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扎米亚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乌托邦,米亚,彼得堡,苏维埃,苏联,批评家,共和国。
扎米亚京论文文献综述
夏冬[1](2018)在《论扎米亚京《我们》中的自由与幸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了《我们》中自由与幸福这一对矛盾,认为大一统王国通过消解欲望,推崇理性至上,消解"我",推崇"我们"来企图建立人间的幸福水晶宫。但是通过分析主人公D-503的情欲和自我可以看出,"我"是不可能被全然消灭的,自由在情欲和非理性的鼓动下迟早会突围出幸福。本文认为"无限革命论"并非是作者提出解决矛盾的方式。作者处理这对矛盾的方法类似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大法官"中耶稣留给大法官的最后一个吻,通过"吻"去揭示先于逻辑的爱。(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8年10期)
王啸林[2](2018)在《扎米亚京小说创作中的彼得堡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甫盖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表现主义”和“综合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集小说家、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于一身。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我们》,被誉为“世界反乌托邦叁部曲”之一。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多将目光锁定于《我们》等长篇小说,着眼于这些作品的“反乌托邦”以及“综合主义”的研究。实际上,扎米亚京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洞穴》、《马迈》、《龙》便是扎米亚京十分富有才气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界常称其为“彼得堡系列小说”,其中含有丰富的“彼得堡文本”要素。“彼得堡文本”最初作为一个文化学领域的概念,成为俄罗斯安奇费洛夫、洛特曼、托波洛夫和梅德尼斯等学者的研究对象,而文学中的“彼得堡文本”概念的理论奠基人被公认为托波洛夫。根据托波洛夫的研究,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文本”是指某种能够确立俄罗斯甚至世界文学中不同文本之间相互关系的文化代码。“彼得堡文本”具体是指从普希金的《铜骑士》开始到二十一世纪当代作家笔下以彼得堡作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扎米亚京的“彼得堡系列小说”对彼得堡的灾难化和彼得堡人的癫狂化、非人化描写,具有典型的“彼得堡文本”特征。俄罗斯文学界对文学作品的“彼得堡文本”研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并创立了相关理论,而中国对此研究却相对见少。随着文学研究视域的拓展,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而“彼得堡文本”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渗入十分频繁,且日渐深入与系统,现今已经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母题。凡此种种,决定了本选题的重要性。本论文着眼于系统探究彼得堡文本的理论内涵、发展,以及“彼得堡文本”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体现,着重探讨扎米亚京笔下的彼得堡和彼得堡人的生存图景,以及“彼得堡文本”在作家相关系列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呈现。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在阐释彼得堡文本理论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扎米亚京短篇小说《洞穴》、《马迈》和《龙》中的彼得堡文本特点,呈现上述作品中作为彼得堡文本典型特征的城市和人物形象,探究作家与彼得堡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作家的思想艺术特征和创新予以分析研究。本论文的现实意义在于:1)现在多数学者都比较关注扎米亚京的代表作《我们》和与之相关的“反乌托邦”研究,鲜有人对扎米亚京创作中的“彼得堡文本”进行系统研究,而本文的写就,是对该领域研究的补遗或曰丰富;2)研究扎米亚京作品中的彼得堡文本,对于了解作家的整体艺术世界非常重要;3)以扎米亚京的作品为蓝本对“彼得堡文本”进行研究,对于探究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主题十分有益。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扎米亚京创作的《龙》、《马迈》和《洞穴》叁篇小说,属于典型的“彼得堡文本”范畴。论文的学术创新在于:1)系统地分析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文本”理论;2)研究扎米亚京笔下的彼得堡主题,详细分析作家所创作的“彼得堡文本”中的城市形象和人物形象;3)探究扎米亚京“彼得堡文本”的艺术特点,如独特的时空结构和对“小人物”主题的延伸等。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共叁章)、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托波洛夫的研究,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文本”具有一系列特点,其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1)“彼得堡文本”范畴中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彼得堡和主人公的矛盾性、双重性描写;2)彼得堡的负面刻画;3)灭亡和“末世论”主题;4)彼得堡作为主人公出现在作品中。2.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彼得堡成为扎米亚京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作家在彼得堡生活了很长时间,期间曾经历许多波折和辛酸,正是这种生活感受影响了作家后来的创作。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作家得以透过彼得堡表面的繁华,来揭露其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人格对立。3.扎米亚京是俄罗斯文学表现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其创作中富含表现主义色彩。扎米亚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作品中彼得堡乌烟瘴气,脏乱不堪,以此凸显表现主义作品的典型特征。4.扎米亚京“彼得堡文本”中的彼得堡是对立的,灾难化的和悲剧性的,而相应的,彼得堡人则是矛盾的,癫狂的和异化的。扎米亚京笔下的“彼得堡文本”充满对立:过往与现在、真实与虚幻、城市的浮华与鄙俗、梦想与罪恶。作家笔下的彼得堡是一个双重世界:统一于同一个整体的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5.人与非人化社会环境的对立是彼得堡文本的另一特点。扎米亚京塑造的是革命时期的彼得堡,在那样一个历史时代,人性扭曲,世风日下,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人才则遭遇毁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彼得堡变成疯狂恐怖的地狱,发生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件。6.扎米亚京笔下的彼得堡形式多样,这一特点从作家在“彼得堡文本”中塑造的多样化时空中可见一斑。扎米亚京笔下别出心裁的时空结构同其塑造的独特的人物和城市形象也相辅相成。扎米亚京利用非现实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和联想,在“彼得堡文本”中塑造出典型时空,寻求现实中的荒诞与虚幻。作家抛却所述对象的现实含义,通过联想赋予其全新甚至虚幻意义。扎米亚京擅长运用荒诞手法,结合恰当对比,将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得入木叁分。因此,扎米亚京笔下的彼得堡,并非是对城市客观的还原,而是作家对于城市的主观认知。7.扎米亚京“彼得堡文本”作品中的时空是对立的,而且相互转换。此外,扎米亚京作品中的时空具有“模糊”的特点,会令读者感到莫名其妙:1)扎米亚京作品中时间界限缺位,时间经常交叉反复;2)作家在时空塑造中运用大量虚幻和荒诞元素。8.同许多俄罗斯作家一样,扎米亚京也关注到了俄罗斯文学中传统的“小人物”主题,并对其予以诸多创新。扎米亚京笔下的“小人物”,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终日生活于死亡的阴影之下。即便如此,这些“小人物”仍然决心同死亡斗争,同社会的不平等斗争,因为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而是知识分子,曾经的社会精英。与前人不同的是,扎米亚京笔下的“小人物”通常面临着诸多尖锐矛盾与对立。扎米亚京对不和谐与矛盾对立的刻画,是其“彼得堡文本”创作的典型特征。这里所指的矛盾对立具有双重内涵,即外部对立和内部矛盾。外部对立是指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即小人物)与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的对立;内部矛盾则是主人公(即小人物)内心面临某些重大的,甚至是极端抉择时的心理斗争,如善与恶,文明与野蛮,生与死等。(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18)
郭思文[3](2017)在《扎米亚京《我们》中的数学元素和色彩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我们》是着名的反乌托邦叁部曲之一,是扎米亚京新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小说中塑造的艺术世界表达了对未来所谓理想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担忧。小说以主人公D-503独特的数学化视角和色彩感受,刻画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烘托了情节的跌宕起伏。解析小说中的数学元素和色彩意义对理解其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晴[4](2017)在《绝对理性下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20世纪初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伟大作家叶·扎米亚京的作品《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展示了一个丛然有序,绝对理性的世界。但是其中的人类变成了无数没有思想的号码,作者除了对那种乌托邦社会的批判,同时还有对人们个体精神自由和权利的追求。本文将从个体所处社会的(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报》期刊2017-07-08)
李昕馨[5](2017)在《扎米亚京的文学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甫盖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1884-1937)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批评家。作为批评家,扎米亚京看待一切文学现象乃至生活现象的最基本观点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叁段论”原则。他推崇发展、运动、变化、“异端”,而坚决反对静止、停滞、教条、一成不变。其先进的文学理论及批评观念使之成为当时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本文以扎米亚京的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层面为研究对象,论述他的文学批评特点、取得的成果以及对其他作家产生的影响。论文在结构上可分为绪论、论文主体、结语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中提出了文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总结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了选题的创新之处和意义,以及文本运用到的研究方法和方案。第二章对扎米亚京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包括对语言风格、题材和故事情节、作家的创作心理,以及“新现实主义”、综合主义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该章主要分析了扎米亚京批评理论的艺术特色,尝试比较扎米亚京的批评理论与其他理论家的不同之处,并梳理出其批评理论的主要成果及贡献。第叁章以扎米亚京对契诃夫的研究为批评对象,介绍了扎米亚京实践批评的艺术特征。总结了扎米亚京关于契诃夫评价的几个主要观点:“无倾向”性的现实主义者、“实证的”浪漫主义者、小说和戏剧体裁的革新者。本章通过分析扎米亚京对契诃夫的批评论见,总结出了契诃夫创作的继承性及超越性,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扎米亚京的文学批评观点。第四章以“谢拉皮翁兄弟”团体为批评对象,对扎米亚京的实践批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本章分析了扎米亚京对兄弟团体每位成员的评说,其中包括组织之内的,同时也有组织之外,但创作风格与艺术观点与“兄弟们”极为相似的一些成员。通过对年轻作家们的批评,扎米亚京不但肯定了20年代俄罗斯文学的成绩,又揭示了他的不足。而通过对其实践批评的梳理与研究,我们得出了扎米亚京批评诸位作家时所遵守的一般范式:注重作家的人格与精神特质,力求准确揭示出作家在文学过程中的实际作用。他始终以辩证的观点检视作家与文学。结语部分对文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梳理,指出了该项研究所具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王静文[6](2016)在《扎米亚京《我们》对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了扎米亚京的《我们》对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的影响,分析了作为反面乌托邦小说的《一九八四》在场景、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所受到的《我们》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35期)
唐宝民[7](2015)在《乌托邦祭坛上的挽歌——读扎米亚京《我们》》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信在中国,知道《1984》的读者远远多于知道《我们》的读者,因为作为同类型的作品,《1984》对中国读者的影响更大,但事实上,奥威尔正是受了《我们》的启发,才创作了《1984》,奥威尔还为《我们》的英译本写了序言,称《我们》是"焚书年代的文学珍品";《我们》《1984》《美丽新世界》被称为"反乌托邦叁部(本文来源于《中国职工教育》期刊2015年06期)
王小菲[8](2014)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与男权主宰——对扎米亚京《我们》的女性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着名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是20世纪反乌托邦叁部曲中成书最早的一部,《我们》以反讽和象征的手法描写了未来社会"大一统国"中个人的抗争及失败,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批判和消解了理性与非理性、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又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反思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男权主宰。一扎米亚京是俄罗斯着名的新现实主义作家,他因代表作《我们》(1920年)而蜚声国际文坛,《我们》虽然以科幻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千年以后的社会,但是因其对社会现实、人类未来的深刻反思被视为反乌托邦经典叁部曲之一。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可以看出,作品一方面深刻批判了对于理性的崇拜和盲从,一方面又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反思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男权主宰。正如作品的名字"我们"一样,小说中的"大一统国"是一个没有个体只有整体的社会,这个社会中所有的法规和准则是为了达成整体的和谐一致。人们高度崇拜理性,所有人物的名字都用数字代码代替,并在胸前挂上国家号牌。公民变成了"号民",每一个"号民"都必须遵守《作息条(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4年18期)
何丽珍[9](2014)在《扎米亚京《我们》中的反乌托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是叁大反乌托邦作品之一,全书充满讽刺地讨论了自由与幸福,理性与非理性,人性、灵魂、存在、觉醒等等哲学话题。下面我将从物与人、集体与个人、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叁个方面浅谈书中所蕴含的反乌托邦思想。(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4年17期)
陈行之[10](2014)在《虚幻的真实——读扎米亚京反乌托邦小说《我们》》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人类处境从来都是人至为关注的核心,人类艺术活动全部渊源于这个既抽象又具体的区域,浩如烟海的艺术创作,无论什么流派,都试图对人类处境做出真实的反映。"反映"有两种,一种是横向的,着眼于平行地再现眼前这个世界;一种是纵向的,力图以展望的形式表现世界是什么样子。在文学上,大致上可以认为前者属于现实主义,后者属于浪漫主义。(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4年01期)
扎米亚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甫盖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表现主义”和“综合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集小说家、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于一身。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我们》,被誉为“世界反乌托邦叁部曲”之一。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多将目光锁定于《我们》等长篇小说,着眼于这些作品的“反乌托邦”以及“综合主义”的研究。实际上,扎米亚京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洞穴》、《马迈》、《龙》便是扎米亚京十分富有才气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界常称其为“彼得堡系列小说”,其中含有丰富的“彼得堡文本”要素。“彼得堡文本”最初作为一个文化学领域的概念,成为俄罗斯安奇费洛夫、洛特曼、托波洛夫和梅德尼斯等学者的研究对象,而文学中的“彼得堡文本”概念的理论奠基人被公认为托波洛夫。根据托波洛夫的研究,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文本”是指某种能够确立俄罗斯甚至世界文学中不同文本之间相互关系的文化代码。“彼得堡文本”具体是指从普希金的《铜骑士》开始到二十一世纪当代作家笔下以彼得堡作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扎米亚京的“彼得堡系列小说”对彼得堡的灾难化和彼得堡人的癫狂化、非人化描写,具有典型的“彼得堡文本”特征。俄罗斯文学界对文学作品的“彼得堡文本”研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并创立了相关理论,而中国对此研究却相对见少。随着文学研究视域的拓展,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而“彼得堡文本”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渗入十分频繁,且日渐深入与系统,现今已经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母题。凡此种种,决定了本选题的重要性。本论文着眼于系统探究彼得堡文本的理论内涵、发展,以及“彼得堡文本”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体现,着重探讨扎米亚京笔下的彼得堡和彼得堡人的生存图景,以及“彼得堡文本”在作家相关系列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呈现。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在阐释彼得堡文本理论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扎米亚京短篇小说《洞穴》、《马迈》和《龙》中的彼得堡文本特点,呈现上述作品中作为彼得堡文本典型特征的城市和人物形象,探究作家与彼得堡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作家的思想艺术特征和创新予以分析研究。本论文的现实意义在于:1)现在多数学者都比较关注扎米亚京的代表作《我们》和与之相关的“反乌托邦”研究,鲜有人对扎米亚京创作中的“彼得堡文本”进行系统研究,而本文的写就,是对该领域研究的补遗或曰丰富;2)研究扎米亚京作品中的彼得堡文本,对于了解作家的整体艺术世界非常重要;3)以扎米亚京的作品为蓝本对“彼得堡文本”进行研究,对于探究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主题十分有益。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扎米亚京创作的《龙》、《马迈》和《洞穴》叁篇小说,属于典型的“彼得堡文本”范畴。论文的学术创新在于:1)系统地分析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文本”理论;2)研究扎米亚京笔下的彼得堡主题,详细分析作家所创作的“彼得堡文本”中的城市形象和人物形象;3)探究扎米亚京“彼得堡文本”的艺术特点,如独特的时空结构和对“小人物”主题的延伸等。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共叁章)、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托波洛夫的研究,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文本”具有一系列特点,其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1)“彼得堡文本”范畴中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彼得堡和主人公的矛盾性、双重性描写;2)彼得堡的负面刻画;3)灭亡和“末世论”主题;4)彼得堡作为主人公出现在作品中。2.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彼得堡成为扎米亚京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作家在彼得堡生活了很长时间,期间曾经历许多波折和辛酸,正是这种生活感受影响了作家后来的创作。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作家得以透过彼得堡表面的繁华,来揭露其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人格对立。3.扎米亚京是俄罗斯文学表现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其创作中富含表现主义色彩。扎米亚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作品中彼得堡乌烟瘴气,脏乱不堪,以此凸显表现主义作品的典型特征。4.扎米亚京“彼得堡文本”中的彼得堡是对立的,灾难化的和悲剧性的,而相应的,彼得堡人则是矛盾的,癫狂的和异化的。扎米亚京笔下的“彼得堡文本”充满对立:过往与现在、真实与虚幻、城市的浮华与鄙俗、梦想与罪恶。作家笔下的彼得堡是一个双重世界:统一于同一个整体的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5.人与非人化社会环境的对立是彼得堡文本的另一特点。扎米亚京塑造的是革命时期的彼得堡,在那样一个历史时代,人性扭曲,世风日下,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人才则遭遇毁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彼得堡变成疯狂恐怖的地狱,发生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件。6.扎米亚京笔下的彼得堡形式多样,这一特点从作家在“彼得堡文本”中塑造的多样化时空中可见一斑。扎米亚京笔下别出心裁的时空结构同其塑造的独特的人物和城市形象也相辅相成。扎米亚京利用非现实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和联想,在“彼得堡文本”中塑造出典型时空,寻求现实中的荒诞与虚幻。作家抛却所述对象的现实含义,通过联想赋予其全新甚至虚幻意义。扎米亚京擅长运用荒诞手法,结合恰当对比,将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得入木叁分。因此,扎米亚京笔下的彼得堡,并非是对城市客观的还原,而是作家对于城市的主观认知。7.扎米亚京“彼得堡文本”作品中的时空是对立的,而且相互转换。此外,扎米亚京作品中的时空具有“模糊”的特点,会令读者感到莫名其妙:1)扎米亚京作品中时间界限缺位,时间经常交叉反复;2)作家在时空塑造中运用大量虚幻和荒诞元素。8.同许多俄罗斯作家一样,扎米亚京也关注到了俄罗斯文学中传统的“小人物”主题,并对其予以诸多创新。扎米亚京笔下的“小人物”,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终日生活于死亡的阴影之下。即便如此,这些“小人物”仍然决心同死亡斗争,同社会的不平等斗争,因为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而是知识分子,曾经的社会精英。与前人不同的是,扎米亚京笔下的“小人物”通常面临着诸多尖锐矛盾与对立。扎米亚京对不和谐与矛盾对立的刻画,是其“彼得堡文本”创作的典型特征。这里所指的矛盾对立具有双重内涵,即外部对立和内部矛盾。外部对立是指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即小人物)与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的对立;内部矛盾则是主人公(即小人物)内心面临某些重大的,甚至是极端抉择时的心理斗争,如善与恶,文明与野蛮,生与死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扎米亚京论文参考文献
[1].夏冬.论扎米亚京《我们》中的自由与幸福[J].文学教育(上).2018
[2].王啸林.扎米亚京小说创作中的彼得堡文本[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3].郭思文.扎米亚京《我们》中的数学元素和色彩解析[J].西伯利亚研究.2017
[4].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晴.绝对理性下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N].山西青年报.2017
[5].李昕馨.扎米亚京的文学批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6].王静文.扎米亚京《我们》对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6
[7].唐宝民.乌托邦祭坛上的挽歌——读扎米亚京《我们》[J].中国职工教育.2015
[8].王小菲.“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与男权主宰——对扎米亚京《我们》的女性主义解读[J].山花.2014
[9].何丽珍.扎米亚京《我们》中的反乌托邦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4
[10].陈行之.虚幻的真实——读扎米亚京反乌托邦小说《我们》[J].社会科学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