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锈病论文_朱文静,陈华,李林,魏新华,毛罕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叶锈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锈病,小麦,杀菌剂,抗性,锈菌,苗期,乳剂。

小麦叶锈病论文文献综述

朱文静,陈华,李林,魏新华,毛罕平[1](2019)在《基于红外热成像边缘检测算法的小麦叶锈病分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对我国小麦生产危害巨大,实现小麦叶锈病的监测和快速分级是进行科学生产管理的基础。针对常规图像检测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快速检测和分级方法。首先,采集整株小麦样本的红外热成像图像,分别计算健康植株、潜伏期植株和显症植株的平均叶温,探明真菌入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然后,将经过直方图均衡化和中值滤波预处理的红外热成像中低于显症植株温度阈值的区域提取出来;通过温度区域划分、低温区域提取和阈值分割,计算病斑面积在整体植株热成像总面积中的百分比;最后,对病情指数进行相关分析,获得相关系数为0. 975 5,预测均方根误差为9. 79%,总识别正确率为90%。结果表明,基于红外热成像边缘检测算法的小麦叶锈病分级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石晶晶[2](2018)在《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及病害智能评估系统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平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叶锈病是河北省小麦生产中的重要气传病害,近年来,其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有上升趋势。目前,小麦生产中叶锈病主要以开花期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且一般依靠经验和推荐剂量使用。因此,用药量不当导致防效不佳的问题在生产中十分普遍。另外,现阶段生产中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调查主要依靠人工识别并判别叶片发病程度,准确度和调查速度受限较大,无法适应规模化生产需要。因此,前期准确预测预报叶锈病,并结合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小麦叶锈病的智能检测,对构建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小麦叶锈病科学高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河北平原南部、中部和北部共选择12个典型站点,分析了历年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及其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选用1980~2016年叶锈病发病程度数据作为因变量,结合各地小麦叶锈病发生实际情况与查阅文献,确定关键阶段气象要素及相应时段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并利用2010年~2017年各地部分未建模数据与2018年典型站点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准确度验证。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系统融合matlab图像识别技术,通过PC端web界面实现小麦叶锈病快速智能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在2000年前发生较轻,且增长速度缓慢;2000年后,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均显着增加,其中邢台、邯郸较为明显,其发生面积和产量损失均有较大程度增加;其次是以石家庄、衡水和保定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叶锈病发病较明显。2.确定4月中旬总雨日、总降雨及平均气温,5月中旬总降雨及总雨日,5月平均气温为河北平原北部地区的关键气象因子;4月下旬总降雨及总雨日、5月中旬总雨日为中部地区主要气象因子;3月中旬总雨日、下旬平均气温,4月下旬平均气温、5月上旬平均湿度为南部地区主要因子,对南部、中部和北部分别构建预测模型,经历史数据回检表明,叁地模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8.6%、77.8%、80.0%,预测效果良好。3.通过分析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不同发生年型气候特征得出:(1)气温年型:(1)重度流行年型:早期气温回升快,3月中旬到4月下旬温度普遍高于常年平均气温。(2)轻度流行年型:3月份气温回升慢,且比常年偏低。(2)降雨年型:(1)重度流行年型:3月下旬-5月份降雨较多。(2)轻度流行年型:4月或5月降雨显着少于其它时间。4.开发了小麦叶锈病智能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技术信息、专家留言、病害测报、病情识别等模块,其中,病害测报模块可对全省分区域病害发生程度进行预测;病害评估系统可对叶锈病快速识别,并判定病斑面积大小,实现批量自助计算病叶率、病级和病情指数。经验证,该系统比人工识别效率提高85%,误判率也大幅降低。(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5)

秦淑芳[3](2018)在《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要点以及防治效果,在小麦拔节期间应用5种杀菌剂进行一次喷雾,并在小麦抽穗期再次喷雾一次。五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其中以5%烯唑醇微乳剂1500倍液最高;而增产率则以20%丙环唑微乳剂600倍液最高,5%烯唑醇微乳剂2000倍液的效益(产出/投入)最高。5%烯唑醇微乳剂2000倍液用于小麦叶锈病治疗的预防效果显着,兼顾了高防效、高效益,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技术》期刊2018年14期)

许换平,郭慧杰,张林,闫红飞,孟庆芳[4](2018)在《紫外线对小麦叶锈病病菌流行学因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紫外线对小麦叶锈病病菌12-5-1384-1菌株和其诱变菌株1384-B-10-1孢子萌发率和流行学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线对这2个菌株的影响表现一致,紫外线处理均使夏孢子萌发率降低,潜育期延长,侵染效率、产孢量及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disease-progress curve,简称AUDPC)显着下降,病斑扩展率最大值下降;紫外线处理后,与原始菌株相比,诱变菌株夏孢子的相对萌发率较高,侵染效率提高,病斑扩展率最大值延迟,产孢量和AUDPC升高。以上结果表明,诱变菌株对紫外线的容忍度比原始菌株大,即诱变菌株更适宜在紫外线越来越强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刘福海[5](2018)在《五种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防治小麦叶锈病的高效、安全药剂,2016年和2017年选用五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施药一次,40%丙硫·戊唑醇SC 40m L/667m~2、10%叶菌唑SC 50m L/667m~2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较高,药后14d,防效分别达90.8%~96.6%、88.9%~95.2%,且对小麦生长安全,保产作用明显,具有推广意义。(本文来源于《基层农技推广》期刊2018年02期)

张瑞奇,兰彩霞,李在峰,冯祎高,邢莉萍[6](2017)在《簇毛麦V基因组上的抗小麦叶锈病新基因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由叶锈病菌(PucciniatriticinaEriks.)侵染小麦叶部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小麦真菌病害,近年来对我国小麦危害有上升趋势,已成为小麦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小麦叶锈病分布广泛、病原菌生理小种复杂多变等特点,常常导致品种抗性频繁丧失,因此,发掘抗病新基因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一项长期任务。簇毛麦是小麦遗传改良重要的基因资源库,其V基因组上携带多种优良性状基因,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将簇毛麦V基因组携带的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品质相关性状基因以及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55通过易位系的方式转入普通小麦并在育种中加以利用。近年来,我们又系统鉴定了小麦-簇毛麦种质对小麦叶锈病的抗性,发现簇毛麦2VL和3V染色体上携带小麦叶锈病苗期抗性基因,易位系T5VS.5DL携带小麦叶锈病成株期抗性基因。选育出了T2VL.2DS、T3VS.3DL和T3VL.3DS易位系,并转入高产小麦品种南农0686遗传背景。这些易位系及其携带的抗小麦叶锈病新基因为培育抗小麦叶锈病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张小辉,畅志坚,乔麟轶,郭慧娟,詹海仙[7](2016)在《小麦叶锈病成株抗性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由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其抗性分为苗期抗性和成株期抗性,苗期抗性具有较好的小种专化抗性,成株期抗性则具有较好的持久性,因此,选育成株期抗性品种对于减少因叶锈病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至关重要。主要综述了小麦叶锈病成株抗性(Adult-plant resistance,APR)的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叶锈病成株抗性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已经有研究报道了位于小麦16条染色体上的70个叶锈病成株抗性数量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其中,位于染色体1BS,1BL,2AL,2BS(2个),2DL,4DL,5BL,6AL,7BL和7DS上的11个位点对叶锈病的抗性具有多效性。分子标记类型的增加和测序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的发展,将会促进这些数量性状位点的精细定位与克隆,使这些抗叶锈病基因快速应用于小麦抗性育种,增强小麦新品种抗叶锈病的持久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夏得壮,刘太国,刘博,高利,李宁静[8](2016)在《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筛选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对5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微乳剂1 000~2 0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5 000倍液、10%氟硅唑微乳剂1 500倍液、1 750倍液、20%丙环唑微乳剂400~8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300倍液、400倍液试验处理防效均高于50%。从增产效果来看,20%丙环唑微乳剂600倍液的增产率最高,达到42.33%。5%烯唑醇微乳剂2 0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兼具高防效和高效益(产出/投入),建议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6年02期)

彭红,于思勤[9](2016)在《2015年河南省小麦叶锈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小麦叶锈病在河南省偏重发生,部分地区严重发生,是近十几年来发生面最大,发病程度最重的一年。小麦叶锈病发生的特点是发病早,后期扩展快,危害时间长,损失严重。造成2015年小麦叶锈病流行的原因是菌源量充足,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叶锈病发展蔓延,主导品种抗病性差,预防意识淡薄。针对此,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控措施。(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范志业,陈琦,沈海龙,刘迪,侯艳红[10](2015)在《6种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出对小麦叶锈病有效的防治药剂。[方法]用6种杀菌剂在小麦拔节期喷雾1次,10 d后在小麦抽穗期再喷雾1次。[结果]第2次喷雾20 d后调查,75%肟菌·戊唑醇WG、43%戊唑醇SC和12.5%烯唑醇WP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均大于99.00%;30 d后防效分别为98.62%、96.11%和91.05%,其中75%肟菌·戊唑醇WG对叶锈病的持效期最长;3个药剂的处理分别较对照增产20.43%、19.21%和15.75%。[结论]75%肟菌·戊唑醇WG、43%戊唑醇SC和12.5%烯唑醇WP可以在生产上用来防治小麦叶锈病。(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5年10期)

小麦叶锈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北平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叶锈病是河北省小麦生产中的重要气传病害,近年来,其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有上升趋势。目前,小麦生产中叶锈病主要以开花期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且一般依靠经验和推荐剂量使用。因此,用药量不当导致防效不佳的问题在生产中十分普遍。另外,现阶段生产中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调查主要依靠人工识别并判别叶片发病程度,准确度和调查速度受限较大,无法适应规模化生产需要。因此,前期准确预测预报叶锈病,并结合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小麦叶锈病的智能检测,对构建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小麦叶锈病科学高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河北平原南部、中部和北部共选择12个典型站点,分析了历年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及其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选用1980~2016年叶锈病发病程度数据作为因变量,结合各地小麦叶锈病发生实际情况与查阅文献,确定关键阶段气象要素及相应时段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并利用2010年~2017年各地部分未建模数据与2018年典型站点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准确度验证。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系统融合matlab图像识别技术,通过PC端web界面实现小麦叶锈病快速智能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在2000年前发生较轻,且增长速度缓慢;2000年后,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均显着增加,其中邢台、邯郸较为明显,其发生面积和产量损失均有较大程度增加;其次是以石家庄、衡水和保定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叶锈病发病较明显。2.确定4月中旬总雨日、总降雨及平均气温,5月中旬总降雨及总雨日,5月平均气温为河北平原北部地区的关键气象因子;4月下旬总降雨及总雨日、5月中旬总雨日为中部地区主要气象因子;3月中旬总雨日、下旬平均气温,4月下旬平均气温、5月上旬平均湿度为南部地区主要因子,对南部、中部和北部分别构建预测模型,经历史数据回检表明,叁地模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8.6%、77.8%、80.0%,预测效果良好。3.通过分析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不同发生年型气候特征得出:(1)气温年型:(1)重度流行年型:早期气温回升快,3月中旬到4月下旬温度普遍高于常年平均气温。(2)轻度流行年型:3月份气温回升慢,且比常年偏低。(2)降雨年型:(1)重度流行年型:3月下旬-5月份降雨较多。(2)轻度流行年型:4月或5月降雨显着少于其它时间。4.开发了小麦叶锈病智能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技术信息、专家留言、病害测报、病情识别等模块,其中,病害测报模块可对全省分区域病害发生程度进行预测;病害评估系统可对叶锈病快速识别,并判定病斑面积大小,实现批量自助计算病叶率、病级和病情指数。经验证,该系统比人工识别效率提高85%,误判率也大幅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叶锈病论文参考文献

[1].朱文静,陈华,李林,魏新华,毛罕平.基于红外热成像边缘检测算法的小麦叶锈病分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9

[2].石晶晶.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及病害智能评估系统构建[D].河北农业大学.2018

[3].秦淑芳.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试验[J].农业工程技术.2018

[4].许换平,郭慧杰,张林,闫红飞,孟庆芳.紫外线对小麦叶锈病病菌流行学因素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

[5].刘福海.五种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的效果评价[J].基层农技推广.2018

[6].张瑞奇,兰彩霞,李在峰,冯祎高,邢莉萍.簇毛麦V基因组上的抗小麦叶锈病新基因发掘[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7].张小辉,畅志坚,乔麟轶,郭慧娟,詹海仙.小麦叶锈病成株抗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山西农业科学.2016

[8].夏得壮,刘太国,刘博,高利,李宁静.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2016

[9].彭红,于思勤.2015年河南省小麦叶锈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乡村科技.2016

[10].范志业,陈琦,沈海龙,刘迪,侯艳红.6种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农药.2015

论文知识图

复杂背景下的小麦叶锈病处理效...小麦叶锈病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发生面积及产...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发病面积范围...河北平原南部麦区小麦叶锈病预测...小麦叶锈病病害循环Fig.1Disease...

标签:;  ;  ;  ;  ;  ;  ;  

小麦叶锈病论文_朱文静,陈华,李林,魏新华,毛罕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