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厚壁冷弯型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型钢,冷弯,应力,矩形,残余,截面,效应。
中厚壁冷弯型钢论文文献综述
付小超,李元齐,沈祖炎[1](2016)在《开口冷弯厚壁型钢轴压构件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开口冷弯厚壁型钢构件在轴向滞回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首先选取了3根壁厚t>6 mm的冷弯内卷边槽钢进行轴向滞回试验,然后建立相关的ANSYS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在与试验结果对比的基础上,选取了不同的腹板宽厚比(h/t=25~90)、绕弱轴长细比(λy=30~90)的构件进行参数化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宽厚比、长细比是影响冷弯型钢抗震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宽厚比(h/t)越大抗震性能越差,长细比(λy)越大抗震性能同样也越差,设计时应尽量避免选择长细比和宽厚比均较大的构件。(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李元齐,李功文,沈祖炎,马越峰,朱少文[2](2015)在《冷弯厚壁型钢考虑冷弯效应的屈服强度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冷弯效应对壁厚6.0 mm以上的冷弯厚壁型钢屈服强度的影响,对4种不同截面、不同厚度的冷弯厚壁型钢进行了截面不同部位的材性试验研究,同时对现有国内冷弯厚壁型钢的材性试验和短柱试验数据进行了汇总。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冷弯厚壁型钢考虑冷弯效应的屈服强度计算公式及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将各国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冷弯效应对冷弯厚壁型钢的屈服强度影响较大,其影响程度与板件的宽厚比关系明显;我国规范、北美、澳洲/新西兰规范公式,以及朱爱珠基于我国规范提出的修正公式计算结果偏于保守,而欧洲规范的计算结果略偏大;我国GB 50018—200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计算方法理论依据充分,且在计算结果偏于安全的同时变异系数较小,更适合于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元齐,李功文,沈祖炎,马越峰,朱少文[3](2015)在《冷弯厚壁型钢轴压构件设计可靠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材性试验的基础上对冷弯厚壁型钢进行了轴压承载力试验及有限元分析。试验中发现:对于长细比较大、板件宽厚比较小的试件,破坏模式为整体失稳;对于长细比较小、板件宽厚比较大的方管柱,其破坏过程首先是柱中部产生很小的弯曲变形,随着荷载增大,整体弯曲变形也逐渐增大,并引起方管板件的局部屈曲。采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其结果与试验结果接近,表明将残余应力引入有限元模型对冷弯厚壁型钢构件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26组不同牌号、不同截面冷弯厚壁型钢的试验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引入已有的残余应力模型进行了大量的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多组冷弯厚壁型钢轴心受力构件的承载力。对冷弯厚壁型钢构件进行了设计可靠度分析,提出了Q235、Q345冷弯厚壁型钢的抗力分项系数和强度设计值的建议值,可为相关技术标准的修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刘记雄,戴绍斌,黄俊,彭忠[4](2013)在《中厚壁冷弯型钢外伸端板连接节点抗震性能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3个中厚壁冷弯型钢外伸端板连接节点试件,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对节点抗震性能进行了ABAQU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3个试件破坏特征基本一致,节点破坏源于外伸端板局部外鼓及节点区钢梁翼缘屈曲;各试件滞回曲线饱满呈纺锤形,延性系数均大于5.1,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均大于0.279,节点具有较好耗能能力;试件割线刚度变化规律较为相似,刚度退化明显;相较于外伸端板厚度,高强螺栓直径对节点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影响更为显着;螺栓直径增大,节点延性、耗能性能显着增强,但增加端板厚度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李功文,李元齐,温东辉,王莉萍[5](2013)在《冷弯厚壁型钢考虑冷弯效应的强度修正公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冷弯厚壁型钢的冷弯效应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国内外冷弯厚壁型钢冷弯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冷弯厚壁型钢的材性试验和短柱试验数据进行了汇总。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冷弯厚壁型钢考虑冷弯效应的屈服强度计算公式及其理论依据,并将各国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规范、北美、澳洲/新西兰规范和朱爱珠等人提出的公式计算结果偏于安全,而欧洲规范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比较而言,我国规范及朱爱珠等人提出的公式更适用于工程计算。最后,对朱爱珠等人提出的公式提出了一点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7-19)
彭忠[6](2013)在《中厚壁冷弯型钢梁柱节点抗震性能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壁厚大于6mm的冷弯型钢结构构件已开始在很多新型轻钢结构体系(如低层、多层住宅等)中使用,但我国现行的规范只对壁厚大于2mm和壁厚小于6mm的冷弯型钢有明确的规定,因此研究壁厚大于6mm的冷弯型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有限元软件,选择了叁种典型的壁厚大于6mm冷弯型钢梁柱半刚性节点,对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叁类节点中,外伸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最好,双腹板、顶底角钢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次之,顶底角钢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最差。(2)增加外伸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的螺栓直径能显着提高反映节点抗震性能好坏的指标(节点的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延性系数、粘滞阻尼系数和初始刚度等)。同样,增加端板厚度也能提高这些指标,但提高的幅度没有增加螺栓直径所提高的大。增加顶底角钢高强螺栓连接节点和双腹板、顶底角钢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的螺栓直径能提高节点的抗震性能,但增加角钢的厚度,抗震性能提高的并不明显。(3)叁类节点的延性系数均大于5,增加高强螺栓直径后都达到6.5,说明各类节点的延性均很好,在到达最大承载力之后仍可以吸收较多的能量,抗震性能显着。(4)叁类节点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均大于一般混凝土结构的0.1,外伸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甚至达到了型钢混凝土结构的0.3,说明各类节点的耗能性能均比较好,且外伸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的耗能性能好于其他两类节点。(5)各类节点的承载力降底系数平均值在0.95左右,说明各类试件在循环荷载的作用下承载力退化稳定,循环荷载对承载力的影响有限。(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7](2012)在《厚壁矩形中空截面冷弯型钢纵向残余应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壁厚超过6mm的厚壁矩形中空截面冷弯型钢进行试验研究。矩形中空截面采用两种成型方法:直接法(直接形成矩形)和间接法(先形成圆形,再转换成矩形)。采用两种方法(钻孔法和X射线衍射法)计算纵向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研究了沿截面周长方向和厚度方向的纵向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结果显示,沿厚度方向的纵向残余应力在外表面为拉力,内表面为压力,表现出类似于正弦曲线的非线性特性。此外,讨论了厚壁矩形中空截面冷弯型钢的成型过程和截面几何尺寸对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最后,针对厚壁矩形中空截面冷弯型钢两种不同成型过程,分别给出相应的残余应力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2年06期)
胡盛德,刘勇,贾余超,黄才志,宋高伟[8](2012)在《厚壁型钢冷弯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厚壁矩形钢管为研究对象,在冷作硬化实验的基础上,对厚壁型钢的塑性弯曲应力沿板厚方向的分布进行解析分析,对其冷弯回弹应力进行数值模拟,将弯曲应力和回弹应力迭加计算冷弯厚壁型钢沿板厚方向的残余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变形外区拉应力由钢板外表面向中性层递减,变化幅度较大;变形内区压应力变化幅度较小;残余应力沿板厚方向近似线性分布;切向残余应力较大,最大值出现在板带的中性层附近。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给出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王维维,郭耀杰[9](2011)在《冷弯厚壁型钢残余应力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现有关于冷弯型钢残余应力的研究成果,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了在初始缺陷影响下,冷弯厚壁双槽钢柱焊接组合截面构件,在冷弯残余应力单独作用以及焊接残余应力和冷弯残余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发现:在焊接残余应力和冷弯残余应力共同作用下,厚壁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性能普遍比现有规范的结果低,最大误差达15%。因此在确定该构件稳定承载力时,应考虑焊接残余应力和冷弯残余应力的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1年S1期)
胡盛德,李立新,周家林[10](2011)在《冷弯厚壁矩形型钢管冷弯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断面规格为□200×300×9.2的冷弯厚壁矩形型钢管,进行了平板、弯角、相应母材和短柱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结合冷弯生产工艺,分析了平板、弯角试件力学性能随冷弯道次的变化规律,并与相关厚壁型钢冷作硬化效应作了比较。运用国内外冷弯型钢设计规范和相关文献中的修正公式,对该厚壁冷弯方形型钢全截面强度进行了设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薄壁和国外厚壁公式都不可直接用于本冷弯厚壁矩形型钢强度设计,国外公式更偏于危险;魏氏体组织是造成带焊缝板件强度高而塑性差的主要原因;焊接热使板件受到低温"退火"而强度降低,从而导致两竖直侧平板件强度甚至低于母材。(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中厚壁冷弯型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冷弯效应对壁厚6.0 mm以上的冷弯厚壁型钢屈服强度的影响,对4种不同截面、不同厚度的冷弯厚壁型钢进行了截面不同部位的材性试验研究,同时对现有国内冷弯厚壁型钢的材性试验和短柱试验数据进行了汇总。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冷弯厚壁型钢考虑冷弯效应的屈服强度计算公式及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将各国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冷弯效应对冷弯厚壁型钢的屈服强度影响较大,其影响程度与板件的宽厚比关系明显;我国规范、北美、澳洲/新西兰规范公式,以及朱爱珠基于我国规范提出的修正公式计算结果偏于保守,而欧洲规范的计算结果略偏大;我国GB 50018—200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计算方法理论依据充分,且在计算结果偏于安全的同时变异系数较小,更适合于工程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厚壁冷弯型钢论文参考文献
[1].付小超,李元齐,沈祖炎.开口冷弯厚壁型钢轴压构件抗震性能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李元齐,李功文,沈祖炎,马越峰,朱少文.冷弯厚壁型钢考虑冷弯效应的屈服强度计算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5
[3].李元齐,李功文,沈祖炎,马越峰,朱少文.冷弯厚壁型钢轴压构件设计可靠度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5
[4].刘记雄,戴绍斌,黄俊,彭忠.中厚壁冷弯型钢外伸端板连接节点抗震性能数值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
[5].李功文,李元齐,温东辉,王莉萍.冷弯厚壁型钢考虑冷弯效应的强度修正公式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6].彭忠.中厚壁冷弯型钢梁柱节点抗震性能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3
[7]..厚壁矩形中空截面冷弯型钢纵向残余应力试验研究[J].钢结构.2012
[8].胡盛德,刘勇,贾余超,黄才志,宋高伟.厚壁型钢冷弯应力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
[9].王维维,郭耀杰.冷弯厚壁型钢残余应力影响分析[J].工业建筑.2011
[10].胡盛德,李立新,周家林.冷弯厚壁矩形型钢管冷弯效应[J].建筑结构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