁个同构的立方相A_2BAlF_6:Mn~(4+)(A=Rb,Cs;B=K,Rb)中探究Mn~(4+)发光稳定性与基质结构的依赖关系。XRD精修结果和拉曼光谱表明,与Cs_2KAlF_6:Mn~(4+)相比,Rb_2KAlF_6:Mn~(4+)中较小的A-位或Cs_2RbAlF_6:Mn~(4+)中较大的B-位阳离子降低了基质结构的稳定性,但挤压[AlF_6]八面体,增强其晶体场强度和Al-F键键强。结合叁者的静态及动态发光衰减研究Mn~(4+)的耐湿性能及热稳定性与基质结构稳定性的关系,总结出基质结构稳定性高能够提高荧光粉的耐湿性能,而Mn~(4+)占据的[AlF_6]八面体刚性增强能够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并利用叁者的暖白光LED变温光电稳定性能证实以上结论。(4)基于上述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高效的(量子效率58.6%)、高热稳定性(>100%@423 K)的Rb_3AlF_6:Mn~(4+)荧光粉。从基质结构对比分析A_2BAlF_6:Mn~(4+)(A=Rb,Cs;B=K,Rb)的发光稳定性及发光效率,发现Rb_3AlF_6:Mn~(4+)中畸变的[AlF_6]八面体使Al-F键键长收缩,提高了材料热稳定性,同时低对称性的配位环境提高Mn~(4+)的量子效率。以Rb_3AlF_6:Mn~(4+)作为红光组分,构筑了光效达157 lm/W,色温为3255 K,高显色指数Ra=90.1,R9=68.3的高品质暖白光LED。测试该LED在不同驱动电流和工作温度下的光电性能,微小的变化说明Rb_3AlF_6:Mn~(4+)荧光粉在低光衰、高显色暖白光LED照明有潜在应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3)
席陆青[9](2018)在《Mn~(4+)离子掺杂的氟锡酸盐红光材料的合成机理与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n~(4+)作为发光中心具有优良的光谱特征:有一个蓝色宽吸收带和一组红色的尖锐发射峰及较高的发光效率,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白光LED。因此,Mn~(4+)系列掺杂的红色荧光粉因其独特的发光特性,简便的合成条件及丰富的原料而备受关注。本论文探索研究了多种新型Mn~(4+)掺杂复合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与应用性探究。室温条件下通过两步法合成Mn~(4+)掺杂的Na_2SnF_6红色荧光粉,并探究其形成机制;通过NaF和KF的一定分子比例在HF溶液中反应获得红色荧光材料NaKSnF_6:Mn~(4+),与Na_2SnF_6:Mn~(4+)和K_2SnF_6?H_2O:Mn~(4+)相比,展现出极好的光学性质,包括在窄带下很高的色纯度与和色度坐标;金属刻蚀法制备出红色荧光粉BaSnF_6:Mn~(4+),并分别研究了BaSnF_6:Mn~(4+)荧光粉的物相结构,热稳定性及光学性质等;研究了两种红色荧光粉晶体:(NH_4)_2TiF_6:Mn~(4+)与(NH_4)_2SiF_6:Mn~(4+)以及Mn~(4+)通过取代晶格中位于八面体中心的Na~+获得一种新型红色荧光NaHF_2:Mn~(4+)的反应全过程与机理。通过使用GaN蓝光晶片、YAG:Ce的黄色荧光粉与所合成的红色荧光粉样品制备出暖白光LED器件,使得其在室内固态照明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8-03-01)
陈锐[10](2018)在《吡啶盐修饰的离子型AEE红光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型红光聚集诱导发光(AIE)或聚集诱导荧光增强(AEE)有机/高分子在化学与生物检测、细胞与组织的荧光成像等领域备受关注。正/负电荷赋予荧光分子许多优良的特性,一方面,电荷增强了荧光分子的亲水性,有利于分子在水相中的溶解或分散;另一方面,此类AIE/AEE分子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电性相反的生物分子结合,引起荧光信号的变化,达到检测生物分子的目的。静电相互作用也使离子型AIE/AEE分子的光物理性质更加稳定,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免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此外,红光发射性质使AIE/AEE探针分子拥有更高的信噪比和灵敏度。目前,离子型AIE/AEE有机小分子的研究已初见成效。然而,聚合物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现阶段大多数离子型AIE/AEE聚合物的合成方法都要经过主链聚合和离子化后修饰两大阶段,反应条件比较苛刻。因此,开发更多种类的离子型AIE/AEE红光分子,进而寻找简单高效的聚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我们以乙烯基吡啶修饰的四苯基乙烯分子为基础,利用苄溴与吡啶成盐的反应,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星型的离子型红光分子。随后,在A2+B3的体系中,利用相同的策略制备出一种离子型超支化聚合物。实验结果表明,该星型分子及超支化聚合物均表现出AEE效应,并具有红光发射性能。该聚合物合成方法简单,条件温和,产率高;受阴阳离子的静电相互作用影响,它的荧光比普通AIE/AEE聚合物更稳定,可抵抗溶剂极性、pH值变化,并免受机械外力的诱导;正电荷的存在使该聚合物容易穿越细胞膜,用作高效、稳定的红光生物探针。(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01)
红光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普遍使用的商业白光LED的合成方法是由蓝色GaN芯片和黄色荧光粉Y_3Al_5O_(12):Ce~(3+)(YAG:Ce)组成,由于这种方法合成出的白光LED在光谱中因缺少红光的成分,所以很难实现具有较高显色指数和较低相关色温的暖白光。过渡金属离子Mn~(4+)掺杂的发光材料最大吸收峰位于蓝光区域,与GaN芯片的蓝光波长匹配,而且Mn~(4+)在红光区有尖锐的红光发射峰,能有效提高白光LED显色指数,得到高显色指数的暖白光。Mn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丰富,且Mn~(4+)的合成条件温和、方法简单,因此相对容易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我们也通过选取不同的基质,进行Mn~(4+)的掺杂,并探究其发光性能,为其在LED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的第叁章为室温条件下合成了一种基于Mn~(4+)掺杂的Li_3Na_3Al_2F_(12)新型的红色荧光粉。为了解释Li_3Na_3Al_2F_(12):Mn~(4+)的晶体结构和光致发光之间潜在的关系,我们合成了具有相似组成的LiNa_2AlF_6:Mn~(4+)荧光粉,比较它们的微观形态和光学性质。与LiNa_2AlF_6:Mn~(4+)相比,红色荧光粉Li_3Na_3Al_2F_(12):Mn~(4+)的发射峰有蓝移现象,且Li_3Na_3Al_2F_(12):Mn~(4+)的色坐标更接近理想红点(0.67,0.33)。此外,红色荧光粉Li_3Na_3Al_2F_(12):Mn~(4+)通过优化其合成条件后,使其具有更好的发光性能。涂覆我们所合成的红色荧光粉后,得到的白光LED器件的相关色温(CCT)为3874 K,显色指数(CRI)为90.6。本文第四章为室温条件下以K_2MnF_6,LiF,NaF和Ga_2O_3为原料,其中LiF和NaF的量要高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比,在HF酸中反应几个小时后,就可以获得十二氟Li_3Na_3Ga_2F_(12):Mn~(4+)红色荧光粉。我们系统的探究了红色荧光粉Li_3Na_3Ga_2F_(12):Mn~(4+)与Li_3Na_3Al_2F_(12):Mn~(4+)的形成机理。也系统的研究了Li_3Na_3Ga_2F_(12):Mn~(4+)的光学性质,并与红色荧光粉Li_3GaF_6:Mn~(4+),Na_3GaF_6:Mn~(4+)和Li_3Na_3Al_2F_(12):Mn~(4+)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根据所制备的Li_3Na_3Ga_2F_(12):Mn~(4+)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其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能和很高的荧光效率。当我们将所制备的红色荧光粉与商业Y_3Al_5O_(12):Ce~(3+)(YAG:Ce)黄粉混合涂覆在GaN蓝光芯片后,能够发出暖白光,其相关色温(CCT)为3986.08 K,显色指数(CRI)为91.32。本文第五章为我们在室温条件下合成出一种新型的红色荧光粉LiSrGaF_6:Mn~(4+),并详细的探究了它的合成机理。Mn~(4+)离子部分取代Ga~(3+)离子,占据六面体[GaF_6]~(3-)的中心,当受到蓝光或紫外灯激发时,能够发出强烈的红光。我们详细的探究了反应的合成条件包括锶盐的类型、K_2MnF_6的浓度、NH_3·H_2O浓度以及反应的温度。通过优化合成条件,荧光粉LiSrGaF_6:Mn~(4+)的荧光强度得到明显提高。我们所合成的荧光粉LiSrGaF_6:Mn~(4+)在蓝光区显色宽吸收,在红光区能够发出明亮的红光,这表明它在暖白光WLED中具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第六章为通过离子交换法[MnF_6]~(2-)部分取代[SiF_6]~(2-)离子,在常温常压下,我们可以合成出Mn~(4+)掺杂不等量双碱六氟硅酸盐Li_(0.5)Na_(1.5)SiF_6红色荧光粉。通过EDS和XRD分别测定所得荧光粉Li_(0.5)Na_(1.5)SiF_6:Mn~(4+)的组成和晶体结构。荧光粉Li_(0.5)Na_(1.5)SiF_6:Mn~(4+)具有良好的显色性能,与Na_2SiF_6:Mn~(4+)和K_2SiF_6:Mn~(4+)的量子效率相比,Li_(0.5)Na_(1.5)SiF_6:Mn~(4+)的效率最高,其值为96.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光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丁琦.基于吩噻嗪为给体的红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2].朱梦梦.Mn(Ⅳ)激活的双碱金属离子复合氟化物红光材料的合成机理与发光性能研究[D].温州大学.2019
[3].王晓丹,夏永禄,韩晶晶,毛红敏.红光发射GaN:Eu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8
[4].李晶.铂(Ⅱ)配合物和红光主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
[5].方成.基于苯并噻二唑红光材料的光物理性质和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
[6].汤小辉.氰基为辅助受体的有机D-A型红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
[7].苏艳,杨朝龙,李又兵.红光铕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
[8].邓婷婷.Mn~(4+)掺杂钾冰晶石窄带红光材料A_2BB'F_6:Mn~(4+)的设计合成、构效关系及其WLED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9].席陆青.Mn~(4+)离子掺杂的氟锡酸盐红光材料的合成机理与发光性能研究[D].温州大学.2018
[10].陈锐.吡啶盐修饰的离子型AEE红光材料[D].浙江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