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多孔材料论文_赵云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多孔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孔,纳米,材料,骨架,框架,纳米材料,结构。

纳米多孔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峰[1](2019)在《纳米多孔材料在绿色吸附及分离领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体吸附分离,包括烟道气分离、天然气纯化、炼厂气分离、VOC吸附等,是十分重要的化工过程,开发绿色的气体吸附分离工艺意义十分重大。碳基多孔材料及共轭叁嗪骨架材料(Covalent Triazine Frameworks,CTF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高氮掺杂结构,是多孔有机聚合物的主要研究类别之一。我们通过对碳基多孔材料及CTFs的骨架组成、表面官能团及孔径进行调节,研究了其s在碳捕获[1]、天然气提纯[2]、乙烯原料气纯化[3]及二甲苯吸附分离方面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马连华,潘小东,杨庆生[2](2019)在《含纳米椭球孔洞的多孔材料弹塑性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细观力学模型研究了纳米多孔材料的宏观弹塑性力学性能,分析了界面效应、夹杂尺寸对纳米多孔材料均匀化的弹塑性力学性能的影响。针对含一般旋转椭球孔洞的纳米多孔材料,采用Mori-Tanaka细观模型给出了含界面弹性、孔洞形状和尺寸的有效弹性参数的显式表达式,重点分析了纳米孔洞形状和尺寸对材料有效弹性参数的影响。另外,采用基于场扰动和应力二阶矩的细观力学模型研究了界面效应、椭球孔洞尺寸、形状对材料单轴弹塑性拉伸-压缩和屈服面等力学行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邓燕[3](2019)在《基于叁维多孔材料及四面体DNA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3D)多孔纳米材料是指通过相互封闭或相互渗透的孔洞构成网状结构的一类材料。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s)是由轻元素(B,C,N,O,Si)合成的新型多孔结晶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也是叁维多孔材料中的一种,由于该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结构可扩展、孔隙结构丰富、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使其成为构建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的一种有前途的新材料。本文合成了比表面积大、电子迁移率高、成本低廉的金纳米粒子-硫化钴/氧化石墨烯(Au NPs@CoS/GO)复合材料、Fe-MOFs(Fe-MIL-88 NH_2)材料、Au NPs@COF-LZU8纳米复合材料、四面体DNA纳米材料,并利用其开发了用于C-反应蛋白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1)在第2章中,构建了一种基于多孔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和Au NPs@CoS/石墨烯氧化物(GO)纳米复合材料的超灵敏夹心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首先合成了Au NPs@CoS/GO纳米复合材料,因其具有高导电性可作为基质固定CRP抗体。采用金纳米颗粒修饰一种新的多孔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LZU8),并且吸附电活性物质硫堇(Thi)制备了纳米复合材料Thi/Au NPs@COF-LZU8作为标记物。利用高灵敏度的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可以直接在-0.2V检测Thi/Au NPs@COF-LZU8上Thi的还原峰信号。由于COF-LZU8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吸附大量的Thi,从而放大信号。此外,由于Thi/Au NPs@COF-LZU8具有较好的生物亲和力,对CRP抗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用于标记CRP抗体。CRP抗原浓度与标记物上Thi的还原电流成正比,实现了CRP的定量检测。在最优条件下,测定CRP的线性范围为0.05-150ng/mL,检出限为0.016 ng/mL。该免疫传感器为CRP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灵敏的方法(2)在第3章中,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叁维多孔纳米材料Fe-MOFs(Fe-MIL-88NH_2),并将Fe-MIL-88 NH_2作为基质材料研制了双信号比率型免疫传感器用于C-反应蛋白的检测。八面体结构的MOFs不仅提供了更大的有效表面积,用于增加固定生物分子的量并促进电子和离子的传输,而且还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将Au NPs修饰到MOFs上可以进一步增加特定的表面积以捕获大量抗体以及提高电子转移能力。随着CRP浓度的增加,K_3Fe(CN)_6/K_4Fe(CN)_6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而MOFs中Fe~(3+)的还原峰电流相对恒定。采用K_3Fe(CN)_6/K_4Fe(CN)_6响应电流与MOFs的响应电流比值作为定量测定CRP的响应信号。由K_3Fe(CN)_6/K_4Fe(CN)_6作为信号探针(K_3Fe(CN)_6/K_4Fe(CN)_6-sP)和Au NPs修饰的Fe-MOFs作为内参比探针(MOFs-rP),这种比率探针将sP和rP整合到一个结构中,确保了完全相同的修饰条件以及sP和rP在一个传感界面上的相互依赖性。因此,这种比率型探针具有更强的消除环境变化干扰的能力。本文所提出的免疫传感器线性响应范围为1 ng/mL-200 ng/mL,检测下限为0.3 ng/mL(S/N=3)。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并且有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该方法还为制备其它检测生物标志物的比率信号放大传感器奠定了基础。(3)在第4章的研究中,将Au NPs@Fe-MIL-88 NH_2作为标记CRP抗体的标记物,利用金标签银染(gold label silver stain,GLSS)技术,使用标记物上的金纳米粒子(Au NPs)还原银离子,构建了一种夹心型纸基免疫传感器,使用一个简单的Image J软件检测体系的灰度值,实现CRP的定量检测。利用MOFs材料的多孔结构吸附较多的金纳米粒子(Au NPs),以Au NPs作为成核位点,在还原剂存在下自动催化银离子化学还原为银金属,并且通过表面上金纳米颗粒的密度来确定银的增强效应。CRP浓度越高,标记物上的金纳米颗粒的密度越高,被还原的银离子也就越多,图像的灰度值越高,CRP浓度与灰度值成线性关系。在最优条件下,CRP浓度与灰度值在0.05 ng/mL-100 ng/m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检测下限是0.017 ng/mL。该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快捷实用,具有实际意义。与Au NPs直接被标记在二抗(Ab2)上的常规GLSS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这是因为Fe-MIL-88 NH_2具有氨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结合位点,可吸附更多的Au NPs并将其标记在Ab2上。因此,在染色期间暴露更多的Au NPs,并使更多的银离子被还原为银。(4)研究表明SNP与许多疾病有关,因此对SNP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在第5章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DNA四面体纳米结构的电化学传感平台用于高灵敏的SNP检测。利用精心设计的四条单链DNA序列合成出DNA四面体纳米材料。在玻碳(GC)电极上修饰金纳米颗粒/氧化石墨烯(Au NPs@GO)作为电极的基底,通过DNA末端修饰的巯基(-SH)基团将DNA四面体纳米材料组装到电极表面。当目标DNA存在时,目标DNA的末端与DNA四面体纳米材料的DNA末端杂交。此时,标记了Au NPs@Fe-MOF材料的信号探针能够与目标DNA的另一末端杂交。通过检测Fe-MOF材料中的Fe~(3+)信号峰,达到检测SNP的目的。在0.5-500 nmol/L范围内,传感器峰电流值与target DNA浓度的对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43,检测下限为0.166 nmol/L。用DNA自组装纳米技术合成的四面体DNA纳米材料,是一种最简单而且又最牢固的金字塔叁维结构模型,可以提高体系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7)

马玉婵[4](2019)在《基于有机多孔材料及导电杂化纳米材料构建C-反应蛋白及单核苷酸多态性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新材料的研究持续成为热点,涌现出各种各样具有特定功能的高性能材料。有机多孔材料(porous organic polymers,POPs)中,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s,COFs)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两种新型材料。由于其具有结构的多样性、灵活的可操作性、框架密度低以及化学可修饰性强等特点,在生物医学、生物传感以及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导电杂化纳米材料是几种纳米材料的结合,其性能优于每种单独的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大面积特异性界面和良好的电导率,导电杂化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中具有许多优势。根据以上材料的特点,本文合成了负载金纳米颗粒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Au NPs@COF-TpPa-1、Au NPs@COF-LZU8)、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d-MOF)、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o-MOF)、负载金纳米颗粒的类石墨相氮化碳(Au NPs@g-C_3N_4)、离子液体功能化的二硫化钼(IL-MoS_2)、负载铱纳米颗粒的1,5-二氨基萘(DN)功能化的石墨烯(Ir NPs@GO-DN)等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构建C-反应蛋白传感器和单核苷酸多态性传感器。(1)纳米模拟酶作为一类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材料而广受关注,Co_3O_4具有模拟过氧化氢酶的性质,对H_2O_2的还原有较好的催化作用。Au NPs@COF-TpPa-1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良好的蛋白吸附性,本实验中采用Au NPs@COF-TpPa-1固定C-反应蛋白抗体,氨基化后的Co_3O_4标记C-反应蛋白抗体,构建了一种新型夹心法C-反应蛋白传感器。通过计时电流法(i-t)检测H_2O_2的还原电流,所测的电流与CRP的浓度在0.05-80 ng/m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范围,相关系数R2=0.9955,检出限为16.7 pg/mL。该传感器的响应能力、灵敏度较好。(2)Au NPs@COF-LZU8具有高电导率,本实验将其作为基底固定CRP抗体,构建了一种检测迅速、灵敏度高的无标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实现其在实际血清样品中对C-反应蛋白(CRP)的测量。当抗体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会阻碍电化学探针[Fe(CN)_6]~(4-/3-)的电子传递,降低其响应电流,从而实现CRP的快速检测。此外,Au NPs@COF-LZU8具有丰富的吸附位点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通过提高抗体的负载量来改善免疫传感器的性能。在最优实验条件下,此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从0.1 ng/mL-200 ng/mL,相关系数R2=0.9913,检出限为33.3 pg/mL,将此免疫传感器用于在人血清样品中CRP的检测,此方案也可用于其它蛋白质的分析。(3)导电杂化纳米材料Au NPs@IL-MoS_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良好的导电性,Ir NPs@GO-DN复合材料对H_2O_2的还原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基于以上几点,本章以Au NPs@IL-MoS_2固定CRP抗体、Ir NPs@GO-DN标记抗体,构建了一种新的夹心型CRP传感器。此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线性范围0.01-100 ng/mL,相关系数R2=0.9931,检出限为3.3 pg/mL,该方法显示出良好的灵敏度,为C-反应蛋白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4)在人类基因组大约30亿碱基中,大约每1000个碱基就有一个碱基可能发生突变,可能引起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发生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对特定序列DNA的检测与突变碱基的有效识别,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检测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第五章中,构建了基于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DNA传感器,并利用杂交链反应进行信号放大,增加传感器的灵敏度。本工作利用Au NPs@GO所具有的较大的比表面积,通过Au-S键的结合力将3’端带有巯基的捕获探针(Capture probe)固定在修饰了Au NPs@GO电极上。实验制备了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d-MOF),并在其表面修饰了金属纳米粒子(Au NPs)和亲和素(SA)。所合成的Au NPs@Cd-MOF/SA复合物材料通过生物素(biotin)修饰的信号探针(signal DNA)组装在电极表面。并且,所合成的Cd-MOF还具有电化学活性,可以作为信号标签输出电化学信号。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检测镉离子的电流信号峰,从而实现对目标DNA S1的定量检测。此电化学SNP传感器的线性范围0.001-10 pmol/L,相关系数R2=0.9790,S1的检出限为0.33fmol/L,该方法显示出良好的灵敏度,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5)SNP不仅认为是癌症相关药物代谢或反应性研究的遗传标记,也是鉴定遗传性致病基因的基本工具。在第六章中,为了进一步提高SNP检测的灵敏度用于临床疾病诊断的研究,本实验构建了基于DNA纳米机器(DNA Walkers)的信号放大型SNP DNA传感器。DNA Walkers通过功能化的Au NPs@CoFe_2O_4和精心设计的核苷酸序列得以构建。在传感器的制备上,利用Au NPs@g-C_3N_4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Au-S键的结合力将3’端带有巯基的捕捉探(Capture probe)固定在电极上。此外,我们还制备了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o-MOF),所制备的Co-MOF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可以作为信号标签输出电化学信号。本工作设计了信号放大策略,该策略可以通过信号探针(Signal probe)和辅助探针(Auxiliary probe)互补杂交循环,从而实现信号放大。此电化学SNP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0001-0.1 fmol/L,相关系数R2=0.9796,目标DNA(Target DNA)的检出限为0.033 amol/L。(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4)

刘春晖[5](2019)在《用于集成电路铜互连工艺的纳米多孔材料特性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集成电路(IC)器件的特征尺寸进入亚10nm技术节点,多级互连中的电阻-电容(RC)延迟已成为影响芯片性能的主要因素。目前产业界均采用Cu/低介电常数(low-k)材料作为IC互连结构以减小RC延迟。具有超低介电常数并具有优异机械性能以满足后段工艺(BEOL)集成的low-k材料成为研究热点。其中纳米多孔有机硅酸盐玻璃(OSG)材料因其类似二氧化硅的骨架与后段集成工艺的可兼容性备受关注,但性能优化方法及机理尚不明确。本文针对蒸发诱导自组装(EISA)工艺,研究了末端甲基基团对于OSG低k薄膜材料各项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引入苯基基团,对OSG低k薄膜材料机械性能进行了优化。通过各项性能表征给出了理论分析及结论。该研究将为集成电路铜互连中介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旋涂工艺并采用不同比率的TEOS/MTEOS混合物制备基于表面活性剂模板的OSG低k薄膜,以研究末端甲基(CH3/Si)比例对薄膜化学和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恒定时,随着CH3/Si比例的增加,薄膜性质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疏水性的增加,力学性质的降低,孔径的扩大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中Si-CH3峰位置的偏移。孔径随甲基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体现在孔结构从圆柱形变为墨水瓶形。通过分子力学模拟,解释了在CH3基团存在的影响下,Si-O-Si键中dπ-pπ杂化发生变化,导致Si-CH3发生峰移的原理。2.通过引入苯基桥连基团,研究其对所制备的OSG薄膜的孔结构、介电常数、机械性能以及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硅原子的连通性扩展到其化学配位数以上,可以改善OSG膜的机械特性。同时将致孔剂引入基质中,可以改善介电常数,从而优化电学性能。鉴于这些性质,包括中孔结构、优异的机械可靠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表明叁取代的苯基基团可用作桥连基团。因此,可以认为所制备的基于苯的OSG薄膜(称为超连接网络结构)是有希望的low-k材料候选者。(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6)

王志强[6](2019)在《基于ZIFs纳米多孔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存储装置具有高比电容、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而电极材料是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最主要的因素。类沸石咪唑骨架材料(ZIFs)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孔结构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结构可控、热稳定性强等优点。ZIFs高度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可以将其作为制备多孔纳米材料优良的模板,并且应用于超级电容器材料。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立方体中空ZnCo_2O_4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立方体的双金属锌钴类沸石咪唑骨架材料(Zn-Co-ZIF),以Zn-Co-ZIF为前驱体,探究了氧化温度对ZIFs材料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在375℃的氧化条件下得到了立方体中空结构ZnCo_2O_4。经过一系列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六面体中空结构的ZnCo_2O_4比电容可以达到338 F·g~(-1),在10 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0圈的充放电循环比容量还能保持为初始比电容的92%。(2)锌钴双金属硫化物((Zn,Co)S)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实验采用Zn-Co-ZIF作为前驱体,以硫代乙酰胺作为硫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Zn,Co)S纳米材料。通过优化硫化温度,在140℃硫化条件下得到的(Zn,Co)S作为超级电容器材料时,其比容量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高达836 F·g~(-1),当电流密度下增大到10 A·g~(-1)时,其比电容为545 F·g~(-1),通过进一步的测试,其在10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0次的充放电循环其比电容保持率为74.8%。在制备负极材料时,先是制备立方体结构ZIF-8纳米材料,再优化碳化温度,在850℃的碳化条件下,得到多孔碳(ZPC)材料。其比电容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达到了160.6 F·g~(-1),最后将该纳米多孔碳材料与之前制备的(Zn,Co)S组装成(Zn,Co)S//ZP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其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8.6 Wh.kg~(-1),相应的功率密度为798 W·kg~(-1)。(3)核壳多面体Co_3O_4/MnCo_2O_(4.5)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本章实验用液相沉积法制备正十二面体结构的ZIF-67晶体,加入Mn(NO_3)_2·4H_2O,Mn~(2+)的水解在ZIF-67表面生成相应的Mn-Co前驱体。通过一步氧化,得到了核壳多面体结构的Co_3O_4/MnCo_2O_(4.5)。得益于多壳层结构及壳层双金属氧化物的协同作用,Co_3O_4/MnCo_2O_(4.5)比电容达到了636 F·g~(-1),经过5000圈的充放电循环其容量保持率达到了86%,而由ZIF-67直接氧化得到的Co_3O_4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比电容仅有320 F·g~(-1)。同时,Co_3O_4/MnCo_2O_(4.5)//ZPC组装成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展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其能量密度高达23 Wh·kg~(-1),相应的功率密度为796 W·kg~(-1)。(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卢娜丽[7](2019)在《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和电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由于其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汽车系统和便携式电子产品领域一直备受关注。但由于碳载体的腐蚀,Pt纳米颗粒与碳载体之间的脱粘以及Pt的溶解/聚集/奥斯特瓦尔德熟化,导致催化剂的质量活性和结构稳定性仍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尽管近年来致力于开发各种Pt基催化剂,但Pt的高成本仍然是妨碍其作为阴极电催化剂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s)中,渗透到阴极的甲醇也将在Pt基催化剂上被氧化,导致混合电势以及燃料电池的效率衰减。因此,寻找具有高催化活性和耐久性的催化剂是必须的。开发廉价、操作简单、可大量生产的催化剂成为一个焦点。本论文采用电弧熔炼、熔体快淬和去合金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纳米多孔PtxSi合金、高熵合金催化剂,并对其电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1、Si掺杂对纳米多孔Pt_3Si合金电催化性能的增强效应开发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电催化剂是实现燃料电池商业化的核心问题。本文报道了一种具有纳米多孔结构的新型双金属Pt_3Si合金,该合金在甲醇和乙醇的电催化反应中,具有较低的起始电位和较高的电流密度,是理想的催化剂之一。而且该合金在氧还原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电催化性能。由于Si与纳米多孔结构产生的压缩应变,纳米多孔Pt_3Si(NP-Pt_3Si)合金具有较高的氧还原反应(ORR)性能,在0.9 V时,质量活性为0.44 A mg_(Pt)~(-1),达到了2017 DOE的目标。此外,NP-Pt_3Si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由于Si在酸性电解质中的化学稳定性和纳米多孔结构的稳定性的影响。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Pt_3Si合金的d带中心相对于纯Pt下移,削弱了与O*和HO*的结合,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ORR活性。2、纳米多孔高熵合金的制备和电催化性能研究将多种不混溶金属元素可控地结合到一个纳米结构中,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技术和科学潜力,但传统的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仍面临挑战。在此,我们合成了六元PtPdAuAgRuAl高熵合金。在电催化方面,Pt负载量相同的纳米多孔高熵合金Pt_4Pd_4Au_4Ag_3RuAl_3在碱性条件下的乙醇催化氧化的起峰电压相对于商业Pd/C向低电位移动了364 mV,表明该合金可以改善乙醇的催化氧化动力学。有趣的是,经过400圈,该合金活性几乎没有损失,说明NP-Pt_4Pd_4Au_4Ag_3RuAl_3在碱性条件下结构较稳定,是理想的乙醇燃料电池催化剂。(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4-01)

王世林,滕玮[8](2019)在《多孔材料负载型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零价铁(nZVI)因其比表面积大,还原电势高、反应活性优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和废水污染物的去除,展现出良好的去除效果。但易团聚、易氧化等问题使nZVI的应用受到局限。近年来,通过将nZVI负载在多孔材料上来改善其局限、提高其应用潜能的理论和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制备方法,对污染物的去除能效,增效机制等方面对负载型纳米零价铁的相关研究做出总结。提出了目前纳米零价铁系材料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负载型纳米零价铁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刘圆圆,郭慧,刘韬,徐春晓,宋寒[9](2019)在《酚醛树脂基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酚醛树脂基纳米多孔材料(Phenolic Resin-based Nanoporous Materials,PNM)是满足新一代航天飞行器轻质、高效隔热需求的新型热防护材料,传统制备方法中需使用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周期长、成本高。本研究通过两步法,即先合成线性酚醛树脂,再进行溶胶-凝胶的方法,实现了常压干燥PNM的制备。系统研究了固化剂含量、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对材料结构的影响和调控作用,分析了影响材料收缩率和热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PNM的微观纳米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材料干燥后的收缩率,制备大颗粒、大孔径的微观结构更有利于降低材料的收缩率。而PNM的热稳定性主要受交联反应过程形成的化学结构的影响,通过优化固化剂的含量可提高PNM的热稳定性。当固化剂含量为10%,固化温度提高至150℃,固化时间延长至48h的条件下,获得的PNM有最高的热稳定性(900℃下的残碳率为54.2%)、最发达的孔结构(比表面积为264.0m~2/g、孔容为2.67cm~3/g、平均孔径为40.0nm)和最小的收缩率(0%)。此PNM制备方法简单、性能优异,在未来航天飞行器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璇,李晓雁[10](2018)在《微纳米多孔材料的微结构表征与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纳米多孔材料由于具有特殊的微结构,因而体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如低密度、高刚度、高强度等,因此在能量存储和机械致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这一报告中,我们将介绍两种典型的微纳米多孔材料:一种是纳米点阵超材料,另一种是纳米陶瓷纤维海绵。我们采用双光子光刻激光直写(即一种微纳米3D打印技术)与磁控溅射相结合的技术,制备了叁维高熵合金-聚合物复合纳米点阵材料。这一纳米点阵材料是由聚合物桁架和高熵合金镀层组成,聚合物桁架的特征尺寸约为260 nm,高熵合金镀层的厚度介于14.2-126.1 nm之间。这一点阵材料具有多级尺度:从镀层的平均晶粒尺寸(约5 nm)到整个结构的尺寸(约100μm)跨越了5个量级。原位电镜压缩实验表明:这一点阵材料的比强度高达0.027 MPa/kg·m~3,最大压缩应变超过50%仍然可以实现几乎完全恢复,且单位体积吸收能高达4.0 MJ/m~3,这一数值比自然界具有相同密度的多孔材料高1-3个数量级。同时,这一纳米点阵材料在压缩应变达到50%时,其能量损失系数达到0.5-0.6,超过目前所有的微纳米点阵材料。这一复合纳米点阵材料兼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可恢复性,克服了早先微纳米点阵材料具有的强度与可恢复性之间的相互制约。此外,我们采用气纺的方法大规模制备了纳米陶瓷纤维组成的多孔结构,即纳米陶瓷纤维海绵。这一结构中的陶瓷纤维的直径均在200 nm左右,并具有极低的密度(8-40 mg/cm~3)。原位扫描电镜压缩实验表明:这些纳米陶瓷纤维海绵能够在室温以及高温(400-1300℃)下保持良好的弹性,且在多周加载中能够通过纤维的弯曲、摩擦以及断裂吸收一定的能量。(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纳米多孔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细观力学模型研究了纳米多孔材料的宏观弹塑性力学性能,分析了界面效应、夹杂尺寸对纳米多孔材料均匀化的弹塑性力学性能的影响。针对含一般旋转椭球孔洞的纳米多孔材料,采用Mori-Tanaka细观模型给出了含界面弹性、孔洞形状和尺寸的有效弹性参数的显式表达式,重点分析了纳米孔洞形状和尺寸对材料有效弹性参数的影响。另外,采用基于场扰动和应力二阶矩的细观力学模型研究了界面效应、椭球孔洞尺寸、形状对材料单轴弹塑性拉伸-压缩和屈服面等力学行为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多孔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云峰.纳米多孔材料在绿色吸附及分离领域的应用研究[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2].马连华,潘小东,杨庆生.含纳米椭球孔洞的多孔材料弹塑性力学性能[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3].邓燕.基于叁维多孔材料及四面体DNA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马玉婵.基于有机多孔材料及导电杂化纳米材料构建C-反应蛋白及单核苷酸多态性传感器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5].刘春晖.用于集成电路铜互连工艺的纳米多孔材料特性优化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6].王志强.基于ZIFs纳米多孔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7].卢娜丽.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和电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王世林,滕玮.多孔材料负载型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化工.2019

[9].刘圆圆,郭慧,刘韬,徐春晓,宋寒.酚醛树脂基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调控[J].航空学报.2019

[10].张璇,李晓雁.微纳米多孔材料的微结构表征与力学性能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论文知识图

(a-c)不同阳极氧化电压下得到的多孔A...纳米微囊(摘录自Brigger等的文献[5]结构和反应(a)多孔材料(b)实体纳米颗粒材料的气...利用AAO作为模板复型得到的各种纳米...(谷氨酞胺c/e卜草酸根)的比例为6:2:...

标签:;  ;  ;  ;  ;  ;  ;  

纳米多孔材料论文_赵云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